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41|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PK帖:《驯蛇》与《午间的虚幻》二文中的思想指向和艺术高低请教各位老师解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01: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埙羽 于 2012-10-7 22:22 编辑

                                                                                               《驯蛇》
                                                                                                          ● (隐去作者)

        可爱的蛇,你干嘛离得那么远?过来,再近一点,行了,就待在那儿。对你来说是不存在界限的。你不承认任何界限,我又怎么让你听命呢?那将是一个艰巨的工作。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请你盘起身来。我说的是盘起来,可你却展了开来。你听不懂我的话吗?你显然听不懂。但我说得很明白啊;盘起来!不对,你没有明白。我用棍子指点给你看。你得先盘成一个大的圆圈,然后在里面紧挨着盘上第二个,如此以往。如果说你现在还仰着小脑袋,那么待会儿,随着我吹出的笛子的旋律慢慢地沉下去,停止演奏时,你也就静下来,届时你的脑袋将正好处在最里面那圈里。

                                                                                         《午间的虚幻》
                                                                                                   
●(隐去作者)
         
         一个乡村的午间,一尾蛇滑过的路面,一溜萤亮的液体,在阳光下闪开尖细的绿芒。这是它沿着三月的青青草岸,去陌上釆摘的桃花骨朵和细雨水精心酿造的毒液,在这个午间倾腹吐出。一辆车驶过,又一辆车仍然驶过。它望一眼空旷的柏油路面,闪了闪细腰,吱溜地窜入草丛,掠醒的一畦茂密的深草,一浪浪地蜷起青葱幽静的草浪远了开去,又在它身后瞬间合拢。草甸的深处,一幢幢鸟声堆砌的小屋,连同溪边居住的一尾尾喜欢青了又青的小青蛇怎么消失了踪影?也许没有逃出冬季的那场大雪,它们己被葬在雪下。来自草甸深处的一溪水流漫开的花红,翻过我指间的瞬间,我曾问过水流,青蛇们各自散失的消息。水说:“我们停不下来,当然,让红花染你一掌香味的时间还是有的”。发生在蛇族地域中蛇的秘密事件,不要问,也没有谁会对你说。滑过路面的那一尾蛇早已不见了踪影,路边的荒草更为幽深,除了偶尔路过被太阳晒的滚烫的车辆遗留下的喘息声音,乡村的午间归入宁静。什么事件都没发生过,甚至目击者所见的和听过的午间发生的一切,同样是场虚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15:30 | 只看该作者
张无为 发表于 2012-10-8 10:56
更喜欢前面的,耐人寻味。

第三位老师围座,倒履相迎,上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2-10-8 10:56 | 只看该作者
更喜欢前面的,耐人寻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2:54 | 只看该作者
        有个人这么评价:
        我的看法:《驯蛇》看似简洁甚至愚笨可笑的描写,却深刻形象地揭示了社会人的困顿纠结。《午间的虚幻》的写法,空灵而美,是钻入了个人视觉的想象力之中,来微观描写蛇,因此很是浪漫,奇异变化的,或者说是有意识的美化蛇,是一种技术活,然而幕后可能是某一个地方的缺失,而开出黑暗之花。因此,前者是社会性的揭示,后者是隐私性的揭示。从个人来说,非常欣赏后者的想象力,风花雪月的表象,而实有深藏不漏的黑幕做背景,实在是丰饶!就个人的隐私性的隐喻,后者达到令人惊叹的境界,与《驯蛇》一文相比,只是开掘的方向不同而已。前者是不言社会,而隐喻社会。后者是,避而不谈江湖,只隐射江湖风月。总得来说,前者不谈世事,但却恰恰能够象征性地隐射洞见真相。后者因为看透了世事,反而一句不能言及现实,只专心在反面上做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2:26 | 只看该作者
风之子 发表于 2012-10-7 10:27
《驯蛇》、《午间的虚幻》对蛇的描绘是很传神的,前者有近处往远处写,描画远处蛇的形态;而后者笔触细腻, ...

泉声、野茶、石桌、米酒、篱边的菊、路过菊上的风,和风走时,石桌边的二位师长忘记了饮酒,不断蜷起各自的手指,数着那阵风捎走了几瓣菊花。我又患了臆想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2:23 | 只看该作者
闲云野鹤 发表于 2012-10-7 12:34
不过,每一篇就其所表达的思想与其所需要的形式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文章的“高低”,取决于它们在其历史 ...

泉声、野茶、石桌、米酒、篱边的菊、路过菊上的风,和风走时,石桌边的二位师长忘记了饮酒,不断蜷起各自的手指,数着那阵风捎走了几瓣菊花。我又患了臆想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18: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埙羽 于 2012-10-7 18:29 编辑

艺术圆桌,欢迎各位老师围观和入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18:27 | 只看该作者
闲云野鹤 发表于 2012-10-7 12:34
不过,每一篇就其所表达的思想与其所需要的形式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文章的“高低”,取决于它们在其历史 ...

再次感谢闲云野鹤老师的对二文本客观的叙述和见解,收益颇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10-7 12:34 | 只看该作者
不过,每一篇就其所表达的思想与其所需要的形式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文章的“高低”,取决于它们在其历史语境中所体现的创造性地位,别的都次要。比如《训蛇》道理就非常深刻,语言也需要朴素。
所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不同的写作往往不可同日而语。
就如许多历史上的诗歌名作,今人可以超越,但是前者地位确是不可能被后者取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12:29 | 只看该作者
闲云野鹤 发表于 2012-10-7 12:17
这两条蛇:
第一条是落入训蛇人之手,失去了自由,任人摆布,它的处境是可悲的。但是驯蛇人靠驯蛇吃饭,实 ...

艺术圆桌坐上了二位高贵的客人,闲云野鹤 老师,对文本本身客观存在的信息给予精彩的解说,为您上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9-28 19:3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