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03|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我们什么时候对“官刊”不再信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2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杂谈】:我们什么时候对“官刊”不再信任
            
            阿依古丽

无意中翻到2016年第5期《扬子江诗刊》第28页,当读到《施施然的诗》中《丹噶尔古城》一诗的结尾:“让我替你把爱过的人再爱一遍……”我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句诗好像是被众口嚼烂的剩菜一样,让我倒胃口,随即让“度娘”帮忙搜索追寻答案,果然出现了一排有“让我替你把爱过的人再爱一遍……”的诗,抄录如下:

由洪烛著,东方出版社2013年8月1日出版的诗集《仓央加措心史》中的一首诗《写给仓央加措的情诗:三百年后我踏尘而来》:
…….
三百年后我踏尘而来
替你写出你没有写出的诗
替你唱出你没唱完的歌
替你把转经筒再转十万圈
替你重新点亮你没有点亮的酥油灯
替你在初恋之后再来一次初恋
替你把爱过的人在爱一遍
…….

   余秀华的诗集《月光落在左手》第83页作于2014年3月16日的《人到中年》:
   ……
   能够思念的人越来越少,
   我渐渐原谅了人世的凉薄。
   如果回到过去,我确定会把爱过的人再爱一遍,
   把疼痛过的再疼痛一遍。
   …….

   老巢的诗,《过年,我们把爱过的人在爱一遍》:
   ……
    家,在任意一块天空下
       现在没开花的,请就地开花
       花,是新年最早的房子
       现在没相爱的,要抓紧相爱
        爱,让我们迷失在路上
       孩子一样相互呼唤。过年
       我们,把爱过的人再爱一遍

   施施然的诗《丹噶尔古城》(写作时间不不详,无处考证):
……
我将带上嘲弄的笑
或欣喜的尖叫。你看
马蹄声中黎明就要来临
让我替你把爱过的人在爱一遍
把恨过的人一一宽恕。

    以上四位诗人,竟然能不约而同在不同时期写出了同一句诗,诗坛怎么了?诗人们怎么了?如此“垢病”的诗还能够在《扬子江诗刊》刊出,《扬子江诗刊》怎么了?在此,我不想考证“把爱过的人再爱一遍”的原创作者到底是谁?是以上四位中的哪一位?这种考证毫无意义,也不是我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我只是痛心地质疑如此雷同没有变化的诗句还能够被专业诗歌刊物《扬子江诗刊》刊出,试问:《扬子江诗刊》已经与读者隔了多少座高远的大山?拿着国家粮饷薪水的专业诗歌编辑,怎么可以忍心把“鱼目”当“珍珠”呈现给读者?这让我匪夷所思,为什么“官刊”会一而再刊出如此不严谨没水准的稿件?答案也许不言自明,答案也许言而不明…….无论怎样,直到今天,我彻底对“官刊”不再信任了。
众所周知的是:“官刊”靠国家拨款,目前,“官刊”的内、外部环境均在“计划经济”和“刊稿”垄断中享有特权,有传言个别编辑互相发稿,甚至“诗权”、“诗钱”、“诗歌话语权(当然对代表权威诗学成果的发布,我无可厚非)”交易现象的存在,明眼人似乎心知肚明。还有传言“官刊”诗歌编辑,在位时不失时机为自己发稿,原因是一旦不在其位,他们的作品就很难大量发表,于是,出现了“官刊”之间用作“交易”的“人情稿”,且风行猖獗,已经与诗歌先贤大师倡导的诗歌精神相背离,与诗歌编辑的使命责任相剥离,这也是“官刊”的办刊质量、声誉和口碑日益下降的根本原因。其实,好诗歌在“官刊”原本就很难刊出,在现行的审核制度下,官刊发出来的诗一般都是二、三流的诗歌,真正的好诗都在民间,目前很多优秀诗歌作品在“官刊”发不出来,只有在“民刊”才可以读到,也是普遍现象,这都是我们对“官刊”不再信任的原因。
其实,我说这些,也不是有些人说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我也曾在许多“官刊”上发过大量诗歌、小说、散文和散文诗作品,也因此是许多“官刊”的忠实读者。那时的“官刊”品格、质量、水准是由编辑和读者通过信函建立起来的。从天津《散文》月刊、河北《女子文学》、河南《莽原》、湖南《散文诗》、新疆《绿风》诗刊、四川《星星》诗刊等等…… 一封投稿信,寄到编辑部,不知道编辑姓啥名谁,只有稿子和他们发生关系,好,则留,一封稿件录用通知信函,我捧在手上,好像捧着一个装满了阳光的海洋。不好,则退稿,还有编辑鼓励安慰的话语,小鸟一样在耳边叽叽喳喳很多天,让你勤奋、思进,让你在这样的绿树枝上遥望那个梦想中的春天……
如今,一切都变了,诗歌变了,散文变了,小说也在变!已从古人先贤崇尚的精神的对话,转而变为对物质世界的献媚。于是,过去人们印象中清高纯洁的“官刊”有了垢病,沦陷了,有污浊翻涌追逼过来。正是如此,我们对“官刊”开始怀疑,开始不再信任。如今啊,如今,可供阅读的名作经典不计其数空前绝后,阅读的选择优势已经牢牢地掌握在诗人、作家和广大读者的手上,“官刊”众星捧月已是消失的旧风景,未来“官刊”之路漫漫,“官刊”何为?这不是问题,但这已经成为一个问题,至少我们再也不会把宝贵的阅读时间浪费在那些重复再重复的诗行中。
还想说的是:写此文,我绝没有贬抑某诗人、某“官刊”、某编辑之意,只想提醒写诗的朋友们不要重蹈施施然作品的覆辙,提醒“官刊”的那些编辑们,选稿编稿时,别忘了你走上诗歌之路的初心,别忘了编辑职业的担当和责任,别忘了“台下”那些检阅你们的火眼金睛,在当前如此繁荣的诗坛气象中,勇于挑选出那些蕴籍醇美、骨气端详的佳作,为“官刊”重整旗鼓,也使自己“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不辱没“官刊”这块招牌,不懈怠诗歌编辑这个众人瞩目的行当。       


        2016年9月12日
来自群组: 江苏省当代诗歌群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6-9-20 09:03 | 只看该作者
品读,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6-9-19 09:39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人人皆为诗人的时代,这是一个没有天才诗人的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6-9-19 09:38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人人皆为诗人的时代,这是一个没有天才诗人的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6-9-19 09:38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人人皆为诗人的时代,这是一个没有天才诗人的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6-9-15 12:43 | 只看该作者
难以面对的“面对”



重阳jm




    在2002年第一期《诗刊》上半月刊的《面对面》栏目中,“一个关注《诗刊》命运的读者”发表了高见:“如果《诗刊》有个智囊团的话,肯定会有许多惊人的大动作,不妨放下架子,请几位圈子外的,对媒体和传播有研究的高人试试。”《诗刊》有没有架子不知道,但《诗刊》决不乏高人却是肯定的。《诗刊》在几十年的办刊经验中早已形成了超智能的智囊团。说他们是“超智能”不光是因为他们都是有高职称的专业编辑人员,更主要的是他们都独具慧眼识“诗”,把《诗刊》编成了超诗的境界——没有节奏和韵律也能成诗的境界。比“惠特曼拉屎——分行便诗”的境界还高,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究其原因,是他们有一个“前提”:“必须是艺术的,是诗的。”所以才“把《诗刊》办成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权威性刊物。”(见当期第2页)
    什么是“艺术的”,这个题目太大了,太深奥了,不敢涉言。至于“是诗的”,这知道,因为中国《辞书》上说的很明白:“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但找遍了当期的两册《诗刊》,除了那可怜的两页旧体诗,却再也没发现有几首“是诗的”!于是,又想到了“面对面”中的“诗文华章”:“专发散文诗 ……,毕竟散文诗也是诗呀。”OK!原来《诗刊》是发散文诗的?!然而,“散文诗”是诗吗?如果说“散文诗”是诗,那么,“稻草人”“泥人”“木人”都是人喽?!
    说“散文诗”是诗,它却没有节奏和韵律;说“散文诗”是散文,它却有分行的形式。“散文诗”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呢?!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是诗,没有节奏没有韵律的东西也是诗。这“诗”又是什么玩意儿呢?可爱的“权威性刊物”能给个说法吗?
    诗是活的,是有生命的,节奏和韵律是诗的生命。正如人,有呼吸有脉搏的人是活人;没有呼吸没有脉搏的人是死人。同样,有节奏有韵律的诗是活诗;没有节奏没有韵律的诗是死诗。可以说,呼吸和脉搏是人的“生死之别”;节奏和韵律是诗的“生死之别”。有了节奏和韵律的“散文”是诗,没了节奏和韵律的“诗”是散文。因此说,节奏和韵律也是散文和诗的“生死之别”!
    那么,说无韵诗是诗时,它一定是死了的诗,因为它没有节奏和韵律。说无韵诗是散文时,它一定是个活着的怪胎畸形儿,因为它的句子支离破碎,肢体残缺不全。本来富有诗意的散文是好散文,可硬是把它塞进诗尸的壳里楞充诗!正如那篇《写在新诗边上》的发言稿(见当期下半月刊第50页),楞是分行发表,真不知是想自称其为“诗”呢,还是想诱导别人称其为“诗”呢? 亦如其文中所说:“惠特曼不常有,属于特例”。也正因是“特例”,却被“独具慧眼的中国人”选中,成了中国“无韵非诗”的祖师爷!
    然而,十九世纪的惠特曼在“打破散文与诗的形式壁垒”的时侯,万万不会想到,在中国,散文与诗之间的壁垒不光是分行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节奏和韵律。这个壁垒在中国是永远打不破的!
    二十世纪初,盛行于欧美的惠特曼诗风被引进中国,并改造成了打破中国传统诗的武器。被称为中国“新诗风”的风愈刮愈大,产生了一大批新诗人,大新诗人,大大新诗人。或者说新诗人,老新诗人,老老新诗人。创作了百千万首新诗,出了万千百册新诗集。可以说,惠特曼诗风在中国真是露尽了脸,大长了面子。可怜的是,二十世纪中期,毛泽东无情地狠狠地踢了它一脚!卷了它的面子,“给一百大洋也不看”!中国的老百姓更不给它面子,不看其诗,不买其书,把它扔到了“驿外断桥边”,还嘟哝一句:什么玩意儿?!照理说,中国的新诗大家们,早该收起面子,煞住这股“外风”。无奈,这大大的面子,厚厚的面子,高高的面子是丢不得的。若丢了这个面子,几十年的“丰功伟绩”全都完蛋了!于是乎,便硬着头皮死要面子,楞是往“无韵非诗”的死胡同里钻。抱着“无韵诗尸”拼命炒,妄图炒个出路来,结果是越炒越臭!
    不用说翻遍所有的诗刊,就只最近的两册,翻一翻,看一看,不管是“对面”“对话”还是“对诗”,能找到几点儿涉及节奏和韵律的?这里提醒一句,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把节奏和韵律忘光了,不是的!这无非是对节奏和韵律的郫视、忌讳和提防!是啊,当年是摒弃了节奏和韵律走过来的,是摒弃了传统跑过来的,现在怎么能回头呢?多没面子啊!
    于是,想起了本期下半月刊的卷首语:“但愿《诗刊》真正办成以大自然为基地并由广阔蔚蓝天空所覆盖的、注意克服坏境污染以维护健康而稳定的生态平衡的、让一切真诚的汉语诗人无不感到宾至如归的精神家园。”原来如此!若在这样的“家园”里谈及节奏和韵律,怎么能“稳定”得住呢?若在这样的“家园”里谈及传统,怎么能“平衡”得了呢?!
    终于,明白了:这个“家园”是个多么理想的天堂啊!我们的新诗和新诗人们都可以在这里稳定的?平衡的?安祥的?安静的?站着?坐着?卧着?——突然,一个殡仪馆里的“藏柩楼”?或是摆放“无韵诗尸”的“陈列馆”?若隐若现!……
    真不知“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权威性刊物”,究竟能让世界了解到什么?!
                                                        2002.1.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6-9-14 08:27 | 只看该作者
如今,一切都变了,诗歌变了,散文变了,小说也在变!已从古人先贤崇尚的精神的对话,转而变为对物质世界的献媚。于是,过去人们印象中清高纯洁的“官刊”有了垢病,沦陷了,有污浊翻涌追逼过来。正是如此,我们对“官刊”开始怀疑,开始不再信任。如今啊,如今,可供阅读的名作经典不计其数空前绝后,阅读的选择优势已经牢牢地掌握在诗人、作家和广大读者的手上,“官刊”众星捧月已是消失的旧风景,未来“官刊”之路漫漫,“官刊”何为?这不是问题,但这已经成为一个问题,至少我们再也不会把宝贵的阅读时间浪费在那些重复再重复的诗行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08:16 | 只看该作者
鲁二顺 发表于 2016-9-13 16:44
不管出处在哪里,我倒是觉得这几个的“再爱一遍”都挺适合各自的句子环境的。

说明你也如此临摹式写作,要悬崖勒马!我想告诉你的是:严肃的诗歌写作者是永远不会写出别人嚼烂的句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08:06 | 只看该作者
云帆沧海 发表于 2016-9-14 06:55
感谢精彩分享!中秋快乐!

云帆沧海诗友早晨好!感谢赏读,中秋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6-9-14 06:55 | 只看该作者
感谢精彩分享!中秋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0-8 14:5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