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韩非公子 于 2012-7-29 11:31 编辑
《人民》
作者:杨克
那些讨薪的民工。那些从大平煤窑里伸出的
148双残损的手掌。
卖血染上艾滋的李爱叶。
黄土高坡放羊的光棍。
沾着口水数钱的长舌妇。
发廊妹,不合法的性工作者。
跟城管打游击战的小贩。
需要桑拿的
小老板。
那些骑自行车的上班族。
无所事事的溜达者。
那些酒吧里的浪荡子。边喝茶
边逗鸟的老翁。
让人一头雾水的学者。
那臭烘烘的酒鬼、赌徒、挑夫
推销员、庄稼汉、教师、士兵
公子哥儿、乞丐、医生、秘书(以及小蜜)
单位里头的丑角或
配角。
从长安街到广州大道
这个冬天我从未遇到过“人民”
只看见无数卑微地说话的身体
每天坐在公共汽车上
互相取暖。
就像肮脏的零钱
使用的人,皱着眉头,把他们递给了,社会
2004.12
简析:
这是一首真实的诗歌作品。因为触及了真实,并用诗歌的语言组织和罗列了真实,让我觉得这首诗是一首经典作品。
诗歌的标题充满着极大的反讽。因为我们的媒体很少在正面报道过诗歌之中这些群体人,可这些人,正是我们社会最大的群体。虽然,这些群体人之中有极大部分是“臭哄哄”的,被世俗所瞧之不起的。但这些人,为何臭哄哄,那是因为:“使用的人,皱着眉头,把他们递给了,社会“......
此诗让我伤感和愤怒,更让我不愿意一一解读。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写作,和一个人对这个社会的阅历有关。 一首经典的诗歌作品,不会游离于文字的表面,而总与社会息息相关。曾有位年轻的诗歌友人对我说:”诗歌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地去占领杂文的阵地。”可我恰恰认为,好的诗也就是好杂文。如好散文、好小说一样。其可以抒情,也可以说理;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也可以扎扎实实的针砭时弊。
纵览多期《诗歌周刊》,也读到不少的劣质作品。但杨克的这首写在2004年的作品,到今天,依然让我震撼。我也知道,杨克此诗争议较大。尤其在流派网上,一些朋友对于韩庆成的经典领读,很是不屑。其实只要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时候,多多观察我们的生活,大家或许会有一些别样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