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陶金喜向《诗歌周刊》246期荐诗歌评论情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 10: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陶金喜向《诗歌周刊》246期荐诗歌评论情况如下:

1
闲云野鹤︱适度突破日常用语语法实现语言变形兼及诗歌的美学特征和标准

   诗歌以往的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一些败乱的现象,但是我觉得不管怎么败乱,都不能归因诗歌文本失范,因为诗歌文本终归是从来都没有失范过。诗歌怎么会没有统一的标准呢?就像人的道德行为怎么会没有规范呢?孔子的《论语》就是,你不去读当然就没有规范。诗歌的规范文本在大学的课本里、网络中、书店里到处都有,你可以读啊。至于你读不懂不得要领那是另外一回事。
    洪迪的《大诗歌理念和诗创造美学》里边的一句话:“诗歌是人用生成性语言审美地把握世界的一种生存方式。”关于“生成性语言”,个人所有的诗歌点评所启发讲解的都无不是主要侧重这个问题。
  “审美地”,洪迪在古典诗歌文论的“意、象、情、言、韵”这五美的基础上系统综合化概括为“诗歌四维美”。论述过程中,所涉及的个别重要的概念及诗歌文本文论的范畴有着其本人自己的界定,阅读的时候要仔细辨析。我们还常常看到甚至用于界定好诗标准的N美M美,这也都无关紧要,除了一些胡说八道以外,正确的理论会殊途同归。
     洪迪诗歌“四维美”的简单理解:

   一  意蕴美(从意义到意味儿):要能用简短的文字在极深广的层面“有意味儿有趣味儿”的感悟揭示生命的本真和谛听人生生活的真理。道理越大越美!小道理不行,没道理就是废话诗。
   二  情感美(中介与内驱力):包括冷抒情。有一些好诗,别人读了被感动痛哭流涕,而你读了无动于衷,这说明你没有读懂这样被语言技法遮蔽的“冷抒情”诗歌。诗的情感美是诗的灵魂,是“诗美创造的生命之水、原动力与内驱力”。
    三  形象美(诗美时空的幻象):诗歌艺术不要直白的说教。诗所使用的多是具有象征意义和暗示意味的“意象”表达作者的情思。读者读的时候能够通过联想和想象的“再创造”,幻化出美丽可感的时空幻象——图画儿(可整体画面,多零星画面的碎片形象),与其所要表达的情思共同构成所谓的意境。有人夸张说,好的诗歌是可以演出的!有形象才能“及物”,避免“宏大叙述”。
四  形式美(生命律动的外化):诗歌可听,在如音乐般的优美的旋律中诱发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诗歌的分行文字可视,便可从中创造出建筑美来。近年来有人又提出“语感写作”,很高难。

    这几点也可谓是写好一首好的诗歌的基本要求和方向,是衡量诗美纯度的标杆。倒数下美不如上美;一美不如多美。全美方为上品。
   关于“把握世界”,就是诗歌要了解自然、认识社会、感悟生命的本真、谛听生活的真理。这也就是诗歌的最高使命!诗歌要有思想意义,也就是诗歌的意蕴。诗歌的“意蕴美”是“诗歌的四维美”之首。诗歌的“意蕴美”才会令诗歌“凝重深刻”。而诗歌意蕴的深刻凝重是诗歌实现“潇洒大气”的关键和前提。至于诗歌“四维美”之间的关系,篇幅关系,从略。
归根结底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四维美”都要通过语言来实现。所以古文论讲“五美”:“意、象、情、言、韵”,有“言”在其中。语言修辞在诗歌的精神建构、文本建构、技巧建构中都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所以它可以说是凌驾在诗歌“四维美”之上的一个绝对的标准。钟嵘的二十四诗品,也多从诗歌的语言角度界定诗歌的风格,可以去研习借鉴。语言是形式问题,诗歌的优劣要看其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情形。
    关于洪迪的“生成性语言”问题,在这里再啰嗦几句。读诗和赏画儿听歌曲不一样,读诗就是“看语言”!“四美”也好“五美”也好,归根结底要通过语言来看,所以洪迪把“语言美”问题融进“四美”讲的同时,另外还用了很多章节谈语言语言技巧及与语言相关的问题。
“生成性语言”包括三个内容:一是诗歌语言对日常用语的“超越性”;二是诗歌字词句章的自组织状态和篇章整体的完美性;三是诗歌必须具有再创造性。没有“再创造”空间或再创造空间狭的小诗歌根本就不会是好诗。因此很多朋友说我偏激,这很对!我不是非要你把诗歌写的谁都读不懂(我解读的多是这样的诗歌),我是想你不要总是写一些白开水!第“二”个问题好体会,字面上看还是进入阅读,一些诗歌头不像头尾不像尾中间措辞建行都乱七八糟的,怎么会是好诗呢?
    关于语言的“超越性”问题,我们在点评诗歌的时候,举凡谈到的“手法”问题都是!首先是写诗要用“意象”;第二是要善于运用必要的修辞方法;第三很重要,诗歌的“语言”是非语言,要适当突破语法,学会语言变形术(这个个人发现一些中学生都会,而一些成名的诗人反倒怎么教也不会。这个东西可能和写手的先天素质有关。);第四点就是追求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等。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语言的“超越性”。

雨中的事物/文:刘华明

在西风的鼓噪下,雨水们相见甚欢
飞翔具有协调统一性,坠落是相互依附的理由
相聚和别离均无遗憾

枝头的鸟鸣是绿色的
需要反复悬挂,和雨声搭配出售
你要的浪漫在暮色里此消彼长
西边的彩虹刚好
一组龙挂像英雄出世
天上人间,断点传送的凉意需打包后寄往他处

闪电不会照亮一切,村庄的暗影里有花朵悄悄开放
白色是春天死亡的见证,红色是那朵玫瑰在雨中香消玉损
而彩虹不会此时出现,七色的桥面禁不住乌云的重负
燕子按照惯例穿堂入室,反扎罗裙的女人有出逃的迹象

露珠在麦子的头上来回翻滚
东去的流水继续着宏伟的篇章
一群孩子在村头打闹嬉戏
把我内心的波澜弄得风生水起      

    本来,一首诗歌的解读可以有多种适当的但却是不同的楔入角度。这里,我想到要就刘华明的这首《雨中的事物》重点说说诗语言超越日常语言的途径的第二条,洪迪是这样讲的:“适度突破原有语法,创造具有惊讶效果又可以被接受的语词排列组合方式,创造新的句式。”因为要完整的解读一首诗歌,其它反反复复谈过的内容也就只好在这里交叉一下,也可以看做是关于诗语言超越日常用语实现诗歌语言“超越性”的一个小总汇,更较为集中地谈一下关于诗歌的“语言生成性”问题。洪迪反反复复地强调说:“诗是人以生成性语言审美地把握世界的一种生存方式。”“生成性语言”,用洪迪的话说就是具有“创造性的”诗性语言。“创造语言”,在解构破坏语言的同时重新组合创造新的语言,是诗歌赋予诗人的“特权”。没有语言的创造就没有诗歌。
   诗语言对日常用语的超越性,洪迪做了较为细致的总结,诗语言超越日常语言的途径,基本上总结为四条。
   第一条:  尽可能地使用和创造意象,增强语词的隐喻.象征.暗示的功能。
   阅读刘华明的诗歌,表面上尽是日月星辰,山川木石,风花雪月,鸟兽虫鱼。你在诗歌的表面上根本看不到他所要对你讲的道理。你必须仔细认真地玩味那些个物象所寄寓(隐喻象征暗示)的情思——意象,才能悟出其中的奥妙。这样就避免了直白。美,嚼透之后更感觉美。《雨中的事物》中的“雨”就不单纯是物,而是乡村“人们”的象征意象!这样讲这样解读有的读者可能感到很奇怪不理解,这就正体现出刘华明诗歌语言的创造性超越性。现成的语言就有“人潮如涌”“人山人海”等,诗歌用“雨水”象征世上的乡村的“人们”有什么不可以呢?我们来看看第一段:

          在西风的鼓噪下,雨水们相见甚欢
          飞翔具有协调统一性,坠落是相互依附的理由
          相聚和别离均无遗憾

   “西风”通常是凄风,在这里是人生环境条件的暗示;而“坠落”是对人生的本质性的怎样的一种认识和理解呢?!“飞翔”指人的一致性的活动。“相聚”“别离”则更是人的常有的现象和变故吧?我是这样理解的,当然不排除你有自己的理解,因为诗歌见仁见智,更何况当诗歌被“意象化”时,更可以有多层面多角度的视点和理解。照我的理解我们来看最后一段:

          露珠在麦子的头上来回翻滚
          东去的流水继续着宏伟的篇章
          一群孩子在村头打闹嬉戏
          把我内心的波澜弄得风生水起

   “露珠”是“雨”水微小短暂的凝集,隐喻暗示个体的人生的短暂;东去的“流水”的“雨”水的汇合,则是生命的整体的永恒的滚滚涌流。“一群孩子”是新生命天真烂漫幼稚的开始,最为能点破题旨,说明“雨”就是“人”!而“把我内心的波澜弄得风生水起”还有更多的理由,那就是第三段和第四段所讲的:社会生活中名与利的不幸和爱情家庭生活中的痛苦。

          枝头的鸟鸣是绿色的
          需要反复悬挂,和雨声搭配出售
          你要的浪漫在暮色里此消彼长
          西边的彩虹刚好
          一组龙挂像英雄出世
          天上人间,断点传送的凉意需打包后寄往他处

          闪电不会照亮一切,村庄的暗影里有花朵悄悄开放
          白色是春天死亡的见证,红色是那朵玫瑰在雨中香消玉损
          而彩虹不会此时出现,七色的桥面禁不住乌云的重负
          燕子按照惯例穿堂入室,反扎罗裙的女人有出逃的迹象

   第三段,“雨中的事物”“鸟鸣”是借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说的是社会生活中的“名”,“雨声”是暗示追逐名誉过程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喧嚣”。“打包寄往他处”的是货物,是指的“利”,“凉意”是亏本的忧伤。“彩虹”是虚妄的希望。“龙挂”是摧毁希望的变故。
   第四段“雨中事物”写个人的及家庭生活中爱情的不幸和家庭离散的痛苦,是显而易见的,就不做过多解释了。
   洪迪关于诗语言超越日常语言的途径的第三个途径:“凭借联想. 想象与幻想,采用不同于抽象思维逻辑的意象思维逻辑,并使两者协同作用”。    当一首诗歌被阐释后,你发现诗歌所讲的这些个道理完全可以用形式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完成时,这样的诗歌就是意象逻辑和抽象逻辑协同作用得协调的结果。刘华明的诗歌,几乎首首都是这样的情形,实实在在是独具特点难能可贵!
   洪迪关于诗语言超越日常语言的途径的第二条,是这样讲的:“适度突破原有语法,创造具有惊讶效果又可以被接受的语词排列组合方式,创造新的句式。”也就是所谓的“语言变形”。这在刘华明的诗歌中俯拾皆是。比如这两句“枝头的鸟鸣是绿色的/需要反复悬挂,和雨声搭配出售”,就非但是突破语法,而且先是“通感”后是“徉谬”。完全可以有理由说,刘华明的诗歌在诗歌语言的创造上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是轻易无法跨越的高栏。半生读诗,个人所见中,其创造性的高度独特及其终始如一的一贯性,绝无仅有!
   洪迪关于诗语言超越日常语言的途径之四:“通过诗的整体结构,创造氛围,建造四维诗美时空,追求诗语言在蕴涵上的感悟启示性与层递衍生性,在形式上的音乐美与建筑美”。刘华明的诗歌我读过百首,粗点细评已近100首,关于这一点,有的说过许许多多。
   洪迪的“四维诗美”即“意蕴美、形象美、情感美、形式美。”《雨中的事物》中以缤纷的意象,凝结成对人生对生活痛苦的认知和理解的意蕴,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其诗歌语言的字词句段篇的高度协调统一给读者带来的阅读快感,这些,不正是洪迪所谓的“四维美”的具体体现吗?毋庸置疑。
还有比如应该熟练掌握的具体方法:以小见大、留白、佯谬、通感;语言的奇化(陌生化)如童话视角、夸张、虚拟、写幻觉错觉、荒唐荒诞、魔幻、远取譬;还有更高难的如诗美时空建构的时空互化、主体泛化、主客互化等。个人曾不耻浅陋冒昧整理成《诗歌原理举要10篇》,大多都以发在这个版面上,初入诗门者不妨一读,不客气的讲那是你的启蒙教材!不可多得!
总起来看诗歌语言技巧越高超越好,没有技巧就不会有好诗,诗歌就不会产生出“四美”“五美”,这就是标准!一美不美就脱离了诗歌美学的文本规范,失去了标准,就是文字垃圾。
原则上说,我是个外行,这些体会不是一两篇文字就能弄全弄系统的,但是大致也就是这些内容,否定这些你就是在抱残守缺!苦恼的是常常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说不清,几年下来看多数诗歌论坛“兵多将广”,我希望大家都还是谦虚一点,多交流,不要老子第一,哪一位都是活到老学到老哇!

梦的阶梯
         文/泣血的流莺

流火的七月
不知道安徒生的笔
是否可以下一场雪,把梦铺放在
圣诞节的钟声里,没有火柴
揭不开那个竹篮装下的秘密

浓浓的白雾
总是缠绕岁月的额角
一些游戏放开手脚,一只雄鸡
还没有忍住,黎明羞涩的眼中
掉下一颗颗粗犷的咳嗽

一只青蛙睁大眼睛
不想惊动稻草人
摇摆的思绪,想要聆听惊雷
催赶着生锈的犁铧
在梵高的意象里一次次裸奔

毕竟红杉的沉默
留不住一粒粒的鸟鸣
就像那个山顶上的风车
空明的心,只是以旋转的姿势来回答
风里揣摩不定的命运


    中国现代诗人网2014年7月【图说第五期】诗赛二等奖作品。我读了数遍,每一遍都有新的理解。最后我觉得诗歌在表达:尘世上一切人们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只是在捉摸不定的命运中遭遇着苦难。诗歌在写作方法上,应该说就是意识流的。反逻辑非语法,任意根据思维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意象,比喻、指代、暗示,生成新的意味意蕴。诗歌四节四个通感句,简直妙不可言,空灵剔透,异彩纷呈!表现出诗歌作者的非凡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这使我想到是不是要用这首诗歌做大家正在帮助我准备编辑出版的《闲云野鹤诗歌评论集》中“诗歌原理举要10篇”里之十的一个例诗,因为我在考虑“诗性描写”这个问题,除了“通感”“蒙太奇”还应该加上“意识流”。
    如果逐字逐句解读这首诗歌,那是相当费工夫的。第一节从“流火”的七月契入,以悖谬(雪)的手法呈出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暗示出诗歌要写的就是人生在梦想中遭遇苦难。第二节从时间的角度写人们在无奈中生存,没有幸福和欢乐,年年月月艰难岁月中日日的每一个“黎明”都是不祥的兆头笼罩着。第三节又从空间的方面拓宽主题,写生活劳动中的每一个人(稻草人、犁铧——农人;梵高的意象——艺术家文学家诗人)最终都是一无所获的徒劳!第四节打了比方,说明人们根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和苦难中要调整好人生态度(空明)。
    意识流并不是杂乱无章,反而表现着作者的精心设计。四节诗歌整体上可以看成是电影蒙太奇结构。每节诗歌围绕一个通感句再服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识,多向度、多维度、多层面辐射拼接组合意象,立体结构的呈现表达,令诗歌的思想意蕴缜密丰隆厚重。意识流写作在本质上就是语言变形,诗歌的语言通常只有在变形中才能更好的完成诗美创造,所以变形就是艺术。意识流诗写本质上就是意象化诗写,通常都是通体命意含蓄,有的是局部命意含蓄,把握不好容易流于艰涩,成为纯粹的文字游戏。


    通感就是在诗歌中把五官的感觉联合交叉起来运用了产生特殊效果的修辞手法。比如这首诗我举出来的,眼睛看到了耳朵所能听到的东西。反生理现实的创造必然突破日常语言的语法产生语言变形,形成意识流。
第一节的通感句:
——雪,把梦——铺放在——钟声里——
第二节的通感句:
——雄鸡——忍住,——眼中——掉下——咳嗽——
第三节的通感句:
——稻草人——思绪——聆听惊雷——
第四节的通感句:
——红杉的沉默——留不住——鸟鸣——
    通常一首诗歌只要一处通感就足够了。真是太精彩了,整首诗歌16句4节四个通感句。
    我的一个老乡、朋友写诗,但还不算怎么好。有次我向他介绍一位写诗的朋友,他开口就问,“他会通感吗?”可见他把写诗会不会通感,作为了是否真正会写诗歌或诗歌写的好与不好的分野。现在想起来很受启发。这让我想到诗歌的标准问题。通感是非语法搭配的生成性语言。这首诗歌除了这四句通感句以外,我们看到,几乎处处都是非语法搭配组合的具有创造性的诗美语言。而且语言组织的天衣无缝,就是说诗歌语言的自组织状态和篇章结构的完整完美都非常到位。洪迪对诗语言生成性的论述时,只提出了它可以分作三个层次:“一是对于日常语言的超越性;二是诗作成篇的自组织性;三是阅读欣赏的再创造性。”“阅读欣赏的再创造性,”是读者阅读作品完整的篇章所领会到的新意,是“章”的生成性;“诗作成篇的自组织性”,是语言组织“法”的生成性;“对于日常语言的超越性”是单单讲的“语言的生成性”。诗语言的超越性第一条: “ 尽可能地使用和创造意象,增强语词的隐喻.象征.暗示的功能”。超越日常语言的途径的第二条,洪迪是这样讲的:“适度突破原有语法,创造具有惊讶效果又可以被接受的语词排列组合方式,创造新的句式。”第三个途径:“凭借联想. 想象与幻想,采用不同于抽象思维逻辑的意象思维逻辑,并使两者协同作用”。洪迪关于诗语言超越日常语言的途径之四:“通过诗的整体结构,创造氛围,建造四维诗美时空,追求诗语言在蕴涵上的感悟启示性与层递衍生性,在形式上的音乐美与建筑美”。(关于“生成性”和“超越性”的叙述为适应阅读的方便,有重复。)我感觉第一条和第四条为一切文学作品所共有的。第二条和第三条才是诗歌这种文学艺术形式所独有。而第三条的“意象逻辑思维”是服从第二条的“适度突破原有语法,创造具有惊讶效果又可以被接受的语词排列组合方式,创造新的句式”,或者说第三条是第二条的结果。这样,我感觉,“适度突破原有语法,创造具有惊讶效果又可以被接受的语词排列组合方式,创造新的句式”的语言变形就可以被称为——“诗歌的标准”。“变形语言”就是“意识流语言”,在小说散文中也存在,但毕竟是少量,不是主体。而在诗歌中的情形就不一样了,是诗美主体。
    唐诗宋词的非语法情况。“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不是常规语法的语言;“朝辞白帝彩云间”也不是;“白发三千丈”不是,“燕山雪花大如席”不是,“海神来过恶风回”不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不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都不是。应该说触目皆是,不胜枚举!因为不懂所以熟视无睹罢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就是建国初期以及文革前17年,文革中的诗歌,非语法反逻辑的诗歌也比比皆是。特别是一些素来反对“朦胧诗”,鄙夷新诗手法的诗坛宿将,他们也得承认自己的诗歌中,不自觉的产生过这种情况。现成的语言词语及成语有多少是非语法组合的?翻开词典去数一数。一些读书多勤于思考擅长作文的中学生往往提笔便意识流。而一些大理论家、诗人比如徐静亚,自己说自己充其量算是一个二流诗人。这是为什么呢?值得研究。肯定是两半大脑整合的机制的产物。先天的成分多少?后天的努力习作会产生怎么样的结果?六七年的论坛玩耍,看见很多朋友不是不努力学习这样的新诗手法,但结果却可怜的很,收效甚微几乎一无所获!很多朋友恼羞成怒,干脆连诗歌都不肯写了,一心一意到处反对诗的朦胧,和诗歌的新手法势不两立,准备不共戴天。
    这首诗歌可能支撑的一些诗歌的语言技术理论问题,想慢慢表达出来。涉及“超现实”“伪逻辑”“非语法”“修辞意象”“,以及这些问题的络合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前人很少可供借鉴的资料,自己非语言学专家,所以能力有限,探讨起来有些望而生畏。

    沈天鸿在其《现代诗学》中概括现代新诗的美学特征为“含蓄、朦胧”,这已成为诗坛共识。诗歌所以含蓄朦胧涉及很多问题。比如意象及意象修辞以及意象化问题,这个已经讲得很多很多了,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适当突破日常语法实现语言变形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已经被我不厌其烦的重复讲过无数遍了。谈到诗歌的美学特征,我这里想简单的讲一下“语言变形”和“超现实”诗写及“伪逻辑”的关系问题。
我们知道,物理的自然和社会的现实世界在时空上都是有秩序的存在和发展着的。现代新诗的“超现实”诗写就是按照诗歌表现的思想意蕴的需要,常常不顾或有意打破现实的时空秩序,“变形现实”世界。王维有一幅名画《雪中芭蕉》,常识告诉我们的是“雪”中“芭蕉”根本就不能存活,王维这样画就是违背现实“超现实”的。王维所以要这样画,是因为他觉得只有这样画,才能准确深刻地表现人的残酷生活的现实:在画中芭蕉正是人的象征,而寒冷的雪则是人的生活环境的比拟。
    我们来看诗歌的每一节的开头,在第一节诗歌把“七月(火)”和寒冷的“雪”组合在一起;第二节把“白雾”和“岁月”组合在一起;第三节把“青蛙”和“稻草人”组合在一起;第四节把“红杉”和“鸟鸣”组合在一起。每节诗歌的其他部分也都无不是这样组合意象的。这些看似毫无道理的组合,是服从诗歌的思想意蕴表达的需要的。比如第一节的“流火的七月”——“下一场雪”,表达的就是人们的生活环境的黑暗残酷!
我们知道,常规的日常语言是准确的表达现实世界的真实存在和变化情况的。由此,变形现实的“超现实”诗写必然带来非语法的“语言变形”。准确的表达现实世界的真实存在和变化情况的常规的日常语言遵循现实的规律以一定的逻辑形式存在,而非语法的变形语言必然不符合逻辑,那些组合意象的连词、介词、动词,连接意象及语言的各种成分,读起来是圆润通畅的,说明诗歌的语言是完全遵循逻辑的,但是我把这样的使诗歌的语言整体呈完美的秩序状态的“逻辑”,称它为“伪逻辑”。
    这样,通过读这首典型的意象化的含蓄朦胧的诗歌,让我们在思考现代新诗的语言特征及标准问题的时候,多注意一下这里所谈到的诸如“意象修辞”、“超现实”、“非语法”、“伪逻辑”等这样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我感觉就是构成现代新诗美学特征的重要的决定性的元素。我想,如果一首诗歌中绝然看不到这些元素的存在,一味的直白,就一定不会被读者称为好诗的。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1-18 11:17)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2
香雪婉儿︱读诗:千克聿“妖系列诗歌”

香雪读诗:
   不晓得千克的“妖系列”诗歌是否为原创首发。总之,当我看到他写到第五首标题“尾声”的时候,我猜想关于妖的故事应该是有了一个了结。实话说,当第一次读“妖”的时候,有点不知所云。更不知此妖为何物。只在懵懂中听他说妖是一剂毒药,饮下她,似乎人命关天。但我还是要说,诗歌中如“锁喉,傀儡,胸毛“等一些带几分诡异与奇绝的意象还是让我感受到了妖的若隐若现。直到结尾时,诗歌中几分暧昧,几分妖冶的鬼魅气息到底是征服了我。关于妖,我知之甚少,关于这诗中之妖。我亦是抓不住的。
      于是,我也便有了降妖除魔的臆想,趁着我的热情未退,他顺其自然地写到了第二首。他提起书生,提起改妆当垆的女子。凭着诗人敏锐的直觉,或者是女人的第六感吧,我想到了那个叫卓文君的奇女子。想到了她当垆卖酒的爱情。如果一个女人是妖,那让她成为妖的,必是流淌在书生笔尖那放不下的情感。此时的妖,有些明朗了,也就生出些世故,羡慕出轨的人。而作为人的我们,又有多少次羡慕过妖的爱情呢?
      读到第三首,和第四首的时候,我已经似乎有所期待。我猜想他的诗应该有下一场了。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他提起了那只妖的化身----狐。他的前生来世,不也一样为情所困么?所有的爱恨情仇,只有时过境迁,才能幡然醒悟。”而今才道当时错“。如果不是经历过刀削斧砍的血肉之躯,又怎么会徒然想要立地成佛?
       妖系列接近尾声,我也在这场与妖的对视中渐渐清醒。妖在诗歌中走失,躺下来,修养生息。而我亦在这组诗中从追寻到思索,微合双目。想念起自己的前世今生。我不是妖,但我却在一组关于妖的诗歌中感受了一次灵魂的陶洗和磨炼。我仿佛看到一只妖,妩媚而多情。从茫然不知这世间苦楚,到受伤,到坚强。从爱到不爱,从坚持到放手。最后选择听从命运的安排”干不成好事,也干不成坏事“。原来妖的本性,也和这世间无异。只是不知这滚滚红尘,尚有不能瞑目之妖,我等凡夫俗子,写几行闲言碎语,空空两手,也只尽余生。一个情字,零乱了人间天上,却又何苦?

妖之系列(一)
文/千克聿

妖是一剂毒药
不到药死的程度
是要看我咽不下自己的喉结

只需一段呼吸锁喉
更不必说在她的浪里抬不起头来
我幸福得像一头傀儡

剩下一个指头的解数
关键时候能让我在她的怀里认错
爹妈在门缝里放弃一个儿子

我还要怀念自己的胸毛
最终成为笑柄
她胸口一道起伏,比狼的草原宽远

妖之系列(二)
文/千克聿

一块石头的可能,在很多地方出现
正如妖要丧失信心
不信只有书生的味道才好

改妆当垆的女子
销魂的意思
是不归还酒的脊梁

我躺成命悬一线
一句呓语成了生机
——看腰如何躲过我的一握

逾千年的道行,为一个怀抱所擒
关键是我前世连道士都不是
妖从此佩服出轨的人

妖之系列(三)
文/千克聿

一只狐流落深山
比小青不懂得掩饰自己的七寸
常常大声惋惜,没有一次饮鸩止渴

我梦里不该绝
尽想的是别人的老婆好
唤醒了狐妖比喉头更加饥渴的唇

狐性嗜血就比人性更好改写
将贴吻的长度定义为美妙
我哪有胆量不销魂

剩下的时间心甘情愿为她巡山
扛一道妖的竖眉
把软饭吃到最是骄傲

妖之系列(四)
文/千克聿

就要说到狐的前生
崇尚妖风四起是很好的修饰
不像一手遮天

笃定轮回能让许多性情淋漓尽致
一柄妖的刀婉约
对于善的羁绊,比轻功容易瞒天过海

好多人有报仇的想法
像是要篡位恶有恶报的意思
确实说只几个人成佛,办不成好事

就由妖去捉一只只活人
不冤枉他们梦里梦外的脏事
又简单到只多一阵风而已


妖之系列(五)
文/千克聿

妖每次躺下,都是我的坑
一起追求窒息的境界
清茶的汤色,才慢慢演绎黎明

妖不相信甜言蜜语
只认虚脱。就知毒药厉害
我要掏出每根过硬的胫骨和股骨

不能给咱家丢脸
壮阳酒里,还不许少用点雄黄
这才开始佩服自己

轮到了妖认输。筋疲力尽就好
干不成好事
但从此也干不成坏事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1-20 10:24)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3
李明春︱诗歌,是阅历生命存在的载体

诗歌是人类生存的利器。是劳动的诗,是创造的诗,是生存的诗,是生活的诗。是生活的记录,是内在情感的抒发,诗之成者,乃为人类心灵的阅读之诗,都为心灵空间的需要。也许,诗歌的创造动力和继承动力,在于孩子,在于梦想,在于诗歌的熏陶教育。中国,乃至世界,只要有新生的生命,就有诗歌的存在,就是诗歌的存在寓所。生命不会消失,诗歌也不会消失。诗歌的希望,在于年轻,年轻的希望,在于生命的活力。诗歌为生命存在,为活力存在,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存在。
人类何去何存,就是诗歌的何去何存。没有必要担心,诗歌的消失,除非地球消失,人类消失,人类的创造力消失。
因此,诗是属于生命性的,教育性的,成长性,内生性的,是时间性的,也是空间性的。没有什么能阻断生命由小到大的诗性成长。任何看似眼花缭乱,琳琅满目的蒙蔽和影响,都是多余。生命的存在,首先是选择性的,就是生活性,人性性,生命性。这就是人类存在,人类永恒向往的真善美。对于这一点,没有什么可迷惘,可怀疑的。
诗之道,就在于诗歌可以成为人们认识自己,认知世界的手段。诗之阅读史,是人类成长的精美心灵史。诗歌的动力,就在于回归生命的源头。诗歌的出现,自古有之。也许,自然的诞生,人类的诞生,就是诗歌的同时诞生。人类的成长史,就是诗歌的成长史。
如何走出一条诗之路,就在于诗歌创作者的良心。为谁写诗,谁需要诗。这是诗歌创作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人生观,是世界观,是价值观,是方法论,是问题导向,是目标导向。
一个人缺少了热爱生命的激情和性情,他就不可能有创作诗歌的热望、兴趣和动机。生活中的物相美,就是生活美的集锦。表达,让人类脱离了失语状态,不再无动于衷。月有阴晴圆缺,人就悲欢离合,阐释的就是这个诗歌的道理。自然之美,会不知不觉触动人类的高洁灵魂,进而拨动高山流水之弦之诗。
人类的爱美之心,就是人类不竭不渝的诗心和心性。人们可以喜欢生活的平淡和平庸,但不会拒绝生活不断变化中所带来的高雅。生活,处处渗透了人类的情感和热爱。一切具象都隐含着不是显性的诗语存在。需要发现,需要创造。
反诗意的对抗性,就是对生活的背叛性,就是对于生活的厌弃,对于生命存在的肆意践踏。生活的魅力,源于一个一个生活生命活体的激荡和冲创,是意志力的体现。
诗歌的创作手法,源于生活,源于自然。如果人类不需要眼睛,不需要嘴巴,没有心灵,就可以不需要诗歌。精神的空间,需要精神的东西来填补。
诗歌,就是为了体悟生命的存在意义。再凝涩,再明朗的诗歌,都在自然中,都在生活中。唯一的差异性,就在于语言的生成和诗歌创作的方式和修辞而已。一个月亮,是一个独立的物相,只要与月亮发生一千种物相的诗歌关系,就有一千万万种诗歌的存在。这里,就是想象在起作用。诗歌是想象的艺术。诗人们是在长、宽、高,时间,情感的五种诗歌的维度里创作诗歌的。
回到诗歌,就是回到生活,回到生命。诗歌的存在,就是文化的存在。如果说是物质拯救了人类的肉体,那么,就是诗歌文化拯救了人类的心灵。诗歌是属于灵魂的,属于精神愉悦的。诗歌的指向,就是人类未来生存的指向,在这样的向度里,人类才会找到心灵的和谐有序。像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自转找到自己,公转找到太阳。
诗歌的存在,也是多元文化生活的存在,这就反映在诗歌语言生成的背景上。多相性,多意性,就是多元性。
生命的大境界,需要诗歌的大智慧。大智慧是大自然,大生活。自然是大境界,生活是大境界。诗歌,永远是人类最精美的精神家园。
诗歌,就存在于人类时间与空间的那个交汇点上。在哪里,在何时,在做什么。诗歌,属于有道之人。诗歌的意义,就是生存的意识,就是生存之道。诗歌的价值,就是人类存在的价值。
    诗歌,让我们自己,让人类,在自我的心灵场里游走。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1-19 11:14)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4
雨无正︱浅析费尔南多佩索阿诗歌《守羊人》

《守羊人》节选
作者:费尔南多佩索阿

一切关乎自然的观念,
从来不会让草生长,从来不会让花绽放。
一切关乎事物的智慧,
从来不能被人拿起,就像拿起一件事物。
如果科学追求真实,
什么科学会比没有科学的事物的科学更真实?
我闭上双眼,我栖身之处坚硬的大地
拥有一种真实,它如此的真实,我的背脊感受得到。
有肩胛的地方,我不需要理性。
(闵雪飞译)
1918年5月29日


费尔南多•佩索阿(Fernando pessoa)于1888年生于葡萄牙里斯本,其散文曾获得维多利亚女王奖。生前默默无闻,去世多年后才重新被文学界发现,并对葡萄牙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因其在文学上的成就而在葡萄牙现代文学史拥有重要地位,并在整个西方文学界受到推崇。死于1935年11月29日。一生主要是用葡萄牙文,也用英文写出了大量的诗歌、文学评论、散文、书信等,但生前除三卷《英文诗集》(1921)外,只出版过一本用葡萄牙语写成的自选诗集《使命》(1934)。

《守羊人》是一组诗歌,同时也是一部费尔南多•佩索阿作品中具有奠基性质的诗歌。组诗共有49首,诗歌以基督一神论为信仰基础的思想要求人把“自然”作为整体来认识,并认为理性会阻碍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因此,为了重建信仰,首先要通过消灭绝对理性与拒绝形而上学重现宗教的本质。
这首诗歌一个奇特之处在于诗人并不是以本名写作,而是以其众多的化名(一共72个)中的一个“ 阿尔伯特•卡埃罗”创作而成。
诗歌的题目《守羊人》有的译本称为《牧羊人》,这一名称具有双重含义,因佩索阿创作这首诗歌时使用的化名阿尔伯特•卡埃罗本身是一名牧羊人,因此诗歌取这一名称带有表明其身份的作用,与此同时,基督教中将人称为上帝的羔羊,而守羊人则应指基督教的上帝耶和华,那么这组诗歌同时意味着从上帝视角所观察到的人类社会与自然。
费尔南多•佩索阿用来进行诗歌创作的化名主要有3个,阿尔伯特.卡埃罗,阿尔瓦罗.德.冈波斯与里卡多.雷耶斯,此外他还用自己的本名创作,而其所有化名的性格与其本人的性格完全不同,表现在作品中风格也呈现各自的独特性,心理学上这属于典型的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异常(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是指一个人同时拥有不同的人格,而这些人格会在不同的时间表现出来,根据研究者特蕾莎•丽塔•洛佩斯(Teresa Rita Lopes)统计,佩索阿一生共创造了72个不同的异名。这72个异名承担着不同的职责,活跃程度不尽相同,他们与本命费尔南多•佩索阿共同构成了一个书写的"家族"。无独有偶,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也用好几个不同性格的化名创作,而且互相之间也具有截然不同的个性。
佩索阿对自己的这种创作方式解释道:“我为他们编造出姓名、身世,想像出他们的样子--脸孔、身材、衣着、风度--我会立即看到他们就站在我的面前。就这样,我结识了几位从来没有存在过的朋友。”
这首诗歌是《守羊人》组诗中的一首,诗歌通过高度启示性的句子表现出对宗教性的认识以及反理性思想。
一切关乎自然的观念,
从来不会让草生长,从来不会让花绽放。
一切关乎事物的智慧,
从来不能被人拿起,就像拿起一件事物
诗歌开头表现出作者对自然世界与智慧的看法,在作者看来智慧是消极的甚至是无用的:
如果科学追求真实,
什么科学会比没有科学的事物的科学更真实?
进而作者提出了对科学与真实的反思,而这种反思将诗歌的主体引向了反理性与宗教性。
文艺复兴以来在主流的人文主义思想之外还有一种主张宗教道德的反理性思潮。认为宗教是超越人的理性和智慧,甚至超越一切条件存在的终极信仰,而这种思想是反智和反理性地,甚至声称在对于上帝的问题上,越是不合理的就越是相信。
佩索阿这首诗歌中所体现的,正是这种立足宗教反智思想的绝对信仰的表达,但这跟现实中佩索阿的思想并不一致,佩索阿是受过良好的哲学教育的具有高度理性的创作者,而其本人也并不信教,不过其创作这首诗歌所使用的化名阿尔贝托•卡埃罗则被其描述为:“出生在里斯本,然而一生几乎都住在乡间。他没有职业也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还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靠一点微薄的租金生活。”
佩索阿在这首诗歌中所体现出的思想与其说是他自己的,不如说是他创造出的虚拟人格的思想,而这一人格在思想上也表现出与作品风格的高度一致性。
这首诗歌中所体现出的对宗教的推崇,以及反理性思想都符合佩索阿创造的虚拟人格的个性与身份,而佩索阿通过这一虚拟人格创作的作品表现出理性与信仰的极大反差。盲信也可以构建诗意甚至精神力量,这在这首作品中可以清晰地发现。而与这一化名所不同的是,诗人的主体性格是理性的,而在这一虚拟性格的设置上为其配备与其思想相吻合的虚拟的身世与经历,作者对这一名称诸多细节的虚构代表了作者对这一人格与自身主体并不相容的暗示,但能深入这种被分离出来的人格中以其思想创作出具有深度的作品,还是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水平与文艺构思能力。
佩索阿在创作上使用的不同化名及与之配套的人格,加上佩索阿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佩索阿。而其所有的以其他人格所创作作品也呈现出高度的完整性与独立性,佩索阿的创作使人使人真正认识到人的复杂性,这跟他的名字佩索阿似乎形成了某种呼应,因在葡萄牙语中“佩索阿”同时还有“面具”的含义,而佩索阿的创作真正使人们真正看到了与现实中的人之存在形象完全不同的许多个面具,而这一创作模式也为后来的文学揭示出一个广阔的空间。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1-19 16:21)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5
蜗行天下︱ 至简为真  浅读:野花

野花
文/宗小白

不知名的野花生长在道旁
风一吹
它就点点头
再一吹,它又点点头
它见的风
多了
没有哪阵风
吹倒过它

倒是那些风
吹着吹着
就不见了

浅读: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也许我们抛开一切乃至自我的时候,所有的事物才会竭尽所能地呈现在面前。当然,巧合是另一种行径。
       《野花》,其实并非惊艳,只是恰到好处。汲取路,风;点头,低头;视线,体悟等系类冲击后的交汇,来渲染不屈不挠的某种情怀。野,是不羁的。借喻在规矩、规则遍布的现实中,顽强是多么难能可贵的。花,有别于草。绽放,是生命所依托的灿烂。风一吹,它就点点头/再一吹,它又点点头。却终不见,为风所折腰。一阵阵地碾压,一阵阵地挣扎,尘世间也不过如此吧。
       或许,这才是“终极真理”。大的道理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正如深夜饮酒,杯子相碰,尽是梦碎的声音。
       不言其尽,不现其形。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1-17 19:58)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 02:4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