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44|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楚飞云读诗系列——添加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14: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楚飞云 于 2012-7-22 16:59 编辑


《头盔》
作者:渔网花

我只是在童年穿衣时
悄悄打了一个盹
当我直接走进日光中
就此失去了一个早晨        

在寻找回来的路上
我看见一只黄色头盔
它坚硬的外壳  

我把它拎在手上
摊在草地上
向它的里面吹气
像是某种启示
没有思想   

我是否被遗弃
是被它再次捉住的孩子?
在又一个早晨  

我抱着它
那只黄色头盔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我看见我的妈妈   

有光沐浴我们


点评:

时光的流逝在不同人的内心会有不同的演绎。人生本来只是一张白纸,而我们要做的,是在上面留下一些印迹。时光易碎,但把流逝的时光比作头盔,并不觉出特别的艰险;事实上曾经的我和流逝时光的状态也是凝固,作者想要写出的痛是在于自己不断地被时光遗弃,这可能是我们都曾有过的感觉:很多时候我们都想往回走,在原来的路上,我们又能遇到母亲,我们又能遇到自己的童年,人群重新在一个立体的空间里聚集,时间的灰烬被记忆还原出幽暗的光泽。光是永恒,相对于光的永恒和存在的无限来说,我们所有人永远都是孤苦无依的孩子。


《蔓草》
      ——草帽


走过枯水桥的时候
她想到妈妈信里说的梦游症,那些男孩漂浮在蔓草上
“他们在梦游”她用太阳帽虚构一些风

虚构
更多的蔓草那些根须
握住桥墩。河底
有来自古井很遥远的声音

小旅社门前126路车的招牌晃动起来
有人开始收割,嚓嚓地
“妈妈,好多蔓草”她这么呼喊着

点评:

解读这样的诗歌可能是困难的,意识流也好,象征主义也好,或者单纯地说是诗歌平行的文字或内在的隐喻;是否每一首诗歌都需要意象所指?诗歌的立意是否是诗歌美学存在和解构的前提?这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论上的探讨。我只为这样奇异的文字组合,且因此而流露出来的诗的内在的情素而喜欢,而流连。蔓草在河面上晃动起来,“妈妈,好多蔓草”,这句话我们似乎都很熟悉,它从时间深处散发出来,回荡在我们驻足停留的每一片沉静的天空,而令我们伤感的是,可能我们幻想的头颅上,再也不适合种植蔓草。


《遥远的乌衣巷》
           ——这里有阳光


我是她叙述中的人
最肉麻的部分是我。她把我拆解在嚎啕大哭里
说我死了,她也死了。
变大的屋子回响她的声音

28路车过去了
楼上的人上去了
楼下的人下去了
她看着乌衣巷的路口
踮起双脚




《小舞台》

        ——这里有阳光


没弄断琴弦
只拨响一个声音,忙碌的里里街趁夜色飞走。
余音里,天老黑了,小舞台紫色的皮正在开裂。抚琴人
在远处哗哗作响
抖落的琴谱里,女子白如情圣。
还有些声音

正在陆续出现。
他回头看旧椅子上的人
看她的惊愕,立领衫上手绣的小人儿
和抬起来的腿
在试穿小一号的舞靴


点评:

棕子并不一定就是我想要吃的口味,只是我喜欢剥开芦苇叶的那种感觉,空灵的表述背后藏着的是欲望的深化,我们在背叛时间的同时,又在深受时间的引诱。人生的焦虑和空置,依然在历史的乌衣巷口时时发生着,我们永远是他人口中转述的故事,或行走中的背景。谁在为我们感动?谁又在为我们嚎啕大哭?这都是生存留给我们的,弄丢了线索的疑问。而我一再把玩的是谁踮起双脚的张望,以及穿小一号舞鞋时内心隐秘的欢乐。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幅忧郁的自画像。
                             ——墨生
     

     在秋天,风和海
     的飘逸寄居者,比比皆是
     它们,如同爆炸——
     和枯树;和之前的预谋
     选择一起逃离

     在冬天之时,年
     的燃烧比值,被降到最低
     它们,收起光芒——
     并为即将到来的暴风雪
     梳理雪的羽翼

     不可  避免
     不可  救赎

     心中燃烧的精灵
     它听到来自天堂的号角
     在喜悦中照亮春天

     晚上吹起的劲风
     它哭了起来。和我一起
     涌入了城市的人群




点评:

自画像的另一种释义是裸露的灵魂和内心,或接近于神性的自身观照。诗的文字里并没看到色彩,甚至没看到黑暗,相反它有的只是爆炸,是光,是春天,是燃烧,与之对应的是逃离,是哭泣,是城市,是救赎。这是一种现实和内心的绝望的背离,阴郁的影像无处不在,当然涌入人群和喜悦中的春天并不矛盾,它只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事实上我们都在经历和承受这样的过程。让我觉得有些突兀的只是年,以及它隐秘的燃烧值,但这似乎并不影响诗的整体结构。


《貔貅志》
       ——逼割



貔貅将从井里爬出来
捞起播放帕格尼尼狂想曲的音箱
貔貅的相貌有争议,貔貅的籍贯很模糊
在习惯命名、定性与归类的世界,貔貅是孤独的
貔貅开口的第一句话即是反抗:
它说“貔貅基本上是强制的缪传,我叫比休”
貔貅习惯于“倒行逆施”,习惯于用“三孔布”
收购黑市上的枪支与人体器官
见了的人都会围着它,谈论道“貔貅驱邪阻煞,
值得深加工、投资,值得捕获甚至杀戮”
但貔貅说它是虚构的,人们都信了,很奇怪。
貔貅坚信“五色令人目盲”之类的教条,
却嗜好吸食致幻剂,嗜好收集各色的女性内裤。
然后看自己的鬃毛齐刷刷地竖将起来
我们都有很奇怪的嗜好,你嗜好性交、从政
我嗜好写诗、放屁,他嗜好放火、布道。
任何活物都有口,任何活物都无理无据


貔貅总是再讲唯一的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口象形的井,里面的物种,
不停地剪掉“井”四角的长出的线条,
剪掉又长出来,剪掉又长出来
长出来,且井井有条,且井然有序。
这是貔貅唯一的存在之道——
剪掉必然长出的“井”的四角,
把“井”变成光秃秃的“口”
直到有一天,疯掉的我说,井是他妈的虚构的,
它们都信了,很奇怪
咔嚓咔嚓,线条再也没长出来
做为“口”的创造者。我,比休,
吞枪支而不泄,吞人体器官而不泄,
吞井而不泄,吞万物而不泄。”


但我不相信貔貅乱七八糟的自语
我看到的是,貔貅买春而买醉
让失足女扮演王妃,让朕的权杖插进去
酒后和政府门口的石狮子调情,
并写出了关于姻亲与血亲的升职论文
哎,这真叫人沮丧,为吃而生的貔貅
角上多余的线头竟成为他唯一的慰藉
写貔貅志真叫人沮丧
龙生九子,貔貅的眼睛叽里咕噜,
像挂在货架上的徐渭的葡萄
龙首马身,貔貅的肛门难以寻觅
像党国的助产士缝合了瑞兽的某处。
我从镜子里爬出来,带有镜子那边的不可知
和一览无余
我将烧掉貔貅志,我将目睹
貔貅再一次跳进井里,像我敲开某扇门
而这栋硕大的公寓楼多么像一口倒扣的井



点评:

是比休不是逼割,比休有牢狱之灾,副割失忆于最后的一射;在火炉旁烤自己的肠子,幸好我无缘与餐。逼割依然在帕格尼尼的狂想曲中怪异地行走,凸凹不平的自画像上,还带有被青春期失落的火焰烧灼过的痕迹;比休的孤独和反判与逼割偏执的肢体纠结在一起,其中的脉络就如同比休的肛门难以寻觅。而我要说的是,即使他们误入神的领地,他们也会是最彻底的反判者。逼割和比休同样把自已的身体切成三份:一份施舍人,一份赠与神,一份送给魔鬼。他们想在倒行逆施的现实和伪善救赎的灵魂之间,寻找到一条骑墙的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有理由对其抱之以同情,并逐渐习惯于在黑暗中和光亮处完成对他们口字形的审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5:15 | 只看该作者
无题
文/121

独孤求败,小李飞刀
一页纸
拴住
呼吸
银杏的叶子飘下来飘下来
大地一片沉寂
见过海啸的人
声音嘶哑
母亲
弧线上的
一粒

读评:
刀不磨要生锈。可现在是冬天,窗外下着雪。很多年前,小李飞刀可能也遇到过相似的困惑。小李飞刀是谁?一个手握刀子的人,却找不出自己与生活的过节。我们总是在存在和虚妄的独木桥上行走。此时,我可能并不需要一首诗,玻璃门外的天空压得很低,找不到火烧灼过的痕迹。空调的嗡嗡声就像是时间的影子。很多人以及事,都在一页纸上保存着,墨迹让人影重叠,又分散。这里有独孤求败,有小李飞刀,有我,有扎马尾辫的小女孩,还有对异性和未知生活的种种猜度和幻想。轩辕剑里的妮可,是住在瓷壶里的,我进去游荡过,无所事事。但那些不真实却与我曾经的呼吸联系得如此紧密。和诗中不同的是,我身边飘落的是法国梧桐树的叶子,很慢,很轻,像黑白影像一样飘落。法国梧桐树又称悬铃木,高高大大,枝繁叶茂,在秋天会挂满既不好看,也不能吃的果实......。事实上没有人见过海啸,就如同没有人见过小李飞刀一样。只是我们的存在大多数时候是要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这也和诗意的存在要依赖于文字的表述一样。无题有时又恰恰是生活唯一的主题。最后,我还是来说说那道弧线。三十年前某个夏日暴雨过后的下午,我见到了这世上最美丽,最奇异的弧线,母亲和我们姐弟三人一起观看,我们的惊呼在母亲看来是完全多余的。之后十年,母亲最终成为了那道弧线上的一个小点。这些年,我一直都想重新寻找到那条弧线,但是惘然。我看到的只是父亲日渐佝偻下去的背影,以及自己对未知剔除恐惧的敬畏,并暗自庆幸:这个世界原来如此圆满,我们所有人的生命,都可以是这条弧线上永远不会被湮灭的一个小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1 10:33 | 只看该作者


再读《资本论》①札记
——陈先发

奢谈一件旧衣服,
不如去谈被榨干的身体。
他说,凡讲暴力的著作常以深嵌的呓语为封面。
第一次枕着它,
是小时候陪父亲溪头垂钓。
老党员搓着手,
把肮脏的诱饵撒向池塘。
我在独木舟上,在大片崩溃的油菜花地里
睡到心跳停止。
日冕之下,偶尔复活过来
记得书中一大堆怒气冲冲的单词


对家族,这是份难以启齿的遗产。
祖母信佛,
而父亲宁愿一把火烧掉十九个州县。
这个莽撞的拖拉机手相信,
灰烬能铸成一张崭新的脸。
他们争吵,
相互乞求,搏斗,
又在深夜的走廊上抱头大哭。
祖母用白手帕将寺庙和诸神包起来,
藏在日日远去的床底下,
她最终饿死以完成菩萨们泥塑的假托。
而父亲如今也长眠山中,
在那里,
“剥削”仍是一个词。
“均贫富”仍是一个梦想。
坟头杂木被反讽的雨水灌得年年常青


为一本旧书死去,
正是我们应有的方式。
多年以来,我有持镜头写史的怪癖。
只是我不能确知冤魂项上的绞索,
如何溶入
那淅淅沥沥的空山新雨。
因为以旗为饵的城堡早已不复存在。
理当不受惊扰的骨灰,
终不能免于我的再读。
初识时,
那三、两下醒悟的鸟鸣仍在。
像池塘在积攒泡沫只求最终一别。
而危险的尺度正趋于审美的末端

点评:

陈先发是谁?这是一个疑问。至于马恩选集,我有幸十多年前读过,或者更准确地说,我花近一个月时间仔细地读过其中的反杜林论,抛开阶级立场或意识形态不论,到目前为止,我依然以为那是我读过的一本最有意思的书——顺带说一句:我怀念我读这本书时的那段岁月。单纯从诗歌的写作技巧来解读这样的诗歌,无疑是肤浅的。当然,诗歌从存在之初,都是没有离开过哲学的思辨。而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诗歌的尖锐性,先锋性和资本论的批判性,竟是有着某种内在的契合。对于宗教我们所要取的是信仰的坚守,所要舍的是认知的固宥,而对于其它一切的思想和学识,我们也应该同样如此。没有神明的存在,既是我们的悲哀,也是我们之幸,也就是说,没人能准确地预测到我们的未知。而我以为,正是这种未知,才突现出我们生的绚丽多彩。我们把我们所有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资本论上,既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合理的。资本论只能承载它能够承载的历史使命,过于夸大和贬低,都是不足取的。我们歌颂真的,善的,美的,正是因为我们明了假的,恶的,丑的;既歌颂,又能明了,这足以明晰人性本质的可贵,至于无论是作为社会的整体,还是知者的个体,能不能战胜种种恶欲,那就不是一本书,或一首诗所能承载的了。回过头来说这首诗,这首诗能保持如此的思辨性,就是足以令人称奇,这要比伊伊哑哑的歌,或伊伊哑哑的爱要好玩多了。至于表现手法,诸如“我在独木舟上,在大片崩溃的油菜花地里睡到心跳停止”“父亲宁愿一把火烧掉十九个州县”,都是有令人凝目之处。而至于诗歌语言的肃穆,幽沉,空阔之意,已碰解到宏大叙述的边缘,这就如同谜团一样有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9 15:35 | 只看该作者
喻体(十二)
        陶杰

让她学狗叫,她就学。
樱桃小口“汪汪”叫,仿佛
花园乱了,玫瑰发出兰花香。
她静下来,身体
变得更薄了。桌子上
放一把椅子,让她站上去。
她的臀部星体般升到我的头顶,线条
和凹凸感像一座倾斜的建筑。
她尖叫着,用一个
随时准备扑下来的姿势把我填满了。
我喜欢玩一些小把戏,让她们
变幻出女人的立方根。
这不是爱情,也不是性。第三种,或
第四种,没有名字。在你
打哈欠的嘴张开一半时瞬间
由“啊”过渡到“茄子”的东西。
她站稳了,我一摇
一条瀑布马上出现在我的头上。
我一边摇一边得克服
用一只杯子接住她的念头。



点评:诗歌能不能沉溺于文字,这不是我目前所能讨论的问题。我只谈我读过这首诗歌时的感觉,在读这些诗的时候,我又想起了那顶在时光和文字的边缘飘来飘去的草帽。对于作者所称谓的喻体,我想我还是知之甚少。这就如同那座倾斜的建筑,很多人都在这里面找到了如同时光阴影般存在的快感。事实上很多人都是反对诗歌总是要拿意象来说话,只是生的乐趣有时却在于:我们埋头所做的事,往往是违背了我们最初的意愿,这多可笑。有时诗歌撕裂的不仅仅是意象,而且还是生活本身。正如同作者喜欢的那些小把戏,它不是爱情,也不是性,他只是想让她们变幻成女人的立方根,这看似荒唐,怪异,却是最终的落寞和可悲。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不得不在这里指出:女人的立方根是不存在的,在现实中不存在,在诗歌中也是不存在。当你用毕生之力举杯去接的时候,你可能接来的不是理想,而是污物。至于作者所言的头顶上的那条瀑布,也就是我前不久所说的风烟尽处的一座空城,只有它,才适合一些美的事物于幽暗中寂静的生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10:23 | 只看该作者
闲云野鹤 发表于 2012-9-3 14:49
好诗好评,欣赏!握手!

问好闲去,感谢来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10:22 | 只看该作者



◎跷跷板(十二)
           文/边子


公园里有扇门一直关着
禁止通行的门,旁边挂一牌子
表示禁止的理由

我有一座跷跷板
在脑袋里不是一天两天了
很难受,像吃错了烂罐头
撬开盖子一看又是好的。
这让人很无奈:
把无线广播里的男女理解成狗男女
思索问题,要用玉米来比喻
吃香蕉,或者冰棍
就想起弄断这该死的跷跷板
两节或者三节
溺在公园的池塘里(乡民们的龙舟就是这样做的)
像鸭子一样头埋进水里
屁股翘起来,而屁股沉里面时
头露出来,又像落水狗。
一切都计划好了
公园和各怀鬼胎的黄昏。

我来到门口,根本没有牌子,门也开着
我四下望了几眼就灰溜溜地跑了回来。




点评:

在走进跷跷板之前,我还想起了透出无穷怪异的绳索,拿着铁棍的黑衣人,深夜里的磨刀声,以及埋于原野想惊呼却突然长满荒草的口腔。跷跷板是一个很奇怪的事物,我们最初都只以为是游戏,但在深入生活之后,我们几乎是绝望地发现,跷跷板的影子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我们在生活中又能时时遇到这样的悖论:我们想摆脱某种困境,然而最终我们却是在这种困境中越陷越深。我知道在一条空虚的绳索中寻找出路时的无奈和愤恨。跷跷板存在的原理是荒谬,高与低的转换背后藏着的是:好与坏的对比,美与丑的交错,善与恶的平行。可有时我们并不想在光明和黑暗之间做出一种近似于无聊的选择。或者说我们总是如此轻易地想找理由来原谅自己,因为我们的身体和灵魂也是建立在这种可恶的跷跷板原理之上。我们想逃脱,但我们却沮丧地发现,我们的身体和灵魂早已被分置在跷跷板的两端。跷跷板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因为它所比照的存在的荒谬,还没有消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2-9-3 14:49 | 只看该作者
好诗好评,欣赏!握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9-3 14:36 | 只看该作者
《星期八》

       文/草帽


琛在镜子里对自己说话
像对一个双眼皮的末日妃子说话
她要去咖啡馆了
去摘掉面包圈上褐色的小帽子

邱律师向西移动了一尺
风水先生告诫他勿近女色。他想写首诗
像一圈圈甜果酱的诗,像他从前卷发
漫游着光和微微喘息
的诗

他在椅子上慢慢地转动身体
和蔼的腰部与忘我的手臂
像个大气球
占领了整个早上





点评:

前面已说过,琛是一个被文字精心打磨过的影子;而草帽,则是一个藏在镜子背后,和玻璃的质地有些牵扯不断的未知。面包,甜果子酱,以及末日妃子的引诱,实在是让人难以抗拒。事实上漫游的光和微微喘息是整个画面的背景,也是草帽所有诗歌的背景。占领整个早晨的大气球,是意象和具象的结合。就如同邱律师,星期八和风水先生,也是意象和具象的结合;怪异、突兀的草帽下,原来是藏着一张轻盈、善变的脸,我喜欢这种沉溺于川剧中的感觉,我喜欢这种在时间的消融处探头张望的无知又无惑。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在寻找诗歌构筑的真实元素,可能我们忽略了我们原本不应该忽略风景。也就是说,有些光,它不能离开虚构;有些人,他只是时间的幻觉;有些诗歌,是在模糊的画面中牵着我们前行的手。



【她】
    文/胡查

她在稻田里哭
轻轻地哭
不让她男人晓得
打谷子的时候
微风吹来
眼泪流下来,并不透明
象米汤,但是比米汤咸
她想着米汤
就不哭了
身子还在抖
打谷机停止了工作
马达的两片翅膀
还在抖



点评:

将胡查的诗和草帽的诗放在一起切割的感觉,真不错。原本以为写出“柿子很软,天朝很烂”的胡查是个横刀立马的主儿,但他最终也是能走进草帽的纤弱和幽宁,这可能也是诗歌的同一性的具体表现。胡查的用词并不讲究,而从内心来讲,我可能喜欢米汤的程度或者要比喜欢甜果子酱的程度更深些。至于‘晓得’或‘不晓得’的入诗,这也许多少会让草帽某些接近于矫揉的唯美有些窘。生活总是有着太多的未知,而诗歌从来都不是一些笨拙的求解。一个站在丰收的稻田里想起米汤就不再哭泣的女人,并非是有些突兀的后现代主义表述。如果说你没能走进真正的稻田,如果你没能亲身体味耕耘时的期盼和劳作时的艰辛,如果你没能历经收割中的喜悦和收获时的感动,那么你可能就永远无法理解一个女人站在稻田里的抽泣。生存和诗歌都遵循着朴素的哲理,它们并不需要过多的点缀。我敢断言,胡查诗歌中的女人是存在着的,并且是幸福着,因为她是幸运——她一直都没有脱离生活的真实,而这,足以让她从容地逃脱人生、命运、或者是欲望的空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2-8-13 21:53 | 只看该作者
提读。不错的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17:13 | 只看该作者
《人民》
             —— 杨克

那些讨薪的民工。那些从大平煤窑里伸出的
148双残损的手掌。
卖血染上艾滋的李爱叶。
黄土高坡放羊的光棍。
沾着口水数钱的长舌妇。
发廊妹,不合法的性工作者。
跟城管打游击战的小贩。
需要桑拿的
小老板。

那些骑自行车的上班族。
无所事事的溜达者。
那些酒吧里的浪荡子。边喝茶
边逗鸟的老翁。
让人一头雾水的学者。
那臭烘烘的酒鬼、赌徒、挑夫
推销员、庄稼汉、教师、士兵
公子哥儿、乞丐、医生、秘书(以及小蜜)
单位里头的丑角或
配角。

从长安街到广州大道
这个冬天我从未遇到过“人民”
只看见无数卑微地说话的身体
每天坐在公共汽车上
互相取暖。
就像肮脏的零钱
使用的人,皱着眉头,把他们递给了,社会

点评:
我的一篇评论里说到过诗歌的独立精神,诗歌应该和政治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是勿庸置疑的;诗歌应该和真,善,美无限接近,这正是诗歌价值和意义的体现——至于政治有时也和正义是同一线性,这也是另外一个话题。人民的表述是一个的宽泛概念,而宽泛很多时候又容易陷于空泛。人民从词性上来说只是一个名词,但它所包括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却远远超过过了它词性的本身。杨克用冷静的笔触来对此进行挖掘,他笔下人民之种种,是我们每一个有理性和良知的人都不应该回避的。我有好几年无数次因种种原因从广州这个城市里经过,有段时间广州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天桥几乎被吸毒的人占领了,他们在光天化日之下旁若无人的注射海洛因,我从他们身边经过的时候,不寒而栗,他们同样是人民。我现在居住的地方又是一个狗 日的,或日 狗的红灯区,杨克笔下的发廊妹或非法性工作者,每天像群鬼一样在这里出没,我每天都要在这里生活和行走,我每天都要无数次怀疑自己到底是人,还是鬼?而她们,也还是人民。杨克剥掉了人民光鲜的外衣,让所有人都来目睹人民的真实,这是我所要喝彩的。事实上杨克笔下的人民,是远远超越了某个具体的历史时代或地域空间的局限,这也会成为他这首诗生命力之所在。此诗值得商榷的地方是在诗的结尾——就像肮脏的零钱,使用的人,皱着眉头,把他们递给了,社会——,谁在使用人民?谁是人民?谁又代表了社会?这样的表述和诗歌最初的立意是有脱离的,但仅此一点,并不能完全抹杀这首诗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另外一点,我读杨克这首诗时,我还想把它和伊沙的车过黄河来作比对。伊沙的车过黄河被奉为近三十年现代代诗的经典,不知评论杨克人民的人,又如何来评论伊沙的车过黄河?我个人的观点是:黄河不容亵渎,人民不容欺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7 10:5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