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庆:专访鲁奖得主李元胜:关于“诗人已死”我一笑了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22 23:0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庆:专访鲁奖得主李元胜:关于“诗人已死”我一笑了之


李元胜于重庆南坪“少数花园”内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

  据新浪读书2014年08月22日消息(唐李嫒莎 黎梦莎) “有一个家伙,他1981年走进了诗歌。时光流逝,带走了他太多的似水流年,唯一没带走的,是他对诗歌的态度。”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重庆诗人李元胜在其获奖诗集《无限事》的诗会上这样表述。20日,中新网记者独家专访这位获奖诗人,听他漫谈30余年来的诗歌路。

  《无限事》中的无限事

  在重庆南坪一名为“少数花园”的沙龙里见到李元胜时,他刚摘下自己的眼镜细心擦拭,蓝色T恤、短裤搭配随意的大拖鞋,炎热的夏日中,有一份源于日常的慢条斯理,这是记者对他的第一印象。
  据悉,四年一届的鲁迅文学奖本次诗集作品征集范围广泛,几乎为“全民推荐”,初次资格审查后有240部入围,再在评审中逐渐淘汰,从80名——40名——20名,最终精选出10位提名作家。
  “在这10个提名中,只看作品,不存在地区名额平均分配。这是绝对看中作品质量、尊重作者的评选。比如重庆作家在前四届评选中都没有获奖。”李元胜对鲁迅文学奖的评选机制给予了肯定。
  “最终获奖的5个诗人风格迥异,比如同获奖的诗友大解,他的作品以乡村题材居多,有很深厚的人文情怀。而我在诗歌界不算特别活跃,喜欢安静写作。我的诗歌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精神史’,源于生活中的小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题材,没有跟当下很多现实问题直接对话,个人觉得获奖难度相对较大。”李元胜在分析《无限事》为何入围时谈到。
  “写诗30余年,诗歌风格自然会有很多阶段性变化。对于我而言,是先有需要再创作,每年遇到新的命题、主题时,我就用写作的方式投放答案。《无限事》中包含了我多年来的诗歌精选,我每10年才出一本诗集,间隔时间太长,索性就在这本中搜罗了许多旧诗。”因此,《无限事》中几乎包含了李元胜30余年诗歌写作的无限事,梳理出他从“青春时期的情感丰富、天马行空”到“中年时在感性与理性交织中对时光反复回旋的提炼”的诗意脉络。

  图书馆是温床 文字工作者最幸福

  “进大学的第一件事情是拍张照片寄回去给中学班主任,我选的就是图书馆。”作为中国“新三届”第一批大学生,在重庆大学就读电机设计专业的李元胜非常爱看书,“历经知识断层的年代后,我16岁步入大学,才有了读书氛围,对书几乎是‘饥饿’状态,无节制,什么书都看。”李元胜说,读书是繁重课业的调剂品,他至今都清楚的记得大学老图馆门前巨大的女子捧书雕像,“除了教室和宿舍以外,其余都在图书馆度过,就连闭馆前半小时也要去看,没座位就站着看,甚至在路灯下看书。”李元胜当时开始阅览哲学、美学类书籍,也拜读了托尔斯泰、茨威格、里尔克等优秀外国诗人的作品,后来自己慢慢开始尝试写诗。
  “《现代派文学作品文选》是我的诗歌启蒙书,而读里尔克的诗给我直接推动,但我最开始创作的诗歌风格跟他没有联系。自己抓取素材,比较随意。”李元胜于大二开始写诗,很早就在《星星》等诗刊发表作品,他认为写诗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放松,“我会选择在状态松弛时提笔,但每每深入其中,就严肃起来。”
  毕业后在重棉工厂工作不久,李元胜参加了重庆日报的社会招聘,在70多人中脱颖而出。“为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我丢了‘铁饭碗’。但我至今觉得,文字工作者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而今,他已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日报社文化新闻部主任,重庆市作家协会第二届副主席。

  旅行是非常好的“时间窗口”

  李元胜大多数写诗的时候都在旅行,每次去旅行时喜欢自己呆在房间里安静地写东西,“旅行是非常好的‘时间窗口’。我不爱看电视,旅行占我生活比重中很大,在山上走走也算是行走。”他对旅行的理解十分朴素,“我会给自己一个散步的时间,时常触发灵感。比如重庆璧山的青龙湖,我经常去,风景谈不上多迷人,但能让思绪飞扬,安宁静谧,我有4首诗都是在那儿写下。”有人评价,李元胜的诗歌空间感极强,颇有画面感。

  “美得过份的紫色,斟得太满
  简直就要溢出,它经过漂亮的曲线
  突然收窄,仿佛那里有
  不想公开的楼梯
  漆黑的地下室,凌乱的砖头
  遮掩一条神秘的路
  在路尽头,没有紫色,没有相机
  世界尚未开启,我们尚未出生”

  以上诗句出自李元胜的《紫色牵牛花》一诗,他说,“我去普吉岛时,看见一朵盛开的牵牛花,镜头没法解释如此美的紫色。这一植物的生长、呼吸,让我想到了我们是从哪儿来的这个命题。”

  谈“诗人已死”一笑了之 重庆文艺圈正发光

  对于“诗人已死”此说法,李元胜称太过情绪化,“就像很多人说中国人精神已死,但中国人精神仍在在重建中。作者、读者之间应该互相信任,所以对于此说法我选择一笑了之。”
  谈到重庆诗歌发展时,李元胜表示乐观,“重庆直辖后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很多优秀的外地基因涌入,从区县到远郊。任何移民的碰撞都会带来文化繁荣期。诗歌网络运动结合线下活动交流,重庆诗人们在历经残酷训练后,培养了一批约40名的70后、80后诗人队伍。他们通过作品讨论会,诗朗诵会等文化沙龙充实着彼此。”
  谈到重庆文艺界发展时,李元胜也颇为赞赏,“少数花园”1999年建立后逐渐发展为重庆生活美学的后花园;“西区散文社”于2009年成立至今活跃依旧;“重庆慢阅读运动”于2011年正式启动后已累计粉丝上万人次;今年新创的“梦想沙龙”正让重庆各精英文艺据点形成联盟……李元胜笑着说,“谈到这一点,其他地区都很羡慕重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8-23 10:04 | 只看该作者
山间怪客 发表于 2014-8-23 09:30
重塑中国诗歌精神!

欢迎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8-23 09:30 | 只看该作者
重塑中国诗歌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4 05:5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