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9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闽文学网》之福建80后诗歌选及诗评(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15 2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福建80后诗人印象

                  大畜

  现在谈80后已经不时髦了,相对于90后和00后,拉扯80后话题就有老调重弹的感觉,但是,以前谈论较多的是80后一群的思想观念,其中的焦点是80后小说。也许社会太不倚重诗歌了,80后诗人诗歌一直处于冷门地位,80后诗人只有采取一定的“造势运动”,才能在众语喧哗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吸引一些人的注意,从而表明自身的存在。那么,目前谈论80后诗人和诗歌,应该不会给人过时之感。其实,即使是过时了,也有谈论80后诗人和诗歌的必要性。因为诗歌不是新闻,它没那么讲究时效,作为审美艺术,重要的是考量它的艺术价值。如果80后诗人诗作仍处于我们的了解之外,我们就有必要对其进行贴近,有必要对其进行发现、挖掘和整理,进而进行言说。

  近年来,已经有人在做着与80后诗歌相关的工作,比如80后诗歌专刊征稿,80后诗歌专集的出版,诗评家对部分省市的80后诗人诗作进行评论等。就福建而言,同样也参与了类似的行为,然而,有时只突出80后的代表性诗人,有时只针对福建省某一区域,未能给予较全面的展现。民间性质的福建作家网站(闽文学网,前身为闽中文化网),为了进一步了解福建80后的诗歌面貌,也为了给福建80后充分展示自己诗才的机会,于2010年向福建省80后发出诗歌征稿启事。历时一年,征稿邮箱共收到福建籍30余位80后诗人及诗歌爱好者的诗作,期间将部分诗人作品推荐到《80后文学选》发表,而闽文学网至今才初步建成,以致延迟了福建80后诗人整体的展示。

  由于诗歌征稿活动的宣传做得不足及部分80后诗人对活动本身的冷淡等一些因素,只能从其他途径了解未完全参与征稿活动的80后诗人。经过较全面的整理,从中发现福建80后诗人具有80后诗人所具有的共性:在集体神话魔棒下的摇旗呐喊;轻着陆生存状态的诗人主体;多元混杂的诗歌书写。这些特点将另文详述。当然,福建80后诗人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如,诗人的先锋性较弱,但诗歌创作呈沉稳姿态,能够较好地切入现实等。另外,福建80后诗人的群体还是比较庞大的。除了有诗歌收录在本期网刊的倪伟李、林宗龙、汉夫、邱荣辉、纪圣强、莫笑、布雨腾、黄用辉、陈上、上官朝夕、星辰、荷颦歌、释梦、王文展、刘锦华、郑梅珍、吴文建、涂燃、芷兮、蔡鹤祥、黄棘、廟宇、陈旺源等人外,还有上官灿亮、陈绿甲、唐词、影沉寒水、刺桐飞花、风轻扬、林小抒、吴银兰、年微漾、陈丽琴、华林、阿盘、张鞍荭、楚午、慧子、蔡绍坤、格调依旧、暮春、李智强、张标明、林火烟、巫小茶、零灵、蚂小回、刘维铨、三米深、稻菽、梁辰、阿草、笔尖、陈旧、断裂、风贼、张漫青、子幽孤翎、风若吹、杨澍澍、彦风、黄璇、海妖、范佳堆、然墨、关子、刘静、但影、张坚、胖荣、子规、黎中虚、沫蓝、青中、诗狗人、王离、浅湖、骐骥驰骋、小佰、管路、二号车厢等一大批或隐或显的80后诗人。

  这份80后诗人名单与福建作为诗歌大省是相吻合的,但比之于本期网刊所收录的诗人,就会发现,闽文学网的全面展示福建80后诗人的良好初愿并未得以实现。然而,为了给征稿活动中的诗人们一个交待,也为了给征稿活动画一个较圆满的句号,福建80后诗人诗作展(虽然只是一部分)还是以网刊形式浮现了出来。尚可安慰忐忑之心的是,上文为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福建80后诗人的读者们提供了一份不完全名单,同时也为我们今后举行相关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是为前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6-7-24 20:52 | 只看该作者
虽是旧帖,也要转到评论版的。原创版只发原创诗。请谅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9:32 | 只看该作者
乐冰 发表于 2012-9-15 23:22
一个人的村庄
                       日落与月升同样孤单
                       没有人倾诉和聆听

问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2-9-15 23:22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的村庄
                       日落与月升同样孤单
                       没有人倾诉和聆听
                       村庄
                       爱与痛翻江倒海
                       谁在静静听着……
————欣喜这么多80后关注现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9-15 21:49 | 只看该作者
                                                 奴隶

                           郑梅珍

                      曾经,我可以和牲口一样被交换
                      出卖身体任何一片肉、一根骨头
                      皮鞭抽出一岁岁春华秋实
                      我在桃水河畔唱着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激烈的秋风拍打我高昂的头颅
                      我的血因歌唱而奔流不息

                      如今,我比牛马都不如
                      一年三百六十五个日子
                      绕着磨盘转啊转
                      把年华磨成一堆堆粉末
                      我埋头吐气,哼哧哼哧
                      在城市的丛林里寻找
                      我的主人——房子
                      我嫉恨起那个叫有巢氏的男人

                      我给自己戴上手铐脚镣
                      俯首甘为房子牛
                      倾心于我所爱的主人
                      乞求永远躲在她的子宫
                      黄河水枯竭了,河畔尸骨磷磷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
                      遥远的歌声在我的梦里盘桓激荡
                      梦醒了,我戴上驴套
                      驱赶驱赶,一切碾成磨浆
                      包括光阴,包括那个原始的梦



      作者简介:郑梅珍,80年代生,福建永春县人。


点评:

        磨盘上空的鞭影——读郑梅珍的《奴隶》           

  郑梅珍的《奴隶》在某些读者眼中无疑启动了一个早已深埋历史尘土中的词汇——阶级。通常,我们最早是从马克思那里获得对这个词汇的认知和理解,尽管马克思不是这个术语的首创者。马克思确实津津乐道阶级问题。如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所言,“阶级之于马克思,就如同德行之于亚里士多德”。提到马克思的阶级,我们耳畔仍能回响起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命题: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伊格尔顿认为,马克思的本意不是说历史上发生的每件事不论是公共事件还是私人小事都是阶级斗争而是说“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上最基本的东西”。伊格尔顿举例趣谈,“切·格瓦拉被火车撞了”要想成为阶级斗争的事件应该满足的条件类似于:火车的驾驶员是中央情报局的特工。回到《奴隶》中,我们看到了西方奴隶贸易船只上的血泪白骨、看到了《诗经》中劳动者空欢喜的物质生产及其对统治阶级愤恨的诅咒。这些无疑汇聚出剥削、冲突、对立、斗争、革命、独立等词汇的内涵,在历史上也演绎出波澜壮阔的一段段令人唏嘘不己的传奇和悲剧。因此,我们在诗句第一节中回顾了古今中外的奴隶阶级,而且可以真切体察到阶级斗争、民族革命烽火的缭绕和火药的味道。问题是,后续的诗句集中聚焦在当今的某个集体——无房者。但是,传统的马克思阶级概念无法分析当今的这个集体诉求,因为如埃里克·奥林·赖特所言马克思的阶级分类是以财产关系和剥削联系来界定的,有房者和无房者这种分类没有必然构成无房者被有房者剥削的根据,因此二者并不构成对立阶级。据此,我们可以把无房者放到奴隶的概念中去思考却不能把其放入马克思阶级的概念中去分析。如此我们可以提出这么一个疑问:诗句第一节中的奴隶阶级在第二、三节中是否仍能成立?换言之,这首新诗在前后断裂中提出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在当今是否仍能发生效用?细读这首新诗更能明晰这个话题。

  诗句第一节排列出了能最大程度上引发读者点燃奴隶阶级这个概念火焰的两个历史现象:一是殖民境况下的奴隶贸易勾当。“牲口”、“交换”、“出卖”、“皮鞭”每一个词汇都刺激着怀有基本历史常识读者的神经。稍微懂得历史的读者都可从这几个词汇中启动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憎恶和对东印度公司的恐惧。二是引用中国古代《诗经》中的刺诗来描述奴隶主对奴隶劳动成果的盘剥。诗人的引古必定勾连起读者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的搜寻和引鉴:“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等。无独有偶,18世纪英国剧作家奥列夫·戈德史密斯在《荒村》中亦有这么两句诗:“庸躯裹锦袍,勤者半岁饱。”奴隶阶级口吻一致,痛陈对立阶级的剥削压榨和惨无人道。诗人在引出奴隶阶级印象后,很突兀地生发了两句高昂的誓言:“激烈的秋风拍打我高昂的头颅/我的血因歌唱而奔流不息。”激烈的秋风、高昂头颅、血、歌唱、奔流不息等词汇都闪烁着揭竿起义、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因此,诗句第一节从阶级、奴隶到阶级斗争、民族革命,马克思阶级分析中的一套概念依然有效并在分析中熠熠发光。

  诗句第一节中不管是阶级结构的形成还是阶级斗争的掀起都与一个词汇密切相关——剥削。诗人巧妙地将剥削的盘剥与磨盘的旋转耦合联动,使诗句从第一节过渡到第二节。其实,这也暗含着另一个维度上的过渡:从人是人的奴隶到人是物的奴隶(或许人是物的奴隶掩盖着人是人的奴隶)。诗句后两节中点明人是房子的奴隶:“在城市的丛林里寻找/我的主人——房子”、“俯首甘为房子牛/倾心于我所爱的主人”。城市的丛林暗示了一栋栋的钢筋水泥。房子、有巢氏、子宫、乐土等词语都指向一种空间即鸽子笼式的楼房。刚刚登上社会历史舞台的80后一代新人被知识和视野留驻在都市。而都市居者不易的一记皮鞭狠狠地抽打在这群人身上。但是他们不待房屋皮鞭抽出的灼热疼痛消失就去迎接工作皮鞭的抽打。旧伤不等安慰,新伤叠加覆盖。“绕着磨盘转啊转”确实贴切地表述了当今这个集体的生活境遇。尽管如此,如前所述这群人不能构成马克思意义上的阶级,或许属于赖特“后工业社会中的阶级”。诗中诸多诗句让我们只看到了身为物的奴隶,而没有看到这群奴隶斗争的对象、剥削阶级的存在。正是如此,这个群体的态度既复杂又模糊,这个群体的理想既现实又虚幻。“嫉恨起那个叫有巢氏的男人”或许暗示着群体中的某些人被社会压力麻花般地扭曲出仇富心理;“乞求永远躲在她的子宫”或许暗示着群体中的某些人只能挤住在父母的那栋小房子里,过着“四世同堂”或“三世同堂”般的生活;“适彼乐土”“爰得我所”或许暗示着群体中的某些人只能以乌托邦的梦想来满足自己奢望的欲求。总之,这个集体没有找到批判的对象、斗争的对象、革命的对象。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在这里遭到挑战。人们看到了这个集体所遭受到的屈辱比马克思时代的工人阶级更甚。我曾在另文指出:“别墅豪宅的房屋生产除了为消费者提供一种尊贵典雅或豪华奢侈的消费方式外,同时也为消费提供了一批王孙贵族、资产阶级暴发户和贪污腐败官员,当然,贫民窟和棚户区为消费提供的是一批底层大众或弱势群体。”但是,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对此却爱莫能助。因此,在表述这类群体时,人们习惯将“阶级”替换为“底层”、“阶层”、“弱势群体”等等。

  总之,这个群体的理想还在“梦里盘桓激荡”,即使醒了仍然只能“戴上驴套”“驱赶驱赶”,将光阴和梦想磨成血浆。但问题是,这群围着磨盘转动不止的人暮然回首时并没有发现自己头上有鞭影的晃动。磨盘上空的鞭影在何处呢?我们至今无法索取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待这些“奴隶”看到了鞭影,顺藤摸瓜找到鞭子及其执鞭者时,在某种意识的催促下不再“哼哧哼哧”的“埋头吐气”时,他们才会口吻一致、义正言辞地对执鞭者说:“放下你的鞭子”。
                                             (评论者:孙恒存 四川大学 博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9-15 21:46 | 只看该作者
孤坟

                           上官朝夕

                      江南的小脚边,遇见一座孤坟
                      没有墓碑,无人打扫
                      我本想下马
                      叩开穴门,借口粮,喝点水,寄个宿
                      等明早雨停花开好赶路
                      顺便问他姓李还是姓张
                      可回头一想——
                      万一碰到美貌的狐狸精
                      被蒲松龄写进《聊斋志异》
                      或是千年无首的冤魂
                      还得替鬼写状
                      去县衙找包公翻案
                      也可能里面什么都没有
                      只窥见墓壁上用繁体字写道:
                      后会有期
                      一回头的功夫
                      我打马过了江南



       作者简介:上官朝夕,1986年,福建莆田人。


点评:
             诗意的想象——读《孤坟》

  在旅途中遇见一座孤坟,其“没有墓碑,无人打扫”,四围野草凄迷,使人想起苏轼一词中的“千里孤坟”,给人凄凉之感。若这样写,便落入了普遍性的思维。诗歌创作,应当有自己的新意之处,本诗的作者,就展开了自己的想象。墓是死者之家,家中应有人在,家里必有水有粮,所以,“我本想下马/叩开穴门,借口粮,喝点水,寄个宿” ,像旅途中遇见了一户人家,便讨水借宿,甚至拉拉家常。坟墓代表着死者,却在诗人笔下具有了生机。

  “可回头一想——/万一碰到美貌的狐狸精/被蒲松龄写进《聊斋志异》”。古代志怪小说中有载,男子夜归途中投宿美妇之家,饮酒贪欢,次日醒来,发现自己竟然睡在一破旧的古墓旁。诗人想象着发生了《聊斋志异》中那样美丽的故事。但是,也有其他的可能,“或是千年无首的冤魂/还得替鬼写状/去县衙找包公翻案”,这里却是一个悲情的故事。“也可能里面什么都没有”,诗人不再想象墓中主人的身份或经历,不带感情的客观化处理,同时呼应了前文“没有墓碑,无人打扫”的无身份状态,但是“只窥见墓壁上用繁体字写道:/后会有期”。人固有一死,假如死是一场赴会,后来者与先去者便有再次的相逢。诗人从单纯个体与个体的交流,升华为一般性“死者”与“生者”的对话,使诗篇立意更加醒目、深刻、动人。

  诗至此,书写的是想象中的情境,是与孤坟有关的事情。最后又回到现实中,原来思绪走远了,马也已走远,“我打马过了江南”。整首诗像一个故事,而故事之中又插入片断式的故事,生与死的交流,表达死之自然、生之美好的感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9-15 21:46 | 只看该作者
                                                                  爷爷

                                            倪伟李

                                 我把今天放在生活的称台上
                                 却无法称出它确切的重量
                                 这个日子,是沉重的
                                 就像一个隐忍多年的词语内
                                 心里积满了水和疼痛
                                 秋的影子从泥土深处走来,十一月的麦子
                                 被一只慌乱的镰刀割来割去 直至流出血来

                                 这个时候,我看见一个老人从血色的残阳中
                                 蹒跚着走来,他的衬衫被风暴磨得越来越破
                                 像一件失声已久的旧铁器
                                 在田野的深处 埋头痛哭

                                 那个被我称作爷爷的人,他的手里握满了野草
                                 和孤独。生命的麦梗上 爬满了灰尘
                                 干瘪的往事,在马匹和牛羊的后面 像稻草一样叹息

                                 十一月的田野上,任何的风声和语言都是多余的
                                 今天,我把双脚扎进土里 学着一株庄稼的姿势
                                 把思念像雨水一样滴灌进 这片早已伤痕累累的土地

                                 那是属于爷爷的岁月
                                 我拿着一片绿色的草叶 吹响起
                                 爷爷清贫而又短暂的一生

                                 而十只手指却在同一个时间 喊出疼来




             作者简介:倪伟李,1984年生,福建莆田人。



点评:
                                       形象与意象——读倪伟李《爷爷》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艺术的主要特征就是采用形象思维,创造富有意蕴的形象。第一次读倪伟李的诗歌,感觉他的作品里含有丰富的诗歌技巧,并且形象化方面也较为成熟。“我把今天放在生活的称台上/却无法称出它确切的重量”,化抽象为形象,日子可以用称衡量了,只是太过沉重而无法称出确切的重量,再如下文中,“生命的麦梗”、“干瘪的往事”,使抽象的东西产生形象的效果。“一个隐忍多年的词语”,这个词语是不可知的,但“内心里积满了水和疼痛”,由“疼痛”可知这个“词语”的蕴涵。

       诗人善于渲染,常在停顿之处延伸出一笔。如,“这个时候,我看见一个老人从血色的残阳中/蹒跚着走来,他的衬衫被风暴磨得越来越破”,年老、落魄的老人已经勾画了出来,但诗人不止于此,“像一件失声已久的旧铁器/在田野的深处? 埋头痛哭”旧铁器,体现久远与破旧。在田野深处痛哭,修辞中比拟手法的运用,既是对前面风暴磨衬衫的比喻,也是对旧铁器的拟人化。

       在意象的选择上,能切合诗歌的主题,营造出诗人想达到的氛围。“秋的影子从泥土深处走来,十一月的麦子/被一只慌乱的镰刀割来割去? 直至流出血来”,“我看见一个老人从血色的残阳中”,“他的手里握满了野草/和孤独。生命的麦梗上?? 爬满了灰尘”,“把思念像雨水一样滴灌进? 这片早已伤痕累累的土地”,“而十只手指却在同一个时间?? 喊出疼来”,这里,血、血色、残阳、野草、孤独、灰尘、伤痕、疼等词语的选用,一个孤苦衰老的爷爷形象,深刻地印在读者心中。

       另外,诗人在描画爷爷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其深深的思念。“那个被我称作爷爷的人,他的手里握满了野草”,而“我拿着一片绿色的草叶”,野草与草叶,具有相连性, “我”吹响草叶时,回想起“爷爷清贫而又短暂的一生”,而“而十只手指却在同一个时间?? 喊出疼来”。“喊出疼来”,已胜过千言万语的表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9-15 21:45 | 只看该作者
                                       看上去很美

                           莫笑

                      世界很美
                      微风吹拂你的脸庞
                      你觉得
                      风
                      很美

                      你抬头仰望蔚蓝的天空
                      哦,蓝天
                      很美

                      你静静地
                      趴在
                      小小的四合院里
                      翻看精致的连环画
                      哦,连环画
                      很美很美

                      你一个人被妈妈关在房间里
                      偶然
                      看到在夹缝里
                      进进出出的蚂蚁
                      哦,蚂蚁很美



        作者简介:莫笑,1985年,福建三明人。



点评:
          世界很美——评莫笑《看上去很美》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话应该只说对了一半,我们并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相反地都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有时候,是我们缺少去发现美的心情,当一个人在奔波忙碌的生活中,能够稍微放慢一下脚步,放松一下绷紧的心,再看一看这个世界,就会禁不住说:“世界很美。”

  “微风吹拂你的脸庞/你觉得/风/很美”。走在人生的旅途上,迎面吹来一阵微风,像爱人温柔的手指轻轻拂过脸庞,瞬间也拂去满脸的疲惫。微风虽然是无形的,但又是可以感觉得到的,真的很美。

  城市的天空已被高楼大厦挤压成块状、条状,我们也自觉地俯首工作,而很少仰视头顶上的天空以及注意是否有鸟飞过。当“你抬头仰望蔚蓝的天空”,“哦,蓝天”,你发现了一种与钢筋水泥很不一样的颜色,引你遐想,想起久远时发生一段美好的故事。原来,蓝天也很美。
  
  在读这首诗时,我自然而然地采取了成年人的视角,当看完后两节,我发觉自己可能误读了这个作品。

  莫笑很可能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或者说是以一颗童心来观照世界。在儿童看来,成人司空见惯的东西却是充满新奇的。有风吹过,风很美;仰望蓝天,蓝天很美;趴在“小小的四合院里”,“翻看精致的连环画”,看得津津有味,原来连环画也很美;还有在夹缝进进出出的蚂蚁,也很美。

  莫笑对自然物中的风和蓝天、对人工物品的连环画以及自然界中的动物蚂蚁,大大小小的事物,通通赞扬了一番。以直观读之,清纯、简单、净美的世界展现在眼前。可是,回看最后一节,“你一个人被妈妈关在房间里”,为什么要被关起来?妈妈为什么这么做?妈妈又是谁?一经思考,会发现这一句充满了象征意味。
我们来到人间,无不像被关在了一个“房间”,但束缚如同自由,是相对的。看那在夹缝里“进进出出的蚂蚁”,仍然忙于各自的生活。哦,那不是蚂蚁,而是来来往往的芸芸众生!他们也很美,生活中的人类也很美!

  这首诗的语言,清新自然,简洁有味,而不会流于口语诗的直白。正如庄子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生活的美如此,诗歌的美也是如此,好诗无需繁杂的雕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9-15 21:44 | 只看该作者
                                                幸存与殉难

                            刘锦华

                      零点三分,我已从昨天幸存下来
                      在一个新的今天里,我也将享有披满朝霞的清晨
                      享有盛午的果园和黄昏时驮着黑色版图的
                      磨砺光芒的黑翅膀。这是零点三分的夜
                      天狼涌出了夜空,长啸在山崖与怀抱远古悲哀的荒地上
                      我还听到风,这怀有堂吉诃德意念的风
                      在零点三分的夜里,把命运握得叭叭响

                      如同黑夜,一切多么恍惚。我的眼睛里只是黑暗
                      只是存在性的不安和辩证法式的忏悔
                      我把一只手搭在哲学家的左肩膀上
                      在他们困惑的光明里,许多酒杯丰收
                      如同骑在马背上的殉难者,又一次被夜的子宫获得与生育了
                      但软骨病泛滥的时代里,马背如弓
                      奔跑的马背也只是滑稽的跳梁者
                      哲学家宣讲着人的称谓,这人
                      这叶公好龙的龙,这黄粱美梦的梦
                      在无需相信奇迹与英雄的时代里
                      请忘记我们是一个,人

                      我的另一只手搭在诗人的右手上
                      像搭在一块或野蛮,或虚浮的石块上
                      我想起盲目的荷马,在几千年前的夜里
                      他因歌唱爱与苦难而失去多余的双目
                      或者是在但丁的狂笑里,世界被垒成了炼狱
                      又被无数鬼魅托举
                      而那只尖喙的诗鸟将啄尽伟大诗人的躯体
                      ——他们太干净。在被分割与殖民的版图上
                      没有埋葬他们的土壤。那几千年前的鱼同样在干净的河床底
                      蚀过包裹自己如粽角的躯体
                      他曾啜饮万物同源的河流,却依旧只是时代的过客
                      这些太干净的人终于死去
                      在去路苍茫的大地上
                      请忘记我们是一个,人

                      零点三分早已过去
                      旋动的风车也不再是堂吉诃德的假想敌
                      我的固执像风车一样,只惹来讥诮和虚假的普世怜悯
                      但今夜,所有的光会为我黑暗
                      焚心的光明是岁月里早已失去的星子
                      大地上,依旧会有无数的人群,七嘴八舌地指着夜空
                      说:这是天狼、那是北斗……

                      零点三分已经过去,我已在昨天死去
                      不因疾病与罪过地,死去——
                      但一切多么清晰,灌满星辰的夜空终究是远离着大地
                      存在性的死亡,辩证法式的孤寰
                      在酒杯丰收与马背如弓的夜里
                      在无需相信奇迹与英雄的时代里
                      在去路苍茫的大地上
                      今夜,所有的光会为我黑暗
                      作为殉难者,所有死亡和幸存者一样
                      但享有更多的悲惨与光芒
  


       作者简介:刘锦华,80年代生,福建泉州人。



点评:
       具有时空维度的诗——品读《幸存与殉难》

  不同的诗作可以给读者不同的阅读感受。“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一种广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给人一种深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给人一种厚度,即广度与深度的结合。刘锦华的《幸存与殉难》,便是一首有厚度的诗歌,下面作一浅析。

  零点三分,已是新一天的起始,“在一个新的今天里,我也将享有披满朝霞的清晨/享有盛午的果园和黄昏时驮着黑色版图的/磨砺光芒的黑翅膀”,我将可以经历生活着的人所能经历的。在零点三分,“我还听到风,这怀有堂吉诃德意念的风/在零点三分的夜里,把命运握得叭叭响”。这一时刻是有着深度,“我”与哲学家展开交流,但这是软骨病泛滥的年代,哲学家宣讲着人的哲学,但“我”对人的幸存发出不同的声音,“在无需相信奇迹与英雄的时代里/请忘记我们是一个,人”。另外,我与诗人进行对话,“我想起盲目的荷马,在几千年前的夜里/他因歌唱爱与苦难而失去多余的双目/或者是在但丁的狂笑里,世界被垒成了炼狱/又被无数鬼魅托举”。这些诗人的一生,经历着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这些太干净的人终于死去/在去路苍茫的大地上/请忘记我们是一个,人”。诗人的思绪翻涌在古今中外,探讨着生与死的命题,这是广度与深度的融合,有着强烈的厚重感。

  这首诗是不抒情的,刘锦华以深夜一般冷峻的思维,在零点三分理智地思考幸存与殉难的关系。“零点三分,我已从昨天幸存下来”,但在末节,诗人又写,“零点三分已经过去,我已在昨天死去”。在诗人眼中,诗人也许比哲学家高贵吧,“作为殉难者,所有死亡和幸存者一样/但享有更多的悲惨与光芒”。诗人以熟练的诗艺完成了诗作,也完成了生死命题的探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5 21:44 | 只看该作者
                                        一辈子好好爱你
                             
                                林宗龙

                      给你买曼妥思,讲安徒生的童话
                      给你一个蜗牛大小的家,
                      可以挡风,可以遮雨,
                      给你一片漫无边际的沙滩,
                      有海鸥,有椰树,有干净的阳光,
                      天空很蓝,海水很温柔,
                      给你城郭,给你青山,给你炊烟袅袅,
                      给你一户人家,一扇檀木窗,
                      每天的黄昏,我背回一堆干树枝,
                      轻轻地推开,长满绿苔的老柴门。




       作者简介:林宗龙,1988年,福建福清人。




点评:

                田园爱情——评《一辈子好好爱你》

  爱情,是一个说不透道不尽的话题。有人追求轰轰烈烈、风花雪月的爱情,有人向往平平淡淡、简简单单的爱情。爱情,还有纯洁与不纯洁之区分。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说谈不起恋爱了,就男的而言,因为首先你要帅;你要是不帅,那你要有钱;你要是没钱,那你要个高;你要是个不高,那你要会说话;你要是不太会说话,但你要幽默……其实,一切绚烂终要归于平淡,爱情本在平凡生活中。“三亩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种生活中的爱情,平稳而充实,最为本真,我将此称为“田园式爱情”,这种生活当然也可称为“田园式生活”。

  “给你买曼妥思,讲安徒生的童话”,曼妥思是一种薄荷糖,给爱的人买糖果,又讲童话故事,在排除早恋的情况下,这种对待情侣的行为体现了一种浪漫。然而,这种事情又是非常微小的。接下来,诗人写道,“给你一个蜗牛大小的家,/可以挡风,可以遮雨,/给你一片漫无边际的沙滩” 。有一个可以挡风遮雨的家,还有一片沙滩,沙滩上“有海鸥,有椰树,有干净的阳光,/天空很蓝,海水很温柔”。这小小的家是临近海边的吧,蓝天、碧海、阳光、海鸥,一切都那么祥和、自然。这家也许背靠一座城池、一座大山,所以说,“给你城郭,给你青山,给你炊烟袅袅,/给你一户人家,一扇檀木窗”。这些画面大多表现的是大的。在这广阔的视野中,“你”有一扇檀木窗,透过窗口可以看到外面的空旷,还可以看到“每天的黄昏,我背回一堆干树枝”的身影。在这里,有“我”陪着“你”,而且一辈子。

  生活中所见的爱情,要求给房给车,给花给钻戒,诗中的爱情不要求给这些,但所求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给一个小小的家,给一片沙滩,给一群海鸥……只是后者所给的大多是自然界本有的,“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表达了对“田园式生活”和“田园式爱情”的追求。整首诗并无太多的技巧,语言常稳,干脆凝练,而采用了相似的句式“给你……”,排比的修辞手法产生了缠绵深情的氛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3 04:0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