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评家耿占春: 诗歌赋予了语言生命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0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评家耿占春: 诗歌赋予了语言生命力


当一个人老了/才发现/他是自己的赝品/他模仿了/一个镜中人/而镜子正在模糊/镜中人慢慢/消失在白内障的雾里/当一个人老了/才看清雾/在走过的路上弥漫/那里常常走出一个孩子/挎着书包/眼睛明亮……这首抒情小诗《当一个人老了》出自一位理性的叙事学者、思辨的诗评家,理性与柔情兼具,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在6月16日的首届海峡两岸三地端午诗会上,记者见到一个留着花白络腮胡子的人,这就是耿占春。络腮胡往往可以增加一个人的豪气,但胡子长到耿占春下颌,反而逸出几分静气,这一刻记者似乎有点懂了。

当天,耿占春与郑愁予、舒婷、绿蒂等众多当代有分量的诗人、诗评家聚会清明上河园,以诗的名义祭奠“诗神”屈原,畅谈屈原、诗歌、端午,商讨将“中国端午节”定为“中国诗人节”的可能性。“上穷碧落下黄泉”地追求过做人真理,在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人生道路上怀抱一束鲜花而吟诵诗歌,而当生命被污损时毅然投身清流以示自己的高洁……在诗人们的心中屈原无疑是中国的“诗神”。耿占春告诉记者,屈原是中国第一个有个人署名专集的诗人,开创了繁复的修辞能力和想像力。他认为人们在端午节来纪念屈原,那么把端午节定为“中国诗人节”也不是不可能的,节日与诗歌的关系是密切的。他说:“节日与诗歌都是可以分享的,诗歌赋予语言以节奏,节日赋予时间以节奏,诗歌更新语言,节日更新时间。”

耿占春最早是以写诗而知名,偶尔还发表一些意境深远的短诗。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从事诗学、叙事学研究、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也是早期北岛和朦胧派诗人的主要研究者之一。诗人多多说:“耿占春是第一个为朦胧诗写评论的评论家,那时他还是一个在校大学生。1982年,他写了3篇稿子,评论北岛、江河、多多,我认为他对朦胧诗的理解是最好的。”迄今为止,他已发表近百篇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文章,见于《天涯》《花城》《山花》《郑州大学学报》《文学评论》《读书》等杂志。也有文章发表在法国《跨文本 跨文化》、美国《世界比较文学年鉴》等。主要著作有《隐喻》《观察者的幻象》《话语和回忆之乡》《群岛上的谈话》《改变世界与改变语言》《叙事美学——探索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小说》《中魔的镜子》《叙事与抒情》《在道德与美学之间》等。其中《隐喻》使他获得国内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被称为“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外界对耿占春身份的定义更多是诗歌评论家,记者不禁发出疑问:诗人与评论家哪种才是他自己的定义呢?“批评工作做得多一些,但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诗人。现代诗歌塑造人们的感受力与想像力,培育人的敏感性。”耿占春告诉记者。他表示,自己偶尔会写诗,但是一种纯粹业余的写作。它带给他一些快乐的瞬间,他写诗就是记录生活中受到触动的时刻。《细碎的月亮》中:多露的微风/在夜晚吹过/岁月就这样流失了/你从不厌倦/细想身体的细枝末节/贪婪地轮番用昨日、今日和明日的眼/你的“心想”将怀念“看”/被叫做灵魂的/将在它的后半夜醒来/让你惊讶的/不是世上的罪恶/还有对欢乐的想象/逼真得屏息……这细碎的月亮触动了诗人对岁月敏感的神经,理性的身体里,潜藏着诗人一颗敏感、柔软的心。

12岁时母亲病逝,跟着姥姥生活。他曾做过临时工、公社干部、教师,经历过文革,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第一批大学生,人生阅历丰富,曾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砺。他的作品里你总能看到他回忆幼年创伤的痕迹。《回忆与话语之乡》:“像草一样常见的,是普通人的死……没有任何历史记载这样的生和死。没有任何历史记载吹过童年面庞的风,吹过青草的风”“历史是嗜血的,它只会记住血与铁中的光荣与邪恶,无论善与恶,只要是巨人就行。历史不会记住平凡得像草一样的人的生活,人的深情、眷恋、痛苦与死亡”。这是一部关于亲情、生死、不幸、尊严等人生体验的个人叙述,不是虚构的小说,也不是连续记述的自传,只是散文体式的回忆随想:亲人逝去,作者的生活陷入痛苦和永远无法弥补的缺失之中,他在回忆的碎片里追寻亲人存在过的痕迹,并以此反思生命存在的意义。

在河南大学担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耿占春,2002年来到河南大学。那个时候,很多学者都在寻找更大的城市、更大的大学,而他来开封一呆就是十几年。是什么原因让他留在这里?他曾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表示,每天出门就看见铁塔,走在古城墙下,走在河大建校初期那些典雅的建筑之间,一种愉快体验古今文化交融的意识,让他喜欢在这里散步或与朋友闲谈。在河大的这些年,他写了并已出版一些理论与批评方面的书,这是他觉得最有意义的。记者想或许他在这里找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例如安静的时间、浓厚的文化氛围、好学的学生,或许更多。说到创作,他对记者说:“或许下个月有一本关于诗歌的小书出版 ,名字叫《退藏于密》。”

当前,人们都说诗歌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有人甚至说诗歌会消亡。记者很想了解他身为诗人、诗评家是怎样想的,这一点耿占春有自己的想法:“新媒介的出现会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诗歌,以后人们会更乐于倾听诗歌朗诵,参加诗歌朗诵会成为新的、更高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对诗歌的未来,他是看好的。 除了写作,他有一大爱好就是旅行,去青海、新疆、甘肃等地方,喜欢西北,还有云贵川,尤其是滇西、川西。就在接受记者采访后当天,他起身前往西藏,去寻找不同寻常的文化与灵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7-5 10:13 | 只看该作者
语言本身就有强弱不等的生命力;应该说,诗歌是语言的灵魂人物、文字的精神领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0 04:0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