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坛万象] 诗歌的腐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2 1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人和人 于 2015-3-14 22:26 编辑

诗歌的腐败

     昨天在某论坛读到一朋友的文章,情不自禁,打开了20余年本已封闭的话闸。今年年初,朋友将他用现代诗体翻译的《离骚》寄给中国最高级别的《诗刊》后石沉大海,几经电话、网络查询,未果。其间发生了一件事,朋友在百度搜寻时,偶尔看到《诗刊》2006年6月(上半月刊)上发表的一组诗,他认为这不是诗,是垃圾,引起心中强烈的不满,便连续给《诗刊》主编高洪波先生去了两封信,要主编回答“为什么要选这样的诗?理由是什么?”但是,信也石沉大海。没有办法,最近,他将一切公布于互联网,以求网民支持。我认为2006年虽已隔大几年了,但《诗刊》近年也不过如此,这个事件至少反映了当今中国诗歌现状的不正常,有必要让爱诗的写诗的和所有关心中国诗歌的人知道,都来参与分析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组诗究竟是不是我朋友所指责的那样:

写给儿子(组诗)

  送儿子去军训

  儿子去军训
  总该对儿子说些什么吧
  注意安全、多吃饭、晚上别忘记漱口……  
  儿子说,烦死了
  你已经说了五六遍了
  让同学听见,还以为我是弱智呢
  我张了张嘴
  想说点什么,可是一出口
  还是那句话
  注意安全、多吃饭、晚上别忘记涑口
  儿子看看我
  说,没事我就走了
  我想说还有点事
  儿子却头也不回地跑了

  三张奖状

  儿子军训回来
  得了三张奖状
  一张是“军训标兵”
  一张是“精神文明标兵”
  一张是“团结互助标兵”
  我把这三张奖状
  看了一遍又一遍
  问儿子,你们班得奖状的人多吗?
  儿子说,得三张奖状的
  就我一个人
  我拍拍儿子的肩膀
  说,像老爸的儿子
  妻子把奖状放到柜子里
  我急了,说
  我还没记住是什么标兵呢
  过几天再放吧
  妻子说,你这个烂记性
  都看了十几遍了还没记住?
  我傻笑了一下
  回过头,又对妻子说
  快把这个消息
  他爷爷、奶奶、还有……
  接下来
  我就想,儿子得奖的消息
  还应该告诉谁呢
  晚上看电视
  我对妻子说,儿子得奖的消息
  如果能上电视
  那该多好啊
  
  与儿子对话

  吃饭时
  我对儿子说,再吃一点吧
  你在长身体,需要营养
  儿子说,我的硬盘已经占满
  让我先去躺厕所
  删除一些垃圾文件吧
  我张了张嘴,无言以对
  儿子胖了,脸色也越来越好看
  我就学着儿子的腔调说,你的显示器
  色彩好象更明亮了
  儿子说,我的显示器没变
  只是换了显卡
  显存已经是4个G的了
  儿子的数学考了100分
  我就高兴地说,儿子是越来越聪明了
  儿子说,是啊
    我的CPU升级了
  以前是奔3的,现在已经是奔4了
  我回头笑着对妻子说,要不
  我们把住板换了
  再生一个儿子吧
  儿子说你们要换主板
  还不如给我买台新电脑呢
  
  陪儿子学英语
  
  就这样坐着
  等儿子把今天的英语课文读完
  读完了,我就说
  再读一遍吧
  多了一遍又一遍
  儿子说,我累了
  让我玩会儿游戏吧
  我说,儿子
  你再读一遍吧
  等老爸以后出国
  你就可以给老爸当翻译了
  又读了几遍
  儿子好像真的累了
  我便把妻子喊来,说
  你懂英语,帮我检查下儿子的作业
  等儿子把课文读完
  妻子一脸阴云,嗔怪道
  读错这么多句子,还在读……
  儿子回头,看我的目光怪怪的
  我不敢看儿子
    就把目光躲到电视里去了

    哈哈哈……朋友指责的一点不错,这的确不是诗,至于是否是“垃圾”,有待广大读者来评价了。我与朋友有个相同的疑问,在这里重复一下:这样明显的次品、甚至连用个“品”字都觉得不好意思的玩意,是哪个责任编辑选中的?被选的理由到底基于哪些?三审又是如何通过的?据说这组诗发表后造成了不良影响,许多网站披露;面对诸多言辞激烈的批评、质问,《诗刊》首脑有何感想?现今的中国是个网络民主的时代,无论采取什么办法,也封不住人们的口,只要你做错了事,你就只能“低头认罪”,或者道歉,至少要给个说法,一味地藏着掖着不是个办法。说到这里,要向创作这组诗的作者说声对不起,你无论怎么写都没有错,投稿更没有错,错就错在编辑部不该选你这并未达标的诗,如果你背地里做了什么“手脚”,那就是你的错了。我的朋友、包括我把你的“大作”拿出来“现身说法”是不得已,并不是有意与你过不去。这是说明问题的需要。还请海涵!
    这个事件,对我朋友和不知内情的人,也许不可想象,才愤愤不平,期望得到答案。而对于业内人的本人来说,这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中国各行各业都市场化了,在这个政治标签的掩护下,“腐败”已渗透到每个角落,连最神圣的诗歌也未能幸免!诚然,我们没有更确切的证据,只能这样笼统概定。就这组诗而言,作为一般证据应是可以成立的,至于是否因为“腐败”造成,我们不能妄下结论。
    对于《诗刊》发这样的诗,我有个推测:《诗刊》现分为“上半月刊”和“下半月刊”,“上半月刊”是刊物的主体,一般都是正而八经的作品;“下半月刊”是收了钱的,以什么“协会”、“学会”、“培训班”的名义,如同20多年前的《诗刊》函授。我前些年偶尔读到一两期“下半月刊”,整体质量虽没“上半月刊”好,但基本说得过去,还没发现像前面所引的这样明显的劣作。毕竟2006年不是1990年代和本世纪初那个时候了,时代是变化的,“经济的杠杆”翘动了文化,诗歌的水份就自然多了。也好理解,目前连黄花闺秀研究生都跻身于二奶三奶的行列去了,诗歌还何以“守身如玉”?不可理喻的是那么些高智商文化人做事怎不光冕一点,这么大个中国,成千上万的如雪片的习作,难道就选不出稍好点的作品?非要拿这叫人掉牙、以人口实的东西吗?如像20年前以扶植业余诗人为已任,办个内刊谁来横加指责?可它偏要公开发行,就像我们这条老街上的“徐娘娼妓”上街拉客!为什么要这样?只有一个结论,那就是“利令智昏”,或叫“不要脸”。
    文学、尤其诗歌是大市场里油水最薄的项目,文化人、编辑们也是“觉悟”最迟的,记得改革开放10年时的80年中期,这些喝着墨水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先生、女士们都是一尘不染地为国家的文化呕心沥血,无私地为作者服务。我们这个年纪的人都是受益者。到了90代初期,文化高贵的门庭也被风吹开了,尘沙卷入,门庭内的信徒们也自然地跟着不拒红尘。神圣的文学园地开始杂草丛生,“水货遍地”。有钱人“包版面”、“买版面”、“承办版面”,编辑们“换手搔痒、交换版面”……真是繁荣兴旺,五花八门,“改革新举”层出不穷。如今更是愈演愈烈,令人发指。如今发表作品早已不是过去“投稿”的概念,编辑与作者是个买卖关系。
    我的朋友在他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如果说,一个小小的市里,缺乏编辑人才,这很正常。但我们这个泱泱大国,难道就连一个像样的《诗刊》编辑都找不到么?我不信!这组诗究竟是谁发的?《诗刊》编辑部能不能给公众一个明确的答复。如果这样的诗都能上《诗刊》,那么,选稿还有什么意义呢?那还不如在雪片一样的来稿中,以抓阄的形式来决定谁的诗歌中选来得更公平些!不管你是出钱的也好,是关系的也罢,我们都不是圣人,也没有必要以圣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编辑。但是,你是《诗刊》的编辑呀,你不能忘了你的级别!你至少要保证,你发的作品要有一点艺术的影子。……”真是迂腐,难道他们不明白这些道理?现在要明白的倒是我们这些“门庭”之外的人,掌管一个大国诗歌的权贵已把刊物当成柜台,已把诗歌当成商品,你不掏钱,滚蛋!你翻译的《离骚》即使具有千古传颂的价值,那就应掏更多的钱才能摆上“我的柜台”;人家十几行、几十行,只是短期的风头,而你几百行,又是借着屈老夫子的名讳,世上哪有这样的馅饼?如果你想不通,那就去“喷青喷青”;假若你要讲道理,“八字衙门朝南开”;你要捍卫诗的尊严,那你就去“采菊东篱下”,那里有你想有的悠然。
    上个世纪八十年中期,诗歌是社会的王公贵族,无论是诗歌编辑还是诗歌作者,都享受着“荣华”,在乡村、小城里,某人在县、省、国家级报刊发了诗歌,就像现今某人的儿子、女儿考取了北大、清华一样被传扬十里八乡,有的农转非,有的提为干部,有的走上领导岗位;没人忌妒,没人红眼,因为把文字分行的事不是人人都会的活儿,有人明明亲眼看见“某人”用信纸从本子上将诗抄下来、然后买了信封、写上地址、贴上邮票、投进绿色邮箱的,没见他搭车乘船去外面拉关系,就居然变成了铅字,还得了稿费。这是真本事,没有一点点水份。那时在国家级获个诗歌奖,那简直比现在的歌星、影星都走红。一首《致橡树》影响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诗歌在那个时代是最美丽的桂冠,最神圣的光环,可以说是无与伦比。
    诗歌兴盛的美好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那个“村”已过,就别做“这个店”的梦了。假如你真的虔诚诗歌,那就别无旁骛,去除杂念,沉下心来码你的字,就像这个世界本没有什么刊物,《诗经》那个时候哪有刊物,不也传到了今天?唐朝哪有刊物,不也成就了诗之大统?在目前的荒唐机制下,“诗衙”的大门、侧门、后门全敞开着,正反都是浑水,有骨气的不淌最好,免得说不清楚。笔者从90年代初就嗅出了这样“腐质”的气味,远离“热闹”已经20多年了,不也照样在苦于心智?当前也有很多真正的诗人从不看重什么“CN”、“邮发”,只在自已的家园作精神的遨游。在这个文化混沌的特殊年代,要洗洗自已的脑,清醒地了此“文化一生”才是正理。也别去和谁斗气,辩别真理,只要无愧于心,你就是个堂堂正正的人;只要你的作品是金子,万年后它仍然发光。
    然而,最让人揪心的是,《诗刊》是全世界发行的国家级刊物,代表了具有几千年诗歌传统的大中国,令人羞耻的作品,要是让外国人看到了,那还了得,别人要是骂上几句,鄙视几眼,甚至把这“底”揭开给全世界读书人看,作为中国人,这老脸将往何处放!
    中国的诗歌已经腐败,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中国诗歌的复兴,只有等待正本清源的那一天到来。

                                                                                                                                            苦海       2014.2.17于学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1274770101knl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28 17:5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