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看山望水 于 2015-1-31 17:01 编辑
诗作点评:李浔《擦玻璃的人》
原作:
擦玻璃的人
擦玻璃的人没有隐秘 透明的劳动
像阳光扶着禾苗成长
他的手移动在光滑的玻璃上
让人觉得他在向谁挥手
透过玻璃 可以看清街面的行人
擦玻璃 不是抚摸
在他的眼里却同样在擦试行人
整个下午 一个擦玻璃的人
没言语 也没有聆听
无声的劳动 那么透明 那么寂寞
在擦玻璃的人面前
干干净净的玻璃终于让他感到
那些行人是多么零乱
却又是那么不可触摸
2007年
“流派网”征集作品评论,让我注意到这首诗。从文本上了解一个作者会变得简单而直接,这些年来我一视同仁对待任何评论对象,无论其有名无名,身份地位如何。下面谈谈对这首诗的阅读看法。
这首诗第一节很不错。“没有隐秘”——对擦玻璃人的独到诗性描述,对擦玻璃的人区别于其他劳动者的表象特征把握很好;“透明的劳动”——在保留和延续前面好处同时,又进一步暗示了语意,对干净的自食其力劳动的赞美,这样的词语演进是表里俱佳的写作。第二句用了个与现场有关的比喻,阳光可以是现场的,省略了对环境因素的直接交代,这种写法是巧妙的;而阳光句和玻璃上的的劳动者句既相似又新奇。前面两句是整体印象描述,是静态,后面两句是特写,动态的,这样的整体与部分,静态与动态写法,显得作者落笔很有章法。杂乱无章对诗写作也是个大缺点,是不善于文的表现,说白了就是表明不会写。
应该说第一节写得很精彩。
这首诗的情形是第一节好于第二节,写得最不好的是第三节,属虎头蛇尾开进无力那种写作情况。后面两节写得一般。常见的情形是作者有了个好的诗感,也许就是几句,可落笔写作时后面就显得乏力了。
要写出诗佳作,需要内力贯通,才情不断,句句精彩,对诗写作而言,后面更考验写作对诗思的把握、推进、扩展和营构,好比钻头在进入深沉时候那种情况。当然,读者是有阅读期待的,期待后面和前面一样精彩,甚至更好,这不是容易做到的事。
为什么说后面两节没有第一节好呢。需要讲清楚评者的道理。
第一节是旁观印象,第二节开头就出现了偏差,换成了擦玻璃人的视角,我们从写作中可以看到这是不合适的。应该以第三视角延续这种印象表述,集中写作者的“感”。这个感要自然,不要强加上去,才妙。“在他眼里”这样的语句是作者猜测,不直接不真实,离“感”了,特别第二节后面那句,一首写印象的诗加入了其他议论性的杂质。
可以继续第一节的印象式描述:
玻璃透明,擦玻璃的人像在擦拭行人
吊在那里用力擦,而不是抚摸
一个个表情、心事,忧郁或者模糊的
整个下午从上到下保持这个姿势
这样写的好处还在于可以让诗获得一种整体性隐喻,比如写作者,某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等。写诗毕竟不仅仅是描述表象,要有些深意,作为比所写事物更有价值信息含而不露地传递释放出去,构成诗内蕴张力、分量和价值。
作者可能想到了这些,在写作时候要实现创作构思还要加把力。我的评论都是同作者的创作交流式文字,不是交际讨好或者遵命夸赞。个人读法和意见请作者勿怪为盼。
2015.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