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13|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余秀华炒作事件的看法 ---分别致中央宣传部、文化部、中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5-2-2 12:59 编辑

按:  给中央部门写信, 是个奇特也自然的想法。 例如我觉得很奇特, 但作者觉得很自然。 作者显然没有政治头脑。一个底层病残女子通过自己多年努力获得诗歌成功, 这是一个非常有正面意义的例子。 哪个有头脑的部门领导会去打压? 想退休了?

文中说余秀华从不痛苦,以此来贬低她写痛苦的诗歌。这种奇谈怪论太小儿科了。

-----叶如钢





(转载自新浪博客)


就余秀华炒作事件致中央有关部门的公开信  (2015-02-01 21:59:18) 就余秀华炒作事件致中央有关部门的公开信转载▼


                       对余秀华炒作事件的看法

              ----- 分别致中央宣传部、文化部、中央文明办的信

                                         郑正西


    2015年新年过后,互联网上疯传余秀华,有人说像翻江倒海,有人说像沙尘暴,有人说像病毒蔓延。就这样,余秀华一夜曝红。的确,当在百度输入“余秀华”名字后,60多个网页600多个有关条目扑面而来。
    余秀华是谁?
    余秀华,女,生于1976年,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村民。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但不影响思维,而且智力超过常人。生活可以自理,只是不能干农活。喜欢写诗,这次因为她的诗歌而一夜走红。  
    2014年11月10日,国家《诗刊》的微信平台发了余秀华一组诗歌。以“脑瘫”宣传引发公众同情。  
《人民日报》2014年12月22日14 版“人物”栏刊载了《诗刊》文章,对余秀华作了特别报道,开始引起全国媒体共同关注。
央视的“人物”节目和视频都制作了专题宣传。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凤凰网等几乎所有网站作了宣传。
全国各地报纸媒体更是蜂拥而至,余秀华的农家小院被一拨又一拨的记者和当地陪同官员挤个水泄不通。余秀华被采访得精疲力竭。她甚至对记者们说,我的回答差不多,你们互相抄抄可以了。
当地的荆门市委来了,石牌镇政府官员都到场了。
钟祥市宣传部的领导来了。全程备好了车准备陪送记者。领导交代余秀华,“以后要多写点宣传钟祥市的诗歌呀!”
有一家出版社编辑一进门就对余秀华嚷:“姐,我们老板说了,今天我就是给你跪下也要把你签下来”。
余秀华曝红仅一周,余秀华的两本诗集由两家出版社出版发售了。这速度,当然享受了“免审”。出版社的宣传人员也很诧异,他们很清醒地说:或许,这样的网络炒作热点能持续多久,大家心里都没谱。所以,趁着有关注度,出书也要趁早。(不久前黑龙江5名90后的消防战士在救火中牺牲,5条鲜嫩生命,不见哪家出版社一周內赶制出版一个宣传册。)
当地的“豆腐协会”来了,承包了余秀华儿子上大学的学费。
一家报社打来电话,问余秀华当年在温州打工为何离开温州,有没有被拖欠工钱,想从中曝出一条名人新闻来。余秀华不耐烦了。“你们随便编吧!”
钟祥市作协来了,连作协会员都不是的余秀华,“当选”为市作协副主席。
还有几位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也来了,恳求余秀华能接受赠送的保险。
余秀华就被这样被“狂轰滥炸”名扬四海。就写诗而言,查阅中国几千年诗歌史,从爱国诗人屈原,到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直到新诗百年的不少优秀诗人,没有谁享受过这样的举国炒作待遇。
重庆有一位与余秀华同龄女诗人,其残疾程度要比余秀华严重得多,当地政府和作协只进行了慰问,出资为她出一本诗集,在《重庆日报》发了报道,到此为止。
    而在媒体和诗歌界一个星期的狂欢之后,除了余秀华的那首写男女肉体碰撞的诗歌那句“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或许还有半句“摇摇晃晃的人间”,大部分读者似乎也没能记住余秀华的任何其他诗句。余秀华炒作点爆点也正是一位作家在互联网上以“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为题发文,用一个“睡”字点燃了大江南北的熊熊烈火。这个作品竟然具有“核爆炸”般的威力,然而,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不吻合。

    余秀华一夜红了,中国女诗人却一夜没了。《诗刊》编辑为了突出余秀华,说余秀华的诗写的最真实,除了她,其余所有中国女诗人(老中青)的诗歌都是涂着“胭脂口红”,虚伪诗歌。
《诗刊》社微信平台1月17日发一篇题为《余秀华:谁的阳光力量?谁的苦难鸡汤?》,公然称赞余秀华骂人诗《xx的王法》( 原文中xx处有具体文字-叶如钢注)。骂人诗如下:


  (此处转载省略---叶如钢注)

    王法是一位临近古稀的长辈诗人,是余秀华的恩师。开始,余秀华在网上公开向王法示爱,要做他情人,要给他生个儿子。一次诗歌评选余秀华落选了,她怪王法不选她,反目为仇,写多首目不忍睹的诗骂王法(详见附件,王法访谈)。
    余秀华被称为“真实”的诗人,可是,真实到道德底线都不要了,能提倡吗?她在《一院子的玉米棒子多么性感》诗中,把玉米棒“我粗鲁地把它们想成男人的生殖器官”。她的《红色短裤》、《想起王胡子,就有快感》、《我等你来…》、《《10个,我意淫的那个男人》等诗文,以及“而此刻他正对着后山向日葵掏出鸡鸡/一泡尿/全部尿在鞋面上”之类诗句,格调低俗。甚至她在《给奶奶洗澡》时,对一个91岁的女子一点也不手下留情,她“狠狠地拨弄她的乳房”,看她垂头丧气样子,笑得很邪乎,并把《给奶奶洗澡》的裸照放到自己的博客里,不留一点尊严给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全社会的人都这样“真实”,不知会是什么样了。

    余秀华说写了两千多首诗,从网上推荐出来的一些好诗来看,为什么让一些人喜欢得不可收拾呢?原因很简单,她确实有写诗煽情的天赋,众人称她会把苦难“煲成鸡汤”,能吸引读者,甚至为她流下同情的泪水。一句话,她善于用她的“苦难”打动读者的心。
    可是,从网上资料看,余秀华从小到大,她并没有受过什么苦难。从小脑疾未遭父母弃婴,反而父母疼爱她超过了疼爱弟弟,不让她劳动,未受过饥寒交迫,享有一份低保。她结婚生子,儿子上了大学。那么,她诗中写来写去的那多“痛苦”从何而来呢?其实,她唯一的痛苦是两个,一个是朋友少,一个是夫妻感情不合。她在村里和村里人吵,去温州打工和工友们吵,在网上写诗和诗友吵,朋友少怪谁呢?至于夫妻不和是她最大的痛苦,但她母亲亲口讲:“女婿是老实巴交的人,肯吃苦,没嫌弃过女儿的身体状况。虽然喝了酒会说些难听话,但不会揭余秀华的伤疤。日子挺好的,两人又有孩子,都是秀华自己在闹。”似乎余秀华借诗煽情的真实性应当考虑。
    无论怎么说,余秀华的多数诗歌都是写她个人“苦难”。她本人公开说过,她写诗“不关心国家,不关心人类”。甚至,当她私欲满足不了时,咒诅般恨人间:“这人间,除了干一点龌龊的事,还美好他个屁。当然,我一直固执地爱着这人间,爱得稀里糊涂,如同我爱那些男人一样。”雅安地震时,她还写了一首诗《雅安,与我有什么关系》。

    另外从诗歌的写作技艺方面讲,不止一位老诗人和评论家一致中肯评价过,余秀华的诗有个性,有长处,但总体评价是处于“练习”和发展阶段,过分吹捧等于棒杀。而且,诗歌作品不讲求思想性和正能量,只会是芸花一现的美。

    做事先做人,做诗也是先做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把道德、风气提高到重要位置。中宣部长刘奇葆说:敢于对不文明行为“拍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的讲话,强调创作人员要坚持“讲品位、重艺德、存正气”。德艺双馨是文艺工作者的最高追求。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做到修身与创作共进,人品与艺品齐升,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绝不做市场的奴隶。通过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弘扬社会正义、传递人间真情、引领时代风尚,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
    学习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的要求,对照这场“势如破竹”的狂炒余秀华,给我们应当留下什么样的思考呢?中国许多事,都败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手中,都败在华而不实的喧嚣之中。为什么有人总爱炒作,正如著名学者马未都最近文章所说的,那些炒手无非为了“借势起飞”。
    还是安静下来,为余秀华办点实事,让她安静地写诗,多写一些更好的诗歌来。这也是余秀华本人的希望。


                                                   诗歌爱好者:郑正西
                                                     2015年2月1日


    附件三个:
   1、余秀华同乡黄旭升致余秀华的信
   2、王法访谈
   3、沈天鸿中肯评价余秀华诗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5-2-5 08:52 | 只看该作者
看山望水 发表于 2015-2-5 08:28
你也可以这么看,这个题材是当前最难写、最具挑战性的题材了,她写出彩了。这就是创作才能和本事。
同样 ...
转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1:07 | 只看该作者
楝树林 发表于 2015-2-3 09:59
——读大卫爱情诗《荡漾》

           ...

多谢诗友。 大卫这首诗写得很棒。 (“贱”和“蹂躏”这两个词我并不欣赏。怎样去解释总是脱不开其本意。)

很多年前我写过一首歌颂性爱的诗。大卫这首诗我也和过:

【女王】和大卫“荡漾”

叶如钢,2011


从额头的洁光到
手心的纹,比想象的更奇妙
从圆润肩头到翘立乳房
每一处都会触电
我以为已经被黑暗毁灭
你全身的洁白让我领悟
离开你才是彻底的黑暗

跋涉多年,我终于来到
你开满樱粟花的童话庄园
排列的立罐里储着清水
红裙和紫内衣晾在衣绳上
你裸身坐在青草地等待
你的嘴唇就是我的饥渴
你的眼神就是我的魔鬼

但你更是我心中的女王
你是我的终结, 和我的开始
我终匍俯于你无边无际的温柔
由此我获得了绝对的解放
虽然我是你决不赎身的奴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15-2-3 09:59 | 只看该作者
                                                              ——读大卫爱情诗《荡漾》

                                                                                            文/西木



      一个女人等着我,她拥有一切,什么也不缺,

      可是如果缺少了性,或者缺少了男人的水分,

      就缺少了一切——

       ——这是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题为《生殖的诗》(收录在《草叶集》里又名《一个女人等着我》)的开头,诗人在这首诗里热情讴歌了女人和性是宇宙发展的动力,是一切人类社会意识形态里最纯尚的部分,诗人像一位科学家或优生学家那样谈到性的美妙、功能和结果。讴歌了性能够“倾出原料来生产适合美国的女儿”,还能“把我和美国最珍爱的新枝嫁接在你们身上”,或者“把将来的一千年存放在你们体内......”。我们看到一位现代美国男性的代表,怎样豪情满怀的誓言完成一个民族的传延使命。

       但这首诗一出,就作为性诗受到指责,甚至被定为“费城坏书查禁协会”的禁书,烙上了“有伤风化”的罪名。然而爱情和性,本就是人类高尚而永恒的母题,作为诗人,就要像惠特曼那样“既是灵魂的诗人,也是肉体的诗人”。显然没有肉体和性就不可能有纯粹意义上的爱情和灵魂。诗人把爱情和性提升到精神和灵性的高度,把事物本身升华到了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

       现在读到大卫的《荡漾》,这首诗歌也引起诗界的争议,有人说它是“性诗”不好,有人说他是爱情诗很好。因此,我也就此谈点感想——

       这首诗歌,拔高了女体形象,创造了人性的大气之美。诗中的美体形象啊,没有“比你更美好的事物”;“你显然更胜一筹”;“你的眼神比天鹅更诱人”;“没有比你再美丽的神”。面对如此美丽的女体,怎能不爱呢?爱情是相爱的双方彼此混抬物价筑造得灵肉之躯,情人眼中的对方,必定是从血液中蛰伏而出的女神,百态娇媚。诗人通过一系列的比较思维,创造了《陌上桑》中那样的女体空间。女体的美,开启了想象的宽阔空间,随你遐想美到了什么程度。我记不清哪位诗人讲过,爱情诗承载了诗人心中的女体形象,给人安定人性灵魂的力量。这种力量,我想就是因爱而美,或者因美而爱,相辅相成,无可区划。诗人记录了他与女体接触中的经验和感受,流露着大气大度大爱大美——

       设喻的大胆神奇,也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看吧:“亲,我爱你腹部的十万亩玫瑰 / 也爱你舌尖上小剂量的毒”。女体的腹部和唇舌,都是性爱的敏感而又美感的部位,诗人大胆想象成“十万亩玫瑰”和“小剂量的毒”,令人感到震撼。玫瑰象征了爱情,它又是色艳味香形美,这样化抽象事物于形象具体,视味嗅觉,多感共逼,令人遐思万千。而“小剂量的毒”,又是从爱的程度设喻。若是酒,醉人;而是毒,毁人。这种毁,不是对生命的摧残毁灭,而是表达一种刻骨铭心的彻底,难怪有人说,爱情负载光也负载阴暗,爱的越深,蚀骨的越彻底。正如诗的第二节中“百合不在的时辰 / 我就是暮色里的那个村庄 / 而孤独”,多么彻底深重的爱,没有她,就只有孤独,只有寂寞,甚至痛苦。诗人及其讲究情感密度的同时,也注重辨证的张力,爱之喜悦溢于言表,处境阴影又无时不刻;爱是美丽的,又是哀怨的——

       这首诗的结尾,更加震撼人心:“积攒了多少年的高贵 / 仿佛就是为了这一个小时的贱作准备 / 你是我的女人,更像我的仇人 / 不通过落日,我照样完成了一次辉煌的蹂躏”。这里讴歌爱情中男性的力量和霸气,是在写性,无可避讳,人性原始状态的真情流露,“贱作”“蹂躏”这两个词极具爆发力,贬义褒用的背后,隐含着爱的要义中更为广阔的多重内涵,正如“你是我的女人,更像我的仇人”,女人和仇人并用,爱到永远,恨到永远,似乎这种“仇”更是永不尽兴的爱的延伸,所以才近乎“贱作”似的“蹂躏”和占有,爱情的分享是微妙而美好的,肉体和性的接触和高潮,提升了爱的精神意义,谁能说性是低贱的,那么爱也就低贱了。然而事实上爱的高尚,是已经无可厚非的话题,诗人在这里表现性欲的冲动,是纵情的倾泻和高歌,是“比谁都更深地沉醉在神秘的亢奋中”(惠特曼《一小时的狂热和喜悦》)。我想这是诗人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和动机。

        对这首诗,有些批评家认为,诗人在宣扬性。其实不然,我们更应该看到诗人在这首爱情诗中,表现着一些人性中的哲学观点——自然、辩证、生命、爱情、对立、和谐等。显然,诗人歌唱的不是短暂的纵欲和狂喜,而是偏于野性的冲动,完成了一次生命科学和哲理性的思考,值得沉思——

                                                                 2012年9月20日于武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5-2-2 21: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堂草 于 2015-2-2 21:59 编辑

白天,我在新浪看过这帖子,说老实话,双方都有权利发各自的声音,否则就是独断专横,就是地霸流氓,是不符合文学乃至政治的众望的,不是要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嘛。文人总相轻,只能摇头叹息,希望对事不对人。如果真想说,就把事情的真相、原貌、内因真正地讲出来、道明白,如果没这能力,双方说来说去,不管如何做,都有炒作的嫌疑,即使明言掩护也没用。如果对某事实在说不清楚,不妨试探性地说,就请教就设问,直到事情的内因、原委水落石出为止,果真如此,且不快哉?!千万不要气疾迂心,浪成身体疾患啊。
实际我真不该说这些话,因为我真的是蚂蚁脚上灰尘的重孙子,什么东西也不是,说了这些话,或许遭来杀身之祸也说不定,死了连谁也不知道,实在对不起妻儿老母兄弟姐妹,盼望别对我撒气,最好对我不屑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5-2-2 21:04 | 只看该作者
南山匹夫 发表于 2015-2-2 20:58
大家都在说嘛,我又不是瞎子。

那肯定是真的。三人市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5-2-2 20:5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都在说嘛,我又不是瞎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5-2-2 20:44 | 只看该作者
南山匹夫 发表于 2015-2-2 20:29
当然是王家,这还用问吗?
好像鸟石子也在想,但听人家分析起来好象有点一厢情愿。

余在答记者问时说去睡是玩笑话,有人说她是真去睡了,但人家没跟她睡。这是谁不得而之。您怎么知道“当然是王家”呢,从哪分析得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5-2-2 20: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山匹夫 于 2015-2-2 20:31 编辑
梁树春 发表于 2015-2-2 20:25
你也小心点。不知花落谁家。


当然是王家,这还用问吗?
好像鸟石子也在想,但听人家分析起来好象有点一厢情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5-2-2 20:25 | 只看该作者
南山匹夫 发表于 2015-2-2 20:21
那王法得做好思想准备了。

你也小心点。不知花落谁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2 08:0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