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李元胜获鲁奖,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奖励他20万元
据《重庆晨报》消息(作者:裘晋奕 杜友慧)李元胜所在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决定奖励他20万元,以表彰他为重庆获得了第二个鲁奖(上次获奖者为诗人傅天琳),以及他为重庆新闻界、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赢回的荣誉。
15日,凭借诗集《无限事》斩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重庆日报记者、著名诗人李元胜再次接受了重庆晨报记者的专访。这次他把自己过去30年的创作心得和盘托出。今天,我们就来问问诗人四个问题。
处女作如何发表?
1981年,还在重庆大学念书的李元胜因为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德国诗人里尔克的诗歌,于是这位工科男便踏上了他的诗歌之旅,并一发不可收。
“语言就像魔术,经常在脑海中盘旋,于是我就有了写诗的想法。”李元胜说,此后自己扩大了阅读面,搜罗了古今中外各类诗歌来看。最后他发现中国诗歌与国外的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我心里总有一种感觉,自己随便写的一首诗歌,水平都能超过那些发表的诗歌(笑)。”于是,在一个黄昏,李元胜躲在校园的树丛里,写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校园草》。
可是害羞的他在毕业那年才把这首诗在重庆日报上发表出来,并拿到了8元稿费。“对于当时一个月才6元生活费的我们来说,这笔稿费真是巨款了。所以,我当时立即请了好朋友去学校最好的饭馆——民主湖餐厅奢侈了一回。”
但是在大学里面天马行空地写作,所表达的内容都是自己想象中的生活。“到社会上工作后,我才对人生有了一个比较实际的看法,脱离了浮夸,此时的诗歌也才慢慢形成个人风格。”
工作环境是何样?
李元胜是1985年考入重庆日报的,那也是重庆日报首次大规模面向社会招聘记者。“虽然我是一个重庆大学电机设计专业毕业的工科生,但其实我和日报早就因为投稿而结缘了。”李元胜说,进入日报后,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特长,自己被分配到副刊部工作。
在李元胜看来,当年在副刊部的工作经历给了他一个最好的成长环境。李元胜说,当年的副刊稿子都会拿出来编辑、主任一起讨论。“对多数退稿,我们都会写出修改意见。”还有就是“当年为了让我更好地创作,日报给了我半年不考勤、不坐班的待遇。”1995年,李元胜在两个月内专心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城市玩笑》,并获得了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
怎样才能出佳作?
“读大学时,大家都把学习当做人生的最大使命。”李元胜回忆,“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没有娱乐,甚至觉得把时间用在学习之外都是可耻的。”所以,李元胜在完成繁重的工科学习后,剩下的时间都是在阅读闲书。起初他的阅读并不系统,也并非是根据兴趣来选择书籍,而是阅读图书馆里面所有的书。由于对书怀有某种特殊的情感,他几乎把所有的钱花在买书上。
随着阅读的加深,他也开始研究语言技术规律,并且通过某一阶段的集中阅读研究来巩固自身的写作技术。
“写了30多年,写诗已经是我的一种习惯了。”李元胜笑称,除此之外,让自己笔耕不辍的另一个原因则是自卑。“每次我写出与之前不一样的东西时,便会给我带来信心,让我觉得骄傲。”
李元胜并不觉得这种自卑是坏事,他反而认为:“人要有卑微之心,我们的生命在整个时间长河中是很卑微的。但是这种卑微又是一种支援,经历过的东西会使我们内心更加强大。所以我们平时要心怀卑微地活着,写作时内心则要有帝王般的骄傲,在这种反差下,一部好的作品才能够诞生。”
写不出东西怎么办?
在说到自己的写作习惯时,李元胜介绍说自己在三年中有一年会写得很疯狂,而在一年中又有两三个月会写得很疯狂。
“我出差在外的时候最容易写诗,而散步是写作的灵感来源。但是当我写不出任何东西时,我会直接倒在床上。”李元胜笑着说,“这样几分钟后我马上就能想到令自己满意的诗句,或许是因为人在躺着的时候会有充足的血液流进大脑吧。”
昆虫爱好者都知道李元胜的那本《昆虫之美》的书,而这些和昆虫打交道的野外摄影也是他写作的灵感来源之一。这本书包括了200幅昆虫摄影,21篇由昆虫激发的性情随笔,除了2009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读物,还获得了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我的好多毕业后仍在搞工科的同学都说科技进步奖难得,反倒是我这个没搞工科的轻轻松松就拿到了(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