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俞平伯在《诗》创刊号上曾撰文说:“日本亦有俳句,都是一句成诗。可见诗本不见长短,纯任气声底自然,以为节奏。我认为这种体裁极有创作的必要”,呼吁以中文仿照日本俳句创作新体裁的诗,但回响不大。1920年代中国诗坛兴起“短诗热”一些作家写了一些具有俳句特征的短诗,表现瞬间感觉,形式凝练简洁,例如汪静之的《惠的风》,何植三的《农家的草紫》,潘漠华、冯雪峰等人的《春的歌》等,但这些短诗只能说是受了日本俳句篇幅短小和某些创作特点的影响,不算是汉语的“俳句”。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的学者、诗人交往频繁,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亦让更多中国人认识到俳句。1980年5月30日,中日友好协会首次接待大野林火为团长的“日本俳人协会访华团”。日方送来了松尾芭蕉、与谢芜村、正冈子规等古代俳人的诗集。在场的赵朴初诗兴勃发,参照日本俳句十七音,依照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声法、韵法、律法等特点写了三首短诗,就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组汉俳。当天在北海仿膳宴席上,林林也即兴创作了两首汉俳《迎俳人》。
1981年4月,林林和袁鹰应日本俳人协会之邀访问日本,在日本《俳句》杂志上发表《架起俳句与汉俳的桥梁》一文,“汉俳”亦随之定名,正式成为一种韵文体裁。当年中国《诗刊》第六期亦公开发表以上三人的汉俳。1982年5月9日《人民日报》也发表了赵朴初、钟敬文等人的汉徘,引起当时的中国诗坛注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