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2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隐喻:表达之外的深度指向 作者:陈仲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25 1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隐喻:表达之外的深度指向                             作者:陈仲义

  隐喻的问题是够复杂的了,1971年由W.shible编篡的研究论文已逾四千篇。有人坚持隐喻是修辞,它不过是比喻的一种特殊形式;有人把隐喻的核心看作是一种"替代",可以被其他词的释义顶替。
    
  新批评派的布莱克则认为隐喻的产生是语境中字词间的相互作用;隐喻可以分为前后项,通常是后项将自身隐含的暗示投射到前项,读者就在前后项投射关系中领悟其含义。近年有中国学者认为,隐喻是将两个在经验世界中分属不同领域、本无直接联系的事物置于同一语言结构,从而使隐喻在字面构成的不可解逻辑在深层化为可解。简单一点说,隐喻就是用一种事物意味另一种事物。①
   
  这样看来,隐喻与象征犹如一对孪生兄弟,着实不好分辨。如果从现代主义的主客体论出发,我以为,象征的主观成分应多于隐喻,而且多为定向发展,因为象征需要"寻找客观对应物",象征需要找到主观情思投射的客观"靶子",其目标相对明确,运行轨迹相对集中。而隐喻主要是提供一种烘托性暗示性的意味,不一定投射到对应物身上,主观成分相对较少,一般它只具备"靶场"而缺少明确"靶心",因此定向性较差,“注意力”较分散,它所留下的自由联想空间反而要大一些。如果从结构角度上看,象征的"容器"要大于隐喻,主要是指象征跨度与长度大于隐喻。
   
  韦勒克、沃伦说得很明确:“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隐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而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一个象征。”①隐喻的重复,往往能赋予"一组事物,一种情境,一串事件"的象征意义。
   
  笔者认为隐喻主要的功能是一种表达方式(象征是表达方式,同时亦是思维方式)。我们知道,诗人在作品中运用的媒体与我们日常书面语毫无二致,不同的仅仅是感受与表达方式的天壤之别,其中有一条应遵守的原则是:应使同一性语码越过自身,去追求表达之外的另一种深度指向。
   
  我们也都知道,意象是诗的基本构件,如果单凭意象的简单组合,诗只能变成死的积木堆砌,只有千方百计使意象构成一定的隐喻关系,诗才能获得真正的活力。现代诗人的天职之一就在于采取这种重要的表达方式,不断制造新的隐喻,而每一个隐喻的发现,都是现代诗发现世界的一次小小胜利。下面,依旧采纳洛夫的诗例稍加讨论。
   
  隐喻的长度:
  
  你的信像一尾鱼游来/读水的温暖/读你额上动人的鳞
  片//读江河如读一面镜/读镜中你的笑/如读泡沫
    
  这段诗大家非常熟悉,典事中有"鲤鱼素书"之称,所以信如鱼,游来可解,信与鱼构成比喻型隐喻,并且由此发展推延。由于是一种时间性进展,且喻本喻体双方关系途中保持不变,所以能形成一个隐喻的长度:鱼鳞片即人的皱纹;鱼生存的环境江水即人鉴照的镜子;鱼的呼吸换气所产生的泡沫如人的笑意。三环一环紧扣一环,且都由鱼的属性生发影射人的表情,在这持续的三环影射中完成一个隐喻的长度,亦即隐喻的纵向类型。
   
  倘若按布莱克理论分析,这首诗可压缩成隐喻的前后两项:前项为鱼,后项为信,整首诗的隐喻其实就是由这一前后项,拉长繁衍为一定的隐喻长度。
    
  隐喻的密度:
  
  暴躁亦如十字架上那些铁钉
  他顿脚,逼我招认我就是玩蛇者
  逼我把遗言刻在别人的脊梁
  主哦,难道你未曾看见
  园子里一棵树的凄厉呼喊
  ——《石室之死亡•第十首》
    
  相对长度来讲,隐喻的密度是指隐喻的横向类型,即在同一空间所容纳的隐喻单元。此例只有五行,却布满十字架——脊梁-—树三个隐喻单位,三者的形态及属性较为接近,从上下文的语境关系看似都朝向"苦难"的焦距。先是钉我在十字架,后来转喻为“盯着树”引起树的凄厉呼喊,这一置换,仍然没有改变在同一空间中拥挤多个隐喻单元。由于作者置换不太直接,所以其隐蔽性较强。隐喻的密度要注意做到疏密有致:太疏,显得意象空泛;太密,有拥塞之嫌。此外,在隐喻单元的各种衔接中要力求转换自然,过于突兀有造作之弊,过于随意,则失之粗率。
    
  产生隐喻有多种多样途径,
  
  借替隐喻:
  
  棺材以虎虎的步子踢翻了满街灯火
  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威风
  ——《石室之死亡•第十一首》
    
  不言而喻,作者用棺材作为死亡的代码,""上去,谜底全现。这种隐喻是最原始的"一对一",属于修辞学上的初级阶段?"光在中央,蝙蝠将路灯吃了一层又一层",同样,蝙蝠也是能引起共鸣的死亡代码,"死亡"套入,亦可清楚看出,那是死亡对光明、死亡对生命的威胁与吞噬。所不同的是,此例的代码完全是在一种日常自然事件的情境中实施,十分贴切。上例倒有些主观人为的强加,未免来得生硬些。",退瓶也不过十三块五毛。"(《独饮十五行》)诗人在台湾退出联合国之际,借用喝酒退瓶,自嘲当局无奈,"不过十三块五毛",有反讽亦有自慰。小小的生活细节与大大的政治事件,用一个"退瓶",予以置换而产生鲜明的隐喻影射,真够天衣无缝。
  
  并置隐喻:
  
  把一大叠诗稿拿去烧掉
  然后在灰烬中
  画一株白杨
  
  推窗
  山那边传来一阵伐木的声音
  一一《焚诗记》
   
  室内:焚烧诗稿,描画白杨;室外:伐木声声。诗人将内外两个事件并置在一起,即产生联想空白,形成了超出这些事件的一种意义。而这另一种意义并非固定,似乎是:画白杨,意味灰烬中的诗起而复生,而窗外伐木声声,两者手段不一,最终结果,恐怕"目的"还是一致?这只是一种释义,还有多种解答。大陆青年诗人沈天鸿曾看出隐喻在并置空白中的奥妙:"固定化解答的失落,以及解答在诗中的始终延搁、空缺,正是诗的隐喻的现代特征。解答(意义)借助隐喻而被传递到空白中,空白,因此而成为诗的中心。"
   
  《剔牙》更是一种完整对称的隐喻并置。上阕是全人类中午用牙签剔牙,下阕是埃塞俄比亚饥鹰用人的肋骨剔牙,时间地点人物道具都充满戏剧性对仗,影射的意义就在空白中生发,目睹这一惊骇的画面,人们对世界、人类命运不能不产生诸多思考。
   
  悖理隐喻:
  
  一朵黑水仙
  由河面升起如一披发的少妇
    
  虽然水仙与少妇也并置,能够产生水仙等于少妇的表层含义,但深层意义的黑水仙并不完全等于少妇。因为世上绝无黑水仙这一科,黑水仙不是特定独专的植物,只是作者自己主观杜撰的"个案"。黑色之通性代表坚实、纯粹、虚无,所以黑水仙被赋予肃穆凄清的意味。作者给原本纯洁姣美的水仙强行戴上黑帽,显然违背事理(水仙无黑说),正是这种主观强加给对象而产生的隐喻,使读者一接触到"黑水仙"三个字就会直觉到他所张开的含义,绝对指向另一种事物,绝对不完全等同于少妇。
   
  他是盲者
  他举枪向天
  ——每颗星都是自己
   
  盲者即失明者,失明反而能举枪对空瞄准,且把每颗星当做自己,是幻觉抑或错觉?比起上例,它严重违背日常常规,必然又把读者注意力紧紧抓住,究竟是怎么回事?这里有二度违背:一是盲者能够瞄准自己,二是把每颗星都当做自己,在这个二重错瞄的大大违逆日常经验的过程,究竟隐含着什么意蕴?是自我的茫然失却?是无数个分裂的自我?是失却的自我又面对分裂的自我?不能不引起读者各种追索的兴味。
   
  典事隐喻:
  
  唐玄宗
  从
  水声里
  提炼出一缕黑发的哀恸
  ——《长根歌》
   
  洛夫利用大家所熟悉的事典,在开篇第一句就点化出整首诗篇的隐寓性主题。水,是阴性柔性、繁殖的原型,黑发是女人的代符,在水与黑发的关系上,诗人就提炼出整个悲剧的旨意,这种暗示几乎贯穿首尾,接下去就是:
   
  一粒
  华清池中
  等待双手捧起的泡沫
  
  华清池与泡沫表面是交代杨玉环沐浴的典事,但值得注意的是,"泡沫"顺随并发展前面水的原型意象,寄寓杨的红颜薄命将如泡沫稍纵即逝,同时也绘出皇上爱情幻灭的隐喻征兆。
   
  强化隐喻:
  
  《心事》的开头颇有些古怪:
  我的那件旧衬衣
  未经审判
  就那么吊在墙壁的钉子上
  
  结尾则再作变奏式的重复强化:
  干么仍把我
  那件旧衬衣
  吊死在墙上
    
  这种强化性重复不单起着首尾呼应作用,重复是要使读者增强期待心理。再加上其间两次动用"吊死"这尖锐强烈的动词,就非同小可了,读者的注意力自然就要在主角的"衬衣""逼出口供":你究竟犯了什么罪?究竟做了什么亏心事?(联想到题目心事)这样,旧衬衣就完全涂上隐喻色彩了。而重复的功能,往往使较小的隐喻转化为大的结构方面的象征,并且最终有可能提升为一种寓言。
   
  隐喻无所不在。以上提供的仅仅是隐喻大海中的一勺。现代诗之所以扑朔迷离,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隐喻这种表达方式到处"作祟",特别是晚近现代诗彻底告别直接抒怀、理念告白的浪漫风范,转为"情绪的逃避",寻找"客观对应物""思想的知觉化",隐喻和象征则成为座上客了。
   
  隐喻作为现代诗重要的表达方式,其表达之外的深度指向存在着无限可能性。由于它最终必须依赖意象的中介,故有多少意象的创造翻新,也就有多少隐喻生发的可能。隐喻表达的熟练程度,可以看作是现代诗人技巧成熟的标志之一。
  
  注释:
  
  ①钱宁:《诗即隐喻》,《文艺研究》1987年第6期。
  ②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第240,三联书店1984年版。
③《诗歌报》1991年第2期。
[作者简介]
  陈仲义,专司现代诗研究,发表论文100多篇,现在某高校任教。
  90年代以来出版专著5部:
  1.《现代诗创作探微》,27万字,海峡文艺出版社91年版
  2.《诗的哗变——大陆第三代诗面面观》,20万字,厦门鹭江出版社94年版
  3.《中国朦胧诗人论》,15万字江苏文艺社96年版
  4.《从投射到拼贴——台湾诗歌艺术(六十种)》,34万字,漓江出版社97年版
  5.《扇形的展开──中国现代诗学谫论》,30万字,浙江文艺社2000年版
  来源:http://www.poemlife.com/revshow-15198-958.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10-19 12:10 | 只看该作者
男人学习了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10-18 22:55 | 只看该作者
隐喻是名称的转移。
布鲁克斯:现代诗的技巧-重现发现隐喻并充分利用隐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9-26 14:06 | 只看该作者
隐喻表达的熟练程度,可以看作是现代诗人技巧成熟的标志之一。{:soso_e1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9-25 18:22 | 只看该作者
诗手艺中的经典技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26 23:1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