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218|回复: 6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读经典》第44期:李浔《擦玻璃的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05:2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品
《擦玻璃的人》

作者
李浔

创作时间
  2007年

推介词
他1980 年参加湖州市青年文学社,1982 年在《农民文学》1月号发表了第一首诗;1990年以《又见江南》系列组诗在多种报刊发表引起反响,1991年9月参加《诗刊》社在江苏徐州举办的第九届“青春诗会”,第一本诗集《独步爱情》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他主张把诗写得冷静,回到内心,把诗写得凝练,回到诗的本质,把诗写得实在,让诗回到良心。
鹰之:他的诗风整体是外柔内刚型的,语言是质朴干爽的,内在是浑厚坚实的,这样对“外”它是“开放的”,不拒绝任何一个读者的进入,对“内”则是苛严的一丝不苟的,对得起自己对诗歌苦心造诣的一腔执着心。
沈泽宜:当他在2010年某月把他的二十首“冷抒情”的诗放到我面前时,我认不出原来的李浔了。李浔是真正成熟了。
梁晓明:依然会有不同的人会把这风给截然断下,并把它埋入地底,甚至还要让它生长出绝然与风不同的绿叶来,这样的人也许不多,但至少李浔就是一个.

小结
本期“重读”评论有14篇,大家不仅有热情,而且在重读中有可贵的争鸣。重读本诗难度似乎不大,许多评论也找到了新的视角及新的思考。如:古岛认为“此诗的深层意蕴在于:通过对‘擦玻璃的人’的内心的勘探,既写出了人和人、人和世界的隔膜感和疏离感,更隐喻着那些具有‘清洁的精神’的人现实际遇和暗淡命运,写出了他们内心的寂寞无奈和深深的挫败感”。看山望水从读者的更高阅读期待,希望该诗后面和前面一样精彩。何均挖掘到该诗“是一种擦拭行人的寂寞与悲哀,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擦拭行人的悲壮”。红海滩认为“其与废名(冯文炳)的小诗《街头》有异曲同工之处”,等等。
各个作者见仁见智,当然或难免有局限,大可进一步澄清。

重读
1、古岛:时代仍然需要清洁的精神
2、看山望水:诗作点评:李浔《擦玻璃的人》
3、何均:擦拭行人的悲壮
4、红海滩:把诗写的实在,让诗回到良心
5、未满:这擦玻璃的人,真是该开除
6、叶暮合:守紧心灵的脆弱屏障
7、没压制住:莫把《擦玻璃的人》当经典
8、明月清风:回到生活,抵达人性本真
9、秦时月:高于生活而低于尘埃
10、吴谨:“介”与“隔”


推介时间
2015年3月5日




   擦玻璃的人

            李浔

擦玻璃的人没有隐秘  透明的劳动
像阳光扶着禾苗成长
他的手移动在光滑的玻璃上
让人觉得他在向谁挥手

透过玻璃  可以看清街面的行人
擦玻璃  不是抚摸
在他的眼里却同样在擦试行人
整个下午  一个擦玻璃的人
没言语  也没有聆听
无声的劳动  那么透明  那么寂寞

在擦玻璃的人面前
干干净净的玻璃终于让他感到
那些行人是多么零乱
却又是那么不可触摸

         2007年



                                                     
1、时代仍然需要清洁的精神
——读李浔《擦玻璃的人》

                            古岛


因为玻璃的透明性,擦玻璃的劳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我们每一个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成为“擦玻璃”的观察者和见证者。而诗人的工作就是,透过“擦玻璃”这一司空见惯的劳动场景和日常生活细节,窥探到并展示出人的隐秘而幽深的内心世界,揭示生存的真相,破解尘世的秘密。
玻璃之所以需要擦拭,是因为蒙受了太多大千世界的灰尘,是因为脏。但在“擦玻璃的人”的感觉里,他不仅是在擦玻璃,而且“同样在擦拭行人”,因为“行人是多么零乱”。他想通过自己的“擦拭”使零乱的行人各归其位。“擦玻璃的人”虽有此种美好的愿望,但却不免陷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剃头担子一头热的境地。他没有倾述的对象(“没言语”),也无法成为别人的倾述对象(“没有聆听”),他只有“无声的劳动”,独自承受内心无边的“寂寞”。他“没有隐秘”,践行自己内心愿望的行为“那么透明”,几乎大白于天下,天之昭昭,日月可鉴,但在他和行人、世界之间,却隔着一张看似透明实则不可逾越的玻璃,他心灵的律动和吁求别人听不见。所以,他最终也只能是在心里发出一声叹息而已:“行人是多么零乱”,“又是那么不可捉摸”。
此诗通过不动声色的画面转换和人物神态、心理的次第展示,写出了一个底层劳动者的劳动之美和内心的痛苦寂寞。这当然只是它的表层意思,仅从这个角度理解,它也是一首好诗。但我认为此诗的深层意蕴在于:通过对“擦玻璃的人”的内心的勘探,既写出了人和人、人和世界的隔膜感和疏离感,更隐喻着那些具有“清洁的精神”的人现实际遇和暗淡命运,写出了他们内心的寂寞无奈和深深的挫败感。
擦玻璃,是一个隐喻,一个象征。
擦玻璃的动作,“让人觉得他在向谁挥手”,这一诗意化情节的想象,颇引发人丰富的联想:领袖的“挥手之间”,离别的车站或码头各种内涵和景致的挥手……这一想象,不仅将单调枯燥乏味的“擦玻璃”的动作,与人世的万千聚合离散、哀喜悲欢联系在了一起,旁逸斜出,拓展了诗的意境,它重要意义和作用还在于:这一诗意化想象的结果,恰恰是对“擦玻璃”这一动作的本质——“清洁”——的无视和消解;这一看似不经意之句,恰恰是为诗的结尾写“擦玻璃的人”内心的无奈、痛苦张本。
擦玻璃、去除物体表面的肮涨之物是容易的(虽然是辛苦的)。诗人要“在尘垢中保持光芒”(丁可语),只要“时时勤拂拭”自己的灵魂之镜,“莫使惹尘埃”即可,也是不难做到的。但要使这个世界不再蒙尘,使“行人”蒙尘的心灵重新洁净,使“礼崩乐坏”的世界重新变得秩序井然,谈何容易!
诗人就是这个世界的清洁工,就是一群推巨石上山的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作家张承志曾高举“清洁的精神”的义旗,在文坛振臂一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坛独行侠在商品经济大潮来临时可贵的精神坚守。从这个角度说,此诗可否看做诗人李浔向张承志的一次致敬?
时代仍然需要清洁的精神,因为不管是人心还是世界,总是时时、处处长满了荒草和荆棘,布满了污垢和尘埃。

                                 2015.1.31.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5-1-31 22:52)


2、诗作点评:李浔《擦玻璃的人》

                      看山望水


“流派网”征集作品评论,让我注意到这首诗。从文本上了解一个作者会变得简单而直接,这些年来我一视同仁对待任何评论对象,无论其有名无名,身份地位如何。下面谈谈对这首诗的阅读看法。
这首诗第一节很不错。“没有隐秘”——对擦玻璃人的独到诗性描述,对擦玻璃的人区别于其他劳动者的表象特征把握很好;“透明的劳动”——在保留和延续前面好处同时,又进一步暗示了语意,对干净的自食其力劳动的赞美,这样的词语演进是表里俱佳的写作。第二句用了个与现场有关的比喻,阳光可以是现场的,省略了对环境因素的直接交代,这种写法是巧妙的;而阳光句和玻璃上的的劳动者句既相似又新奇。前面两句是整体印象描述,是静态,后面两句是特写,动态的,这样的整体与部分,静态与动态写法,显得作者落笔很有章法。杂乱无章对诗写作也是个大缺点,是不善于文的表现,说白了就是表明不会写。
应该说第一节写得很精彩。
这首诗的情形是第一节好于第二节,写得最不好的是第三节,属虎头蛇尾开进无力那种写作情况。后面两节写得一般。常见的情形是作者有了个好的诗感,也许就是几句,可落笔写作时后面就显得乏力了。
要写出诗佳作,需要内力贯通,才情不断,句句精彩,对诗写作而言,后面更考验写作对诗思的把握、推进、扩展和营构,好比钻头在进入深沉时候那种情况。当然,读者是有阅读期待的,期待后面和前面一样精彩,甚至更好,这不是容易做到的事。
为什么说后面两节没有第一节好呢。需要讲清楚评者的道理。
第一节是旁观印象,第二节开头就出现了偏差,换成了擦玻璃人的视角,我们从写作中可以看到这是不合适的。应该以第三视角延续这种印象表述,集中写作者的“感”。这个感要自然,不要强加上去,才妙。“在他眼里”这样的语句是作者猜测,不直接不真实,离“感”了,特别第二节后面那句,一首写印象的诗加入了其他议论性的杂质。
可以继续第一节的印象式描述:
                  玻璃透明,擦玻璃的人像在擦拭行人
                 吊在那里用力擦,而不是抚摸
                 一个个表情、心事,忧郁或者模糊的
                 整个下午从上到下保持这个姿势
这样写的好处还在于可以让诗获得一种整体性隐喻,比如写作者,某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等。写诗毕竟不仅仅是描述表象,要有些深意,作为比所写事物更有价值信息含而不露地传递释放出去,构成诗内蕴张力、分量和价值。
作者可能想到了这些,在写作时候要实现创作构思还要加把力。我的评论都是同作者的创作交流式文字,不是交际讨好或者遵命夸赞。个人读法和意见请作者勿怪为盼。

                                  2015.1.31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5-1-31 16:57)



3、擦拭行人的悲壮
——读李浔《擦玻璃的人》

何均


客观讲,我读李浔先生的诗很少,但对他的名字熟悉,我跟他并没有任何交往。这里面却有一段不深不浅的缘。2004年,他与李晃先生主编的《中国抒情诗档案》诗选集收录了拙诗《冬至》,虽然至今我未见到书,也不知道出版没有,倒是在网上常见到这本书的目录(很多诗友的博客收藏有)。这于我毕竟是一种认可和鞭策。就这样,我记住了他和李晃两位先生的名字。而一晃,这已是十年前的事了。真是时光不饶人啊!可现在,我读到他的诗《擦玻璃的人》,还是感到有些亲切。
这是一首关注底层人劳作的诗,但不同于一般为写底层而写底层生活的诗。它有着生命的寂寞与悲哀。生命的寂寞与悲哀来自擦玻璃的人。擦玻璃的人不但要擦拭玻璃,还要擦拭行人,当然,是一种擦拭行人的寂寞与悲哀,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擦拭行人的悲壮。
诗人说“擦玻璃的人没有隐秘”,当然不是说擦玻璃的人没有隐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除非是植物人),而是说他的劳动,是一种“透明的劳动”,大家都能看见他的劳动过程。擦玻璃,在城市是最常见也最卑微的一个工种,是清洁工的一种,比如还有家政洗抽油烟机、抹地板、扫灰尘等。如果给大公司的摩天大楼擦玻璃,则是一种危险的工作,人缒在半空,心都是悬吊吊的了。况且,这“透明的劳动”就“像阳光扶着禾苗成长”,为什么呢?禾苗的成长离不开阳光的哺育,城市和家庭的卫生也离不开像擦玻璃一样的人来清洁。因此说,擦玻璃“像阳光扶着禾苗成长”一样有益于人。这就为“擦玻璃的人”赋予了内核——灵魂与思想。“擦玻璃的人”不再是为了劳作而劳作的人。那么,生命的寂寞与悲哀又是怎样来表现的呢?

诗人是通过行人来映衬的。
在第一诗节“他的手移动在光滑的玻璃上 / 让人觉得他在向谁挥手”,这里是从行人的角度来写擦玻璃的人。诗句的“人”就是行人,只不过没明确点明而已。行人与擦玻璃的人就建立了联系,擦玻璃的人不是单一的劳动,而进入了公众关注的视野——“让人觉得他在向谁挥手”,“觉得”并不等于“是”。
第二诗节就从擦玻璃的人的角度来写行人,“透过玻璃  可以看清街面的行人 / 擦玻璃  不是抚摸 / 在他的眼里却同样在擦拭行人”。“不是抚摸”用否定的方式来强调“擦拭”的认真。“擦拭”一词很关键,可谓诗眼,将“擦玻璃的人”与“行人”链接在一起了。擦玻璃也在“擦拭”行人,一说明他不是一个简单擦玻璃的人,而是有着自负使命的人,甚至可说很神圣,很崇高,颇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悲壮感;二说明行人不是想象的干净,可能走在街面挺光鲜,但骨子里的灵魂未必光鲜,未必干净了。当然,擦玻璃的人是想把行人也“擦拭”干净。这可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费力未必有收获。“街面的行人”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流动不居。“整个下午  一个擦玻璃的人 / 没言语  也没有聆听”。“没言语”是无人与他言语,自然就感到了孤独;当然“也没有聆听”,自然就感到了寂寞,只不过他的寂寞与人不同罢了。所以,诗人直接指出他的“无声的劳动”,是“ 那么透明  那么寂寞”,这就是生命的寂寞,擦拭行人的寂寞。
生命的悲哀是什么呢?在第三诗节,玻璃倒是擦得干干净净了,而行人呢?不是“在他的眼里却同样在擦拭行人”吗?是不是行人也擦得干干净净了?答案是否定的——“那些行人是多么零乱 / 却又是那么不可触摸”,这是由“干干净净的玻璃终于让他感到”的。“零乱”和“不可触摸”是说行人不像他擦玻璃那样可以掌控,远超出他的想象。玻璃可以擦得干净,行人却不那么容易。他“擦拭”行人却是这样的结果,能不让他悲哀吗?这里,姑且不论他的这种想法是否有价值,他的这种行为是否多管闲事,但他的结局注定无果,注定悲壮。他终于感到自己的劳而无功,事与愿违——没有任何对等的呼应与回报,这就像对着广袤荒原的一声声呐喊,其结果必然被荒原吞没。这就是生命的悲哀,擦拭行人的悲哀。

擦玻璃的人有了擦拭行人的寂寞与悲哀,也就注定他擦拭行人的行为是悲壮之举。
回头来看,《擦玻璃的人》已不是一首简单的关注底层人劳作的诗,而诗人某种深层次的思考已赋予了擦玻璃的人,使得这首诗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这是一首接地气的诗,也是一首关于生命的诗。
诗人的目光是向下的,诗人的目标是向内的,直抵人的灵魂。

2015年1月21日初稿,25日修订于普明村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5-1-26 10:07)



4、把诗写的实在,让诗回到良心
                ——读李浔诗歌《擦玻璃的人》浅析

                                       红海滩

  
  
诗歌在文学领域这座金字塔里,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犹如一颗明亮独特的星体,散发着不同于众,却扎根于众的光芒。其语言特点要求凝炼,精准,表达深刻的内涵,抒发作者的真挚情感,折射社会万千现象,反映诗人最真实的内心世界。
粗略在李浔老师的博客看了些他的近作,他的诗歌以短诗为主,诗语风格干净清爽,随意亲和,以细微见宏大,有一个诗人内在的优良品质与必须的正直,这些作品符合他的诗观:把诗写得冷静,回到内心;把诗写得凝炼,回到诗的本质,把诗写得实在,让诗回到良心。轻松写诗,随心所欲写诗,把诗写得轻松,把诗写干净,回到诗经,把诗写得清爽。
这首《擦玻璃的人》是李浔老师众多诗作中一首代表之作,单从题目字面意义上分析,“人”是诗歌描述的主体,“擦玻璃”是“人”的行为方式,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与依附关系,诗人的思维活动也将围绕着擦玻璃这个劳动发展,延伸。
在诗歌内容中,玻璃是静止的固定的物体,活动着是擦玻璃的人,与街面走动的行人。玻璃是二者之间的一种媒介,一根线索,是存在着的静止。三者的联系是通过静观察动,又通过动凸显静,诗歌画面因此增添了立体感,活跃感。擦玻璃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日常的劳动场景,生活里随时都存在与进行的一个画面。但就是这样一个细微之处,诗人却赋予了它丰富的内心活动与思想感情。
在第一句,他肯定的说出擦玻璃这项劳动是透明的,擦玻璃的人是没有隐秘的,是的,在玻璃面前,一切都是透明的,诗人的心也是透明的。这项劳动在诗人眼里又是向上的,坚持的,“像阳光扶着禾苗在成长”那样的小心细致,态度端正,使这项劳动有了继续下去的理由,有了接下来的思绪的跳跃与情节的延展。在时间的沉默中,在他与玻璃的沉默中,只有反复的擦拭,透明的玻璃似乎不存在,他似乎在擦拭空气,在像与谁挥手示意问好,但并没有人来回应诗人的挥手,诗人内心的落寞之情在此刻不可抑制的被无限放大。
街面的行人是流动的风景,他们带着隔阂与寂寞在行走,不关心对面走过来的人,不关心街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更无心去看一眼这个正在擦玻璃的人,他们走的如此急匆,诗人擦拭的双手来不及在前一个人身上留下温暖的痕迹,下一个人已经赶来冲撞了他们暂时的隔空的交集,而这种交集只是“手”单方面的意识与行为,行人并不知道,或者有意的忽略,由此洐生出强大的距离感与空间感。诗人一下午的辛苦只得到了一块干干净净的玻璃,玻璃以透明的方式暗示了普遍存在于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越来越明显的疏离感,陌生感。诗人的寂寞已经抬升为人类的寂寞,社会的寂寞。诗歌所要阐述的本质问题,从题目的字面表象深及诗歌的核心。
我还觉得李浔老师这首《擦玻璃的人》与废名(冯文炳)的小诗《街头》有异曲同工之处:
  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驰过,
  乃有邮筒寂寞.
  邮筒PO
  乃记不起汽车的号码X,
  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
  汽车寂寞
  大街寂寞
  人类寂寞。
如果人与人之间不能亲切沟通,不能知心交流,只在狭小的个人世界里生活,即使是面对面,也仿若深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诗人用隐喻,暗示的手法表达了对现实的焦虑与忧患,也很好的起到了一种呼吁大众的作用。
极其欣赏李浔老师所说的“把诗写的实在,让诗回到良心”。良心写作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写作,是诗人在写作中不可避免的责任,是诗人一生都要肩负的担当。
                                  (标题引自诗人的观点)

                   2015.1.24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5-1-26 09:52)


     
5、这擦玻璃的人,真是该开除

                                       未满



这里高手云集,读了众家的点评。谈谈我对这诗歌的感受。

粗略的读,这诗歌好象没什么特别,就是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人,安静的又有所不专注的走神了,擦了一下午的玻璃。把玻璃擦干净了,能够看清楚外面的行人,“零乱,不可触摸。”

写诗歌的人不粗糙,看诗歌的人往往粗糙,所以,我一直主张读,默默的多读几遍,特别是好的诗歌,单单读,还不够好,要用心去感悟文字和文字中隐秘的世界,以及潜伏着的情感。

把擦玻璃的人,换一个身份角色,就好解读了。如,换成写诗歌的人。
我们写诗歌,不正如这擦玻璃吗?!擦玻璃的人擦干净玻璃是职责使然,他的职业操守就是把玻璃擦干净,写诗歌的操守呢?在哪?还有吗?如果有,是什么?——尽管写诗歌不是职业。但是,你命名自己是写诗歌的人,就要有内心的自审自问。

我们象极了这个擦玻璃的人,我们一直在擦玻璃!悲哀的是,我们同这个擦玻璃的人一样,把玻璃擦干净了,能够看清楚外面的世界了,却发现外面的世界并不美好——那些行人是多么零乱!

诗歌写到这里还没完。令人惊的是末尾一句:却又是那么不可触摸。
擦玻璃的人好不容易擦干净了玻璃,还只是看了看外面,就发出如此叹惋,他还没穿过玻璃加入零乱的人流中,那零乱的人流,就让心得上了寒症。滚滚红尘,谁不扬起铅灰?谁不是铅灰?

更多的问题来了,这玻璃还要不要擦?是擦了好,还是不擦好?擦玻璃的人,老板要给工资的,他靠擦玻璃养家糊口,我们写诗歌的,没谁给工资,还写不写呢?我们靠什么活着?活,都是问题,写什么写?所以,我祭拜扬春光的时候说:诗歌就是狗屁!

这擦玻璃的人,不好好擦玻璃,“在他的眼里却同样在擦试行人”,真是该开除。
这个世界,不擦还好,擦了,更污浊!

不说题外话了,说多了,又可能被狗咬。感谢作者,让我想了许多。
附录一则寓言体诗歌,供参阅,警醒现实和反思历史,可当我又擦了一下玻璃——



狗做了王以后,要大家吃屎

狐狸从森林里逃了出来
小鹿问它
听说你们和狗一起赶跑了狼
拥狗做了王,过上了太平日子
为什么还要逃呢

狐狸抹了一下汗,说——
狗做奴才时非常忠于主人
它做了主人后
要别的动物非常非常忠于它
这还不算,狼只吃肉
狗要大家吃屎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5-1-27 15:08)

                 

6、守紧心灵的脆弱屏障
  ——简评李浔的诗歌《擦玻璃的人》

                                  叶暮合


读李浔这首诗,我们无法忽略一道横亘在“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天然屏障。在自然世界里,一道玻璃的形成是人为的。设置它,是为了保护某一些免受侵蚀、损毁的空间。而在每一个生命体内,其实也拥有一道“朴素的生存屏障”。在原始世界里,动物之间的相处是靠一些了解、信任和自身的条件来维持的。在人的社会里,还有传统、道德和法则等,更加深入的约束规范。
一道透明的玻璃,自然带来双向的认知与反映。诗歌的一、二段就是这种互相认知的表现。首先,一个擦玻璃的人自然是一个勤劳、健康、充满信任与爱心的人。他让世界对他充满了诱惑的想象力。同样,一个繁华的大千世界对于玻璃后面的劳动者来说,也充满了向往。这种个体与世界之间的相互吸引,就是通过一面透明的“玻璃”,来隔断与约束的。

当然,一块玻璃是脆弱的、易碎的。当一个繁华的世界无节制地发展,冲破自然法则,就会给生命的个体带来伤害。而一个生命的个体,如果自我欲望膨胀,也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好在这首诗中的一块玻璃,是“安静的”、“幸运的”。我们透过诗句看到了一些克制的、适可而止的动作描述:1、“擦玻璃  不是抚摸”。2、“ 那些行人是多么零乱╱却又是那么不可触摸”。

所以,每个个体生命和社会之间必须有一块“透明的”、“双方共同约束的”,玻璃一样的明确规则,来规范行为。同时,我们还不能让它污损、蒙尘、破坏。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是“一个时常擦玻璃的人”。

作于合肥2015.1.27  10:24雨雪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5-1-27 11:43)



7、莫把《擦玻璃的人》当经典,宇宙贼人们!
  
              没压制住


这首诗是利用擦玻璃的逻辑关系,把自己对人格的向往、审视与赞美融入其间,形成一系列简单、明了、强大的隐喻,最后作者又在内容中以逻辑的关系隐喻了自己的强大气质:那些行人是多么零乱,却又是那么不可触摸。
其意,无非就是说,现在的人缺乏人格,而我通过自身的纯洁,获得了对这些人的审视,得到了深刻的自慰、认识与自洁。最后,以同样的逻辑关系,体示了自己对纯洁的赞美和对自我的欣慰。意思基本就已结束了。
从为内容而内容的角度来说,这确实完成了真正的逻辑深化的语言。这里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所谓形象性的语言,实际是因为表达者本身在现实中生动的站立,而不得不深入实际中形成的语言注脚。并不是用某一种让人用表感容易理解的方式,让人进入去理解作者的某一种逻辑模式。
从这一点看来,作者确实比一般人高明,因为他把形象并不是作为煊染来理解的,而是作为自己深入现状的一种逻辑长脚去实现的。让形象成为自己实现人格的语言柱脚,而不是对感觉的形象化。
这里,作者注重的是作品里的自己的人格的体现,而不是对某一种感觉的寻找。这一点,足可以让他的作品成为有了正方向的意义,算是真诗的方向。
但是,这样的作品就是真正的文艺作品吗?显然不是。
因为,一个真正或伟大的作品,他确实也是在实现人格的关系,但他不是在内容里面去演示出来,而是最终通过对内容本身的出离,来体现自己对作品本身也采取了人格化的审视态度。
也就是说,真正的作品他也是在内容中体现人格的,但他更多的是通过借用内容,而体现在内容外实现非表达化的文本本身的人格的实现。
这一点,就是高尚伟大与渺小宵小之间的区别。
一般的人可能只考虑到内容的伟大,却披上牛皮不认张,搞忘了表达的此时,表达的本身却要不是在说的层面上,而是在自身这个文艺活动的形式上也是实现自己的这一号召。
当然,庸人会不以为然,他会说,文艺就是在内容里面表达出来就算了嘛,何必一定要在文艺文本本身也实现这样的情状?
他不知道一个深深的却又最通俗的道理:所谓的人品就是独立人格,对万事万物的不依赖,那么恰恰地,你此时行文对内容的关系,自我不是也应该体现出这种态度吗,此时自己已不是表达者,而是自立的踩着文艺者,要以自作则。
说了这么多,他们可能还是不懂,或者佯装不懂,或者不敢懂,或者不想懂,或者不便于懂。这时,就不是我的文艺理论的问题了,而是他本身的人格问题。
所以,我们现代文艺的问题,莫衷一是,不是因为理论有多么复杂,而是因为堕落和肮脏有多么拒绝真理。
看来世界的问题,不是真理的问题,而是执行的问题,不管他以多少理由,都只是以必然的形式,在抒写无聊,我们千成不要上了无聊的理由的当。
       无语泪先流。

       注:本不屑于写这样的文字,但不写又过不得,所以草草这世界。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5-1-21 18:04)


8、回到生活,抵达人性本真

                                    明月清风


我相信每一首诗歌,是诗人对生活态度,都寄托诗人对人性的探索,而每一诗意的意象都是一把开启生活钥匙,抵达人性试金石,这首《擦玻璃的人》,就是借擦玻璃人回到生活现场,抵达人性。读完这首诗,心如明镜,擦玻璃的人,也正是我们自己对现实的对视。
  玻璃最初透明,干净,然而在风雨中,在日复一日中,玻璃失去了最初的洁净,通透,脏了,自然需要擦。而擦玻璃的人,一定不是擦自玻璃,而是给他人家擦,自然叫人想到不仅是职业上差异,怕还有生活打捞上身份区别吧,联想到现实,就明白贫富之差,擦玻璃的人,意在映射红尘三六九劳动分工。
诗,第一节通过描写刻画擦玻璃人的样子,那手的姿态像是阳光抚着禾苗成长,温暖,动情,可见擦玻璃人很用心,不是敷衍了事,做样子,而是付出自己心血,真真劳动力,意在暗示劳动契约达成的条件,也是完成后兑现依据,接着诗人进一步写擦玻璃人来回移动手,在旁观者眼里像是挥手,实际是擦玻璃人劳动描摹,呈现。
第二节进一步写擦玻璃人的视觉感受,确实擦玻璃,好像也擦眼里的行人,擦过玻璃的人都有这样体验,随抹布移动,所见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当然透过玻璃能看见外面的一切,这是玻璃的功能;也确实擦玻璃,与抚摸不同,擦要用力气,抚摸则是表达一种温柔情怀,只需轻轻摩挲;确实随着擦玻璃,随着窗子越来越透明所看之物越来越清晰,刚刚模糊的人,立刻清晰起来,可见诗人的刻画是有真实生活体验。接下来诗人一直在写擦玻璃人一下午独自默默擦,没有铃声,说明擦玻璃人为工作专心致志,为安全关闭通讯,而自己的付出外人无法感受到,寂寞和透明可谓是实写,也是语义双关之妙,诗人通过这意象,表达劳动付出的无从寻找,不像农民种地,也不像园丁侍弄花圃,更不像工程师设计,付出心血都能一一捕捉,对擦玻璃而言只有干净,一旦达不到主人所求,就等于白做,像名落孙山者白忙碌,在这以无奈忐忑中,是第三节自是水到渠成。
这一节借擦玻璃人的视觉和感叹,我想也是诗人发出的声音,透过干净的玻璃,看见了匆匆忙忙的人影,一个个从窗前走过,尽管没有留下一道痕迹,但却深深留在擦玻璃人心中:为生活,生计,人们行色匆匆,奔波,打捞。像一个窗口,打开生活画面,虽看不到职业分工上具体岗位细节,工作的环境,但透过这些马不停蹄的人流,也能猜出几分,也许有些岗位一生都永远无法走近内部,但却有三分似曾相识相怜之情。从本质上来说,撇开社会分工,撇开职业的差异,人与人内心承受压力都大同小异。不过是层次,圈子不同,如过去帝王在位时,也有自己的无奈,也有自己的难处,也有自己的不得已,只是高处的人,权贵的人有权贵的纠结,平民有平民焦虑和忧愁,要不然哪有人生只有八九不如意之说呢?
这首擦玻璃人,表面上是在擦玻璃,实则是通过擦玻璃这件事,通过擦玻璃的人感受,抒发人生之事,红尘营生之道,有时候透过窗子看见一半是表象风景,一半是红尘侧面场景,可以设想你若是其中的一员,就懂得站在玻璃前是什么感受,从整幅画面来看,是热闹,是繁华,而实际是为生活忙碌撑起的画面,一场宴席,否则谁会天天在这里穿梭,叫卖。
《擦玻璃的人》,以亲历者身份,抵达生活现实中,直击生活的真相。玻璃起窗口的作用,与卞之琳的《断章》有其曲同工之味道。初读以浅白的通俗感产生共鸣,再读那种感受就产生化学作用,不觉擦到内心的软肋,走进了内心,触摸到痛处,每个人在工作中,其实都是具体的,看似微不足道,而就是这样生活的需要,却提供给我们一个打捞生活的缝隙,得以养活自己,将日子过下去,按能力才情也许心不甘,因为我们不止能做这个,还能做更高级的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又不得不委屈做着。但细细想来高级与低级的差别是什么呢?环境?收入,人脉上的分流,其实都是为生计劳作,都离不开这一点,就像有钱的人开豪车,住别墅,穿名牌,而收入低的人只能开廉价车,购买经济适用房,穿地摊上的衣物。
整首诗,一节接一节层层递进,将擦玻璃人一下午的劳作心理活动一一推到读者面前,并带着读者进入这个劳动中。通过一个侧面,反映现实生活,在光鲜小资的人需要这些普通人劳作提供服务,享受他们提供的劳作,而提供服务者在劳动中,感受到劳动分工上带来的落差,不止是一种心灵上的寂寞,无奈,有此带来内心的苦闷怕是外人无人知晓,无人派遣;整首诗带着不可说破的痛感,显然诗人对擦玻璃人是站在理解角度,但除了理解怕就是无奈的茫然了,在茫然中读者不禁发出一声呐喊,难道生活就是痛着,劳作着,这就是生命的承受?还是自己给自己的一种交代,记得余秋雨曾说唯有行动能解除所有不安,这样想了劳动带来的收获,也许至少给他带了生活的希望,而这样郁闷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的感受,对多数人而言我们都是在巨大的隐忍中,一面接受现状,一面等待机会,改变现状,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首诗妙在好似诗人一直以旁观者身份叙述,刻画,似乎诗人没有主体观点,只是一味地在呈现和感受中,一切都是擦玻璃人,这正是这首的高明,诗人在借擦玻璃人唤起每个读者内心对自身处于位置的沉思,我们每个人又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位在总裁又能如何?也只是打捞生活的一个道具,没有了工厂,公司,店面,产品,职员,还剩什么呢?这是不是正是诗人像要说的呢?脱下职业分工这身袍子,或面纱,人和人其实没有不同,但多数时候,我们被外在的东西捆绑,迷失,多而狗眼看人低,不仅看做对方,也把自己贬低了,这才是生活的悲剧和不幸,这是我们忙碌承受痛的根源,我们也需擦拭内心的脏玻璃,让心通透,颠覆以分工职业论人高低,从而累着快乐着生活,人与人回到平等对视中,走进内心,以包容态度理解着感受着。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5-1-19 13:33)


9、高于生活而低于尘埃
——评李浔《擦玻璃的人》

                                 秦时月


诗歌到底应该和能够给人什么?这是每一个习诗者和诗评人更是读者首先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诗歌就是要在读过之后,给人以启迪和感悟,并得到享受。尽管那享受不一定要是甜的,涩的、甚至苦的也都行,但必须要有,而李浔这首《擦玻璃的人》就有了!
那个擦玻璃的人(也许是一群一批吧),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看起来“高于”生活(这里的高,是指他们身体站得高),而事实上,他们的生活境况低于尘埃,尽管那位蒙冤而逝的伟人曾在接见劳模时传祥时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当国家主席和你掏大粪都是为人民服务”,但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告诉我们,擦玻璃的人就和掏大粪的人一样,都是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人,不管怎么赞美他们,这都是改变不了的事实。
“他的手移动在光滑的玻璃上/让人觉得他在向谁挥手”擦玻璃的人的动作,让街道行人看着就像是在向他们挥手,没有细致的观察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多么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擦玻璃  不是抚摸/在他的眼里却同样在擦试行人”擦玻璃的人从里往外看,那动作就像是在擦拭着街道上流动的行人,而这只是表面上的,诗人在诗中有无深意,就留给读者去思考和想象了。其实,我们也真该被那些生活在低处的劳动者擦拭擦拭了,这么多年来我们在思想上、心灵上有没有被蒙上尘垢,有没有必要打扫和洗涤一下,这就值得我们反思和深思了。
  聪明的诗人绝不会停留在对场景和事物的简单描摹和叙述上,而是把一支诗性的笔探寻到事物的深处,发掘到根部,这才是诗歌的要义和根本所在。而李浔这首《探玻璃的人》就是这样做的,他让我们从简单的擦玻璃的动作中,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和要义,"在擦玻璃的人面前/干干净净的玻璃终于让他感到/那些行人是多么零乱/却又是那么不可触摸"这里的“多么零乱”和“不可触摸”,我想,诗人要表达的不只是街道行人表象上的“零乱”,和擦玻璃的人与街道行人隔着一堵墙这表面上的“不可触摸”吧,而应是对这个无序无良社会的一种担忧,以及人们相互之间讳莫如深、不可亲近和接近和不够和谐与友好的一种社会关系的忧虑,而这则是这首诗要表达的根本所在,它直抵心灵,引人深思,振聋发聩。
写诗是需要阅历的,同样读诗也是需要阅历的,不同处境、心境和经历的人,读一首诗的感受和体会有深有浅,有时甚至相反。我要为这首诗的作者和诗歌点赞,本诗不仅把诗歌的主题伸向底层,唤起良知和责任,还具有形象、贴切的特点,特别是朴实的语言和场景背后的张力与意蕴,令我震颤和惊悚,这恐怕就是诗歌的力量和其成为经典的原因。
2015.1.18草稿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5-1-18 20:58)


10、“介”与“隔”
——读李浔诗《擦玻璃的人》

吴谨


初读李浔的《擦玻璃的人》,觉得李浔这首诗的生成是偶然的灵机一动。而灵机一动的诗歌,是上天的赏赐,下笔即可水到渠成。当然,水到渠成的诗歌一般都有灵秀的长处,有的还不乏深刻的哲思。
复读李浔的《擦玻璃的人》,让我感到诗人在试图告诉我们“介”的有限性与“隔”的无限性,即认识的初衷、手段的有限性与认识的对象的无限复杂性之间的距离。
擦玻璃的人是认识的践行者,他没有隐秘的劳动,他的透明的劳动行为与干干净净的劳动结果(玻璃)是他认知的手段与途径。在他的意图里,玻璃干净了,世界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可事实上,当他擦净玻璃之后,才发现“那行人是多么零乱/却又是那么不可触摸”。他虽然获得了想看清楚的媒介但仍然没有得到看得更清楚的预期的效果,也就是他的初衷、手段与对象的本质之间仍然存在着新的距离——隔。
人类为了看清更远的事物,就发明了望远镜,通过望远镜,它们穿越了更多的尘雾阻隔,却也发现了更远的茫然与不可触摸;人类为了看清微生物,便发明了显微镜,通过显微镜,人们穿越了细密的缝隙,却也发现了更小的盲区。人们可以通过创造改变介质不断获得对物质的认识,但对于人们瞬息万变的思维能否看得一清二楚,诗人似乎是持否定态度的。这种否定(有点儿像不可知论),就是认识上的隔,隔是局限,局限是客观的,隔是认识难穷其极的远途与痛。
好诗人的工作,可以看作是阳光扶着禾苗成长的透明的工作,他要努力消除人与人之间尘垢般的隔阂,达到一种人际的敞亮与理解。然而无论诗人如何坦荡,多么努力,尘埃的净都是相对的,人际的隔阂却形形色色层出不穷难以触摸。
为了密切人际的关系,加强人类的认同,人们发明了不断翻新的新介质、新途径,然而更加先进的媒介途径仍然充满了与之同步的假象欺诈恶意与不可琢磨。可见,介与隔是摆在人际间的孪生问题。介的有限性与隔的无限性是人类公开与隐秘的两个对立面。
介与隔的探索对人类的幸福发展似乎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隔的无限被突破能否对人类幸福必然产生建设性作用,这已经是这首诗的弦外之音了。
至于这首诗歌的语言,窃以为是自然的朴素的纯净的,当然也是透明的阳光的。我很喜欢“透明的劳动/像阳光扶着禾苗成长”这样清亮的句子,这也让我更加相信《擦玻璃的人》是一首充满阳光的明亮之诗。它与时下被捧红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有着诗风诗境上的天壤之别。
发表于 2015-2-4 2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4-12-29 17:29)



      李浔,生于浙江湖州,祖藉湖北大冶,1980 年参加湖州市青年文学社,1982 年在《农民文学》1月号发表了第一首诗,1986年加入了浙江省作家协会,成为浙江最年轻的作协会员之一,1990年以《又见江南》系列组诗在多种报刊发表引起反响,1991年9月参加《诗刊》社在江苏徐州举办的第九届“青春诗会”,第一本诗集《独步爱情》由漓江出版社出版,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后读复旦大学新闻研究生;2004年首次接触网络诗歌;现为湖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客座教授,已在国内外发表一千多首诗,出版7本诗集和1本中短篇小说集。

      诗观、主要评价:
      把诗写得冷静,回到内心,把诗写得凝练,回到诗的本质,把诗写得实在,让诗回到良心。
      轻松写诗,随心所欲写诗,把诗写得轻松,把诗写得干净,回到诗经时代,把诗写得清爽。
      叶延滨:看了他最新的诗歌(《幸福或隐痛》),令我高兴。作为一个写江南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李浔一反往常,风格全变,从中让我看到了他的    另一种探索,另一种感悟。
      鹰之:也许一首好诗的身体,从来就不是“鸟”,也不是“兽”,而是一只兼有二者长处的“蝙蝠”,那么,就以一个“徜徉在暗夜中的蝙蝠侠”来为诗人李浔命名吧,并期待他“无限不规则”的创造之旅永远永远地延伸……他的诗风整体是外柔内刚型的,语言是质朴干爽的,内在是浑厚坚实的,这样对“外”它是“开放的”,不拒绝任何一个读者的进入,对“内”则是苛严的一丝不苟的,对得起自己对诗歌苦心造诣的一腔执着心。
      沈泽宜:当他在2010年某月把他的二十首“冷抒情”的诗放到我面前时,我认不出原来的李浔了。只有到这个时候我才对他一再提起过的新的探索深信不疑,李浔是真正成熟了。
      梁晓明:这个世界上哪怕有再多的人把无主的,四季乱飞的,随大溜的风作为自己的生活楷模,学会和掌握并将它作为自己的”风衣”,依然会有不同的人会把这风给截然断下,并把它埋入地底,甚至还要让它生长出绝然于风不同的绿叶来,这样的人也许不多,但至少李浔就是一个.

——欢迎各位“重读”,应征文章请发至“诗歌评论”栏目,勿在此跟帖。截稿日期:2015年2月10日。


附:《重读经典》:李浔的诗《擦玻璃的人》征集评论

《擦玻璃的人》

                           李浔


擦玻璃的人没有隐秘  透明的劳动
像阳光扶着禾苗成长
他的手移动在光滑的玻璃上
让人觉得他在向谁挥手

透过玻璃  可以看清街面的行人
擦玻璃  不是抚摸
在他的眼里却同样在擦试行人
整个下午  一个擦玻璃的人
没言语  也没有聆听
无声的劳动  那么透明  那么寂寞

在擦玻璃的人面前
干干净净的玻璃终于让他感到
那些行人是多么零乱
却又是那么不可触摸

                 2007年

网址:http://www.zgsglp.com/thread-279531-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15-4-3 16:25 | 只看该作者
推荐李唱白的短诗:

《擦玻璃》

一个上午
我在阳台
擦玻璃的里面

那层玻璃
干净了许多
外面的人
看起来还是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15-3-10 15:14 | 只看该作者
我的意见只是在能不能更好的角度上去想,涂鸦一首只是提供一个思路。没否认这是一首好诗。如果说好,那有一大堆好。请作者也请其他朋友不要误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15-3-6 20:50 | 只看该作者
这种评诗活动,很有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15-2-23 07:48 | 只看该作者
夏寒 发表于 2015-2-22 23:28
大象春节好!!!

春节好,久违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2015-2-22 23: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夏寒 于 2015-2-23 11:10 编辑


像阳光扶着禾苗成长
.......这句话很出彩。应该是经典的句子,如果此诗再有两句类似的,相信他的支持率就会更高一些。无疑,此作却有创新,但我个人认为这首诗,还有向生活、诗歌深处挖掘的巨大潜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015-2-22 23:28 | 只看该作者
荒原猛士 发表于 2015-1-16 19:30
这首我写不写呢?呵呵

   大象春节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15-2-19 08: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发表于 2015-2-18 13:1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附:《擦玻璃的人》

                           李浔

擦玻璃的人没有隐秘  透明的劳动
像阳光扶着禾苗成长
他的手移动在光滑的玻璃上
让人觉得他在向谁挥手

透过玻璃  可以看清街面的行人
擦玻璃  不是抚摸
在他的眼里却同样在擦试行人
整个下午  一个擦玻璃的人
没言语  也没有聆听
无声的劳动  那么透明  那么寂寞

在擦玻璃的人面前
干干净净的玻璃终于让他感到
那些行人是多么零乱
却又是那么不可触摸

                 2007年
-——————
改擦玻璃的人
(没什么好评论的,觉得什么寂寞,隐秘,凌乱都是废话。个人觉得。)


整个下午,擦玻璃的人没有言语
也没有聆听,无声的劳动
干干净净的玻璃映照着行人
像阳光扶持着禾苗生长
整个下午,擦玻璃的人都在像谁挥手
也像在温柔地触摸着人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15-2-17 20:54 | 只看该作者

擦玻璃的人
文:琴雨

我知道,我家的玻璃不怎么擦
一年只擦一次
先擦里面,再擦外面
里外都擦好,玻璃还是不干净
真空玻璃已经不再真空
再好的塑钢也没坚持几年
打不碎它。夹层
一直花花搭搭
像我
擦不掉的心事

2015年02月17日晚书于琴雨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22 22:2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