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除了诗歌,他什么都没有留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1 00: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除了诗歌,他什么都没有留下
透过遗物看王飞跃的清贫人生
李晶川 李福莹 李晶川 李福莹
书架上摆满王飞跃的作品,墙上挂着儿子的奖状。本版图片由深圳晚报记者 温庆强 摄
出租屋里唯一的装饰。
这张小书桌是王飞跃创作的地方。
2002年,王飞跃一家在海边游玩,这是仅有的几张全家福之一。
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李福莹
      在王飞跃租住的小屋,他的遗孀左美良环顾四周,然后凄然地对记者说:“王飞跃除了诗集和书,真的没有什么遗物了。”
一本10年前的小相册,是左美良唯一拿得出来的王飞跃的生前相片。这是当年王飞跃夫妇带着年幼的儿子在大梅沙戏浪的照片,画面中,年幼的王辽阔坐在爸爸的怀里,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他亲手写下了“智德礼”
       在王飞跃家的大门后,是一张他今年亲手写的书法,只有三个字:智德礼。纸是宣纸,但没有裱糊,就那么贴在门上。每当有人来时,左美良都会指着那幅字说:那是王飞跃写的。
王飞跃的书柜就挨着大门,那是一个和房间一样简陋的书柜,在常人眼里,跟诗人根本挨不上边。他的书稿和已经印好的图书和画册,都被塞在若干个包装袋里。“他的东西,我平时是不动的,他总是自己一个人趴在电脑前写啊写的,出了书也是他自己整理。所以,他的东西在家里真的好少好少。”左美良说。
他从没给妻子买过一枝花
在左美良看来,王飞跃是一个天生节俭的人。他衣服不多,平时在穿着方面也不是很讲究。他也经常教育儿子要厉行节约。“他最好的衣服是一身西装,还是一位姓赵的朋友两年前送的。”左美良告诉记者说。
王飞跃的手机是花500元买的,这个手机一直用到他生命的尽头。
可是,他在买书、出书上却十分舍得花钱。“给儿子和他自己买书是最舍得花钱的,他还订了不少杂志,每年都订《星星诗刊》、《人民文学》。他宁肯没饭吃,都不能没书读。”左美良说。
王飞跃和左美良结婚时,婚礼也办得十分简朴,甚至连首饰都没有买。左美良告诉记者,王飞跃当时跟她说,等以后日子好过了,一定给她买首饰,可是这个愿望却一直都没实现。一直以来,王飞跃也没有给他的妻子买过什么像样的衣服,结婚这么多年,连枝花都没有买过。不过,左美良也理解她的丈夫,很少为这些事情跟他生气,因为她知道,在丈夫的心里,更重要的是诗歌,是写作,是他热爱的这座城市。不过,王飞跃自己还是很内疚,他曾经对左美良说:“这辈子我欠你的了。”
他还没来得及发出这几份请示
在王飞跃的少之又少的遗物中,有这样的几份请示,分别写于今年的五六月间。
5月25日,他在给深圳市委有关部门写的一份请示中写道:“深圳十大观念是深圳市委提炼出来的深圳精神,将是深圳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扩大深圳十大观念的影响,本人大胆设想(并可为首组建),在深圳特区找一个与观念相应的地方,配以诗歌和雕塑,让深圳更具文化气息、时代气息。”
在这份设想中,他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雕塑定在蛇口,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雕塑定在华强北,把“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雕塑定在市民中心,把“来了,就是深圳人”的雕塑定在火车站广场。
6月25日,他又向深圳市委有关部门写了这样的一份请示:是否可以在园博园某处镶嵌《深圳十大观念诗》牌,让人们在休闲的同时,通过诗歌了解那个放飞梦想的年代。
还有一份《关于创办深圳市民间现代诗歌馆的设想》,熟悉他的朋友告诉记者,这是王飞跃心中最大的一个梦想。在这份设想中,王飞跃提出要大力搜集中国新诗九十年来所有已经出版的诗集、诗报、诗刊,建立中国诗歌工作者的档案,编辑中国新诗百年作品集,建立中国新诗网站。
这些请示后面的署名,全是“诗人王飞跃”。
他是革命烈士的后代
在王飞跃的老家——江西省修水县古市镇河桥村,记者来到了诗人的旧居。当地的乡亲告诉记者,王飞跃是一位烈士的后代,其伯父王铁猛历任北伐国民革命军总政宣传队支队长、湘鄂赣三省边境交通站负责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兼游击一大队党代表等职,短暂的一生,功绩卓著。其祖父王仲德早年也曾投身革命。
这是一个寻常的瓦房,4间房。墙是用红砖和土砖搭建起来的,建成于1979年。在屋里的墙上,用双面胶粘着王飞跃仅有的几张照片,那是他在复旦大学读作家班时的留影。
很久以前,王飞跃的一位诗友就曾问过他:是不是做一个诗人,注定就要守得住清贫?据说王飞跃当时笑着回答:物欲太强的人,写不出好诗。
最新消息
退休教师 愿为王飞跃 捐赠墓地
深圳晚报讯 (记者 李晶川 李福莹) 本报连日来对大运诗人王飞跃不幸病逝的报道引起读者强烈关注。昨天,深圳市民、退休教师周圆女士致电本报,表示愿意将自己早年买下的一个位于惠阳的墓地捐赠给王飞跃。
周圆女士告诉记者,她1988年来深工作,退休前在南山蛇口海湾小学任教。周女士一直关注着本报关于王飞跃的连续报道,深深地被这位深圳诗人的事迹所打动。当得知王飞跃家庭境况不好,身后连买墓地的钱都没有时,周女士毅然决定将自己早年在惠阳沙田买下的一处墓地捐赠出来。“他是深圳大运会主题歌的词作者,是为深圳做了贡献的人,可是没想到他的生活境况却是这样贫困。我想,作为深圳人,我们应该为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如果王飞跃的家属认为可以,我愿意把这个墓地捐赠给她们,这样可以圆王飞跃遗属的一个心愿。”周女士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8-4 19:22 | 只看该作者
乐冰 发表于 2012-8-3 21:14
据我所知,流派网也有很多这样的“文化义工”。
韩庆成就是中国诗歌的“文化义工”!
让我们向“文化义工 ...

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8-3 21:14 | 只看该作者
据我所知,流派网也有很多这样的“文化义工”。
韩庆成就是中国诗歌的“文化义工”!
让我们向“文化义工”们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8-3 21: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乐冰 于 2012-8-3 21:08 编辑


“文化义工”王飞跃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李晶川 中山大学实习生 许嘉瑜

  至今,“大运诗人”王飞跃已经离去十余日,本报连续推出的独家报道,被各方人士强烈关注,“王飞跃现象”也引发了社会广泛思考。王飞跃,一位普通的民间诗人,他的离去为何会让深圳人如此扼腕叹息?

  因为,在深圳寻梦20年,王飞跃以一种匍匐于地的姿态,坚守梦想。他身上对深圳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是对“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最好诠释。

  昨天,本报记者专访了原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精神文明办主任段亚兵,深圳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王为理,著名词作家蒋开儒,知名诗人谢湘南,文化学者胡野秋等人。他们就“王飞跃现象”发表了见解。

  他是深圳文化自觉的参与者

  我们不欣赏/拜金主义/但深谙/书中自有黄金屋 (摘自王飞跃《深圳十大观念诗》)

  自王飞跃病逝的消息传出以来,原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精神文明办主任段亚兵一直在关注本报的独家报道。8月2日,段亚兵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晚报》做的这组报道非常有意义,体现了新闻媒体对城市文化责任的担当。“王飞跃现象”,让我们看到了一座城市的文明与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关系。

  对于深圳文化,常常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一种说深圳是文化沙漠,另一种则说深圳有着非常丰富、活跃的文化生态。段亚兵认为,第一种更多是针对深圳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文物”上的概念;他更认同第二种说法,并阐释:“深圳文化说白了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无处不在。”

  作为移民城市,每一个深圳人都是一种文化载体,他们带来了全国各地的文化,在碰撞、交融之后,让深圳变成新文化、新思想的沃土,让人们在这里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深圳有丛飞,用生命抒写了人间大爱,谱写了爱的篇章;深圳有王飞跃,执著地追逐梦想,不为物欲所动,成为文化的自觉者、参与者、践行者;是丛飞、王飞跃这样的人,推动了尊重、自由、多元、包容的深圳文化,我们需要更多像他们这样的人。

  他是一个谦卑执著的吟诵者

  总想瑞雪兆丰年,人近半百尚差钱。青丝熬就花白发,奋斗不停苦着鞭。

  (摘自王飞跃《过年遇雪有感》)

  王飞跃生前常自费把自己的诗歌印成小册子,每次送人的时候都是笑笑的,笑容中既有几分谦卑,几分无奈,亦有几分执著。王飞跃用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吟诵着他所热爱的城市,比如申大主题曲《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礼赞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的《深圳,而立再出发》、感受深圳沧桑历史的《深圳十大观念诗》等。

  为何深圳会出现一个又一个“歌者”?以《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而为公众所熟知的著名词作家蒋开儒说,王飞跃的离去让人心痛,但他为深圳留下了又一笔财富在深圳大家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人性能得到根本解放,潜力能得到无穷调动,创造力也会自由地发展。真正的艺术家从来都不考虑回报、无功利心,后来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是社会对奉献者的尊重和回报。

  蒋开儒还表示,深圳理论家善于提炼、归纳老百姓的生活,把个人的感悟变成市民的精神,随之又得到市民的认同,从而形成强大的城市力量。每一个深圳人,都是这种城市力量的参与者。

  他是一个敢于创新的民间诗人

  城里是一片繁华,不仅霓虹闪烁觥光杯影,还有闲置经年的摩天大厦危楼高百尺。

  (摘自王飞跃《飞越唐诗》)

  虽然是一位行走在民间的诗人,但王飞跃的诗歌,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自我情绪表达,而是紧跟时代步伐前行,向读者敞开了那个放飞梦想的内心世界,既有个人独特的文学思路与创作风格,又扎根于鹏城大地、反映时代精神。王飞跃在艺术上敢于创新的精神,恰恰吻合了深圳这座城市的气质。他倡导“诗书画”三种形式相结合,请书画家们把他的诗歌写出来、画出来、到处巡展,从而让诗歌有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虽然与王飞跃的创作取向截然不同,深圳知名诗人谢湘南却对王飞跃的诗歌精神表示感佩。“王飞跃身上体现了"60后"那一代人的独有特质,就是对理想的追求与承担。一个诗人在抓着自己的理想走时,所能体会到的欣慰与愉悦,是外人难以体会的。”

  至于王飞跃因追求理想,常常让生活陷入困窘,谢湘南则评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王飞跃追求着自己的理想,过着自己的清贫生活,没有影响到其他任何人,无可厚非。

  王飞跃生前,经常参加民间诗会“深圳诗人之夜”,多次朗诵好友 “客人”的作品《深南大道》:“深南大道太短,短得找不到自己的家;深南大道太长,长得不知道充满多少金色的希望。”用这首诗形容王飞跃的梦想再贴切不过。书画家端木公说,现代人常常本末倒置,以为有钱才让人羡慕,却不懂有梦、有文化的生活才更有品位。“大家每天都在小步快跑,难道不知正前方是坟墓?何不停下脚步,在小树林休憩一下,乘一下文化的林荫,吹一下文化的微风。”这是王飞跃留给已经忘记梦想的人的启示。

  他做了二十年的“文化义工”

  找一个/没有束缚的地方/把梦想放飞/把理想实现/终于/在南海边的鹏城/人模人样地/甩开膀子/青春/就像拔地而起的/参天大厦/生机勃勃 (摘自王飞跃《深圳十大观念诗》)

  原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曾评价王飞跃:“以诗歌为自己的生命,是深圳年轻有为的拓荒牛”。在得知王飞跃突然离世的消息后,厉有为特地作诗《送飞跃远行》:九天洒泪落华英,亲戚同悲动地情。大运飞歌犹在耳,鲲鹏跃韵亦倾城。痴迷怎忍心思绞,痛苦难持眼泪横。人杰匆匆离远去,当承遗志继前行。

  在深圳近20年,王飞跃执著地坚守梦想。王飞跃生前,本来还打算与书画家姚公石一起,将“深圳,而立再出发”这个展览,免费在全市各大中小学进行巡展,展示深圳三十年的成就和精神。可惜没来得及实施,他便突然离世。

  深圳知名文化学者胡野秋说,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王飞跃始终保持着一颗文人的赤子之心,十分难能可贵。王飞跃做的许多事,更像是一个“文化义工”,没有人让他去做,更没有人说要给他报酬。深圳将因为有王飞跃这样“文化义工”的涌现,而显得更有人文情怀,也更有梦想的力量。

  他自觉践行了市民文化权利

  坐地铁/跨轻轨/在高楼大厦之间/我们自由自在地穿行/自助借阅/沉醉书城/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智慧的峰巅上揽胜

  (摘自王飞跃《深圳十大观念诗》)

  王飞跃是一个自觉践行市民文化权利的人。在这个问题上,他始终目标明确,一往无前。

  王飞跃来深圳近20年,在他生命的后期,实际上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深圳既能保持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又可以成为一个更加多元化的文化中心?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并不满足于清谈,而是殚精竭虑,奔走呼号,尽其财,竭其力,最后倒在实践自己文化理想的路上。

  这样的奋争和求索,是深圳璀璨的文化星空中,倏然划过的一颗流星。短暂,但是足够明亮。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王飞跃所做的一切,是这座城市永远抹不去的烙印。他在竭尽所能对城市的价值观进行修正,试图在超越功利目的的前提下,追求一个市民自由的文化权利。他的作品,对深圳城市文化的多元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深圳,应该记住这个人。”深圳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王为理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王为理博士呼吁,深圳应该加大对市民自觉参与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营造更加适合城市文化发展的氛围,以利于今后能涌现出更多的“张飞跃”、“赵飞跃”,在激励他们为这座城市尽情地展示他们的才华的同时,还要让他们能够更体面地生存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8-2 22:15 | 只看该作者
感叹不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8-1 10:23 | 只看该作者
感人的事情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3 03:2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