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55|回复: 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作手记] 《我读杜甫草堂(二章)》写作始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4 09: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创作手记]
抓住“印象最深的一点”
——《我读杜甫草堂(二章)》写作始末

蔡  旭


不到杜甫草堂等于未到成都。这句话我是知道的,为此几乎每次到成都,我都到草堂去一次。这次是35年来的第四次了。
但我一直没有写过杜甫草堂。不是不想写,而是不敢写。1250多年来,写草堂的诗文数以万计,“早有某某在上头”。要写,很难写出新意。
我这次来到杜甫草堂,是2017年12月底,不知是不是找得到一点写作的由头?
参观结束时,杜甫草堂博物馆研究部的彭燕问我:“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一千二百五十多年了,那茅屋还在。”
她点了点头。一千二百五十多年了,还有多少房屋能留下来?更不要说一座茅屋了。但杜甫草堂屡毁屡建,一直都在,原因是大家都知道的。
我突然想到,要写,就写“印象最深的一点”。印象最深的一点,也就是最打动自己的一点。抓住这一点,其实也就是抓住了一首诗的诗眼。围绕这一点展开,思路一下就畅通了。
回来以后,我就动笔写作。冒出的第一句,就是“一千二百五十多年了,那茅屋还在。”正是“印象最深的一点”。
参观那天,是导游刘小莉作的讲解。她不但对景物如数家珍,而且对杜诗也稔熟于胸。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她也介绍得很详尽,因而给我的描述与联想提供了不少方便。接着,我描述了当时在现场看到的情景:
“有史以来最著名的茅屋,还坐在成都浣花溪畔。
茅草覆顶,黄泥涂壁,同当年没有什么两样。
被八月秋风卷去的三重茅,早已盖上屋顶。被南村群童抱入竹林的茅草,也已物归原主。
床头不再屋漏,也不见雨脚如麻了。
屋前土台的石桌上,还有他妻子画下的棋盘。甚至你若有心,还能找到他稚子用针敲成的钓钩。
敞开的柴门整日迎客,僻静的花径终年飘香。
就连门前的四棵小松、五棵桃树、万竿疏竹,全都没有缺席……”
“印象最深的一点”,实在是太深了,在下一节的开头,我忍不住又重复了一句。
之所以“还在”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了,用不着我细说,也只点了一下:
“当然,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在。”
到此,我觉得可以收尾了。
“世上还有其它什么茅屋,能抵得住一千二百多年风雨所破、兵火所焚、光阴所毁?
有了这首诗,这间茅屋就可以永驻世间。”
所有的联想与回味,都可以由读者去补充,去完成了。
写得很顺利。原因就在于抓住了“印象最深的一点”。这一点,是点燃情感炸药包的那根导火索,是“纲举目张”的那根大缆,是“茅塞顿开”的那个塞子,是牵牛时牵的牛鼻子。抓住它,拔开它,点燃它,思路就豁然开朗,情感就汩汩畅流了。这章散文诗算不上好,但它能够写出来,关键在于抓住了“印象最深的一点”,这是不用置疑的。
我给这一章的题目是:《茅屋永在》。还写了另一章,总题目叫《我读杜甫草堂》。不管写得好不好,这两章作品是从我的角度,用我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我见我想我的情感,也就可聊以自慰了。


参观草堂时我就在想,当年就只是一间茅屋,现在搞成了一个大公园,到底说明了什么呢?
还是那位杜甫草堂博物馆研究部的彭燕,在交流时谈到,杜甫一生走过的地方很多,但成都草堂,却成了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她说有一位另一杜甫遗迹地人士说过一句话:“知识分子的待遇在这里才得到了解决。”
说者也许无心,而听者的我却大受撼动。又一次茅塞顿开,又一个“诗眼”。
于是回来后,另一章《草堂思绪》也写出来了。
这一章是先有了“诗眼”作为结尾,而前面一节作了大段的铺垫:
“当年,只是一间茅屋,一亩小院。
现在,是一座博物馆,三百亩公园。
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一条中轴线,展示了诗圣与诗史,以及中国古代诗歌史。
两旁对称的回廊,其间是萦回的流水、勾连的小桥、掩映的竹林、浮动的花香。
还有大雅堂,一座宝殿;少陵碑亭,一座纪念碑。
茅屋故居,被庄严肃穆、古朴典雅与幽深静谧、秀丽清朗所簇拥。
诗人的塑像在人们的仰望中伫立。后人的颂诗与楹联在人们的口碑中相传。
一生仕途坎坷,始终未获重用的诗人,也被配了一座“大廨”,有了办公场所。
每年百万人瞻仰,每逢正月初七,还有“人日诗会”的盛景。”
之所以铺陈得那么详细,是为了对比,同当年那间“茅草覆顶,黄泥涂壁”,且经常“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相比。特别令我感到有意思的是,“一生仕途坎坷,始终未获重用的诗人,也被配了一座“大廨”,有了办公场所。”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后人的“官本位”,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人们对诗人的崇敬。
罗列了现象之后,补充了几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成都草堂,这个当年诗人住了不到四年的地方,如今成了一块圣地。
一座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点出这些现象的实质,是“圣地”与“精神家园”,这正是诗人及草堂在人们眼中与心中的“待遇”。
下面一节,就水到渠成了:
“这一天,我来到草堂拜访。
看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待遇,终于在这里得到了落实。
明白了,一位知识分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待遇。
以及,怎样才能有这样的待遇。”
“待遇”一说,不是我的“首创”,我是引用的,借用的。不过用在诗中,也许亦可以算是一个亮点吧?而最后两句的“为什么”与“怎样”,既是我的思考,或许也会引起读者的思考吧?
这两章散文诗,前一章得了个开头,后一章得了个结尾,都是在别人的引导或点醒后的收获。这也说明了,“印象最深的一点”对触动灵感的重要,“诗眼”对一首诗的重要。
(2018年1月17日)

蔡旭,广东电白人,现居珠海。退休报人,不退休散文诗人。出版散文诗集《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等28部,散文集、短论集9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8-2-3 14: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8-2-3 08:09 | 只看该作者
陈中明 发表于 2018-2-2 18:57
老师客气了
继续来学习

不必客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8-2-2 18:57 | 只看该作者

老师客气了
继续来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8-2-1 22:02 | 只看该作者
陈中明 发表于 2018-1-29 19:23
嗯   我看到了
祝福

谢谢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8-2-1 22:01 | 只看该作者

同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8-1-29 19:23 | 只看该作者
蔡旭 发表于 2018-1-29 16:03
本文已被“河南省散文诗学会”微刊1月29日转载。存谢!

嗯   我看到了
祝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8-1-29 18:2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16:03 | 只看该作者
本文已被“河南省散文诗学会”微刊1月29日转载。存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16:02 | 只看该作者
陈中明 发表于 2018-1-27 17:48
谢谢蔡老师,欣赏学习了。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3 04:5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