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序文三篇(马启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6 2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序文三篇

                                                     马启代[/b]

把墓碑建造在脆弱的汉字中
                                  ——序王志彦《雁行书》

我知道自己对于诗越来越有所偏好,尽管理智一再提醒我必须具备足够的包容。这就决定了我越来越不愿对他人谈诗。诗是用来让人感悟的,能体味诗篇之幽邃方为够格的读者,当下这样的读者并不多,甚至小于我们所能知道的作者的数量。在我自己不断打倒、否定、修正自己的过程中,我眼里不确定的东西太多,又怎么好意思言之凿凿地对别人说三道四?我坚信,在艺术领域和高级思维里,没有永恒的真理。

读过王志彦的诗,感到里面有太多的雷鸣闪电和人生隐痛,多年的历练成就了他个性的诗美追求。毫不隐讳地说,我喜欢这样的写作和这样的作品。如果我们像古代的文人一样能盘腿而坐、把酒畅谈,无论外面是风雨飘摇还是寒江大雪,也许我当面与他交流的会更直接更透彻。我可以毫无顾忌、恣意任性地把我现场的阅读体验告诉他,不用考虑条理和措辞,哪怕那些随口说出的话不无谬误,但争论也许瞬间让我们的灵魂更多地发生共振。我确信,有温度、带着呼吸的话语比生硬的书面文字要生动、鲜活、富有文采得多。因此,现在的情形是,我越来越喜欢“诗话式”的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我追求新汉诗的繁复之美和理论批评诗意化的缘故。写作让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要选择一种自己灵魂说话的方式。

总的看,这些以《雁行书》为总标题的短诗,无论形制还是气息,都很像我高墙内的情绪,所以我认为王志彦是一位有着“囚徒精神原型”特质的诗人。这也许是他在出版这本书前找我说上几句的一个重要原因。我称这样的文本既是“审判书”,也是“赞美诗”,因此是“黄金书”,——是精神和灵魂的黄金书写。故这样的写作是有锋芒的写作。整体上看来,它更像一部长诗,一部承载了深厚精神蕴含的长篇巨制,尽管我们可以分开来欣赏那无数闪光的碎片。

是的,科学关乎向外的事,诗却关乎向内的事,它与人类的良知和灵魂息息相关,并由天人感应通达无限的神界。所以我对当代那些能在有限的文字中显露出宗教情怀的诗人特别关注。没有经历俗世沉浮的人很难真正体验到大地众生的苦难和灵魂纠结,而不能正视和超越苦难的写作是没有意义的。《雁行书》中那些凝聚着痛苦经验的诗句之所以能打动我、和我的心灵发生共鸣,关键在于诗人真诚的态度和自身的生活经历,当然这离不开个人的禀赋和诗艺的表现能力。如:“白刀子藏于白骨,海水死于火焰”(《这个秋天,乌鸦的声明太旧了》)、“就有问道的石头,堵住雪花里的水声,就有/大片的时光/倒塌。”(《冬至,或抄录错误的雪花》)、“大雪体内的墨汁没有叫出声来,冰凉的夜晚/仍有单纯的月色浇灌。”(《大雪过后,我没有看到先知们的预言》)等等不胜枚举。他在火焰中打开了时空的栅栏,高举着自己精神暗夜里的灯盏,他将自然物象、心象、以及超验的灵象在尘埃、阳光和人类经验里熬煮、擦洗后用语言捏成意象,并注入生命的脉搏,逐渐建构成一个生机勃勃的艺术景观。

假如像一些青年艺术理论家所说“死亡意识”和“性”是当代艺术必须面对的两个问题,那么“孤独”便成为弥漫在王志彦诗行里的一个积极的精神能量场,它也许正好来自于“死亡意识”和“潜意识”的作用,因为我个人对没有“死亡意识”和“潜意识”特质的作家一向保持着谨慎。在我认为,它们正是现代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孤独”深化为王志彦的精神特质时,被诗意照亮的那片内在宇宙便浩荡着幻化天地万物的力量,由此诗人才可能与自我、神灵和万物深度对话。你看,熔铸在他诗行中的那寂静与喧哗相互对峙、交合的张力,那入尘与出尘的精神痛苦以及“江山般”的寂寞,无不散发着“孤独”的味道。阅读它的作品,发现他的笔下既有浓厚的古典意绪,——这一点可能来自血脉传承和地域文化的特有印迹,能给人明显的“中国画式”的视觉印象和美学意蕴,又有着西方宗教的浓烈气息,——有时你会发现他的有些作品颇似“现代大写意”,有着感物伤时的情怀,更有“逃离”世界“过程”中的的“惊慌失措”,这甚至被我认定为是他诗歌创作的精神原点和主要精神色泽。是的,王志彦的生存本身与这个世界就充满着张力,作为诗人,他要一面走进自己的内宇宙,一面对词语进行开掘。他无数次状写出了自己的惊恐、惊秫、惊惧、惊慌、惊惶,这看似他是一个“受伤害的人”,但他决绝的精神气质表现在他的诗行中却是那种缠冤如魔鬼似的欲罢不能。这样,一方面他的诗具有“神性”体验的质素,一方面又不乏思辨性和智性,这就形成了“王者之气”和“巫师风度”兼而有之的特征。表现在语式上,就容易形成以“那”字开头的句式,从而在节奏、语感上表现为沉郁为主、内敛深邃的美学特征。如他的《我放弃的时光清澈见底》:“时光越来越黯,怠倦的诗经斜挂在/一座老钟的内心,虚无弥漫于肥大的江河//我错失了与上帝握手言和的机会/我把原罪种满庭院,我让它们接受时光的审判//万物生而有度,真理只是一张画皮/缺席者已窥视了事物之中的败絮//就像一百年后,灵魂无处隐身/究其原因,我放弃的时光清澈见底”、再如《愧对春天》:“我一直隐藏在自己的后面,等待人群/脱离险境,绕过最后一个路口,抵达故乡//我一直站在山顶,劝诫内心卫冕的王/置于孤峰,逼退虚狂的刀斧,以免血洗残阳//我一直愧对春天,桃花开怀,红杏越墙/命运给过我黄金,我却没有兑付成陌上花开”……。他的诗既有对汉语诗学传统的继承,更有对现代派的吸纳,注重对自身的审验,包括审丑,还注重构思。毫不夸张地说,王志彦是那种具备“发现”和“命名”能力的诗人,他的书写具有“展示”和“指认”的力量。

一个优秀的诗人,其文本和写作行为共同构成与这个时代的关系,形成他思想、艺术与生存的独特经验,且上升到哲学、美学和社会学的层面,藉此方可凸显出自己存在的意义。王志彦是一个有着文体自觉和精神方向的诗人,他所有的努力正是他自我蜕变的过程,他呈献给我们的艺术世界正趋向着这样的高度。当然,王志彦的作品也有一些瑕疵,如明显的修炼痕迹,说明他正走在成熟的路上,偶有技巧空转的情况,也有些虚妄之词参杂里面,且有戾气外溢之嫌。但他的创作整体上不但值得肯定而且应当推广。

在一篇谈论当代先锋艺术的文章中我曾说过,我喜欢决绝的诗人,没有极限体验的美学冒险只能属于大众的艺术,事实上,我们俗常称之为大众艺术的品种往往都是娱乐化和实用性的。在我看来,这与我所理解的“大众性”背道而驰,与诗的本质属性更不接近,尽管我的倡导和欣赏趣味在多数人看来同样是冒险的,但抛开时间的限制,我们所拥有的时间、空间和读者很可能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因为我们更相信时间,也更相信自己。应当说,王志彦就是一位对此有高度认同感的诗人。

源于对文字与生俱来的敬畏,加上为一位从未谋面的同代人作序,我应承之后,竟有些悔意。故一拖再拖,直到今日。除了为生存奔波忙碌和自己的写作之外,我忐忑于这部诗集是否需要一些多余的文字。我要感谢它陪我周游了大半个中国,我陆续在火车和飞机上读完了这些作品。刹那打开的诗意和倏然到来的辉光让我孤独的旅程变得充实。也许真实而美妙的感觉无需过多地饶舌,人们只有在进入深层阅读体验的时候才能获得那神秘的颤栗。——这里既有审美的愉悦,也有理趣的快乐,甚至有灵魂被提升的大感动。

对于要把墓碑建造在脆弱的汉字中的人,他自己知道如何向下走!

谨为序!
                                                                                                      2014年10月17日  明夷斋


什么都可以放弃,唯一拒绝交出灵魂
                               ——序路漫长诗《白夜》

  好的文字都是忧愤之书。

  那些没有给我精神激励的文字我一般不会去读,读后也会很快忘掉。路漫的《白夜》我没有忘,因着那潜隐着、汹涌着的黑色的潮汐不断地袭来,我这个对长诗创作一直保持警惕和苛刻的人,对于路漫精心创作的这部作品没有怀疑他体制的承载量。

路漫的创作年份大概已经快有三十载了,为了这部命中注定的长诗,他又用了很长的时间,用脚步来丈量这片苦难的华夏大地。想归隐于野却无奈世道的艰难,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半个多世纪没有人们自由生存的空间。因此,他一直与庞大的体制处于对峙的状态,但从未妥协。我知道,他与这个社会形成的张力源于他的秉性。我们相识于2008年的泰山脚下,自我们相识他就在流浪的途中,每一次电话打来似乎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我知道,一个不想屈服于世俗的人,要么封闭自己,要么放逐自我,显然,他选择了后者。不过,他在奔波的路上遍访名山大川、寻觅知音诗友,庆幸的是,他的这种自我放逐成就了他诗歌上与众不同的品质!

  读了路漫的长诗《白夜》,可以感受到他在这个自我放逐过程中的身心历程,而且他把自己与这个大时代的命运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诗歌中有他的孤独,无奈,愤怒甚至疯狂,读来让人甚是震撼。他用《白夜》为题,很好地折射出他与这个时代的疏离和亲近,并用几近碎片结构的内在逻辑关系来推进写作,可以说,对于汉语诗人来说,他选择了高难度的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我不敢妄言这部长诗在艺术上多么成功、多么富有启示意义,但它在当今诗坛所凸显出了的写作品格和精神导向不容小觑。路漫之所以是路漫,也许是因为他脚下走过了漫漫长路,这是无法凭空想象的生命体验,这是存活在诗人诗稿里刻骨铭心的记忆!恰如《白夜》的命名,让我们进入了“黑”与“白”轮回和对抗的深层体验。这不禁让我想起少年时读过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说,还为自己刚刚出版的诗集《黑如白昼》而暗自思忖。

  毋容置疑,他四处行吟这种行为所体现的是一种独立、自由的诗歌精神,路漫先生的这种诗歌精神也正是当代诗人所稀缺的。在《白夜》的豪气和激情面前,那些顾影自怜,残花弄影的黛玉式诗歌显得是那么苍白无力,更何况那些专职逢迎的阿谀之作!

  《白夜》是路漫用自己的身心和历程来感受、来承受、来揭示光明下黑暗的,在他笔下的那些行尸走肉,包括鼹鼠,苍蝇和蛆虫,他都赤裸地表达了无奈和恨愤。想去见一见明朗的世界,所以他学着古代墨家游侠的样子四处流浪,可在流浪之后,发现世上已没有那个明朗的地方,又不甘心于陶渊明般的隐居,于是,诗人路漫开始了人生的再次放逐,如此反复,恰如我多次在泰山下见到他,他被逼着不断向高处和远处走。

  《白夜》的后半段,隐约中透露出强烈的宗教气息,在放逐的日子里,路漫拜访了多个宗教城市,在浮华的外表下,路漫感觉到了盛世的凄凉没落。他的诗中,地狱,囚徒等词出现的频率极高,甚至有一些远古时代的意象,如冰川,侏罗纪等等,他想背负起这个时代的命运,可作为凡尘中的一粒沙子,我们是那么的渺小无力,早已被打磨的光滑无比,注定融合不成大石头。路漫的笔下,那种让人欲哭无泪的无助感便油然而生:


没有洞穴避身,我只能四处奔命逃窜

目光偶尔适合我的口味,我们相聚小会

说菊花,说五颗老柳树,偶尔说到越王剑

我们绝口不提朝廷,只说篱笆内的韭菜


  诗中充满着隐喻,更有作者对自己身心的自省和忏悔,在书写中,路漫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决定用灵魂来篆刻自己的文字,不怕忍受肉身的孤苦和心灵的孤独。

我啃食时间坚硬的骨头,突出灰烬

一只独眼青蝇,坐在教堂的顶尖上唱起赞美诗。


这是路漫的自嘲,还是矢志不移的决绝?


好在流浪中,我的青春换来几卷残诗

可能让因饥饿濒临绝技的书虫得到接济

………………

  你们都已自由,只有我还在你们反感的人间。

为了尽量地激进你们的完美,我养气、读书

在缤纷的人世,把神赐的生命安静走完。


这里,诗人不仅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更体现了对这世道的无奈。每一位诗人,必定有一个灵魂的伊甸园,可当他们的诗歌像柔弱的小草经受风雨摧残时,他们才发现,那文学的伊甸园早已经是水中倒影。世道变了,但是诗人的初衷不会变!他还要坚持下去,在艺术和生命的探险中不停地走下去!

路漫常说,身体活在当下,诗歌活在身后。“我买不起马匹,只能骑着病怏怏的时光”, 但 “什么都可以放弃,唯一拒绝交出灵魂。”这正是路漫一身正气的最佳写照,他不愿意去迎合人间那些污秽的东西,一个诗人,诗歌的创造者,如果不能保持自身的洁净,又如何去用灵魂来雕琢出动人的文字,靠手法技巧写出的文字不过是沙滩上的一道浅痕,只有把这诗稿的精神刻进时光,才算对得起诗人的身份。

路漫也自有有路漫的包容:


如果要爱,就爱得没有接济,没有顾及,

动用佛的宽容、基督的博爱和诗歌的真诚

把强奸的、纵火的、恐怖的,看成犯错的蚂蚁

不贴标签,分辨暴乱的死囚和戳乱的英雄

是啊,我们不缺摆弄文字的人,但缺语言的创造者;我们不缺分行的诗人,但缺思想家;我们不缺吟风弄月的附庸风雅者,但缺风骨崚嶒的战士。在人们选择了向权力和金钱献媚、甚至投诚的今天,雾霾之外,还有踽踽独行的漫游者,穿越着人类灵魂和精神的黑夜,是啊,他们散发着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光芒。

——他们不是完美主义者,其行为和文本甚至更容易遭受来自各方的诟病,但这样的一些人、一些诗,常常让我们把头颅抬高、把思虑放远。他们没有矫饰和功利的歌唱感动着我们。

这些多数时候沉默着、甚至被淹没着的诗人,从未走出我的视野,在我的词典里,他们都是我的兄弟!

权为序!
                                                                                                                2014年10月20日  明夷斋


用生命把文字雕琢成美玉
                   ——序九愿文学社诗诗文集《琢玉》

因了主编“长河文丛”的缘故,为“文丛”之外的朋友写序已经很难抽出时间。九愿文学社的诗诗文集《琢玉》是个例外,“九愿”很有点佛学的意味,佛教最讲缘分,在我看来,人与人、人与书的相遇都有一个“缘”字在里面,不能武断地拒绝。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琢玉》这个书名来自《三字经》里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他们是一群上进的人、奋进的人、怀揣梦想的人。他们在这样一个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社会环境里,借助网络这一新媒体,从四面八方、男女老少结成一个既虚拟又实在的社团,因为共同的志趣和爱好而相互鼓励、互相取暖,何况,这个社团的组织者和带头人是位因早产造成双手残疾的90后姑娘,一个在苦苦与命运抗争中学会了双脚打字、弹琴的不屈的、身上闪耀着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的青年。今天,他们要以传统纸质的方式做一个总结,委实值得人钦佩。

我说的这个人就是社长孙璐康。在年轻的孙璐康身上,体现着诗歌救赎的光芒。她已经出版了多部诗文集,这些用双脚敲打出的文字,都是她从心血里熬煮过的滚烫的音符。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吟唱生活和命运的文字,没有哀怨和消沉,而是透露出她对命运女神的倔强的爱。苦难和不幸在她这里被转化成了积极的力量,写作成为她抗争的行为,同时也是成就自我的日常工作。从她的《永爱》和《写在父母银婚纪念日》系列来看,她的笔触紧扣内心,紧扣内心的“爱”与“情”,把对物候变化和人世沧桑的感悟用最纯净、简洁的分行来表达,其发现的细节和体味到的感动都有不事雕琢之美。她说;“每个文者都是一块完美的玉石,心是透明、晶莹而美丽的。我们用似玉的心,去看这个世界,去勾勒属于这个世界的真、善、美。我们向往着在浩瀚的文学海洋里,自由徜徉,尽情地挥洒着属于文者的青春与骄傲,肆意烂漫。”你看,她用单纯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美好的期盼去面对未来。历经风雨之后的她,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升华,显示出成人的淡定、豁达和睿智。自然,她的艺术之路刚刚开始,诗歌不是格言警句,更非对精神简单的摹写。她需要更强力的诗性思维击穿命运的表面,如此,她将发现一个更为博大的世界。这一切,值得她一生去努力。

我没有看文集中所有的稿件,案头看到的是十二位诗友的诗歌作品,除了上面谈到的孙璐康,还包括著名“怀亲诗人”桑恒昌先生,以及创作势头很好的诗人高原和尚是高中在校生的孙璐健,更有让我过目不忘的90后诗人龚乾军,此外,在古体诗词创作上卓有成效的诗人张允宾和热心于文学活动的诗人李传和也成为本书的重点作者。当然,王文娟、冀瑞敏、焦小梅、王佳琰、朱康也各有特点,从文本看有的作者虽不乏稚嫩,个别还刚刚触摸到诗的门槛,但写作的态度是真诚的。可以断定,这是些对生活认真的人,诗歌成了他们不可或缺的存在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爱诗、向善、求真的人,都是诗神缪斯的宠儿。大家是平等的。文集中像桑恒昌先生的《作画》和《呼喊的风》虽不是“怀亲诗“,但却是先生在“新绝句”文本尝试上的优秀之作,其精炼、精警、精粹,以及浩然大气的风骨精神堪为后学者细心揣摩,字里行间不乏来自“怀亲诗”的那股生命气息。高原作为追慕桑先生的学生,多年来悟得了一些桑先生的诗学真髓,坚持创作的小诗正面临自我突破的瓶颈,希望她在开阔和深邃的辩证统一上能用自我的独特体验做基础,不断吸纳新的美学质素。孙璐健作为最为年轻的作者,其爱好源自内在的生命需要,起点不错,未来的路还很长很艰辛,正如26年前宋遂良教授在《太阳泪》序中告诫我们的:“艺术是西天的雷音寺”,需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能到达,这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值得一提的还有张允宾,他是我主编的“长河文丛”的作者,他用格律或古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既需要自信和勇气,更需要修养和才华,实事求是的说,他的一些诗比获鲁奖的周啸天先生的要好。周啸天也有不错、甚至优秀的篇章,特别是他谈新诗、古诗相互借鉴的理论很有卓见,虽然他的诗获鲁奖倍受指责不无道理,但我们不能一概抹杀他可供我们学习的成分,对鲁奖的质疑与对周啸天的质疑应区别对待。张允宾的写作和探索值得关注,希望他也能多从新诗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使其作品更贴近现代人的经验和感受。这是个大课题,希望他不断取得进步。最后需要特别推荐的是80后的焦小梅和90后的龚乾军。焦小梅的诗比较开阔,其诗思能与自身生命的感觉和外在的自然融合在一切,且有较强烈的气息贯注在文字的内里,有一定的厚度和蕴含。但她并不高蹈虚妄,而是源自自己的经验,如:“父亲在长满皱纹的园地里,种下灵魂/安放生命与童话/像诗人躬耕于诗集/如草木枝柯在那一阵风中起伏,虔诚”(《父亲的菜园》),可以断言,不久的将来她必有大的成长。90后的龚乾军是贵州人,诗歌的内容都是青岛,如果我揣摩的对,他是在青岛工作的年轻诗人,或打工,或漂泊,当然,最好是有稳定的工作。诗歌可以慰藉我们的心灵,肉体却需要起码的安顿。说实话,我喜欢他流淌在诗行里的那种冷峻、细腻和沉着。用另一种语言说那就是他不仅有着写作的禀赋,还有着感悟世态炎凉的可贵的良知。这些都能暂时掩盖他技艺修炼和精神能量的不足,他的诗句所给予我的痛感让我相信他一定能走的更高更远。他的《敬礼》、《在青岛》(组诗)和《在梦中,我变得很轻》都是很好的作品,《敬礼》的洗练、犀利堪称精品,《在青岛》一组贴满了自我和时代的标签,有着自己独到的感悟,触到了广博精神世界的窗口,衷心希望他坚持写下去,坚守自己的方向,把自己的艺术世界和精神世界开掘的更为高远。

以上是我的一点阅读感受。另外要说明,诗妹高原是个闲不住的人,闲不住的人肯定是个热心人。我知道,热心人心里都有团燃烧的火,何况对诗人而言,这团火的能量全部来自于对诗的爱。对此,我们不能无动于衷。

这不,她急急切切地要我为《琢玉》写序,既然已经是名誉主编了,干一点活,尽一下力,理所应当。只是匆匆成文,不妥之处,还望诸位诗友以火热的诗心恕之。

勉为序!
                                                                                                                     2014年10月21日  明夷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0-29 08:36 | 只看该作者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10-28 20:4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问好启代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10-28 20:42 |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老师的精彩评论,,转给微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10-27 00:00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很投入,很专注!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4 18:4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