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妞子 于 2015-4-8 19:34 编辑
旧文修改存留
只为缅怀逝去的外公.
巜永远的祈祷》
@
春去春又来,花开落花又开,岁月像一条悠悠的小河静静的流淌,那些令人辛酸的欣慰的往事却永远不能让人忘怀......
在五姓屯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有座高高的坟茔,那里长眠着1948年解放五姓屯而壮烈牺牲的战东昌烈士,而五十年如一日看守这座坟墓的便是我的外公朱国明老人.
外公今年八十有六,身体相当硬朗,早在很多年前,他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样渴望救星出现,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1948年,这个梦昧以求的愿望终于来到了,人民解放军浩浩荡荡的队伍驻进了五姓屯,年轻的宣传班长战东昌便是其中的一员,他和他的宣传班一并驻在了外公的家里,外公回忆说:战班长是个很憨厚的人,高高的个,黑黑的脸膛,总是闲不住的,一会扫扫院了,一会打打水...待人很是和蔼,短短的几天相处,外公与战东昌已相处的很融洽了,而这种和谐且好景不长……
一天,接到上级命令,要宣传班进行战前喊话[先说服敌人],外公做为编外民兵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外公带领宣传班的战士,来到了那个叫做'十二亩地'的前沿阵地,战东昌作为宣传班长首先向对面的炮楼发出喊话,劝说敌人不要在顽抗,人民解军会优待俘虏等等这类的劝降口号,[时隔太久,外公讲述的具体的内容,我忘记了],而对面的敌人也不示弱,还用机关枪还击,战班长就是为了掩护一名没有掩体的小战士而壮烈牺牲的,年仅仅26岁,当时人们,把这位系着红腰带[以为是本命年,后来才知道是新婚]的战士装在一口柜子里掩埋了,并将一块写有'战东昌烈士之墓'的木板竖在那里,作为纪念,也就是从那是起,外公开始义务看守这座坟茔的使命,一守就是五十多年....
小的时候,外公常带我们去扫墓,我清晰的记着,他总是扛着一把破旧的铁锹,胳膊夹着一把破旧的扫帚,相当仔细的打扫着周围的杂物,总是语气深长的说:'你们今天能上学,得感谢这里躺着的人',也是从那是起我们对战东昌烈士更加崇敬更加爱戴了...
'文革'其间,五姓屯要清除所有占耕地坟茔,是外公一个老实八啦的农民,'求爷爷,告奶奶',总算把烈士的坟包保存了下来,并于是1989年,多次前往'辽沈战役纪念馆',将这位英雄的名字刻在了'辽沈战役纪念馆碑林'里,民政部门还专门拨款补助外公的生活,都被他婉拒,他常说的一句话是'现在的生活好了,这坟的存在能给子孙提个醒,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更令人兴奋的是,由于媒体的介入,寻找到了烈士的二弟,结发妻子和女儿.
1995年的9月7日,'东方时空'摄制组随烈士的家属前来扫墓了,当年那块木板以被坚固的石碑所代替,'战东昌烈士之墓'七个红色的大字赫然醒目,高高的坟墓被外公弄得结结实实,一束束白色的野菊花,幽幽的开放在坟顶,微风吹过,一阵阵花香扑鼻而来,四周是外公用拾来的石头窜成了圈子,整个墓地干净利落.
当时烈士74岁的结发妻子52岁的女儿,早以泣不成声,战东昌烈士的女儿当是患有喉癌,术后不久,不能说话,但隐约还是能够听出来她是在歇尽全力在喊:'爸爸,爸爸'...
烈士的三弟战东友更是动情的对外公说:'老哥!多亏您啊!我们还以为哥哥连尸骨也不会有的!想不到您一守就是这么多年啊!这让我咋说捏!'说着也是老泪纵横,又一把拉过烈士的女儿,他们双双跪在坟前,烈士的三弟哽咽着说:'大哥,这是你的闺女,你新婚那一年留下的亲骨肉,,'而后又站起来对着外公说:'老哥以后,这娃儿就是你的闺女了.'外公也擦了擦眼泪笑着说:'好啊!好啊!我又多了一女儿',说着扶起战东昌的女儿,轻轻的拍着她的肩膀:'好孩子!好孩子!没有你爹,那有我老汉今天的好生活'....这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也都被<东方时空>摄制组摄入了镜头.[稍后的日子,在央视十台播放了]
在他们走后的中秋节,外公又带着我们来祭奠了战东昌烈士,我们郑重的为烈士献上了一大束洁白的菊花,为烈士默默的默哀'...
站在烈士墓前,我们和外公真诚的祈祷着:安息吧!战东昌烈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