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99|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歌返璞归真与特立独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5 1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梁永周 于 2014-10-25 16:28 编辑

诗歌返璞归真与特立独行
                                                    ——杨维松诗歌的认识
文/梁永周



我自始至终都喜欢直接切题,读诗就要直接拿来读,对于诗人的了解、赘述统统不要。记得在《对于诗歌我坚持“实”》一文中我就阐释了反对以诗论诗人的观点,对我个人而言,这是一个充要条件关系,所以对于以诗人论诗歌也是不推崇。我相信文本是最好的言者,而时间是最好的评论者。
    必须要为我此篇读诗笔记做个铺垫,那就是我对于杨维松老师的诗歌认识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起。诗歌的基底,触动与延伸;这些扩张的实力棱角或是根茎将是强有力的,在风声之下或是夜幕来临,阳光,只要是在一个单纯的心境之下,就能从中品咂出一些人生中的味道,还有一些切实联想到的担忧以及环境下所渲染出的周遭的感悟与积淀的挥散。最终,是读者在其文本面前有所顿悟,有所思索,有所感知。

    一、低语而诉的诗语节奏

    杨维松的诗歌在节奏感的把握上是舒缓的,给人是一种恬淡安静,从而富有感染力。“当最后一片树叶淹没了整个秋季/我听到内心坍塌的轰响/疼痛要比想象重的多/仰望楼房切割的一块块天空/内向有说不出的东西”——《我和村庄》就如这首诗歌中的节奏,乡恋是诗歌中最为主要的题材之一,几乎是每个诗人都会涉猎的题材。对于村庄有的热烈、激情,有的浓郁、感伤,有的缠绵、怀念,而杨维松的这个则是淡然、温暖;这种节奏的诗歌有着极大的渲染性。从诗歌的题材分析这首诗歌本就有着共鸣的基底,所以在共鸣上的建筑就使得更为凸显。对于情感依托于意象与故事,而不是通过技巧的抒发。故事与诗歌的结合本就是诗路的一个尤为重要的拓展,有故事性从而有咀嚼性,诗歌厚度体现在故事的情节与情感上。“在村庄拐角处阳光走丢了/我看到父亲的影子矮了,也弯了/他挥锄的姿势忙得像张满的弓弩/然后将我这枚箭狠狠地射出/一锄,一锄/锄瘦了锄头,也锄老了我的父亲”其实这首诗歌的亮点与技巧并不在我所选的这几行中,但是在我看来正是这种句子的平淡性、叙述性才让诗歌整体有了好的衬托,诗的表达才有了层次与色调。这首诗歌谈及了景,景下的心情,之后谈及了爷爷、父亲,再到村庄。最后则是两种结果的比对,而最终的结果是旋转的是村庄,是自己。整首诗歌节奏与其逻辑架构的完整性都值得考究。这首诗歌以其深沉的基调、慢节奏的表达,营造浓郁的情感,厚重的句子给人传递出情感的浓重与深厚。仿佛是一个村庄变迁的微型缩影和速写的史诗。“讲故事的爷爷”、“父亲的影子”,这些让人心痛的总有些无奈。诗歌伤怀的同时,继续延伸到“我不知道是要无声的喧闹,还是嘹亮的寂寞,将这厚重的村庄唱响,旋转”不忘初心。
    “早到者,我知道喜欢安静的你们/就躲藏在我的前后左右/像温柔的暗箭一般打量着/对于我隐隐的疼痛,嗤之以鼻//请原谅我的失态/我心里有太多不可名状的忧伤/世界太小,它一路喧哗地拦截着/作为独立发声体的自己/让我落魄到此,就此埋葬”——《过坟地》,还有《记生病》、《疼痛》等诗歌中也都有叙述性,心情真实的表达让诗歌的节奏缓慢,实际上是一种淡然,经历事物沉淀之后的静态。故事性其实也是自己的记忆性,让空白式的条框总结更加立体。我将这种诗歌命名为“三维诗歌”,让读者有一种亲身经历或是亲身过目的感觉与感受。其实在现在的诗歌圈子中大多数的人写的是“二维诗歌”从技巧手法以及表达内核主题上考究是好的作品。三维诗歌与二维的不同之处可想而知,它不仅是在纸上的字,一个作品的成立是有血肉与灵魂,“活”着的文字,三者不可缺。读者要的是文字它要告诉我什么,而不是诗人要告诉我什么。这就是表达的超然性,意念与表达的统一性。巴赫金认为风格的完整统一,一方面要求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语言(指普遍规范形式构成的体系),另一方向要求有一个体现在这语言之中的完整统一的个性。在大多数诗歌体裁中,语言体系的完整统一,体现于其中的诗人语言个性和言语个性的完整统一(这里的个性并且是独一无二的),这两者是诗歌风格必备的前提。而对于三维诗歌的有一个要求就是表达的理想型与实际呈现的统一性。

    二、日历中沉淀出发光的沙子

     前些日子有位兄长告诉我写诗就像是盖房子,有的人用的是泥土,有的人用的是石头,而有的人是金子;那么单从当下的价值比上分析,还是金子好一些。而杨维松老师的诗歌我比做是沉淀出发光的沙子。“沙子”仅仅是想表达他的细腻,从零碎中所摄取出来的东西所具有的珍贵性。那么“发光”就好比金子,他有着私有性,是一种风格的独特,同样也是个人价值观塑成中的个人见解,从而可以独树一帜。我在这里没有直接用金子是因为我要客观的学习一个人诗作的闪光。不得不承认的是一个诗人的好作品可以数计,而大多数的作品都可以再加工,因此不可太过笼统的下定义。
    “我的心是一把/生锈的锁/钥匙/你拿着/开锁/后悔终生/不开/终生后悔”——《无题》中一个“开”与“不开”囊括了整个思考的过程,对于表达若是做了择取那么效果都不如并列叙述那么强烈,然后再在偏重里融合自己的观点。那么在“后悔终生”“与“终生后悔”在表达力度上的也是细腻考究的比对。呈现出的是一种尴尬,两种无奈。其实在写诗的时候诗人讲求语感与随意更多一些,并没有过多的设计手法技巧与其他的雕花。所以呈现的作品才有浑然天成之感,但绝不是胡编乱造或者说是仅仅灵光的闪现,大多数人将灵感解释为是一种作诗的天分或者是恍然间赐予的东西;实际上是诗人长期从生活细节中积淀而来,在触景生情或是在静心思悟的时候闪现出灵感。诗歌是需要沉淀的,所以说诗歌诗歌慢节奏的东西。而《错过守望云朵的过客》将情感表达与沉淀的理智结合的非常好,处理细腻。短诗《幸福》“冬日,时常能看到/没有被收尸的麻雀死在/乡下的原野。尸体千姿百态/或趴,或仰,不一而足/阎王爷,清点数目时/发现少了很多,不明去向/同时写下/“麻雀死于倔强,死在寻找幸福的路上”,诗歌的切入,物象具有画面感意境丰腴,这种看似不华丽的描写,平静的过度到下半部分,巧妙的隐喻,又让人从苍凉的共鸣延伸进对世相的悲鸣——弱小生命追求幸福梦想的代价是那么的沉重,这又是沉淀的部分。
    “万事有因,一果一报应/死于非命的婴灵/潜伏在杂乱无章的跫音里/你让他死的不明不白/他让你活的命蹇时乖//就像死不罢休的种子/潜伏在冰封雪地的冬日里/一旦时机成熟,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征服寒风和严冬,还有/居心叵测的大地/然后,吞噬曾迫害它的角角落落”——《潜伏》行必果,有句老话是“人在做,天在看”所以行善起身,事出有因,让潜伏变得不再恐惧的方式应该就是与自身随同的另一个过程,那就是“回归”。人生是一个回归的过程,回归人之初的性本善。

   三、悲悯关怀的社会意识

    一个诗人必定要肩负起更多的责任,社会意识的强度在作品中也更多的体现。曾经在诺贝尔文学奖的统计中显示,大多获奖的诗人,他的作品中大都是超越时代的,时代的前瞻性在基于所处时代所有的悲悯意识。对于过去的反思,当下的珍视与客观,未来的憧憬与担忧。在《刽子手》、《伤口》、《过坟地》、《征服》、《潜伏》等作品中都有体现。
    “你的啼哭是刽子手/刀刀致命,宣泄疼痛,砍死了无辜的人/可惜,死于非命的都是关心你的人/包括藏满恶毒的医生和护士,只是方式尤其的独特/独特的让我也难以接受,只能想象”直接有力、掷地有声,一股是意识流,一股是语言冲击力,还有一股是形式厚重感。整首诗歌的厚重性也是一个咀嚼点,一个层面就是利用长句体现形式厚重;另一个是意识主导的内核厚重。一个性情中人更加的容易被触动,这种时间的揭示所需要的力度正是需要“先砍那个有头衔的医生/但不要一刀毙命,要一刀一刀地凌迟/因为他的恐吓叫我吃尽了苦头/更为可恶的是你出院后的粪便都是药水味/再砍那个妖艳的护士/她可以一刀毙命,也可以零算割肉/因为她的疏忽让你险些留疤/最后上演猫哭耗子,掩饰所有的罪行”这样的“疯”,其实对于诗歌过分理性的成份是一种干预,所以血肉与灵魂的呈现,同样是力度的增显。
    “想象一个地方/那里有金子,有树木,有水流,有烟火,有土地/还有长满苒苒牧草的草原/草原上有骏马嘶鸣、驰骋//我就守候在这个地方/捡拾骏马成长的每一声啼哭和每一个脚印/然后风干贮藏,高价出售”——《想象》。从现象到联想直至事件的本质问题的严峻性“嘶鸣”、“啼鸣”这样犀利的用语足够有力的给人震慑与反省,视角中透出人之本性的光辉。但是巧妙的是并没有因此而款款而谈的大道理,而是推波助澜的给读者更多的思考,从而有真正的提取与顿悟。

    四、咀嚼“事”、“物”的延伸角度与尺度

    有些东西适可而止,点到为止,这些称之为尺度。诗歌的流派中有朦胧派,就拿白话诗来讲郭沫若的《女神》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在自由上有尺度的把控,在直接抒情中有所暗含与蕴蓄,让其有厚重性与咀嚼性。在杨维松的《在时间中干瘪》“小杨……”/“松哥……”/“老杨……”/同一个人不同样的称呼/时间在叫法中老去/或慢,或快/人在时间中干瘪/或快,或慢”他选取的角度是对于时光的感叹。人的角色在不同的变换,哪怕是在同一时间段内的角色也是不同。人在这个社会成长的过程中也变的更为复杂,摒弃了那些过于简单直接的。从而这首诗歌的直接选题角度成为一个“意外”人在自然的法则中,与时间对抗又相互利用。在时间的顿悟中让“干瘪”不是生命,而是时间。让 “人” 这个独立的个体有“主权”。这是对此的深入,诗歌收尾的延展性。这正是我们从诗中的反向中读出来的它的正面意义:生命对时间的绝地反攻!
    “小草解开大地的扣子/嫩绿的色调犹如河水般疯长/涂满了整个大地/在春天播下休眠的种子/就会在秋天收获好多好多/我想把休眠的奶奶/也种到地里去/哪怕只能收获一个活活的/我也愿不辞劳苦地/浇水,施肥”——《把奶奶种到地里》这首诗歌情感表达方式就是一种尺度的把握,若是直接表达将会给人一种压迫感。诗歌用春天的美好景色写对亲人的怀念,实乃以乐景写哀情,使怀念之情跃然纸上;这是情景交融。第二个则是拟人等修辞手法让诗歌语言有了活性,具体贴切,从而使得情感表达更为有力度。例如: “小草解开大地的扣子”中的“解”字,“涂满了整个大地”中的“涂”字,“我想把休眠的奶奶也种到地里去”中的“种”字,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态;其三、想象丰富,极具童话:“种”一般意义上是指种植物,而诗人却要把“种”人,这有着一种单纯的思维性所营造出的创新意识,同样的也是在情感表达上的创新,对于厚重性的再次升华。
    对于诗歌始终不能读到恰到好处,也无法表达的恰如其分,总会有那么些许的误差。不能与诗者的经历与所想完全吻合,所以总有出入的成份。对于杨维松老师的作品可以用这两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返璞归真”、“特立独行”诗歌其真实性与创新性,这就是在于“实”;对于特立独行则是自成风格,独树一帜。当然每个人的诗歌总都有更加精进的可能,正是有些许的粗糙与缺口才能发现更多的美,缺口不是缺憾。对于一个学习的人来说,看到它的好处要比读出它的坏处更为重要。让别人知道它的好,从而让好的作品,好的表达方式让更多人知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此绝对适用。

2014-4-19草於临沂

(原名:梁永周 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1992生于山东日照,喜欢诗歌的非诗人,渴望让诗歌回归,无谓名利。偶有涂鸦之作发于《诗选刊》、《诗歌月刊》、《当代教育》、《山东文学》、《天津诗人》、《白天鹅》、《中国文学》、《文学月刊》、《中国散文诗》、《参花》、《笔友》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10-25 16:56 | 只看该作者
沙发,深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10-25 17:20 | 只看该作者
欣赏,问候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10-26 05:56 | 只看该作者
比较喜欢那首无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0-26 08:39 | 只看该作者
妙文。问好本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0-26 17:49 | 只看该作者
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10-27 11:35 | 只看该作者
诗评结构严谨,全面,认识也较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10-27 12:2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好评,这篇昨天已经转给微博了,,,中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7 14:5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来读,问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7 14:57 | 只看该作者
筷子 发表于 2014-10-25 17:20
欣赏,问候诗人

问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4 20:1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