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63|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人类之音的大意义:义是文之本,音是诗之根;万象纳音后,一韵分诗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21 18: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太伯 于 2015-5-21 19:05 编辑

      遥想远古洪荒,当人类变换的喊声与对立的万象互指时,人类便把自己从动物界区分了出来。这是人类干的最伟大的事情,把自己的声音与对立的万象合而为一。这自己的声音,便是语音;对立的万象,便是语义。语音与语义的结合,便是语言的诞生。
      为万物命名。人类将万象纳入自己的声音,声音是一种呼吸,一种有意义的呼吸。想象当初人们专注于意义的表达时,树可以指向树,花可以指向花时,该是多大的惊喜。这种惊喜恰如孩童学会了喊妈妈,能用妈妈这个声音,从人海唤出母亲的回应。这一呼一应就是言语。
      言语的过程,意义代替声音而出现。
      或者说,声音直接转换成意义。
      这一直过程是直接的,不需任何人的翻译。只要意义流畅地输入,就可以忽略语音流天大的杂乱无章。这就是文,它所注重的秩序,是意义表达的秩序。
     那么,有没有一种言语,它既注重意义表达的秩序,又注重语音出现的秩序,甚至将语音秩序放在首位,把意义秩序位于次要地位。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
     语义流秩序=语音流秩序。
     语义流秩序一般指的是语法言语,语音流律动一般指的是语音律动,简称为韵律言语。
     语义流秩序为主,而语音流无秩序的言语体,我们称为文体;
     语义流无秩序,而语音流有秩序的的言语体,我们称为诗体。
     前者,用声音表达意义,这个意义可以是思想;后者,用意义表达声音,这个声音可以是意韵。
     前者,是人类之音为万象所用;后者,是万象为人类之音所用。
     前者,可以是正常的口语交流或者文言交流;后者可以是诗词歌赋俚曲谚谣;
     前者是说,后者是歌;前者是语,后者是唱;
     前者是讲,后者是吟。这便是文体与诗体的不同

     所以说:
      义是文之本,
      音是诗之根。
      万象纳音后,
      一韵分诗文。

     人类之音所能呈现出的节奏与意韵,是语言究竟未来的一个大神秘。这似乎是一个语义的黑洞,当所有的声音都被 意义给屏蔽后,除了诗人,谁还能洞彻人类之音的大变化大旋 律。
     而我们当下的诗人,抛开语音的大秩序,将语音当成末节与点缀,指鹿为马,以文为诗,振振有词,误入歧途远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5-6-1 20:08 | 只看该作者
李太伯 发表于 2015-6-1 14:57
问好,谢谢你的支持。

向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5-6-1 14:57 | 只看该作者
萧仲莲 发表于 2015-5-27 10:29
学习,支持。问好!

问好,谢谢你的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5-5-27 10:2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支持。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5-5-25 11:02 | 只看该作者
李太伯 发表于 2015-5-24 09:11
哎,你的头像也长上胡子哈,我以为你是一个小孩子呢

40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5-5-24 09:12 | 只看该作者

欲言又止啊,问好芝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5-5-24 09:12 | 只看该作者
风之子 发表于 2015-5-22 12:08
言语的过程,意义代替声音而出现。
当所有的声音都被 意义给屏蔽后,除了诗人,谁还能洞彻人类之音的大变 ...

向风之子问好,看你的头像好像一个行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5-24 09:11 | 只看该作者
纯粹映像 发表于 2015-5-22 08:55
赞成。诗要有节奏。

哎,你的头像也长上胡子哈,我以为你是一个小孩子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5-5-22 12:08 | 只看该作者
言语的过程,意义代替声音而出现。
当所有的声音都被 意义给屏蔽后,除了诗人,谁还能洞彻人类之音的大变化大旋 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5-5-22 08:55 | 只看该作者
赞成。诗要有节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8-9 21:2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