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30|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梁小斌:政治和艺术同病相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7 07:3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梁小斌:政治和艺术同病相怜
2014年07月03日 18:08
来源:凤凰网文化 :http://culture.ifeng.com/niandai ... 03/37154656_0.shtml


导语:2013年年底,梁小斌突发脑梗入院,立刻引起社会关注,一时形成“梁小斌现象”,关于体制外作家如何在生存和创作之间寻求平衡。2014年年中,刚刚结束手术的梁小斌携其新书《地洞笔记》接受凤凰网文化专访,在两个小时的交谈中,他中间休息过三四次,不是因为身体原因,而是需要一个停顿,去思考怎么样的回答才是最有效的。作为一个诗人,他一生探索语言的边界,他认为中国目前缺少动人的语言,而对语言的审美理应高于道德标准。他曾在诗歌的黄金时代写下过《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而回顾当年,他表示:80年代的诗歌刚开始就结束了,这只能反映诗歌的孤独而并不能反映更多。那么现在需要的,是一个真正的批评者去抨击这种现象,中国的诗歌整体而言缺乏“神韵”,这正像中国的政治本身。以下为对话实录:


我是一个生活极不丰富的人 地洞就是国家

凤凰网文化:就从最近的说,其实不喜欢让别人特别问到生病这件事对吧,包括上周做白内障手术,害怕吗?

梁小斌:俗话说病来如山倒,本来眼睛视物不清楚,实际上按照正常情况来说,也把我当时也吓坏了。也不知所措,以为死亡就不远了。早晨,眼睛一睁只能看见眼前的三个手指在晃动,过了两天又变成只看见两个手指在晃动,眼前的手指的数量在锐减,恐惧。

凤凰网文化:你是一个很容易恐惧的人吗?

梁小斌:突发来的事件对我来说,我是没有想到的,有一次我要出差到南京去,那个时候我就感到很不舒服了,但是我谁也没说,我还是去了,在南京的整个活动期间就有一种严重的呕吐感,我以为没有什么,硬挺了过来,后来回到北京的时候该发生的事情就顺理成章的出现了。

凤凰网文化:您是预感强烈的人吗?

梁小斌:我是预感极不强烈的人。我这个人以前有俗话叫做战战兢兢的等待一切,然后叫做事到临头拼死顶住。实际上我这个人是一个生活的阅历,生活具体的经验极不丰富的人,但是我是一个对待语言,对待别人的说法,别人的喊声是异常敏感的人,这就是我的起步,大家知道有一个小说家叫做浩然,《金光大道》还是什么的情节我记不住了,他写无保户老大爷生病了,没有任何人给他送来水喝,也没有任何人挑水给他喝,然后这个老大爷就是伸出手到窗台上抓雪吃,大概在多少年前,也就在20、30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这样的情景,有深深的震动了我,我马上想到一个最简单的一个境况,或者叫做语言,就是人在倒霉的时候,我第一次发现连雪都下在外面。你瞧连雪都下在外面这句话具有多么大的词性。现在看来想来想去这也是我写《地洞》的,大概也就是写《地洞》的主题吧。

凤凰网文化:因为《地洞》最早是在1984年。

梁小斌:当时写《地洞》的时候没有把这个《地洞》当做地洞来写,地洞里的食物,地洞里的所有一切从哪来的呢,都是从外面的世界里面拖进地洞里面来的,然后所有人在地洞里安家,他以为他可以在地洞里生活一辈子,他不要出去了,但是里面的生活用品,他所从外面衔来的食物用完了,他孩子到外面的世界里面去寻找,再把外面的食物拖到地洞里面来,所谓地洞不就在重复着这么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吗。

凤凰网文化:他无法建立一个新的自足的模式。

梁小斌:这种模式我们讲到地洞以为很小,实际上地球的模式跟我们这个地洞的模式也是一样的。有时候你发现国家也是这样闭关自守的,闭关自守实在不行了又是这样被迫打开的,它跟地洞里的那些生命的道理是一样的。

凤凰网文化:所以也可以叫国家笔记。

梁小斌:就是我们现在,我们的人,我们的人群,从表面上看它不缺乏什么,它缺少的是什么呢?就是缺少语言,缺少那些跳出字面的活的语言,我们缺少用语言去打动别人,去影响别人的那么一种力量。

中国人缺少语言 “床前明月光”并不是诗

凤凰网文化:支撑您这个语言的是什么?

梁小斌:语言是我经常竖着耳朵要听的那种东西,风声、雨声、别人的叫喊我是不大听,但一旦形成语言的时候我就非常注意听,这里就暗藏着我以后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耳朵去听的这么一种归宿。我以前听过一句话叫做时间来不及了,我不能再做比喻的。意思就是说《圣经》里面所讲到的一些比喻都是一些远古流传下来的名歌,都是当时的人民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历史的介绍,时间来不及了,我不能再唱名歌了,时间来不及了,我不能再做这么一些崇高的事情了,甚至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时间来不及了,我们甚至不能再做出我们流血牺牲了,有什么事情难道更重要吗,后来我到现在也没有找到这句话是出自何处,时间来不及了,我不能再按照我们以前所习惯的思想,习惯的行为来生活了,它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要有所改变。

今天有朋友给我看了深圳的报纸,甚至的报纸上介绍了我在一个场合所讲的话,其中有一句话讲到就是关起门来敲碎鸡蛋,这句话听起来怪怪的吧,当年我这个夜半三更的写作,写作不就吃夜宵吗,夜宵就是鸡蛋,我一开始敲鸡蛋的时候把我的父母亲都吵醒了,以后我在以后深更半夜吃夜宵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夜里怎么吃鸡蛋,这真是一个吃夜宵的人所遇到的难题,还真确有其事,我就把鸡蛋放在枕头里面,然后拳头压上去把鸡蛋压碎。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不是说是否有一个吃鸡蛋的回忆,关键是它是否能在他脑海里形成回想,让他记住。我每天不就把鸡蛋放在枕头里压碎它,这个吃鸡蛋的方式不也成立吗,我就觉得这样的方式是成立的,是可以的。但是生活不是这样子,可能有一天你一声想起,我猛然把鸡蛋拿到这个桌面上,轻轻的敲的时候,新的感受生活,还有与新的语言就出来了,就叫做趁着雷声敲碎鸡蛋。

凤凰网文化:月黑风高夜。

梁小斌:对,但是我们光看到一些伟大的战争的场面的逃跑,但是感受不到个人的内心生活里面的这种月黑雁飞高。

凤凰网文化:我也觉得世界被比喻搞坏了。

梁小斌:这个世界的人必须回到他的这个语言的初试阶段,回到他的语言的原生态。当然了,我是这个诗人,长时间所困扰的我都在想诗它究竟是指什么呢?诗不是一个很清楚的人物在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在我看来还包含着具有一种人的一种智慧的属性。

凤凰网文化:所以你怎么理解诗人?

梁小斌:你看这个诗,趁着雷声敲碎鸡蛋,你以前读过这样的诗句没有?就这样的诗歌跟那个抒情的那种是有区别的吧,他更贴近于生活本身。

凤凰网文化:但是这样写下去,会陷入种困境,觉得生活的无处不可以入诗,他就变得太容易了。

梁小斌:是,他只有经过锤炼沉淀之后,我平时我讲过那么多话,只有趁着雷声敲碎鸡蛋被我记住了,大部分的语言都给淘汰掉了,不就这个意思吗?

凤凰网文化:一个诗有一个诗的命运吗?

梁小斌:语言是有命运的,像我们的年轻人,他的心灵比如是不是像一条小河,有一句话说是通俗的,是小河到有水的地方喝水去,你听了会感到心里面有动一下。但是他又感到了,他又说了一句,沉甸甸的实在在的,小河既然到有水的地方喝水去了,他最终的结局在什么位置上呢?就是故乡的小河在大海的身躯上流淌,请问你是来自谁的家乡?听明白了吗,我在说些什么?故乡的小河在大海的身躯上流淌,请问你是来自谁的家乡,要记住我没有说故乡的小河融入大海,我没有说融入,我是说在大海的身躯上流淌。

凤凰网文化:愿望不一样了,主体也不一样了。

梁小斌:这就是语言的差别。

凤凰网文化:因为它后面有一个需要思考的励志的出发点。

梁小斌:实际上关于小河我们没有立志。所以说他在大海的身上上流淌,而且他在大海的身躯上流淌的时候,他还看到另外一条小河,也在大海的身躯上流淌,所以他在询问,你是来自谁的家乡?我不知道通过刚才这样简单的这些说明,你感觉到这种诗性的意义。

凤凰网文化:这个敏感是天生的?但是这种第一是不是需要训练,第二如果是一种训练的话,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第三是不是因为你要有意的反对一些东西,你才希望从语言上开始进行一个突破?

梁小斌:每一个事物本身所具备的神性。他是不是我们所想象的,来无影去无踪,它存在那个地方,不然他就坐在那里,不然他就站在那里,他潜到水里面,他就是一个猛子扎下去。所以说故乡的小河,在大河的身躯上流淌,请问你是来自谁的家乡。恰恰相反,我们顺着对这些现状都已经麻木了是不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12:41 | 只看该作者

谢来读。中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4-8-18 11:0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8-16 18:22 | 只看该作者
莫笑愚 发表于 2014-8-16 10:24
问候梁老师。秋天了,愿祺祥!同时,也祝福中国新诗!

祝您秋安。天天好心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8-16 10:24 | 只看该作者
梁树春 发表于 2014-8-9 18:48
谢来读并发言支持。也祝福你。

问候梁老师。秋天了,愿祺祥!同时,也祝福中国新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8-9 18:48 | 只看该作者
莫笑愚 发表于 2014-8-9 18:37
祝福诗人!分享收藏了,谢谢梁老师!

谢来读并发言支持。也祝福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8-9 18:37 | 只看该作者
祝福诗人!分享收藏了,谢谢梁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8-7 07:57 | 只看该作者
梁小斌现在的照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8-7 07:45 | 只看该作者
80年代诗歌是整个神韵缺失

凤凰网文化:明白,但是80年代您这个《地洞》就开始写,后来2000年以后,又写了很多,90年代的时候您在哪?至少我从这个书的年表的编排上,90年代是空白。

梁小斌:珠海有一个诗会,叫做石虎诗会,我跑到珠海去当诗会的会长去了。

凤凰网文化:很不擅长是吧。证明自己不是一个适合处理行政或者是什么的人。

梁小斌:他们说梁小斌只是一个只剩下大脑的人。

凤凰网文化:还是想影响别人吗?

梁小斌:你看中国的京剧,你们都喜欢,京剧里面那种神韵,那种一招一式,中国的经济意识它都是在讲究一种神韵,这种神韵也就是附在人的身上的,好像是指人的一种精神面貌,回顾80年代的诗歌我们就没办法找到当时诗人的一种精神面貌,通过80年代的诗歌,我们对80年代诗人的那种精神面貌,没办法做出一种具体的描述。总而言之就是我们一种神韵的缺失,不是诗人的缺失,诗人没有缺失,是神韵的缺失。

凤凰网文化:这个神韵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吗?

梁小斌:中国精神根本就在于它的神韵。啊,就是这么回事,就是它,就是这种神采,这就是中国,我是这么想的。往小理讲是指它的一招一式,从政治讲也许是指这个人的,比如说宁死不屈是吧?那一种人的引吭高歌。我们现在纵观中国究竟有什么样的神韵,才能让我们驻足相望,是不是这个情况。这关于神韵众说纷纭。往大理想,我们在想我们中华民族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神韵?这样的追问就永远不会有结论的。

中华民族应该有什么样的神韵,就说它的京剧应该究竟怎么唱的,这种追问是不会有什么结论的,他应该首先想到,每一个人员它刺激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神韵。而且他要想我究竟想要不要这种神韵,我们每个人出门的时候不都是要梳梳头吗?要梳妆一下,人忘了一再,我们前日在想要显得有精神,精神抖擞一点,不要让别人小看了我,我们的潜意识,这种潜意识不再满天飞吗?是不是,我们现在究竟要,不要让谁小看我们,我们还没有定论。我们在无人的地方,往往就不注意自己神韵的修养,有的时候无人我就在这个地方相当随便。

神韵要记住,从过去到现在到将来,永远都是被监控着的,都是有人在看在观望,没有人说你在表达神韵的时候别人不再看,我就无所谓,我们经常讲这么一通俗的话,有人和无人都一个样。

政治和艺术是同病相怜

凤凰网文化:慎独。您怎么理解善恶?因为经常会觉得这件事情做了没有被人发现,它就等于没有发生,哪怕是一个小恶这个东西。

梁小斌:不是的,之所以你认为没有被发现,只是发现你的人没有告知你他已经看见了你就认为没有发现。实际上政治跟艺术应该是属于同病相怜、同胞兄弟、血脉相通,政治也要有神采。政治要有神采,这个东西不会有人反对的。

凤凰网文化:因为很多人会用一件事去诟病一些文化人,或者是去诟病知识分子,觉得你对政治的参与太深了,不纯粹,企图心。

梁小斌:你所说的这种,太纯粹了,太政治化了,它的争结就是神韵的缺乏。什么叫神韵?神韵不是嘴上说,我宁死不屈,神韵我们现在目前不是知道吗,当年被砍头,他拿出毛笔的时候,他还看看毛笔尖上的那些刺毛,去掉,然后才画一张,这就是叫神韵。就是说我们终于发现他怎样表示他的视死如归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女王跟国王一块被推上断头台的时候,女王很有神韵,因为女王的例假来了,或者说她刑禁了她6月份。这就在关口的时候,她都知道自己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神韵是指这个。你看还有总理,总理照片的形象就不说了,他最后叫医生给他打一点止疼针的时候,他是很和蔼的商量,还说实在抱歉,人至死都不忘却他的形象,反正我那个来了,还管那么多,在很多人心里不是这么想问题,所谓神韵,他们在这方面是有神能,有神者,内心是有神的,然后把他们神是什么样,就是我现在的这个样子叫做有神。我要把它学习出来,我反复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失态了。

凤凰网文化:但是人的失态也是人的一部分,人疯狂的那种时候也是人的一部分,人突然崩溃的时候也是人很可爱的一部分。

梁小斌:当然了,某种失态,在你这地方叫失态,在那个地方叫正好,在你这个地方要失态,在他那个地方叫有神,叫传神。

凤凰网文化:要这么说怎么都可以解释。

梁小斌:这个就取决于他自己内心的镇定,这么说吧,如果你认为你是有神韵的,那你就是神。

凤凰网文化:这样会不会过于自大?还是说人可以自大?

梁小斌:要记住信仰在它的起步阶段不叫信仰,叫神韵。自我也行,国家也行,召唤着神韵的归来。那不就变成一个人吗?干嘛又回到当一个人的时候,要神韵不神韵呢?当一个人的时候他能感到,神韵与他同在,这就说有两个人,还有一个神韵在呵护着他,就是这个意思。神韵不是只给自己的看的,神韵是的确与神同在才叫神韵,或者自己变成神,或者他向神学习变成一个有神韵的人,是这样。这不就是磨炼跟修炼吗?中国80年代的文学,你修炼还有距离,好像是一个开端。

凤凰网文化:就突然结束了。

梁小斌:对。

凤凰网文化:以后还会有这个时刻吗?还是说很难了,再有一个这么好的开端。

梁小斌:真不知道。

凤凰网文化:失望吗?对这种文学环境,谈不上?

梁小斌:对,没考虑是不是失望文学环境的问题,因为人不是生活在环境里。

梁小斌,安徽合肥人,1954年生,朦胧诗代表诗人。自1984年被工厂除名后,一直靠阶段性的打工为生。他前后曾从事过车间操作工、绿化工、电台编辑、杂志编辑、计划生育宣传干部、广告公司策划等多种职业。1972年开始诗歌创作,他的诗《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诗作。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5年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上,梁小斌被评为年度推荐诗人。2013年11月11日,梁小斌突然发病入院,脑梗造成颅内血栓面积较大,受视神经压迫双眼已经失明。他的困顿境遇立刻引发了外界广泛关注,众多诗友伸出援助之手,还有人为他治病组织拍卖。短短十天内,捐款已近百万。

附梁小斌致谢信:  

也就是在十多天以前的更长一段时间内,我的眼睛猛然看不见了,我以前写诗虽然人生体会很多,但也是第一次感觉到光明和黑暗是有着一个重大区别的。当我的眼睛进入一种几乎失明的状态的时候,全国各地我的朋友,比如简宁、叶匡政、刘不伟等纷纷伸出了援手。在很短的时间内,我虽然看不见了,但是我听到了他们的声音,是我很近的朋友和全国各地的很多朋友,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在朋友簇拥和关爱之下,我真正体会到光明与黑暗的区别。在此感谢各界朋友的厚爱与援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8-7 07:42 | 只看该作者
我不具备拉帮结派的能力无法进入诗歌圈

凤凰网文化:关于诗坛呢?

梁小斌:你刚才讲的这一切,我对这些诗坛的现状,我真一点都不知道。

凤凰网文化:太好了,这个就是我要的那个结果。

梁小斌:真不知道。

凤凰网文化:还是出于某种原因,无法去表达?

梁小斌:不清楚。

凤凰网文化:不关心?是处于傲慢不关心吗?

梁小斌:不是,恐怕还是一些技术上的原因,不知道,别人没有告诉我。

凤凰网文化:还是说您的确给别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就是梁小斌不适合拉帮结派,我们无需把这些是非告诉给他?

梁小斌:不是,他们也许认为梁小斌不具有拉帮结派的能力,要也白要,没用。

凤凰网文化:反而给你省出了很多时间,包括在当时有没有那种很主观的去评论一些同时代的诗人?包括现在看来,现在很多人会歌颂80年代,像刚才讲的,然后会重新对一些人有一些定位,您愿不愿意做这些事情?

梁小斌:我愿意不愿意做这个意义,关于总结型的工作肯定是需要后继者来进行完成的。

凤凰网文化:诗人不应该负责这件事,如果他负责他就不是一个好的诗人。

梁小斌:比如说我们讲到顾城,顾城家住在解放军总后的大院里,顾城在当时出现的17个诗人当中,顾城正是我心目中的爱戴所在。他给我的感觉特别天真,大大的脑袋,背着黄书包,书包里面竟是诗歌、诗稿,太美妙了,太纯粹了。我对顾城有强烈的偏爱,但是你叫我关于为顾城究竟说些什么,我相信,我相信什么呢?我也说不好,我也说不出多少。

凤凰网文化:这是语言在限制吗?

梁小斌:这是人的思想力的限制。

目前需要一个真正的批评者抨击80年代诗歌现象

凤凰网文化:但是这种现象你肯定是不难察觉到,就是为什么大家在怀念80年代?很普遍,已经到一种很泛滥的地步了,以至于让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开始觉得生不逢时。

梁小斌:关于人们对80年代那样的怀念,这样的情况正当存在,我一点都不知道。当时除了写诗没有任何的出路。除了写诗,那时候年轻人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机会聚到一块,除了笔会,没有其他任何的会议。恰恰是不反映什么,恰恰反映了中国诗歌十年的孤独。现在有意义的工作倒是,有一个真正的批评者,来抨击80年代的诗歌现象,这该有多好。

凤凰网文化:对。一个全民族,也不能说全民族,一个举国写诗的时候一定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时候,其实他是有问题的。

梁小斌:我当时,我的确孤陋寡闻,80年代这个诗歌现状究竟是什么,当时的现状,因为我也不在诗歌领导的中心,我的确对它的现状所了解甚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12 08:2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