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乡愁,一场无法逃避的宿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5 2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乡愁,一场无法逃避的宿命》

        著名诗人、文学家余光中先生驾鹤西去,在中国新诗诞生百年的日子里,诗坛泰斗陨落,是汉语言文化的一个重大损失。闻之仙逝,本就寒冷的冬天,仿佛又增添了几分寒意,让人伤感惆怅。先生的文学成就是巨大的,除了诗歌,在散文,翻译方面,他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台湾学者陈芳明对余光中的评价是:“以诗为经,以文为纬,纵横半世纪以上的艺术生产,斐然可观;那已不是属于一位作者的毕生成就,也应属于台湾文坛创造力的重要指标。”文坛巨匠梁实秋赞誉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出后,便立即被众多媒体报道,朋友圈,自媒体,微信群聊也被刷屏了,有关诗人发酵的这种“轰动”效应上次出现还是2015年被冠以“脑瘫诗人”的余秀华那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横空出世,其他诗人的任何事情,哪怕是跳楼自杀也不会在普通人群中产生一丁点涟漪,哪为何诗人余先生的仙逝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呢?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乡愁”。
       关于乡愁,《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答案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而百度是这样解释的: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百度的解释更准确些,也基本阐释了乡愁的基本内涵,正因为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所以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外出讨生活求发展的人们,谁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那些关于故乡的记忆是血脉得以生生不息的源泉,她让人们有根有归属感,这也正是凝聚族群的文化基因,谁也无法逃离,除非他数典忘祖。先生在大陆的成名作《乡愁》传诵度太广了,他的离去自然让人们想起了《乡愁》以及乡愁所衍生的情感需求,在不经意之间触动了内心某根最敏感的神经,如冬日暖阳,让人们欢呼又伤感。
       令人意外的是,余光中先生对《乡愁》并不是十分喜爱,对“乡愁诗人”的标签也是一笑了之,他也不喜欢在公开场合老是吟诵这首诗歌,2014年,他在参加海南大学的一场活动时就婉拒了,事后他还说希望大家看看他其他的主题的诗歌,而不仅仅是《乡愁》。事实上,他的其他作品,比如《当我死时》、《一夜的雨声说些什么呢》、《乡愁四韵》等诗歌作品更有文学艺术价值,他的散文还后来居上,超越了诗艺,但人们几乎不知,殊为憾事。
        在大陆,由《乡愁》引发的余光中热,原因有三:一是因为他的诗歌曾经入选过教材,诗歌本身简洁,晓畅而富有音乐之美,这种新古典式的诗歌符合大多数国人的审美观;二是这种亘古不变的朴素情感在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三是在诗歌文本之外它还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浅浅的一湾海峡阻隔了两岸,诗人对国家分裂的忧伤和渴望国家统一的憧憬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情怀。
       关于乡愁,2013年12月,习大大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大大的讲话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当下的中国,城镇化的脚步轰轰烈烈,无数人离开村庄和小镇去城市讨生活谋发展,伴随的是乡村的凋敝、小镇的衰落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大批外来人口游离在乡村和城市之间,像没有根的浮萍一样,忙于生计的人们感觉一切都在变,一草一木在变、山川河流在变、曾经熟悉的人和事也在变,变得让自己难以理解和认可,模糊了那些曾经美好的记忆。虽然生活在改变,但午夜梦回,心中似乎又少了某种东西,对家乡总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和希望萦绕于胸,久久不能释怀。其实这就是乡愁,可乡愁总是无处可依,让人忧伤甚至于绝望,让如我等者无法逃避,犹如一场宿命!好在我们还有希望,可以找到乡愁,记住乡愁,从而我们就可以找到根,守住灵魂,让血脉得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8-1-31 10:5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敖华 发表于 2017-12-19 23:20
欣赏   问候

谢谢,迟复见谅!祝新年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12-19 23:20 | 只看该作者
欣赏   问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21:4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王恩荣 发表于 2017-12-16 10:33
再举诗例进行深层细致一些分析就更好了

谢谢指点,想到只是围绕乡愁写点随笔,就没有搞这些。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12-16 10:33 | 只看该作者
再举诗例进行深层细致一些分析就更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12-16 10:31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8 04:0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