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故乡的诗性带向远方
——记商丘籍青年诗人马东旭
记者:袁正建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卖枣的80后诗人
鸡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马东旭还在忙着通过网络、微信朋友圈叫卖自己种植出来的新疆和田薄皮核桃和生态骏枣,那是他和亲戚们一年来辛勤劳动的成果。十多天前,他在朋友圈中告知大家:2017年1月15日晚,停止对边远地区的客户发货,需要备年货的朋友请尽早联系。
2016年,马东旭种植的核桃大枣硕果满枝,诗歌创作也喜获丰收。1月14日,他收到一家刊物汇来的1000元稿费,是由他母亲到邮局代领的。
上个周末,记者见到从新疆归来的马东旭。他说,很多家报纸杂志在发表了他的作品以后,都能够及时把稿费寄来,他们除了汇稿费外,还寄来样报样刊,在老家的屋子里,散乱地扔着许多刊物,还没有来得及整理。
马东旭1984年12月出生于宁陵县黄岗镇单庄村一个农民家庭。2006年考上了郑州一所专科学校,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以后,他在旅行社搞过管理,后来又到一家模具厂从事制图工作。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引起他的创作热情。他从电视上看到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夜不能眠,摸索着开始了诗歌创作。他创作的散文诗《祭念汶川》,在一家报纸上发表后,被多次转载,收入多个诗集。从此,他走上新诗、散文诗创作之路。
从申家沟出发
有一年,夏天的傍晚,马东旭陪父母在家中的院里乘凉。他看看天上闪烁的星星和远处黑黑的树梢,想想脚下的这片黄土地和贫瘠的村庄,有一种想用文字把家乡的一草一木表现出来的愿望。他对父亲说,我想写点东西,写写咱庄,写写身边的庄稼,但又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知子莫若父。父亲对东旭说,你就先写写咱庄西边的西沟吧,西沟又叫申家沟,水是从惠济河流过来的,有写头……
父亲的一席话,拨亮了马东旭心中的明灯。从此,申家沟就成为他心中的圣地,成为他写作的地理坐标,成为故乡的代名词。在马东旭眼里,它就是中原大地上千千万万个普通村庄的代表。
马东旭写道:“我热爱落日下的申家沟,热爱申家沟的五谷杂粮、平静而美丽的村庄,热爱村庄的贫穷、黑夜以及黑夜里的孤独之蜜”。2015年初春,马东旭的诗集《申家沟》素装面世,在这本薄薄的诗集里,收入了《夜饮申家沟》《申家沟的梨花开了》等篇章。申家沟的男女老少、一草一木都在马东旭的笔下变得鲜活、生动、深沉,而在这些篇章里所寄托的是诗人的悲悯情怀,读着读着,禁不住让人想起歌曲《弯弯的月亮》——“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
申家沟是一部分村庄贫穷落后的一个缩影。它会有一个在发展变化中走向脱贫致富道路的美好未来,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诗人的希冀。除此之外,马东旭满怀着对故乡的眷恋,还写下了《宁陵县上空的鹰》《豫东偏东》《黄岗镇》等诗篇。
写诗也是修行
红红的面庞,朴实的形象。坐在记者对面的马东旭,穿着夹克衫,戴着一副红框眼镜,说话慢声细语,显得沉稳老成。在他红光满面、说话声音响亮的妻子面前,他更显温柔。
他说,他喜欢慢生活,喜欢静静地读书写作。在家的时候,需要等两个孩子都睡着了,才开始写作。有时候,他为了生活,他不得不走出脚下这片黄土地。在外出打工的过程中,他游历了许多地方。有时参加诗歌界组织的活动,以诗会友,所到之处他都会留下诗的记录。他的《北普陀寺》《以九寨沟之名》《北国漓江》等诗作,都书写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2014年秋天,马东旭凭着过硬的文字功底,被招聘到浙江一家佛学杂志当编辑。在这里,他刻苦攻读,学到了丰富的佛学知识,为他的修身养性和散文诗创作提供了诸多营养。他的心态逐渐走向成熟,对物质层面的东西看得越来越淡。他避闹趋静的性格,常常为他的文学创作带来思索的辽阔空间,从而也形成了他在透视红尘中显露睿智、在净美空灵中吟咏孤苦的诗风。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著名散文诗作家耿林莽先生称赞马东旭的作品是“真正来自底层的散文诗,他一开始便找到了‘为世界喊疼’的出发点,而不是流连于陈旧的因袭和一己悲欢、反复吟唱的窠臼。在当今的散文诗坛,这样的诗人与作品为数不多,因而更为可贵。”
马东旭把写诗当作一种修行,写诗让他对文学越来越虔诚,他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在新疆和田市洛甫县一个叫做托格拉艾日克的村庄种枣的日子里,他把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都倾吐在诗里。白天他和大伙儿一样,给枣树浇水、施肥、剪枝、除草,夜里他拿起手中细细的笔杆,在一些不规则的稿纸的背面,写下一行又一行的诗句。没有电脑,手机信号时续时断,他写出来的诗句,不能够及时传到报刊的编辑部,他不着急,一些文学期刊的编辑、评论家却很着急。面对多家刊物的约稿者,有时候他不得不把潦草的手稿再工整地抄一遍,用手机拍照后发给编辑。他的许多散文诗作品都是这样费尽周折才刊发出来的。
马东旭在《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载《延河》2016年9月号下半月刊)一文中写道:“散文诗犹如一块磁铁吸附着我的灵魂,不让它飞散。作为一个在乡村长大的孩子,乡村是我写诗的源泉,它像一枚明月照着我在人生黑暗中的沟渠,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念念不忘。”
从申家沟出发,从豫东平原起步,无论是在风景如画的江南,还是奔波到辽阔的新疆,他一直没有停止写作的追求。他将故乡的诗性带向了远方,把自己的文学梦书写在行进中的祖国大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