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车行 于 2015-8-6 22:23 编辑
【以快与慢的思考浅说诗与诗坛现状】
在科技、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众人皆求快。这是快递网络遍布身边的根本成因。但有可能,我必然选择高铁而不是普快。但有可能,我必然选择飞机,而不是高铁。这种心态,也同样渗透于文化领域而不可或免。体现于诗歌,如同泡面,但求速泡速食。具体为:所思所想通过言说的方式,以表面分行的形态出现,一首“诗”就这样诞生了。
殊不知: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通幽方得妙。有评论说:诗歌应该遵循非逻辑的逻辑。诗或以情贯,或以理贯。表面的逻辑言说,来得直接、明朗、逻辑清晰。内在的非逻辑的逻辑,相对就显得间接、费解。也与当代求快的心态背向而驰。
唐代诗人盖嘉运的《伊州歌》:“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思夫就思夫得了,干嘛要打黄莺儿?少妇明白,读者也会明白。打黄莺是一个下意识行为,行为深处埋着一条暗线:爱生思——思而不得生烦——烦不解便求梦——梦不成始打。这条暗线就是“感觉链”,它对于诗的影响力不可小视,其功能比明朗的“言说”不知强大多少倍。
目前所接触到的网络言说诗,铺天盖地,有疯长而难止之势。但“言说”跨向“感觉链”,至少有一步前进。言说,诗人是在直接说“我”,说的过程中难免就有主观的感情判断,明显标志表现为形容词的泛滥。而“感觉链”是在间接地绕着圈子说“我”。具体为通过通感的运用,或者陌生化的处理,以“他”来说“我”。因此也少了很多的主观情感的定位。二者之区别在于所处的角度,因此深度自然大异。这也是一些前辈鼓励写作跳出“我”的根本原因所在。(这里的“我”,包括了个体概念的“我”,也包括视角角度的“我”)
具体到诗歌的陌生化,就是作者埋下非逻辑的逻辑暗线,读者寻找开启“曲径通幽”的钥匙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感觉链”的运用。这里的“曲”,不同于随意设计一个或几个弯子,让读者跟着转。也不同于在文辞上玩点花活让读者解谜。这里的“曲”,是诗情的深化。是生活逻辑的短暂隐蔽。是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潜在捕捉。它属于内容方面。光在形式方面转圈子,不会有出息。
诗歌是求“慢”的艺术。不仅体现在慢工细活的“推敲”,甚至关照到语速的“慢”而蓄势。然而,当今时代人心浮躁,求快已成大势所趋。众人偏爱于“速食面”,而不知细嚼慢咽方得真滋味。这也直接导致了言说之“诗”铺天盖地,成为一种必然。矛盾也因此埋伏。终究或已经点燃一条隐形的导火索。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不屑,以及或有形或无形的“围攻”。数量原因,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多数人留下,少数人归隐。体现于目前可以说是普遍的诗歌论坛,表现为表面的“热闹”,和内在的“凋零”。更多的写手最终选择博或者微博的小圈子。以求最后的坚守。
但真理真的就在多数人手中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