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地父 于 2017-10-17 19:33 编辑
如果说散文是条平缓的河流,河流上漂浮的花瓣、映现的彩霞,是散文中点缀的诗情画意,是散文流程上的诗意色彩,从体裁讲只能算是诗意散文,不能称为散文诗。很多年来,中国文坛,误将有点诗意的小散文作为散文诗(要说是散文诗,那也只是含量不高的散文诗),中国散文诗百年的历史,以“抒情小散文”作替身的“散文诗”统治中国文坛大半个世纪,直到今天,仍有极少数人在固守。
笔者认为,现代中国散文诗真正的崛起是在耿林莽先生的散文诗出现之后。可以说,耿林莽先生的散文诗是中国散文诗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诗开中国现代散文诗之先河。如《中国当代文学史纲》中说:“创造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用现代手法表现现代意识,是耿林莽散文诗的突出特点。散文诗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程中,耿林莽有相当的代表性”。著名诗人屠岸先生在他的《声色交辉,笔下流情》的诗论中评价说:耿林莽的“散文诗可说是没有音符的音乐,不用颜料的绘画,但同时又寓音乐于节律,寓色彩于文字。因此又是声与色的结合、交融”。笔者认为耿林莽先生最大的贡献是发现并实践了“诗意在散文诗中独特的表现方法”,即“突兀艺术”。
所谓“突兀艺术”,笔者的解释是“在散文式语境中强性切入‘突兀’的诗意,变平行为逶迤”。笔者用“切入”一词,而不用“建筑”一词,是为了强调这一手法的“专用性”和“实效性”。这里还要强调的是:“切入”要不露痕迹,不能像木匠的楔子;“突兀”要自然形成,不能生硬。
“以散文的叙述方式将不同的诗之意象进行架构,‘突兀’诗的内核;呈现出散文的形体,诗的内蕴”。这是笔者对散文诗“突兀艺术”的具体阐释。请看耿林莽先生的一首散文诗的节选:
满山坡的阳光,怎么说撤就撤了?寺庙,殿宇,庭院,骤然间陷落。
脱不掉的黑袈裟,阴沉沉披散。
这时候,雨来了。
——《雨:湛山寺外》节选
浮山九点,着一浮字,那些峰峦,仿佛就动起来了。
梦境似的白云,飘飘然而至,却又自去了。只留下晃悠悠的浮山:
浮着九点烟。
——《雾,浮山九点》节选
从以上两处节选可以看出散文叙说式的语境中有着明显的“突兀”成份:阳光的“撤离”、寺庙、殿宇、庭院的“陷落”、“披散”的黑袈裟、“浮”着的“九点”、梦境似的白云“独自去了”,晃悠悠的浮山“浮着九点烟”等。我们不得不感佩耿先生对汉语动词出神入化的运用,让所有的画面在动中闪烁出无穷的神韵。诗意的彰显得益于“突兀艺术”的把玩的精到。
用板画式的刻意、油画式的色块、国画式的连接、音符式的跳跃,加上形象的逻辑呼应,达到散文诗区别于散文与诗歌的特殊张力,是耿林莽先生的散文诗现代意识、特征的示范标识,他的“风格之特色即流动的物的具象和流动的情的抽象通过声与色的组合纠结而达到和谐统一”(屠岸语)。其实诗中所有的物象都是“死”的,真正让物象动起来、变得有生命的是与主题相关的“情绪线”。这个“情绪线”才使“突兀”的意图衍变为艺术。
“突兀艺术”还有一个最显著特点,那就是让诗的意境“直接参与”,而不是像传统散文诗那样让诗性意境“间接涉入”。“直接参与”减少或回避了传统的散文叙述套路、格式,让意象的诗性以散文的流程直接介入,不拖泥带水,它是主动性的,是理性架构:“满山坡的阳光,怎么说撤就撤了?寺庙,殿宇,庭院,骤然间陷落。脱不掉的黑袈裟,阴沉沉披散。”如此直接,基本找不到丝毫缝隙和不该有的成份,它就像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无可挑剔。“间接涉入”是被动性的,贴金似的,几百个汉字之间挂几个“诗的标签”,表明“这是散文诗”。散文中掺插了几点诗的元素,就成了散文诗吗?非也。只能说“它像散文诗”或“接近散文诗”。我们不妨从一章我国早期的散文诗来作说明:《春的心》(节选),作者:丽尼
“我寻找着,在春的怀中,想得到一枝桃花;春是这般地美丽的。我几乎沉醉了。在春的怀中,但是我仍然继续着找寻。山女们从我的身边过去了,她们嗤嗤地笑着,说这是一个痴心的寻找,她们说:‘看那痴心的寻找者。’似乎是,我是在荆棘之中寻找桃花”。
……
后面还有两段,基本是相似的叙述,故而省略。丽尼先生是我国上世纪30年代初引人注目的青年散文作家,被称为“悲哀与忧伤的歌手”,曾得到巴金的赞赏。按当时的水平,《春的心》可以说是杰出的散文诗了,但按今天对散文诗的审美,就明显相形见绌了。笔者并非有意否定过去的散文诗,只是为了证实两者的差别。《春的心》从整体上有着散文诗的创作意识,但由于行文是传统的、诗性的“间接涉入”,散文的成份多于诗的成份,读者接受的信息是理念多于诗意。这就是诗意“间接涉入”散文诗的局限与不足。
历史的有些结论与我们今天的审美也许存在太大分歧。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好的就继承,不好的就摒弃;这是科学的方法论。因此,在奔向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只能说对光荣的文学传统不可不铭记。
中国现代散文诗,继耿林莽、李耕、海梦、许淇等老一代探索者之后,一大批70、80、90后又继往开来,开拓发展,刮起了一股炫风,为诗坛瞩目。中国现代散文诗的美学特征已基本形成,“突兀艺术”乃其中较为重要的美学技法。本文重在提出这一观点,以供商榷。
2014年3月25日
(此作已发表于《诗潮》2014年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