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实事求是的民族本真
——长林晓歌《北海东炮台遗址》赏析
文/敖华
北海东炮台遗址
没有炮,没有炮台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这首诗歌之所以有强烈的震撼力,在于它触动了中华民族最敏感的神经。这种触动主要通过正反对比的手法来完成,再由诗人心中的大爱来推动。
既然是北海东炮台遗址,就应该存在相关的遗迹、遗物,然而却没有炮,也没有炮台,取而代之的是一株榕树和几栋高楼。说白了,它是已经消失了的遗址。
消失就让它消失吧,然而却有人心有不甘,将遗址的信息浓缩在栏墙的小黑板上。然而,上面刻的只有清朝卫国的伟绩,这显然不是历史的全部,而是被过滤后的虚荣。如果不是虚荣,那为什么不提及遗址毁于文革呢?
该留存的遗迹遗物不留,不该栽、建的榕树和高楼却很惹眼;该记录的正反历史两面,却只记录了“正面”,并且是失去物证而随时可以更改的“正面”。诗歌投射的现场,抹杀了客观的历史,失去了应有的公正,丢掉了实事求是,仅剩浮华与虚荣。
中华民族的崛起,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回归实事求是的民族本真。这,正是此诗立意的高妙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