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明月清风 于 2016-1-18 15:46 编辑
一 明月读诗:两种跳两种人性
原诗:
记录片,他从楼顶跳下来
作者:阿煜
他从楼顶跳了下去
嘭的一声
就死了
这和他在电视里看到的
情形不一样
电视里
那个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包工头
一听有人要跳楼
就马上还钱了
但是这次
没有人拦他
他就这么死了
嘭的一声
在尘世同一个动作,产生不同的结局。一个人,一跳而死,一个人一跳讨回自己的劳动报酬。诗人以身在现场纪实,叫我们真切感觉到这种巨大震撼。性格决定命运,对于前者选择死大概与讨薪无关,那么跟什么有关的,或许是一段情,或许是有无法诉说的无奈,使他厌倦了生命,只想以跳的方式,向人们说:我活够了,你们看吧,我这就死去,于是脚轻轻垮上,于是一声嘭,一条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很显然在场的我,误以为这个跳楼的人,大概也是像电视上看到那样,以为是讨薪者,玩吓唬人的游戏,目的不是真跳,只是以死的名义要挟一下包工头,然而没有人来阻止,他的跳注定是悲哀,一个惨死,留给人无限的遐想:他是谁,他怎么了,为什么会跳楼。如果一个人以自己对生命对生活的态度,可能有种种猜测,但无论哪种对看客都只是假如,真相无从知道?像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人,谁会去追究真相呢?这样的人就这么死了,顶多给人在短暂时间内议论几句,过后人们各自干自己的,早把这人的死抛弃了,遗忘了,也许有好事的经过这里想起这里发生过一跳,但时间久了,又有记得呢?
这首诗留给我们对生命的追问,对于生命我们究竟该报以什么态度,对于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我们又该抱什么态度?悲观主义者以消极的态度抗衡生活,于是以这种极端方式逃避,结束了,忘了养育自己的父母,关心自己的朋友亲人,不知自己的一死了之带给亲人确实无尽的伤害,尤其是生养自己的双亲,如果是一个成家立业的人,一个有自己孩子的人,那么还将给妻子,孩子带来一生的遗憾和悔恨。人在尘世谁能一帆风顺,俗话说人十有八九不如意,为什么多数人选择活着,坚守着,不是好死不如赖活着,而是对得起自己,上有老,下有小,怎么可这样自私地选择逃避呢?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要坚守就一定有克服的办法,死都不怕,还怕多碰一个钉子,也许一个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以此诗,也许是提醒我们遇到生活上的风霜,多想想亲人,朋友,父母,孩子,不能信着性子,钻死牛角,以为天塌下来了,以为无路可走了,我们是社会大家庭,还是好人多,只要情况属实,会有好心人帮助渡过难关,各地都有各自形式的联谊会,爱心救助组织,不要灰心,终究会走出雾霾,走出那片泥泞之路,有多少轻生者回想当时一句幸好没死,道出一个深深的后悔和害怕,如果就那么一死走了,未来的美好她就错过了,不是社会淘汰了他,是他自己选择了放弃。杀死自己的看似是眼前的困难,窘境,其实归根到底是自己,是自己断送自己,能抱怨什么?留给人只能是一个死。像一片叶坠落,这样的人生毫不意义,他短暂的存在像是一枚臭爆竹,什么也不是。悲哀只能是他自己的悲哀。
这首诗以对比手法,写出两种跳,让我们看见两种生活的选择态度,尽管都是极端,前者叫人感觉悲哀,后者在心理上尽管对这种做法有些反感,但却持理解的态度,都是在被逼无奈中,但后者可说是一种计谋,以这种跳,引起人们关注,一步步向着自己的方向发展,当然跳是假的,要回钱才是目的,但愿这嘭得一声那砸中那些悲观者,不要这样草草结束性命。
二 明月读诗:电视里外里的碰撞
诗人以对比的手法为我们呈现两种不同跳楼结局。一种是现实版本的跳,就那么轻飘飘除了发出一声“嘭”,并没有发酵巨大后期动静,一个生命就这样消逝了,就一片叶凋零,像一个泡沫破灭了,像一只蚂蚁死掉了。另一种是电视版的跳,是因包工头拖欠农民工薪水,一定是引起媒体关注,于是赶来包工头,于是包工头答应付清欠款,可以说通过媒体正能量介入皆大欢喜,农民工讨回自己劳动报酬,可以说媒体以保护弱势群体的代言捍卫了劳动保护法,维护公平正义,可以说跳楼不但没有发生悲剧,反而完美收官,可以说同是以意外开头,但一个是悲剧,一个是喜剧。诗人以这种身临其境,以身同感受的落差,引导我们沉思现实和电视处不同,可以说这才是那个未说出的“嘭”带来的思考?借用小沈阳的话,做人的差别咋这么大呢?为什么呢?那么到底现实和电视画面相距多大差距呢?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也是媒体应该关注的,当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媒体所做宣传失真时,那么这种媒体的影响力还有多少呢?那么这种美好不但不能带给人希望,反而是一种反胃,是不屑一顾,其实本质上这种正能量宣传没有错,错在现实所发生的和这种宣传相差甚远似乎总是唱反调?这需要媒体人士真正要俯下身子,寻找聆听问题的原由,杜绝悲剧的屡屡发生,重拾人们对媒体的信任和对美好希望的向往,期待,而不是对什么都不相信了,一根筋我行我素,一旦这种势头蔓延,那么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无法估量。
明月个见
于2016.1.18
来自群组: 爱诗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