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木 于 2017-9-14 22:13 编辑
——在云南二所文学研讨会上的发言,会后整理
西木/文
大家好!
我是来自甘肃凉州的西木,今天参加二所的这次公益活动,很高兴,也很激动。我说话凉州方言很重,大家可能听不太懂,我也感到很尴尬。凉州方言因为调值不清,前后韵母不分,有些音素发音位置不准,导致语音不清,说话让人听不懂。其实,我们凉州人对凉州方言还是很坚守的,年龄大一点的人,假如他的子女回到家里,说一口变了味的、或者学说的普通话,都会遭"戮脊梁",你的父母会说“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那时,你才会感到一种尴尬哩。
开个玩笑:假如今天让一代大德高僧鸠摩罗什来这里,他可能也操一口凉州方言。因为那样一位东晋时期的翻译家,哲学家,大德高僧,他在凉州被吕光羁押了十六年,他在那里学会凉州话,学习中原文化,为后来到长安草堂寺翻译三百八十多部经书打下了坚实基础。应该说,凉州是西方佛教传入中原大地的第一站,凉州文化也是中原文化乃至整个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角度讲,大家听不懂我的说话,不是我的错,是大家没有更好的了解凉州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玩笑).
提到鸠摩罗什,请容许我占用一点大家的时间,因为鸠摩罗什文化是凉州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也是整个中原文化中重要的符号。鸠摩罗什是让佛教系统化传入中原大地的重要文化学者,他比大家熟知的唐玄奘早了尽三百年。他一生是让三个国家、三个国王、三座寺院贯串起来的,也三次破戒。他的生命似乎与"三"这个变数有关。41岁前在龟兹国雀离寺(又说王新伽蓝寺)修成大德,并被国王白纯器重;58岁前被吕光掳到后凉国十六年,在吕氏父子的万般刁难下,住在罗什精舍(即后来的鸠摩罗什寺)不忘经修,学会汉语;在后秦姚兴的12年,他著作等身,在草堂寺完成了三百八十多部经书的翻译。应该说,他要比玄奘更让后世记住,但他的三次破戒,却使他成了有争议的比丘。如果说第一次破戒是被吕光搞恶让他情不自禁地与龟兹国王妹阿且末羯氐公主发生了性关系,这令世人可谅解的话,那么第二次在草堂寺逍遥园主动亲请两位美人以驱散立于肩头的两位小人而发生性关系,(两交而生两子,在后世有罗什堡村的说法),这自然不会被世人所宽宥。至于第三次后秦国王姚兴在逍遥园给罗什选有八美女,以留智根,使人们进一步轻看他的原因吧。这里说明,人生是不能有瑕疵的,即便高僧大德。可是,没有一点过失的人生有吗?
我在这里提到鸠摩罗什与佛教,似乎与今天的主题无关,但我要引题的是,宗教与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也是我今天谈的主要意思,那就是:宗教和诗歌一样,它使我们人性向善。
那么,什么是诗歌?有人说:诗歌是"观世音菩萨"。这里有三个内涵:一是"观",观什么?观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现实处境等。二是"世音",世间的声音,民众的声音,民众的疾苦等。三是"菩萨",就是大悲惘情怀,同情,善良,低下,观照等这些词。这与诗的起源主旨是相一致的。我们知道,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怎么来的?它是来自于民间并由群众集体创作的。周天子礼行天下,体恤民情,每年春天派那些鳏寡孤独无依无靠的老者手拿木舌,摇动金铃,到全国各地搜集民谣民言,到每年春节集于天子脚下,向周天子汇报,天子派那些文官乐官,进行整理改编,然后制曲做乐,这就形成了《诗经》。《诗经》基本的内容就是兴观群怨,这与"菩萨论"诗观的看法是相同的。诗的大悲惘悯情怀,那些善良,同情,低下,悲悯,真实等内涵,反映出诗之主题内涵,应该是其重点呈现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却被现实忽视了。孔子教育他的弟子们:"读诗三百可为政矣",三百诗歌给为政者带来什么?我想:悲悯与同情,大道与博爱才是主要的。试想,一个具有悲悯心和大爱情怀的官员,他怎么对弱势民众下得手,去剥削,压迫,横下屠刀呢?一个诗人,骨子里失失了这些雅姆精神,失去了大道中观,为人民服务的大乘观思想,就失去了诗歌创作的原力。局限于个人主观的小情调,小慼触抒写,真的不可能奢望有好诗歌作品出现。这个时代,这样的作品太少了。
诗歌,使我们的人性向善。这也许是我们今天在云南二所搞这次"大墙诗教"活动的主要动机。尽管诗歌向善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它是潜移默化的,它就像一脉之颤对生命的重要性一样,脉博看不见,一旦停止了,生命就结束了。诗教作用,充其量就是干着前患则善的事,诗人们在做着,二所的警官们也想到了。所以这两天的文化文学活动,足以证明文化对于政治,经济,社会等一脉之颤的作用,这是我们今天高兴的事情。我也希望,我们共同为营造进步,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不懈的努力!
谢谢大家!
2017年7月28日于云南安宁禄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