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在线灵童 于 2016-10-11 16:36 编辑
扶贫与差距性心理初探
作者:在线灵童
为什么要扶贫?扶贫的目的又是什么?显然,扶贫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所以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必须要进行扶贫。那么怎样“扶”?谁应该“扶”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那么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何为贫穷?
笔者认为贫穷有两种,一为物质贫穷,二为精神贫穷。不管何种贫穷,要想实现扶贫,那么就必须要弄清楚贫穷的根源。就物质贫穷而言,物质贫穷的根源显然在于资源的拥有度;也就是说资源拥有得越少就越贫穷。就精神贫穷而言,精神贫穷的根源在于精神能量的拥有度;也就是说能量拥得越少越就越贫穷。那么贫穷如何产生的呢?
凡是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人都知道,在那时候没有差距没有压力没有非分之想,人们都活得开心,活得放心,活得舒心。每个人对国家都充满自信,只要祖国需要,只要一声令下那怕上刀山,下火海都在所不辞。那时候不管是“共同富裕”,还是“共同贫穷”,总之能抱着“共同”二字无论谁都心安理得。可见,“共同”这两个字意义非凡,仿佛“共同”就是实现理想的象征。但自从改革开放后,“共同”这个概念渐渐被打破,各种差距渐渐露角。随着岁月的沉积,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由此而形成的矛盾不断激化。在巨大的压力差的影响下,一部分人不得不走向精神贫穷,而另一部分则不得不走向物质贫穷。差距越大,压力就越大;压力越大,漩涡就越大。问谁能自拔?答:没有。因为差距性心理已经形成。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患上了差距性心理障碍症。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并以得利而作为荣耀,可见心理障碍之深,简直让人触目惊心。
“邻国相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语)。有人说这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然而往深层次挖掘我们就会发现:如果真能做到“邻国相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那么证明他们已经消除了差距性心理障碍症,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实现了“共产主义”了。由此可见,古圣贤们早就意识到差距性心理的危害性。
如果“知足常乐”是抵御差距性心理障碍的办法,那么那些隐士和修身者同样是跳出或克服差距性心理漩涡的觉悟者。
综合而论,因为遗失“共同”,所以无论是精神贫穷还是物质贫穷我们都要扶。任何一种贫穷都是对身心和对社会的伤害。活着,就是富裕,因为整个宇宙都在支持你。请问:宇宙规律中谁见差距?
2016/10/10广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