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坛万象] 鲁奖出炉——听资深评委说内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2 1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人和人 于 2015-3-14 22:25 编辑

鲁奖出炉——听资深评委说内幕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终于出炉了。想起上半年去某地,偶遇北京来的一位老友,在全国作协,他算得上德高望重人士,曾多次担任各种文学奖项的评委,握手寒暄之余,话题扯到了当时正在征集作品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我说:“听到圈子里一句话,去组织部跑官,到中宣部跑奖。”
  
  老友说:“一个奖能给人带来很多无形资产,政治的、物质的。跑奖就是跑政绩,跑政绩为的什么,升官?所以最终,跑奖也就是跑官。”
  
  果然是资深评委,一句话就道破了跑奖的实质。
  
  老友问我:“你们省的某某,你认识吗?矛盾文学奖得主,现在是你们省作协还是省文联的副主席。”
  
  我说:“这个名字听说过。”
  
  老友接着说:“他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你知道他写过什么吗?很多人都像你一样,不知道他写过什么。他得茅盾奖的过程,我是听一位出版社老总说的,那位老总说,某某那真是有韧性,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候送礼还不像现在,送红包啊,购物卡啊,那时候是送礼的初级阶段,某某从家乡背来一大袋土特产,每个评委挨家送,中午就在出版社办公室打个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出版社通力合作下,那年他果然摘得了茅奖的桂冠。不久他就升任了省文联副主席,成了副厅级高官。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信你查查,不敢说全部,起码大多数,得了茅奖或者鲁奖的,后来都当上了领导。”
  
  老友点了一些人的名字,我一想,果然是。
  
  “应该说,”老友话题一转,道:“鲁迅文学奖最初设立的初衷无可非议,89年之后就没有评过奖了,89年前曾有两年一届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全国优秀诗歌奖、评论奖,推出了一大批的作家,新时期活跃的那些作家差不多无一例外,那时奖金也很少,300元吧。”
  
  “设立鲁迅文学奖,提出来是96年,第一届的颁奖是98年。那届的散文杂文奖有一点花絮,有一个获奖作者是一个地市的领导,他用了点钱,用钱的方式呢,就是,小说、诗歌、报告文学评委会住的是普通的招待所两个星吧,散文杂文评委会住的就比较高级一点,我们的劳务费一两千,他们的劳务费也比我们多一些。大家当然也知道是谁掏的钱。”
  
  “报告文学奖也出了点问题,那次报告文学奖21个评委,其中7个评委是部队的,初选名单出来之后,发现有几个好作品初评没有,特别是其中有一个写黄河移民的,两三万字,写得很深刻,涉及到三门峡工程的弊病、后遗症,上访、请愿、生活非常苦,原来移民区的生活很好,解放初很多家有自行车,那时候,有自行车还了得。后来要求响应党的号召,敲锣打鼓,就把人家迁走了。影响了几辈人的生活,后来库区废了,人家要回来,回到原地来,又不让人家回来,连户口也没有,很惨。就写这个的。发表后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帮他们解决了问题。这篇作品居然初评没有,而把凡是部队的作品统统画了圈,好像商量好了,不知道是怎么做的工作。后来在我的强烈要求下,那篇写三门峡移民终于评上了。”
  
  “还有一件事值得说说,那年获奖篇目好像规定是各10篇(部)。当时你也认识的那个何某某的排在第12位,我那时为了帮他,就到上边拱拱,要求多评几篇吧,后来我们评了15篇,就把他弄上来了。这是第一届。”
  
  老友话匣子打开,我坐一旁静静地听。
  
  “这之后,随着各个奖项与权力、金钱绑得越来越紧,就慢慢变味了。再加上评奖不仅与作者有关系,而且与管作者的那个协会以及出版社的政绩也有关系,政绩又跟升官绑在一起,就使得情况越来越复杂。比如前几年一位省市级的主要领导就放话,你拿个鲁迅文学奖来,我就奖给你一套别墅。有高官可做,有别墅可住,又是领导的号召和期待,焉有不积极响应之理。于是每逢评奖,作者、出版社、省级作协,就在一起商量,打听行情,探听路子,制定方案,各负其责,分头出击,联合作战,呵呵,真跟打仗差不多。”
  
  
  
  “我最后当那届评委时,评奖之前,有个作者开着个面包车,到北京来,给评委各家送礼,送到我家,我说是什么东西,挺沉的。他说,某某老师啊,到时候多关照啊,以后你到我那里玩,要怎么接待我就怎么接待。”
  
  “前段时间,我去一个地方开会,当地有人送我两本诗集,其中一本作者王某某,是个县级的主要领导,我看了,觉得诗写的也还可以。作家出版社某个领导说,你要得奖,你诗集的印数得高啊。因为中宣部有规定,获奖作品得有一定的读者面。于是就印了3万册,诗集印3万册,可能吗,舒婷的诗能印几千册就不错了,这不是搞假吗。我有钱就可以多印,反正也不用我自己掏钱,愿意出钱的有的是。还说,你这次让我得了奖,下来赞助商有的是。言外之意,3万册算什么,钱以后还多的是。”
  
  “现在做评委工作可不是打个电话、送点土特产了。现在是几年前就开始做工作。有人说,现在作家协会会员越来越多,圈子却越来越小,的确是这样,开小说讨论会、诗歌讨论会、报告文学讨论会,每次就那十个二十个人,圈子就那么大。比如一个人喜欢写诗,手头有权或者有钱,诗呢写的也还可以,但未必就能得奖,他怎么做呢,多少年前就开始了,某某老师,你到我这里玩一下。去了,给个红包,别客气,一点零花钱;再就是书出版了,请大家来开个讨论会吧,反正他有钱,每人一个红包,其中有可能是下届评委的,红包就比其他人要大。这都是提前一两年前,事先就做了充分的工作。好吃好喝好玩,还拿了你好几千块钱,你说到时候你能不投他的票吗?你得了奖,当地的领导还喜欢你,他的政绩啊。评奖的这种腐败在中国现实中,是个很小很小的问题。”
  
  “这样一来,什么事都做出来了。比如评委会是有纪律的,评委对某部作品发表的意见应该是保密的。有一次,一位在全国作协工作的作者面临着跟赵瑜的竞争。他已经得过两次了,赵瑜一次没得过,赵瑜前些年的《马家军调查》就该得的。据说那个作者那次参评的作品是得到了中央某位高层领导的首肯的。我发表意见,分析两人作品的优劣,说赵瑜的文笔显然比他的要好得多,应该赵瑜得奖。初评时,11个评委他只得了3票,被刷下去了。很快,他居然得到了反对他的8个人的名单。”
  
  “后来,评奖就越来越像搞政治了。评委里面也是要做工作的,比如按照上面的意见,要保的是那两篇,一般要保的一两篇。再加上其他干扰,比如主旋律要有一部吧,赶上纪念什么多少周年要有一部吧,赶上大灾,抗灾的题材要有一部吧,剩下的才是投上谁是谁。按理说,作协的文学奖应该与中宣部的“五个一工程”奖有所区别,可是后来界限越来越模糊。”
  
  我接过话头:“我有一个朋友,是第一届鲁奖的诗歌奖得主,他曾坦诚地对我说,当时我也做了点工作,我打了两个电话给两个评委,我说,我给你寄了一本诗集收到了吗?一位很含蓄,说,我收到了,出版社也寄来一本,我有两本了。另一位就比较直爽,说,收到了,我会为你美言几句。”
  
  老友说:“是啊,是人就有感情,有感情就会有倾向性。何况文学圈子就那么大,转来转去就是那些人;文学又不像其他产品,不好用硬指标来衡量,每个评委的趣味也各有不同;文学评奖也不能像高考阅卷那样,搞个匿名阅卷,因为每个作者的风格、笔调、叙述语气,评委都能一眼看出来,这是谁的作品。所以做到完全公平也很难。我想,即便是诺奖也回避不了这个问题。”
  
  我说:是啊,但是这里有个很关键的区别,就是看你是不是想方设法去减少这个倾向性,堵塞作弊和暗室交易的渠道,是不是做了这个努力,这个努力是不是有效。这就涉及到一个评选程序正义的问题。我想,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考量:
  
  第一,评选对象的完整性如何保证,使好的作品进入你的视野;
  
  第二,进入视野的作品用什么办法,遴选机制,来保证把其中的优秀作品遴选初选出来;
  
  第三,人都是有感情的,文学圈子就这么小,大家多互相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有什么措施,从程序上来减少人情的影响。
  
  老友说:“你说的很对。鲁奖的评选,至少从表面上看,做了一些规定,比如,现行的征稿办法,规定出版社、省作协都可以推荐按三本,三个评委就可以联合提名备选篇目。似乎也考虑得很周到了。但大家都明白,那都是些大的原则,不抵事,因为没有从细节上去着力防范,具体操作起来就很难把握。”
  
  这时一直坐在一旁只听不说的的一位记者终于开口说:“于是这些大的原则反倒成了运作的空间。现在评奖都成了运作的机会了,只要拿到奖,尤其是全国性的奖,只要拿到,回去就可以升官发财,所以他才舍得进行前期投资,他知道,后面他能捞更多的。”
  
  话题越来越深入了,可是这时吃饭的时间到了,只好到此为止。
  
  写着上面这些文字时,我想,评奖,无论是什么奖,都脱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而现在所有的社会问题,追根究底,你会发现,最后都会归结到体制、制度上,一切的症结都在这里。鲁迅文学奖也是如此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1 14:3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