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练习簿读诗——余怒的《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看山望水 于 2015-1-19 11:18 编辑

                                              练习簿读诗——余怒的《壳》

                                壳

                   选中一个孩子,去吃那条鱼
                   鱼黏糊糊,增加了孤独感

                  十点钟这么长,使人忘却全身
                  只能用鱼
                  证明这个孩子

                  比较一下漫游者和鱼,痕迹和壳
                  享受置身物外的妙处

                  这么说吧,时间长一些,鱼短一些
                  梦里长一些,水里短一些
                  这个孩子是一个念头


      我一直担心当代名诗人离开了北岛式的政治语境会患上失语症。这种单调乏味写作很像我在北方冬天看到在湖面抽冰猴的情况。诗人们将才气以普遍的某个不满情绪为核心用力发泄在诗中,万千诗人像场面宏大的冰猴比赛,看谁抽得够狠,够劲儿,鞭哨打得响亮。我不知道用诗这种无用之物,艺术之体,去咬着舌头充革命者有什么真实功用,只感到阅读的厌倦。当然,诗是给人读的,让人没兴趣读情况很糟糕。长久以来,我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当代诗歌感到枯燥无味,也在一连串的干瘪中质疑诗歌。似乎诗人们给我们展示的内心就是那点有限性。
      余怒属于那代诗人。今天抽空到论坛读到了他的几首行作,可以看出写作者自身厌倦于冰猴游戏(实则政治颂和反对对艺术而言在题材上看都是一回事)所做出的调整,这首以“壳”为题的诗,也正如在退掉自己的壳。从诗史上看,调整写作风格也是常见的事,没谁愿意跟着潮流一条道跑到黑,一条窄路走到头。幻觉与幻想在诗是常见的事,常借用的艺术方式,相对于哲学和诸多社会科学对世界和人的认识和表达方式,也是诗独特的一面,可以说既不新鲜,也不够不上先锋,有点像老树新枝,想跟上“节令”。
      说是“练习簿”,也可以看到旧痕。如诗中的前代诗人特有的“文化英雄情结”,似乎是历史的“选择”,而自矜和沉迷于某种“孤独感”的情调,诗中还是表露很明显。以至于不大可能享受诗自由天地的“妙处”,而只能做出一种姿态。这就是说,某个陀螺的核心还难以去掉,某种特定对峙话语中的自重、自大英雄情结依然可见可感。
       我们的诗人之所以难成大诗人,有大诗人气派,气度和深广度,大概也在某种重复和狭隘题材和诗思中陷得太深,总是给人一种种“国家不幸诗家幸”产物印象。只在文字里去承担现实,又觉得是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可在诗阅读欣赏一面,却几乎陷入绝境,也应该是某代诗人的普遍焦虑。没人愿意听反复以各种方式述说一个听厌的情况,当然,可以说这是当代诗人的宿命,也可以美化成某种责任,面对现实的勇武;而难堪的事常常成为艺术上短板的借口。
      这首练习有挣脱的努力,但只是皮相,实质上未能进入到以具象的抽象抵达开阔语境和语义的境地,以至于当阅读完这首诗,感觉空空荡荡,几乎就是一个幻想驱动的诗写作练习。而这种诗如果无法加入作者沉实的个人体验和表达中开放的语义(简而言之是各种阅读走向可能性给予的启示性进入和敞开),也是难以脱“壳”的。


                                                                                                                                             2015年1月19日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5-4-21 11:22 | 只看该作者
看山望水 发表于 2015-4-21 08:33
我也反对学究式引经据典类评论,也同样反对不学无术流信口开合型评论,拿诗学当个街头话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5-4-21 10:5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反对对现代诗歌的"学究式”批评,如:引经据典或与其它文体文本类比等等。如果这是诗歌批评作为文学批评的规范学术样式,那么,我认为"他们"根本不是诗歌"读者”,至少不是余怒的诗歌"读者”。说余怒的诗歌文本像谁谁谁,更是一种污辱。当然,余怒作为诗人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在他的阅读、(上升到)自觉阅读经验中,他肯定会受到启发,甚至在他的诗写生涯的前期或"十点钟这么长"的某一阶段要走一段"神似”之路,他余怒很快就脱壳而出,不断地"增加了孤独感",给那些慕"名”而来的,主要是他"创造”的读者"好看”!"鱼黏糊糊,增加了孤独感”,"只能用鱼/证明这个孩子”,确实是这样,因为"这个孩子是一个念头“,是独属余怒的一个念头,所以是别人难以体会的,就如余怒不能替代你作为一个独特个体的想法一样。艺术,特別是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应是符合"感觉的逻辑“,无论是自创或赏读,都是触电式的刺激或"过敏"。这才是"艺术的方式"对世界的认知、感受,这也是鉴別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余怒这么多年所做的努力,只是让艺术回到艺术,他用了他最擅长的方式一一现代诗歌而已,他用语言,你可以用色彩,用线条嘛!至此,我们还是回到对余怒诗歌的阅读的"难题”上。由以上的分析我大致可以这样说:对于余怒的诗歌,你能体会到多少就(只能)是多少,根本不要有其它心理:谁又能懂得谁呢?何况还要通过不透明的语言(这点非诗所独有,而是语言的本性或常态)。而就是这种模糊与"不解”,才真正彰显了诗歌的魅力:它能给你快感,而你又说不出个所以然,它是类似于做爱时的以生理为主导的一种反射,其中复杂的"神经"链接就交给科学家吧。我们也有各种各样的解读工具,那就各显其能吧!反正与诗人无关。好!就你这态度,你就等着寂寞死吧!所以说余怒是幸运的,如果把他的创作顺序颠倒过来,不说他向读者妥协,恐怕他连诗人的帽子也戴不上,还"著名”、"先锋”?还发表以显示刊物的包容性和自以为知?"马后炮”是他们最拿手的技巧,躺着不行,哈哈。没灵感了,读读余怒的诗,它会搅乱你的脑子,我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4-21 08:33 | 只看该作者
囚肉 发表于 2015-4-21 08:16
我一直反对对现代诗歌的"学究式"的批评,如:引用经典理论("西方的”占绝大多数)或

我也反对学究式引经据典类评论,也同样反对不学无术流信口开合型评论,拿诗学当个街头话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4-21 08:1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反对对现代诗歌的"学究式"的批评,如:引用经典理论("西方的”占绝大多数)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09:00 | 只看该作者
晚上看电视连续五六个频道都是专家和主播在推销神药,诗歌批判也有沦落成药品广告嫌疑。在这个讲究实际的社会和时代,人们把有好处和没好处想得太重,难免一地鸡毛。重申以前说过的话,对诗文本本人好处说好,不好说不好,原本没什么有名无名敌友远近区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1-19 23:07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受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1-19 22:58 | 只看该作者
诗歌批评仍然不好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1-19 16:56 | 只看该作者
赏读。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3:08 | 只看该作者
这篇小文只说说我对诗写作的思考,看起来想个批评文字,实则是思考反思。文本欣赏可由其他诗友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9 02:3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