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屈原故里秭归全民参与“玩转”诗意端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19 12: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明利 于 2015-6-19 12:36 编辑

屈原故里秭归全民参与“玩转”诗意端午

  据三峡日报2015年06月19日讯 龙舟基地锣鼓喧天,房前屋后艾草飘香,屈子诗篇吟诵陶然……五月,屈原故里秭归,端午的气息渐次弥漫开来。

  精彩端午,多彩传承。秭归今年的端午文化活动,更注重引导全民参与。“寻找粽子王”,“诗在民间”,创意包粽子,旱地划龙舟大赛,一系列端午文化活动,在屈原故里掀起传承热潮。

  一时间,大街小巷,乡村山野,童叟妇孺,数万民众参与端午活动,“玩转”精彩端午。

  6月13日,2015秭归端午粽子创意、制作大赛最后一场预赛在县城举行,吸引了近400名选手参赛,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铆足了劲的选手们折蓼叶、装糯米、缠丝线,迅速拉开阵势,忙活起来。参与比赛的有社区群众、在校学生、酒店糕点师傅,包出来的粽子更是形态各异、千姿百态。

  现场最引人注目的,是12位身穿少数民族服装的选手。侗族小伙石庆敏是县二中教师,刚来秭归一年。他说:“第一次在秭归过端午节,感觉这里的人情文化比较浓厚,很开心来参加这个比赛,所以穿这件少数民族衣服来参加。”

  据了解,这12名选手来自秭归各行各业,分别是侗族、蒙古族和土家族人。在秭归过端午,穿上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盛装,在他们眼里,意义非同寻常。参赛选手覃芮说:“因为这个节日很重要,重要的时候才穿这个衣服。”

  据介绍,2015秭归端午粽子创意、制作大赛自5月16号开赛以来,共举办了12场预赛,有近3000名群众报名参赛。6月20日,将在屈原广场举行决赛,最终评出“粽子王”。参赛选手有学生、老师、单位职工、普通群众,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全民参与。

  秭归县民俗专家郑承志说:“粽子是端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承载着端午文化,让这一份承载着端午文化的食品走进社区,走入学校,走入寻常百姓家,不断进行创新,目的就是要推广屈原文化,普及屈原文化。”“寻找粽子王”大型电视海选活动是今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主题活动的一个延伸,活动主要包括包粽子、创意粽子秀和吃粽子。包粽子主要比速度,包出的粽子要个儿大、饱满、结实、不散叶;创意粽子秀主要看选手是否从粽子外形上进行改革、食材上有无创新,目的就是要让粽子这一承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食品与时俱进、深入人心;吃粽子就是在规定时间内,看哪位选手吃得多、吃得干净。

  6月5日,“寻找粽子王”走进秭归县三峡工程希望小学。学校操场上,100个人分五排排开,场面宏大。场上选手聚精会神,场下观众也没闲着,呐喊声、助威声此起彼伏。最终,五年级的田思齐以五分钟10个粽子获得第一名。田思齐说,她包粽子是跟她奶奶学的,以前也只是会包,没有现在速度这么快,为了参加这次比赛,她在家经常练习,不断改进包粽子的方法,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乐平里,作为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诞生地和秭归县第一个农民诗社的发源地,当地人人写诗,人人读诗,就连他们包出来的粽子也充满了诗的味道。5月23日,“寻找粽子王”走进乐平里,比赛还没开始,农民诗人黄家兆首先登台,以一首即兴创作的包粽子打油诗瞬间点燃了现场欢乐气氛。

  在归州镇的比赛现场,最耀眼的选手莫过于一位叫郑大的小伙子,他把包好的粽子盛放在用萝卜和胡萝卜雕刻的龙舟上,堪称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最终他获得了创意粽子赛冠军。

  6月12日,秭归县归州镇举行“祭龙舟及龙舟下水仪式”,以庆祝全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引人注目的是,这又是一条传统木质龙舟。

  在归州,一直活跃着一位龙的“船”人——郑祥龙。他从小跟随父辈划龙舟,成年后自己组织划手划龙舟,成立龙舟协会每年端午赛龙舟,还自制微型木质龙舟。

  赛龙舟每年只有一次,365天的等待对痴迷龙舟的郑祥龙来说太难受。加之现如今玻璃钢制的标准龙舟取代了传统龙舟,郑祥龙造舟的手艺也没有了用武之地。2007年,为了心中的龙舟情结,郑祥龙迷上了制作微型仿古龙舟。

  2013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在广东省举办中国龙舟模型展览赛,主办方邀请郑祥龙去参展。未抱任何获奖希望的郑祥龙亲手打造的纯手工木质龙舟,从22条参展龙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展览赛一等奖。

  近几年,郑祥龙精细打造了150多艘规格不一、颜色各异、栩栩如生的木质龙舟。

  木质龙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这种制作技艺得以传承,秭归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艺人带徒授艺,打造一定数量的木质龙舟,让木质龙舟手艺在民间薪火相传。

  秭归是龙舟运动的发祥地,龙舟文化沉淀深厚、运动历史悠久。龙舟竞渡相传起源于战国时期,据南朝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竞渡,俗谓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为俗。”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活动经过长期流传,到汉代便演变成龙舟竞渡和吃粽子,世代相传,沿袭至今。

  龙“船”民间。今年端午节前夕,秭归县部分中小学学生除了参加创意包粽子,还参加了旱地划龙舟大赛,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了解端午习俗,迎接端午节日;三峡工程希望小学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抓紧排练唱《橘颂》节目,准备在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式上表演;秭归电视台专门为今年的端午文化节创作、改编了一首《小粽子》,在县城坝头公园和凤凰山南门广场等地掀起舞蹈热。

  6月10日,央视新闻频道《守望端午》系列报道摄制组走进秭归,进行为期5天的前期拍摄。

  “过端午节,首先想到的就是屈原。提起屈原,就离不开诗歌,说到诗歌,就不得不提秭归。”摄制组编导郑春宇介绍,此次录制秭归的内容主要是围绕骚坛诗社的3名诗人展开,集中反映诗人们的生活以及他们对诗歌的传承、发扬与创新。

  走进秭归,你会感受到:诗歌,没有远去!屈原故里的三闾骚坛,就是坚守的榜样。这个诞生于明代的中国第一个农民诗社,目前仍是中国的唯一,创造了一手锄头一手诗的文化奇观。

  屈原遗风,深深植入了秭归人的骨髓。自1982年三闾骚坛恢复至今30多年来,诗社写诗、填词超过了4500多首,出版《吊屈原专集》等骚坛专集10本。

  诗歌,离生活有多远?秭归的回答是,就在大众身边,诗歌活动已成常态。秭归县文联主席周凌云说,今年端午节将举行“诗在民间——2015屈原故里端午诗会”,全县15家诗社将举行具有群众性、广泛性、形式多样性的五场诗会,即“杏林诗会”、“骚坛诗会”、“兰蕙诗会”、“江畔诗语诗会”和“夕阳红诗会”。

  ——杏林诗会。6月18日晚,在秭归县人民医院会议室举行。创作比赛和朗诵比赛是本场诗会的特点。

  ——骚坛诗会。6月19日上午,在县城景贤门前举行。届时,来自全县15个诗社的诗人代表将参加活动。8位骚坛农民诗人的吟唱,是本场诗会的亮点。

  ——兰蕙诗会。6月19日下午,在三峡工程希望小学举行。教师和学生将朗诵自己的原创作品,学生将演唱《橘颂》。

  ——江畔诗语。6月19日晚,在县城茶楼举行。主要围绕“兰”创作诗歌并朗诵,朗诵结束后现场评选最佳诗歌两首。

  ——夕阳红诗会。6月20日上午,在老年大学操场举行。体裁以古风、格律为主,辅之以词、自由诗等。

  今日屈乡,诗仍活在民间。他们,正穿越屈原的千年光环,向着岁月深处再出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5 03:2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