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月亮 于 2014-9-25 09:10 编辑
小月亮:关于皮旦和徐乡愁兼谈《菜园小记》
——回墨微
墨微是不懂垃圾派的,因此你也不要那样说。垃圾派当初是皮旦写了垃圾派理论,是皮旦成立的,根据地在北京评论。垃圾派同下半身的斗争,也是由皮旦发起,当时,参与那场斗争的主要垃圾派人有小月亮、管党生,余毒、徐乡愁。我原本是在诗江湖写诗,因为喜欢上了皮旦的垃圾派理论,才选择加入垃圾派的。应该说徐乡愁对垃圾派的贡献,如同我们每一个人对垃圾派的贡献一样:既然加入了垃圾派,就应该尽心尽力做事,这是作为垃圾派人的本分。事实不象你们这里人强调的,徐乡愁是唯一为垃圾派和下半身斗争做出贡献的人。可是现在,在网上搜索垃圾派,人人会感到吃惊,垃圾派已经不是皮旦的垃圾派了,垃圾派教主是徐乡愁。垃圾派成了徐乡愁的垃圾派了,还有那么多人,给徐乡愁当鼓吹手,这让人更加想不明白。关于徐乡愁的诗歌,我想吹捧徐乡愁的人,是没有几个人真正了解他,大师们在徐乡愁诗歌上,几乎也看走眼了。徐乡愁在诗歌写作上,是一种虚高姿态的写作,他会把一时的灵感看成深思熟虑的经典;把幼稚的戏说看成独一无二的创造;把三番五次拼凑起来的诗句,看成荡气回肠的大气之作。他的新诗歌作品很少,尽管他在一些论坛上很活跃,可他贴出来的作品,除过老掉牙还是老掉牙,水平也看不出有什么长进,可见他的写作是怎样地艰难。如果我们都是细心人,一定能够发现:徐乡愁的诗歌,大多数形式和感情上是复制的,没有丝毫的新意,没有创造性。这对一个自称垃圾派教主的人来说,应该是致命的弱点。但是,徐乡愁对他人的诗歌不认识,对自己的诗歌也毫无认识。当一些人赞美他的时候,他竟然不假思索地接受了,甚至有些飘飘然,洋洋自得了。他甚至感觉自己的诗歌已经无人可比了,当垃圾派教主也问心无愧了。徐乡愁才疏学浅,行为那样轻薄张狂,人格魅力哪里能同皮旦相比呢?徐乡愁占据垃圾派教主位置,我当然感觉很反常,我站出来替皮旦说话,那其实也是为自己说话,因为在我眼里,垃圾派从来不是“脏乱差”的,皮旦不只是垃圾派诗歌理论写得好,他本人诗歌写得好,人品也高贵。垃圾派只有在落入徐乡愁手里后,才成为论坛上的“脏乱差”了,我们这些垃圾派人跟着徐乡愁蒙羞,我们怎么能够答应?怎么能够容忍呢?
关于徐乡愁的《菜园小记》,总共七句四四个字的诗,却得到赵思运、路野、张嘉彦、红尘子、李霞几位诗歌大家的关注和赞赏,这在论坛上非常少见,而且诗歌大家们对徐乡愁的《菜园小记》的高度评价,让我也不敢再发表什么不同意见了,我认为,我应该尊重那些大师们的意见,我和徐乡愁也没有什么冤仇,没有必要让他为难。可是今天,徐乡愁的《菜园小记》,又出现在中国诗歌流派网的置顶帖子内,作为经典诗歌推荐,我觉得自己应该说点什么,好象不说出来我的真实感受和看法,就对不起我爱诗的那个心。实话说,《菜园小记》是一首伪诗歌,它的语言缺少节奏,缺少韵味。在陈明远的《现代诗基本功》文里,讲到诗歌的音步,包括二音步,三音步,四音步则很少见,因为写出的诗句,有了音步,诗句才真正有了韵味,才可称为诗。试读徐乡愁的《菜园小记》:
春天来了
萝卜也成熟了
菜农们便把它收起来
拿到市上去出售
只留下
一个个深浅不一的坑
被萝卜插入过
第一句只有降调,第二句和第一句完全相同,第三句也是相同的节奏,第四句也相同。整首诗中,只有第五句和第六句之间有了起伏,所有这些,给读者的感觉是:这是一首并非实质意义上的诗,只是用了散文化的语言,说出了一种存在现象。
再了解这首诗的意义。诗歌存在的最主要的理由是:通过现象反映本质。徐乡愁的《菜园小记》,具体现象是:春天来了,菜农们将萝卜收获,并拿到集市上卖。这一现象反映出来的本质应该是:收获的喜悦或收获的烦恼,如果徐乡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挖掘,他的诗就有可能反映劳动人民的辛苦,或者喜悦。但是,徐乡愁在后来的诗句里,却完全偏离了前边诗句要表达的意思,彻底否定了前边诗句的铺堑作用,弄成了,前段诗句和后一段诗句在诗意上的完全分离。诗意上的分离,让后来的诗句上的表达也显得多余。
徐乡愁《菜园小记》诗,许多人都看好最后一句,“被萝卜插入过”,这句诗让我想起了下半身尹丽川的诗《为什么不再舒服一些》,它不是靠精神和哲理吸引人,而是靠幻想和暗示吸引人,这样就让诗句流于下流,如同一个女人,不是靠品德和庄重吸引人,而是靠卖弄色相吸引人一样。这种写作现象,大多出现在一些初学者和诗歌写作功夫不深人的身上,因为他们还没有领会诗歌真正的意义所在,才玩弄出那样的把戏。
一首经典诗歌,原则上应该是经过精雕细刻了的,是不能修改的,可是《菜园小记》,几乎漏洞百出,没有严密的词语组合,没有绝对的内部逻辑,每处都可以修改,以下是修改后的《菜园小记》
在春天
地里的萝卜熟了
菜农们拔出,装车
拉到集市卖
车轮碾过厚厚尘埃
汗珠在额头打滚,
心中却想着
今年萝卜价钱如何
我认为,一个成熟的诗歌写作者,在诗歌语言的掌握上,应该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在诗歌思想上,应该人诗合一,每一首诗都是有感而发,都应该在语言上是严谨的,在说理上是真诚的,这样的诗才算得上经典。徐乡愁的《菜园小记》,语言流于形式,如蜻蜓点水,没有真正深入现实生活内部,没有写出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最后的那几句,被评论家普遍看好的句子,其实在整首诗中,只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
事实上,徐乡愁的《菜园小记》是一首很不成诗的诗,他只是玩弄了一个小技巧而已,结果却迷惑了大多数诗人,让人人齐声称赞,它就是经典诗歌。如今,徐乡愁的《菜园小记》登上了中国诗歌流派网的经典诗歌榜,要和皮旦的《大树》诗平分秋色了,这才让我感觉问题已非常地严重,我确实没有看出来,徐乡愁的《菜园小记》经典在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品味的在什么地方?这是我真实的想法。
2014年9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