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细读特朗斯特罗姆的作品中,看到了李笠、北岛、董继平等译的《果戈理》。
《果戈理》是特朗斯特罗姆十八岁写的作品,从这首诗可以看出特朗斯特罗姆几乎从一开始就掌握了将物象准确转化为意象的超凡能力,并以“精确”恪守了一生创作。
我不懂瑞典语,也不懂英语,作为读者,也不能听之任之。我与李笠是朋友,也见过北岛,都没有当面谈到《果戈理》。姑且,以读者身份,就两人译作《果戈里》的第一节阐述个人理解。
第一个词,李笠译的是“西装”,北岛译的是“外套”。北岛在《时间的玫瑰》里说到,译成“外套”的理由是“外套”这词也有书封套的意思,特朗斯特罗姆创作这首诗是从阅读果戈里的一本书开始的。北岛所言,不无道理。
我作为读者,却更愿读为“风衣”。因为风,才与第一节其他意象,形成自然的生发机制。“风衣”也符合现今图库、雕塑中的果戈理的穿着形象,更符合果戈理在出版《钦差大臣》后,被御用文人指责为“俄罗斯的敌人”与要给他“带上镣铐送到西伯利亚”的境遇。因为,果戈理从此推动与坚定了批判现实的文学路线(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因此,特朗斯特罗姆从果戈里文学分水岭的高处开始着笔,也有可能。
理解为“风衣”后,画面感立即扑面而来:果戈理从冰天雪地的树林中穿一件破烂不堪的风衣走来。寒风灌入破洞百出的风衣,又鼓涌而出,其所形成的物象,与果戈理遭受御用文人无情攻击的境况结合,就会生发成一群“狼”的意象。李笠译的“饿狼”更为精到,狼群只是准确,不足以传神,而一个“饿”字,道出了凶狠,仿佛一群狼正在发动暴动。这个意象所指,也可是果戈理要与现实撕裂的决心。
通观关于特朗斯特罗姆的译作,李笠的思想精髓所在,正是握住特朗斯特罗姆的精确意象,以中文再现原作之精到。
又如两人译作《果戈里》第一节的下文中,李笠译的“喧响”、“嘲笑”,北岛译的“因轻蔑和错误沙沙响”,讲的是同一个物象,即风吹树叶的声音。北岛所译,问题在于将主观猛地介入到了客体中,即赋予树林以强大的心理活动——因轻蔑和错误,让树林更符合象征与指代的修辞。李笠所译,更冷静,主观介入客体很轻,是将风吹树叶的声音转化为“喧响过失”、“嘲笑”声,同时,并转了守旧势力一封又一封寄给果戈理的信中(信堆)可能所涉及到的抽象的过失指责与嘲笑。两者比较,如果说北岛所译系下笔过重,那么李笠所译则恰到好处。
第一节最后一句,北岛所译显得更通透。李笠译的是“哦,心似一页纸吹过冷漠的过道”,北岛译的是“心飘动像一张纸穿过冷漠的∕走廊。”北岛提出,李笠在此加入了感叹词。我理解,这个“哦”是特朗斯特罗姆写到此处从想象抽身回到现实,在心里发出的声音,李笠所译,存在将作者特朗斯特罗姆与对象果戈理的内心进行并轨处理的意图,有照顾读者的愿望。而北岛所译,直接而流畅,更开阔。另“过道”与“走廊”,走廊一词更具画面形象,物象仍然基于果戈理从树林中走来。李笠所译的旧版译有“心脏”一词,当时可能担心的是“心”一词会遭致抽象与滥用之嫌。北岛认为“心脏”一词系医学名词,也就是说这词的承载量不足。李笠在特朗斯特罗姆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将该词修订为“心”。这,与北岛是一致的。
果戈理
李笠译(新版)
西装破旧,像狼群。
脸像大理石碎片。
坐在信堆里,喧响过失和嘲笑的林中。
哦,心像一页纸飘过冷漠的过道。
此刻,夕阳像一只狐狸悄悄穿过这土地,
转瞬点燃荒草。
天空充满角和蹄子,天空下
马车像影子穿行我父亲点灯的庄园。
彼得堡和毁灭位于同一纬度。
(你可看到斜塔里的美人?)
这穿大衣的不幸者
像海蜇在冰冻的街区漂游。
这里,守斋的他,像往昔一样被笑声的牲口围住,
但牲口早已迁往树线上方的区域。
人是摇摆的桌子。
看,黑暗正烙着一条灵魂的银河。
那就登上你的烈焰马车,离开这国家!
果戈理
北岛译
外套破旧得像狼群。
面孔像大理石片。
坐在书信的树林里,那树林
因轻蔑和错误沙沙响,
心飘动像一张纸穿过冷漠的
走廊。
此刻,落日像狐狸潜入这国度
转瞬间点燃青草。
空中充满犄角和蹄子,下面
那马车像影子滑过我父亲
亮着灯的院子。
彼得堡和毁灭在同一纬度
(你看见倾斜的塔中的美人了吗)
在冰封的居民区像海蜇漂浮
那披斗篷的穷汉。
这里,那守斋人曾被欢笑的牲口包围,
而它们早就去往树线以上的远方。
人类摇晃的桌子。
看外边,黑暗怎样焊住灵魂的银河。
快乘上你的火焰马车离开这国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