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思乡,是雪与血的交融 ——读渭波佳作《正在发冷的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思乡,是雪与血的交融     

——读渭波佳作《正在发冷的雪》

。陆永辉 。

                                             

    这是实力诗人渭波的一首佳作。诗的开头,“回家了/我的眼睛淹没了远方   浮云的痕迹/却摆脱不了压在额头的苍茫”。家,给人一种亲切感、归属感,对于归心似箭的游子,没有比回家更最美好的事情了。回家了,是飘泊者埋藏心底的呼唤,当喊出来时,就给人一种如释重负又近乡情怯的复杂情绪。
    我的眼睛淹没了远方,远方就是家的地方,自己一次次望穿秋水的眺望,早已被思念的潮水淹没。这里的浮云,不仅仅是遮挡视线的云霭,更是世俗羁绊。对于这个词,总让人联想到李白的“总为浮动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浮云的痕迹/却摆脱不了压在额头的苍茫”。当许多人在追求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时,其时回家就是回家,与其他无关,再多的浮云也抵不过回家的渴望。额头的苍茫,是乡情无法舒纡的苍白。“面对苍茫/我一再缩小/一再靠近那些已被雪花纠缠的稻草/开裂的/河汊  村庄”。这句,将虚拟的乡情具体化,具体到雪花纠缠的稻草,开裂的,河汊,村庄,给人以支离破碎的模糊感,而这种模糊的印象还是自己一再缩小,一再靠近而得到的。这种景象,给人以冷而硬的感觉,而没有一种家的温暧。为什么会这样呢?任何事物都是物极必反,人的情感也是一样的,喜极而泣很好的诠释。诗的开始,便奠定了整首诗阴郁的基调。
    于是,诗的第二节,便写道,“想起家园/残存的门柱/悬网而死的蜘蛛/想起雪白的茔幡、脱臼的骨骼/封冻的蛇信”,诗人用一系列的意象来表达乡情。“残存的门柱/悬网而死的蜘蛛”,给人以久远的沧桑感。诗人想象中的家园,因为自己的离开呈现出衰败、萧条的景象。面对这种沧桑,“想起雪白的茔幡、脱臼的骨骼/封冻的蛇信”,油然而生的是一种痛与冷的感觉。雪白的茔幡、脱臼的骨骼,让人以痛彻心扉。坟茔,是我们最终的归宿,是叶落归根的地方,用来暗指家乡是最为恰当的。幡是古人用来招魂的,茔幡就是身处异乡的游魂被心灵深处的乡情所招引。雪白的茔幡、脱臼的骨骼,痛,不言而喻,跃然纸上。封冻的蛇信,蛇在吐信的刹那就被猝不及防的冻住了,是冷到了极致的表现。痛的深处,就是一种冷,冷是一种孤独的感觉。于是,“想起不断复制同类或异类的影子/我的孤独不过是一面破碎的镜子/ 将“惨白”或惨白的细节注入雪花/粉刷尘世的秘密”。这句是由我及他,想到了所有的异客。孤独是一面破碎的镜子,破碎的不是镜子是诗人的痛着的心,镜子是一种反光物,虽然可能照亮事物,但它自己不产生热量,给人以冰冷的感觉,镜子又与雪花的某些特征相似。假如,自己的乡情是一片雪花,那么漫天大雪,又是怎么的情感呢?诗人将被这浓浓情绪覆盖、淹没。
    最后一节,只有一句话,却是点睛之笔。“这是一场雪  正在发冷/只是比刀尖上的血滴更迷蒙”。当雪的冷与血的迷蒙交融,思乡的冷与痛就表达的淋漓尽致。总之,《正在发冷的雪》以独有的凝重表达出对家乡的眷恋,也让我们这颗被世俗麻木的心,怦然而动起来。   



附:正在发冷的雪

      。渭 波 。

           
    回家了
    我的眼睛淹没了远方  浮云的痕迹
    却摆脱不了压在额头的苍茫
    面对苍茫  我一再缩小  一再靠近
    那些已被雪花纠缠的稻草  开裂的
    河汊  村庄

    想起家园  残存的门柱
    悬网而死的蜘蛛
    想起雪白的茔幡、脱臼的骨骼
    封冻的蛇信  
    想起不断复制同类或异类的影子
    我的孤独不过是一面破碎的镜子
    将“惨白”或惨白的细节注入雪花
    粉刷尘世的秘密

    这是一场雪  正在发冷
    只是,比刀尖上的血滴更迷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1-27 13: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5-1-27 13:31 编辑

过度写作。(不是过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1-27 11:49 | 只看该作者
移到评论栏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8 06:4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