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冷静的生活观察和静默的禅修写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6: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冷静的生活观察和静默的禅修写作
——古石诗歌读感
李艳敏
在现代禅诗创作群体中,古石是诗风比较稳定的一个。他坚持得久,写得踏实,呈现出不紧不慢,匀速前进的写作状态。总体而言,古石的诗歌呈现了一种“静”美。“静”是现代禅诗常见的表现对象,而既“静”且“空”的现代禅诗精品不多见,古石在这方面独辟蹊径,他的诗作如《冬夜》、《雪》、《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一只蝴蝶隐没于原野深处》、《寂静》、《这样的时候》、《下雨了》、《夜听清溪河》、《鸟》、《坐在这里不动》、《别说话》、《一头牛在山坡上吃草》、《风吹过来的时候》、《雪开始化了》、《月亮从山背面慢慢升上了天空》等使人沉静,引人深思,堪称现代禅诗静态美的典范。
在我看来,古石是一个冷静的生活观察者和静默的禅修写作者。“轻松而不轻浮,舒缓而不放逸,寂静而不寂寥,空旷而不空虚,自在而不自恋”是我在通读过古石诗歌后得出的印象。具体说来,古石的诗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静净合一,细节呈现;二是融我于物,平中见真;三是反差对比,禅意自见。
一、静净合一,细节呈现
“纯净、质朴、宁静”是古石努力做到的标准诗歌质地。如他所言,这些品质“让我们毕生澄澈和温暖。”他说,“现代禅诗写作,最需要的是内心的宁静。没有这种内心的宁静,就难以与外物达成同一,也难以达到一种内心的高度。”大体来说,古石诗中的“静”和诗人的直觉观照互为表里。这种在观照的状态下写出来的“静”,不是死寂,不是顽空,而是灵动无限的“空”。 《空旷》即是这样一首优秀之作。如风对此诗有过较为深入的解读,在此不再赘言。
《雪》写了下雪时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雪落无声,在诗人的笔下,无声的雪成了有灵的“朴素而高贵”的天使。因为“雪下起来的时候,整个世界便静了下来。”雪的纯洁和高贵,“如盐融于水”一样,融入了我们的内心,这颗心因此“比任何时候都要宁静”。干净的雪,宁静的心,无声胜有声的境,仿佛能够融化世上一切不纯。诗人之心和雪的品质在此处达到了同一。
静观万物生灭,从中感受世间变幻,养成内在的“气定”,是古石目前诗歌写作的整体状态。他的诗歌用词不以炫目的色彩和喧哗的声音取胜,惟其如此,其诗作呈现的不是刻意的紧张,而是默然的安详。如《一切都在缓慢中趋于宁静》:
和我一起同行的蚂蚁是缓慢的/清溪河的流水是缓慢的/河面流动的船只是缓慢的/在清溪河上空滑翔的鸟儿是缓慢的/天边散发余晖的落日是缓慢的/吹向远方的河风是缓慢的/被风吹动的树叶是缓慢的/仿佛眼前的一切都是缓慢的/仿佛一切都在缓慢中趋于宁静
现代社会生活崇尚快节奏,大街上匆匆的脚步和车流,一切带着点“来不及”的焦虑。而这首诗反复出现的“缓慢”在无形中提醒我们——“慢慢走啊,慢慢欣赏”,在缓慢中的万物之流带着宁静的美感。
古石说,“现代禅诗在禅意的表达上更注重的是一种呈现,这种呈现更注重的是一种具体入微的细节的呈现,在一种貌似客观的细节呈现中,不着痕迹地融入了自己对生命、生存、生活的一种直觉体悟,让人可触可感,又难以言传。”《碎裂》就是一首在细节呈现中融入自己生命体悟的诗:
现在我看到的/是一只碎裂的花瓶/它被一阵风从书桌上/吹落下来,瞬间变成/这一地的碎片/花瓣散落,丝丝淡淡的香/在空气中漂浮/此刻,书桌一动不动/它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俯下身来/但我似乎听到了/它内心/碎裂的声音
花瓶瞬间的碎裂不但引起“我”内心的颤动,就连那“一动不动”的书桌也仿佛和“我”一样内心有“碎裂的声音”了,足见诗人透过表象深入事物内部的程度之深。
有人评论他的诗歌越来越倾向于神秘,我倒不觉得。相反,他的诗正如自己所言,努力做到的是“呈现”。 呈现的可以是起伏不定的肉团心,可以是无常变幻的世间事,也可以是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这些都还不是根本,古石努力想做的是“挖掘出事物内在的特质,并呈现出一种精神指向或精神状态。”
那最遥远的或许就是最近的/冬天的雪花飘着飘着就绿了/从春天的枝头望过去/一只只鸟正飞离一片树林/这么近的鸟,一只只瞬间就飞远了/春天的枝头又挂满了雪花/那最近的或许就是最遥远的/当我从一片雾气中抬起头来/我已辨不清自己的容颜——《消逝》
这首诗巧妙化用了影视中的技法,画面感很强,仿佛在一瞬间度过了无数季节变换,历经岁月沧桑。一切都在时间里变幻,镜头的转换如梦似幻。不管是外物还是“我”,都在消逝中再次以新的面貌出现。
古石推崇“无意为禅,禅意自显”的诗性语境,他以为诗的至境是“在呈现中消隐,在消隐中呈现;言之无物,无中生有。”《别说话》这可称得上是这一诗歌观念的代表作:
一说话枝头上的雪就掉落了/一说话那支轻缓的曲子就听不见了/一说话那朵梅花的香就闻不到了//现在,月光轻轻地披在你的身上/别说话,一说话月光就从你身上滑落了
“大音希声”,“大美不言”,任何语言在这样的境界中都显得多余。“别说话”告诉我们,用心去感受人间的这种安静和美好。整首诗仿佛“止语”的诗化展开,轻灵,纯净,柔和。
二、融我于物,平中见真
古石善于在诗歌中不动声色地描摹自然事物,形成冷风景中的冷抒情。当然,冷抒情不等于完全的零度情感,人性温暖和终极关怀始终是藏在冷峻后的内核。
他主张,“隐藏自己,让自己冷静融入客观事物,并主观而客观地呈现存在的本质。”(古石诗语)也许是无意间他的诗歌塑造了一个人的形象。细读后发现,古石的诗里很少单独的物象出现,他似乎有意融我于物——“我”独立于天地之间,外在于世间万物,却又似乎化身在万物之中,无所不在。有时他直接呈现存在的现象,诗中即使没有人的形象,却仍能感觉到“人”就在诗中。这个人,有时是“我”, 有时是“他”,有时是“你”。你可以看作是诗人自己,也可以当作整个人类的代表。
雪开始化了/下了整整一夜的雪/在早晨阳光出现的时候开始化了/树叶上的水滴白亮白亮的/正缓缓地一滴一滴/往下掉/阳光静静照着/一切仿佛悄无声息/偶尔从树林里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雪开始化了》
这首诗就是客观描写一夜雪后,阳光下雪化的画面。自始至终始终没有人的活动,但你能感到诗人在看,在听,在感受化雪时的欣悦和宁谧。
在古石的诗中,诗人和世界的关系是若即若离的,身在其中又置身其外。他习惯了在独处中体验生命本身。《独处》写独处时的身体对外界的感受,“我”听到外面的脚步和说话声,这些声音“浑浊不清”,而旷野来的风“静静流动”,“那风是透明的/无声地盖住了/那浑浊的声音,和我/内心的尖叫”,风在身体里潜入流动的感觉跃然纸上。
古石常用的诗歌意象仿佛是蚂蚁,是风,是火车,是清溪河,又仿佛什么也不是,而是自然万物缓缓流动不竭运行的画面。画面外有他安静的眼和凝定的心。他常常化为蚂蚁,潜入世界的最低处,发现隐藏在人心深处的一星卑微和超强意志。
古石观蚁如人,是蚂蚁,非蚂蚁,而是众生的一个缩影。如以下两首诗:
整个世界/就剩下一只蚂蚁//它缓慢爬行/正在寻找/另一只 ——《空旷》
除了天空飞翔的鸟/和一望无际的花草/就是似有似无的风声//是什么力量把我牵引/我不由得伸出了双手/像一只蚂蚁爬行在花草中——《我不由得伸出了双手》(节选)
在诗中,“我”和蚂蚁和众生已成为一体,“我”的双手就像蚂蚁的触角。蚂蚁靠触角感应外界,我在聆听天地之声。伸出的双手想要抓住这声音,却又什么也抓不住。作者以蚂蚁的眼睛去看世界,更能体察到生命的渺小和可贵。
作为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和冷静观察者,古石的诗往往“平中见真,浅中显深”。下面这首诗写的是“挤公交”这种很常见的生活场景,而古石在这一平常的场景中融入了自己“安于当下”的禅意体悟:
当他们一拥而上之后/我最后一个上车/如果车上没座位了/就站着也行/如果再也挤不下了/就坐下一班//这世界很大 我很小/我每天随风而行/这就够了 ——《这就够了》
在诗人看来,大大世界中的小小“我”,只要每天能够“随风而行”,随缘而活,——“这就够了”。
再来看这首写生活中常见一幕的《交换》:
公园里/一对年轻恋人从左边牵手走来/一人手里一只雪糕/一对老年夫妻从右边牵手走来/一人手里一根拐杖//当擦肩而过时/我看见他们/深深地交换了一下/眼神……//他们的背影暖暖的/风  在安静地吹
老年夫妻和年轻恋人两代人眼神的交换,于无言中传达了彼此心领神会的默契。他们用眼神在瞬间完成了彼此的心意相通。老年夫妻也曾经年轻,曾经这样牵手而过。人生的风雨,他们共同经过了很多,这时再看那些年轻人,是羡慕,是祝福,还是追忆,是嫉妒?或者就是彼此更为紧握的手,更加珍惜的情。而这种情意正是人间之爱的源头。所以,“他们的背影暖暖的”,风吹送的正是这最普遍的人间真情。
三、反差对比,禅意自见
大致说来,古石的诗着眼于以下几组反差较大的对比。禅意在对比中自然显现:
1、小——大;小中见大,物我一体。
古石着眼于身边事物,从中发现禅意,体验禅机。《夜》把夜比作一个黑洞,而人是黑洞底部蜷缩在角落里的一只蚂蚁。世界是巨大的黑洞,众生就是想要寻找黑洞出口的蚂蚁。《静夜》又一次写了静夜里的感受,人轻如一粒尘埃,在月下风里澄澈辽阔,安然宁静。
《起风了》写到风起,叶动,风停,叶止的现象。接着联想到叶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应止。春生秋衰,一切任运随缘,就在当下。“我”则无时觅有,有时又生新的妄念。旧念新念,念念不断,无有了时。
《一只蚂蚁》同样由小小的蚂蚁悟出善待生命珍惜机缘的禅理。在诗歌中,“我”何尝不就是那只小小的蚂蚁啊?
2、动——静;以静显动,以动写静。动静互为表里。静夜里的沉思者,感受了天地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动。诗人把自然界的这种物理现象如实写进诗中,禅意自见。
《清溪河的船只》和《火车一列一列地驶过》就是这样的诗歌。清溪河的船只慢慢移动着,远看就好像没有动一样。火车飞快地驶过,似乎带走了一个人的心,但又不能真的带着人的身。人还在,另外的火车也还在从此路过。人类在星球上不也是在这样无休无止地生生不息么?
3、明——暗;在黑暗里点亮心的灯盏。
《黑暗》写黑夜里静坐的人不必开灯也能感受到内在的光明,体验到黑暗里的澄明。
“那个坐在深夜房间里的人/一直在深夜的房间里坐着/他不开灯  不起身/让黑暗一点一点渗进体内/他不起身  不开灯/聆听着窗外的风声/静静穿过无边的黑”——《黑暗》
《明月高照》则直接把“黑暗”和“明亮”这一组反义词嵌入同一首诗里,于看似矛盾的书写中彰显心灯的重要。
4、死——生;死里逃生,死中悟生。生死一体,死生大事在“我” 的亲身体验中了了分明。《我闻到了死亡的气息》写地震时的真实体验:
房子突然晃动起来
楼上的人纷纷往楼下跑
我夹杂在人群之中
房子不停地晃动
一些沙石砖块正在掉落
我感觉房子即将倒塌,此刻
我闻到了死亡的气息
楼房似乎已经安静下来
人们聚在一起  神色惊恐
这时,有风穿过我的身体,穿过
刚刚晃动过的楼群
死亡的气息临近之时,“我”看到人们“神色惊恐”,而风的到来,让“我”感到了生命的存在。穿过“我”身体的风,一样穿过楼群,穿过别人的身体。由此,诗人真正感受到“活着是多么地好”——
活着是多么地好
就像死去一样
死去是多么地好
就像活着一样
晨光里
草木绿了又黄
花朵谢了又开
——《活着是多么地好》
生死之间,万物流转依旧,“草木绿了又黄,花朵谢了又开”。我们还要在大化之中眼观,耳听,鼻嗅,舌尝,身感,意识。生与死的界限只在呼吸之间,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在有限的生命里程中,我们若真能笑看生死就会发现,其实生也是好,死也是好。
整体来看,古石的语少修饰,尚朴素,言浅意深。他自言写现代禅诗后始参禅近佛,以禅者的心来感知生命,感受生活,诉诸诗歌。显然,个人的定力给了他写作静观禅诗的优势。他的诗作提示我们,写好现代禅诗必不可少的是内在禅心的养成。佛法讲“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多数诗人勤修是勤修了,却难以放弃对文字的贪着,而是以诗语来传达个人的禅观体会。从另一角度来说,这是诗人积极探索之心的必然表现,也显示了现代禅诗在当代的活力。
当然,古石诗歌的缺点也较为明显,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因取材单一而略显单薄,因过于精致而骨血不足,因专意呈现而稍欠圆融。但这是诗歌写作过程中的常态,并不代表着永久。相信以他目前努力的状态,此后的诗歌必会越写越好——我们翘首以待。(2014/12/10改于衡水学院公寓)
附:部分古石诗歌
深夜被什么惊醒
四周一片寂静
此刻,你感觉夜
像一个巨大的
黑洞
你像一只蚂蚁
黑黑地蜷缩在
洞底一个
黑黑的
角落
整个世界
像一个巨大的
黑洞
你看见那么多蚂蚁
在寻找出口
《静夜》
夜已经很深了
一切都安静下来
你也终于安静下来
时间仿佛停滞
世界仿佛什么事也没发生
你只听见一阵风从窗外吹过
看见月光一片一片轻轻晃动
这样深的夜晚,一切是那么安静
你的内心澄澈而辽阔
你轻如一粒细小的尘埃
在月光里静静地
随风而舞
《一只蚂蚁》
我看见一只蚂蚁
在餐桌上爬行
桌上没有任何东西
它显得那么弱小  那么孤单
我想,它肯定是在寻找什么食物
之前,我曾按死过无数只蚂蚁
现在我不忍心再这样做
我在它前面放了一颗饭粒
但这只蚂蚁只是
碰触了一下,就悄悄地
绕道而行
《清溪河的船只》
清溪河的船只
渐渐地少了
但是偶尔还能看见
一两只
在缓缓移动
如果离它稍远点
它就像是没动一样
《火车一列一列地驶过》
火车一列一列地驶过
他站在旷野,一动不动
火车一列一列驶向远方
火车仿佛把他带走
火车仿佛一动不动
当雪下起的时候
整个世界便静了下来
雪从什么地方飘来
这朴素而高贵的白
飘落进我们的体内
像盐溶于水,我们内心
比任何时候都宁静
此刻,房间里没有人
街道上没有人
山野中没有人
我们在雪的体内
我们被雪包围
雪什么时候停了下来
空空的房间只有回声
空空的街道只有回声
空空的山野只有回声
那是雪停下之后
比雪还要明亮的一种声音
《别说话》
一说话枝头上的雪就掉落了
一说话那支轻缓的曲子就听不见了
一说话那朵梅花的香就闻不到了
现在,月光轻轻地披在你的身上
别说话,一说话月光就从你身上滑落了
《雪开始化了》
雪开始化了
下了整整一夜的雪
在早晨阳光出现的时候
开始化了
树叶上的水滴白亮白亮的
正缓缓地一滴一滴
往下掉
阳光静静照着
一切仿佛悄无声息
偶尔从树林里传来几声
清脆的鸟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6:55 | 只看该作者
多谢!
操作失误了。应该是在“诗歌评论”栏目。
请编辑帮帮调整一下文档,我弄好的一粘贴就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12-12 16:51 | 只看该作者
高亮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12-12 16:5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1 19:3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