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891|回复: 26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际微诗栏目——特约评论员专项评论专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2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际微诗栏目——特约评论员专项评论专帖


建议
——特约评论工作 :1、评论及进一步倡议完善国际微诗栏目以及国际微诗大赛的各个产品、工作进程、细节。2、为国际微诗栏目及国际微诗大赛的长期运行发展推波助澜。3、为国际微诗栏目及国际微诗大赛的长期运行发展进行思想理论建设。4、每人每周至少一篇350字以上的评论,两篇百字以上的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2#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23: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严家威 于 2018-4-9 00:08 编辑

特约评论员所写的评论文章
请复制粘贴在此存档。
不包括在栏目诗歌后面的简短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10#
发表于 2018-4-10 22: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楚南玉童 于 2018-4-17 16:36 编辑

对微诗的取精去粗之我见
文/楚南玉童

      微诗在辞典中仅称为短诗,微小诗;但在流派网做了限制,不超五行.意思是整首诗不过五行,要在这五行之内写出诗的整个体量和表述内容,这就是流派的独特之处.
      诗是文学载体中最为精粹的代表,一个前进的时代,无数支赞歌和无数个阴暗将被亮相,它是文艺阵线的先锋卒.而微诗将是一支鱼肠剑,不仅小巧,且锋利,它会以特别的灵动手法,去展示社会的真相,揭示人类的真善美与假丑恶.那么,微诗就是一支利箭,一支充满正能量的箭,一支让虚伪无地自容的箭,一支呼唤黎明的箭;所有的诗人,应该把诗磨尖磨利磨成精灵,用最简洁的文字,最生动的语言,去歌颂,去抨击;让毎一首每一行每一字发出铿锵的重音.我到认为,作为诗者,首先要洗涤自己的灵魂,要有敢于与非正义者较量的胆略,要有撕开社会阴暗面的黑幕布的决心,以一个哨兵的姿态面对,不畏强权,维护正义,为冤屈者伸张正义.而以微诗形式来表达,必须用最精炼的语言来慷慨陈述.
2018.4.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19#
发表于 2018-4-11 12:14 | 只看该作者
读奥冬微诗《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文/梦的门

粗看上去,这首小诗像流水账,叙事平淡,似无波澜,没什么吸引力。但说到心经,又不能不让人多一些留心。我们都知道,真学佛的人,外表平静,而内心丰富,经过千思万虑,然后才有波澜不惊的修为。我于是又多读了两遍,也终于自认为,发现其中的确有些奥秘。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心经》里的第一句话,勾起联想并呈现在我们面前和脑海里的,是《心经》全篇的轮廓和要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里面的名句,在这个基础上进而导引出“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是怎样的超脱!念《心经》的人,自然都希望自己的心能够实现这“究竟涅槃”。作者以此做题目,是给了我们一个背景交代,不论诗中的主角(或许就是作者自己)是什么出身,有怎样的性格,经历过什么。总之,他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我们大多数人有的烦恼困惑,他也有,只不过,他心里装着一本心经,会时不时打开来,让那些发光发亮的文字,照一照自己的内心。正如接下来,作者在诗的正文里所描述的。

堵车是我们上下班时常见的现象,昨天堵,今天堵,明天还堵。因为有这么多人在忙碌奔波,都想要自己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你开车,我也开车,人人都开车,为了体面,更为了速度,那么堵车就成了必然。表面看起来是堵车,其实再往深终究,就免不了说到人类欲望的膨胀,以至于地球都难以承受,警钟长鸣,而人的行为并不见收敛。面对如此情形,作者怕也和我们一样,会生出许多忧虑。然而,又能怎样呢?无法力挽狂澜,只好“在心里默诵《心经》”。

在古人那里,我们早已知道,“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滋味是不好受的,作者大概也是因为不好受,才只好拿《心经》来释怀。那么,默诵《心经》有没有用呢?昨天看到的是堵车,而今天注意到的是“路边新开的桃花”,这一抹亮色,自然能令人释怀不少。至于明天,花或许会落,而嫩叶子又会长出来。自然更替,看来也是因果报应顺理成章,人又何苦厚此薄彼自寻烦恼呢?

《心经》乃至佛教的思想,是否可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见仁见智,我在这里不敢妄下评断,单就诗而论,我以为,作者在这样一首看似平常的小诗里,很好地结合日常生活,传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感悟。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像作者这样自然流露、娓娓道来,既不显得生硬,也更有说服力。

附: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作者:奥冬

昨天上班,遇见堵车
在心里默诵《心经》

今天上班,遇见堵车
观赏路边新开的桃花

明天,或许花落,或许长出嫩叶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20#
发表于 2018-4-11 13:45 | 只看该作者
读周懿龄《大地》
文/梦的门

在刚刚结束的国际微诗大赛太平洋赛季投稿里,特别引起我关注的,是这样一首三行共十六个字的微诗,在这首微诗里,如果算上题目的话,“大地”出现了三次,似乎犯了微诗写作的大忌。然而,这并不影响我对它的喜欢。它就是周懿龄的《大地》。

大地是个什么样子,我们每个人都自认为很了解,但怎么看待它,态度各异。有人把大地颂扬为伟大的母亲,因为她孕育万物,承载着我们当前的生计和未来的希望;也有人对大地视若无睹,只当它是没有知觉的客观存在,不愿在它身上浪费一点感情。不论属于其中的哪一类,我们似乎都是人云亦云的大多数,说她是母亲,未必真把她当母亲,不过是一时的情感宣泄;说它是客观存在,也并未细究它是怎样的存在。作者是不同于这两类的第三类,他有独特的眼光和胸襟,所以能看到我们所忽略的另一种真实。

在作者眼里,首先是大地生发了历史,它承载也孕育,它让生命成为可能,让生命的活动和环境的演变成为可能,同时,四季轮回,不断沉淀,不断积累,使它有了更深厚的底蕴。所以,一开头,作者就搬出“历史”这个庞然大物,来对应大地,并用“层层碾过”来加以形象化,凸显出大地的宽广和厚重,使大地的形象伟岸而庄严。如果说历史就像摩天大楼,楼层多的数也数不过来,而大地呢,总是能承载起并最终消化它,让它变成肥料,生发出更多的历史。这样的大地形象,比起我们以前认识的大地,不是要饱满得多、丰富得多吗?

如果要再加以延伸,这个大地会让我们引发更多的联想。我们的精神世界,生来与物质世界对应,有怎样的物质,就会映照到心里怎样的形象,就算所有的历史都叠加在一起,映照进我们的精神世界,这精神世界也还有许多供梦想驰骋的空间,它还在不断酝酿,不断生发。这岂不是也和大地一样广博而深奥吗?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一颗大地一样的心灵。

作者在这里,用短短三行微诗,为我们塑造出来的大地形象,就像一尊伟岸庄严的佛的塑像,其中涵括的精神容量,足以放得下我们的一切思虑和心得。自此后,面对大地,能不心生敬畏,能不仰视而感叹之吗!

附:
【太平洋赛季】大地
作者:周懿龄

历史
层层碾过大地
大地顺便埋葬了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21#
发表于 2018-4-11 23:13 | 只看该作者
自析微诗三首
文/云朵


昨天偶有所感,即成《男人女人》一诗,随即发在“国际微诗”栏目。
现自我剖析如下:
《男人》
了却一些情
忘掉一些人
把日子投入到战斗

在我们印象中,所谓男人,一般都是小时候调皮捣蛋,大了更调皮捣蛋。间或者学些坏心眼,甚至叛逆爱上打架斗殴。或者一身侠义,爱上江湖,喜欢结交五湖四海朋友,所谓的朋友遍天下。一心浪迹江湖。
但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心路历练之后,当初的锐意已减,所谓的棱石磨成了圆石。开始淡出“江湖”,娶妻生子,组建小家。
于是,这时候的男人,是时候将过去的一些爱恨情仇,和一些相关的人和事,打包,放在过去。一心钻进柴米油盐酱醋茶组成的家庭生活,安心过日子。
结句的“战斗”不是平常所说的战争打仗,而是用来形容平常老百姓的艰苦奋斗和辛勤的劳作。“投入”是指老百姓的脚踏实地,全心全意的工作,不偷懒不使滑的“黄牛”精神。


《女人》
解开一些纽扣
把雪花变皱
心中走过多少人
无数

第一句“解开一些纽扣”,它给人最初的视觉感受也许会让你首先想到的是解带宽衣,风流之事。但这里它却包含了三层意思:一层,也就是大家所理解的女人的洞房花烛夜之事;一层,指女人的分娩,繁衍后代;一层,暗指岁月的更替。
第二句“把雪花变皱”是在第一句基础上的递进。试想,一个女人从少女到洞房花烛夜新娘的蜕变,再到母亲,奶奶和外婆的升级。经过这么漫长岁月的洗礼,女人的肌肤也已从当初少女弹指可破的水嫩变成了宛如老树皮的褶皱。此处“雪花”代指少女的雪白肌肤。
第三句“心中走过多少人”是在第二句漫长的岁月经历后发出的情感迸发。试想,一个女人从娘家到婆家,从少女到老婆婆。这漫长的人生经历,会经过多少的亲情,友情,爱情的变迁,又有多少人来过自己的生命又走远?
第四句“无数”是对第三句的感慨,既然自己的人生中经历了这么多的人事变迁,每一次的人生接触和失去都会触动女人那多愁善感,柔软的内心。此处“无数”是“不去数”的强力感慨!

这里再附加3月份的一首:
《剑》
一把玄铁剑,削铁如泥
却斩不断爱恨情仇
桃花带雨,开在三月
相隔十六年。一阵风起
花心又起春波

首先来说说写这首诗的缘由:写这首诗是流派一个叫“小龙女”的美女要我送诗,因不熟悉,我看着她的头像不知如何写,就没动笔。刚好那几天在手机上看到一篇关于杨过和玄铁剑的文章,于是稍加思索,即成五行。
再来看看这首诗,大家都知道杨过和小龙女是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的男女主角,这里不再多说。第一二句就是写杨过和玄铁剑的,剑虽快,却无法割断爱恨情仇,即说明了英雄难过美人关。第三句,是写实景,即写诗的季节和天气。也是承上启下的一句。第四五句是既实又虚,实是指小说中杨过独自山洞练剑的数年。“十六年”是一个年限的切割点,虚指。“风起”借三月的春风指男女相互喜欢之意。“花心”是借三月的花心而指女人的芳心。“春波”是指情意。
此诗是小说和现实结合而成。

以上诗不尽言,言不尽意,请各位老师和朋友多多指点,谢谢!

2018.4.11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36#
发表于 2018-4-13 11: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气化散人 于 2018-4-13 11:21 编辑

发表于 2018-3-3 19:55

【太平洋赛季】燕子

文 何小龙

平房墙上已刷出大大的红色“拆”字
飞来的燕子仍然在叼柴衔泥
将檐下的旧巢加固

大时代中的小命运
——品读 何小龙  《燕子》

好诗无需修辞,隐喻自然天成。这首小诗巧妙捕捉了可爱的燕子的生活动态,隐喻了大时代下小生命懵然无知与可悲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关注现实的情怀。这首小诗是以小见大的成功之作,批判现实的力作。
作家王朔曾在《谁比谁傻多少》一书中有对现实一段形象的批刺,说“china"中译就是”拆那”。九十年代末期,随着房改政策出台,国家开始推行住房的商品化,房地产市场巨大的刚性需求,政府财政及开发商的巨大利益诉求,导致全国各地纷纷大兴土木,房价更是一路暴涨,一飞冲天。与此同时,在法治配套相对缺失的情况下,暴力强拆事件此起彼伏,弱势群体的居住权受到野蛮侵害,自焚者有之,以命相搏者有之;面对天价房,老百姓或集祖宗三代之力以求一蜗居,或望楼兴叹,而权贵阶层则动辄坐拥多套住房,借机炒房者蚁聚蜂拥,火爆场面持续不减。房地产市场已成绑架中国经济之势,调控之策变为“空调”,城市之中房奴遍地,各大城市楼盘空置率不断提高,“鬼城”随之涌现。无力购房者从叹气渐至绝望,而房奴可能终世不得翻身。
燕子是可爱的,可燕子又是多么傻啊,多像草民,或浑然不知危险将至,或随波逐流听天由命。
拆吧!不拆就没有gdp的荣耀!拆吧!不拆哪来经济的腾飞!房子拆了,燕子可以另寻巢穴,草民的利益如何保障?诚然,有不少人因为拆迁一夜暴富了,他们已经成为房地产新政的支持者,或者说凡是住房无忧的群体,即便是房奴,都不愿意看到房价下跌,那么无房者的希望在哪里?
“拆”字是红色的,我想说,有血,血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55#
发表于 2018-4-15 22:27 | 只看该作者
杨光三行三品4-6

严家威《墓碑》陈皓《鱼》卢利斯《形象工程》

墓碑
严家威

  终
  于
硬硬

杨光三行三品:精彩图形诗,文字排列构架如墓碑,赏诗如读图,诗形诗画出彩。明摹碑实写人,不着一字,以图借物荡开小人物人世生死情态,借物喻人出彩。石头之坚硬、墓碑之硬挺、生命之弱小、生活之艰辛……唯等灵魂硬硬,小人物生与死的哀与幸,“终于”泄露无尽哀伤,借物寓意出彩,令人感慨嘘嘘。


陈皓
参透了
水的灵性
方敢托付一生

杨光三行三品:三行悟道,实属微型哲理诗精品。诗意哲思,借“鱼”而言,题文诗性轻点,智性趣味尽在言与未言之间,诗歌张力强,余味悠然;鱼水本浓情,水情却需鱼来参,看似违背常理的抒写,拓展无限想像空间。水之德,水之恶,鱼水和合,谁能轻悟!“鱼”一位多疑悟道者亦或一位明澈“和合”的高人,形态宛然。

形象工程
卢利斯
大街小巷挂满  空心的灯笼
昼  似乎很红火
夜  依旧很黑暗

(发表于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国际微诗栏目2018-3-17 16:58)
杨光三行三品:题文互映,诗题总提,诗文具像和虚写形象工程,二者相互拓展提升诗意和立意。对比映衬和比喻出彩,“形象工程”虚实对比,进一步凸显主题立意,“空心的灯笼”让“形象工程”更惟妙惟肖,韵味也更悠远;二三句相对比衬鲜明,“昼”、“夜”相对,“红火”、“黑暗”相衬,引人深思;比喻具像与喻指虚像结合朴实圆润,巧妙摹描拓展提升灯笼的物象特征和喻指功能,诗人和普通读者皆可领悟。反映社会现实接地气的现实主义诗作,干预现实与诗意提升相结合,是暗喻更是警醒。诗人感喟曰;真工程、真形象工程,坚决支持;假形象工程,真有些无语而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58#
发表于 2018-4-16 12:10 | 只看该作者
微诗七人评——李唱白的《大开元寺》


◎开元寺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
从一处佛堂,拜到
另一处佛堂
像一炷香火在走动


东篱点评:

    第一次真正关注李唱白,是因为穆晓禾推荐的那首《大开元寺》:“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从一处佛堂,拜到/另一处佛堂/像一炷香火在走动”。阅读中,干净而直接带来的力量感或许不足夸,但新奇带来的震撼感和愉悦感,于文学创作而言还是值得大夸特夸的——一位白发老人拜佛堂,居然“像一炷香火在走动”,这样看似寻常却奇崛的比喻,令诗意陡然而出,并迅捷漫延而直抵人心,真亏诗人想得出。于深入佛堂的老人而言,惟精神上真正具备心无旁骛的虔诚,方能给人如此形象;而于置身红尘的诗人而言,若不具备精神上心无旁骛的虔诚,又如何能创作得出。白发老人会身死,一炷香火给毁灭,但人的精神与信仰将在天地间永流转(“走动”),这是这一比喻给诗歌带来的另一层深意。于此,似乎可以得出一种结论:好的诗歌有时就是一个精准的比喻。修辞的力量往往给予文学作品无以言说或言说不尽的魅力。(节选)


    东篱简介:东篱,1966年元月生于河北丰南。中国作协会员,河北省作协诗歌艺委会副主任,唐山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唐山文学院院长。出版诗集《从午后抵达》《秘密之城》《唐山记》。曾获河北诗人奖等奖项。



蒲素平点评:

    事实上,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远离尘世,但诗人依然可凭借个体经验延伸进入内心的“尘世”,那一定是个不一样的尘世。“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从一处佛堂,拜到/另一处佛堂 /像一炷香火在走动”——《大开元寺》。以人性的经验直接越过事物的表面进入幽暗的核心部分。一个老人,一炷走动的香火,精神的寂寞处传出响动。或者说因深刻的洞察,获得了一种尖锐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触及人性经验的深度。对这样的诗歌,我们无需过多的阐述,诗句已借助每一个读者的个体经验,或者说诗人已借助特有的语词去凿通一条幽暗生命体验之路。(节选)


    蒲素平简介:蒲素平,1969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诗歌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就读第31届鲁迅文学院高研班,作品散见《诗刊》《文艺报》《中国作家》等,出版作品集《大风吹动的钢铁》《唐诗的另一种写法》等多部,入选多种年度诗歌、散文诗选本。曾获首届河北省文艺贡献奖、河北省文艺评论奖等多种奖励。



侯建丽点评:

    微信时代我们每天可以在朋友圈、关注的公众号、诗歌群读诗,一月下来不知要读多少诗,但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诗并不多,而诗人李唱白的《果》《大开元寺》二首诗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位诗人,一生能写一首让别人记住或几首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诗,应该是值得庆幸的。
李唱白以写短诗为主,短诗更注重灵感与思维的敏捷性。一般短诗都是通过捕捉意象,在瞬间完成诗人的思辨及诗意的升华,也就是一首优秀的短诗也许就在一念间能诞生震撼人心的诗句。
    《大开元寺》中把从一处佛堂拜到另一佛堂的一位白发老人比喻成一柱走动的香火,不仅非常妥帖,而且神秘玄幻,仿佛这不是诗人的语言,而是神赋予的。这些神来之笔不仅提升了诗意,更是让人感叹诗人诗歌灵感的天成或思维意识的敏锐。(节选)



    侯建丽简介:读诗、写诗、评诗。生于李白祖居地甘肃天水秦安县,作品发表在《诗歌周刊》、《中国诗影响》、《香港橄榄叶诗报》、《天水日报》等多家纸媒及网刊、公众平台。出版个人诗集《缪斯的眼泪》。



少木森点评:

    李唱白的短诗,冷静、犀利、有撞击力。“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 /从一处佛堂,拜到 /另一处佛堂 /像一炷香火在走动”(《开元寺》)。读这样的诗句,会是什么感觉、什么感慨,什么样的心灵撞击呀……《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假设李唱白这诗句已经化作“鹤鸣”,闻达于天,老天爷听了,又会是什么感觉呢?(节选)


    少木森简介:原名林忠侯,教授、诗人、作家。龙海紫泥人,现居福州。“闽派诗歌百年百人”入列诗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致力于“禅意诗”创作,著有《读出的禅意:中国当代禅意诗选读》等诗集。已发表及出版作品400多万字,被选入多种权威选本和教辅资料,获过澳洲杯新诗成就奖(最高)、孙犁文学奖、中原杯征文一等奖、诗星杯一等奖、逢时杯一等奖、福建省优秀文学奖及陈明玉文学奖等十多个省级以上奖项。



吕本怀点评: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与“一炷香火”,本是两个物象,却通过不断地“拜倒”而合二为一。诗人写开元寺,却对开元寺不着笔墨,只着重于拜佛的人,这很高明。倘若没有拜佛者的虔诚之心,再宏达富丽的寺庙也徒有其表。


    吕本怀作者简介:吕本怀,笔名清江暮雪,湖南省华容县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诗刊》等报刊发表诗文一百余首(篇)。



奥冬点评:

    烧香拜佛,我其实不赞成,认为只是形式。佛不做交易。修禅在心。但一代人有一代人、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观点和生活。对他人真正的虔诚与信仰,我是真心敬佩的。白发老人像一炷香火在走动,出奇出新而贴切无比,禅意在不经意间流露。



    奥冬简介:奥冬,本名苏晓东,河北邢台人。2002年出版诗集《珊瑚心》,2013年出版微型诗集《珊瑚梦》,2016年出版诗合集《华夏当代微型诗家》。现为中国微型诗、现代禅诗研究会、河北省作协、邢台市作协成员,邢台市诗人协会副秘书长,《新诗大观》编辑部主任。




穆晓禾导读:


据考,全国有十六座开元寺。
据考,为了区别其他的寺院,忽必烈于1250年,把邢台的开元寺,赐名大开元寺。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寺院也被列为了A级风景区。能代表一个城市的地标,寺院也算是其中一类。开元寺是邢台寺院类地标之一,其它还有白雀庵、扁鹊庙和玉泉寺等。
去寺院拜佛敬神,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的一个情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从一处佛堂,拜到另一处佛堂 ,像一炷香火在走动。
不止是满头白发的老人,像我等中年人,像10多年前我等青年人,以及少小儿童,越来越多,男男女女。
有的是为了感受一下寺院的气氛,让尘世的自己,偶尔走进静穆,为洗心而来。
有的是为了烧香祈福,有的是为了还愿,有的只是为了与方丈谈论佛经和诗词而来。
一个小小的寺院,承载着无限的心事。
哪个寺院,没有几个大殿?哪个寺院,没有几间佛堂?哪个寺院,没有几尊神灵呢?
拜完一个,转而接拜下一个。
那个白发的老人,像极了一炷香火,在走动。如果我们可以隐身,我们便会看见无数移动的香火。手举檀香的香客,其实是另一种香火。
看一个寺院的香火旺不旺盛,得看这个寺院的香客多与不多。由此印证的是,这个寺院的佛神,灵与不灵。
说一个家族的香火旺不旺盛,得看这个家族的子孙多与不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开枝散叶,多子多孙,印证的你是否多福。
而我们的大中国,人口是如此之多,这香火燃得也太旺了吧。
寺院若没有香火,便没有香油钱;家族若没有香火,便支不起一座祠堂;国家若没有香火,很可能会一穷二白。
香火需要延续,需要被不断地点燃。
一个人,谁不是肩负着一枝一脉的香火呢。传种接代是人生必须事,当然也是一件自然事,这没什么可值得骄傲的。
在这个尘世,我们看见太多的人,以及自己。
我们在行走,我们每个人都举着自己的脑袋,在行走。我们是自己的香火,一旦点燃,总有熄灭的那一天。
不像寺院,可以重燃一炷香,可以被无数人的点燃。而我们,只有一次燃烧的机会,有的没有燃完,有的却能熬到油尽灯枯。
一生,总得燃烧一次吧,把自己点旺,照亮别人的时候,你就是他们心中的灯光。可长可短的光亮,诠释着自我生命的意义。
做一炷走动的香火,留给这个世界的是余香,留给这个世界的是火光。哪怕有一天,我们也满头白发了,哪怕我们只是别人眼中的一炷细细的香。



穆晓禾简介:晓禾,70后诗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获救之舍》,个人微信公号诗阅读id:shiyuedu20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62#
发表于 2018-4-17 09:52 | 只看该作者
与韩庆成同志商榷五行微诗
作者/澧有兰

在韩庆成同志的一份简介中(见微诗栏目文章《热爱五行微诗的诗人进!留下简介通联诗观照片 流派微诗天下皆知!微诗之光闪耀当世!》),称自己是流派网五行微诗体的创始人,虽然我不反对,既然这样郑重其事的介绍,为了慎重起见,作为一个诗友,作为一个同志,就不得不啰嗦几句,与韩庆成同志商榷。

我从《微诗开栏的话》《五行微诗的文本验证》等一系列五行微诗的论述中,韩庆成同志为五行微诗理论的提出和建立,的确作出了探索和努力,而且首次宣示,个人非常钦佩,也是中国诗歌流派网发展之大欣。

尽管智者千虑,也有一失,在五行微诗理论的论述中,韩庆成同志始终没有明确谈及五行微诗的“分行空行算作一行的问题。”

纵观古今中外诗歌,我以为,诗歌的“分行空行”,不能忽略不计,空行亦应算作一行,五行微诗也不例外,不然诗歌的上下节之间为什么要空出一行呢?

作为一个理论的提出和实践,写上以上几句,不是为了别的,仅仅为了“五行微诗理论”更科学,更严谨,更系统,更全面,仅此而已。

顺致创安,紧紧握手!

2017/11/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113#
发表于 2018-4-22 15:06 | 只看该作者
一花一世界,读微诗《映山红》
文/云朵

《  映山红》
作者:半只苹果

无山可映
就映映花盆
映映阳台
用春天的一隅
火上十天半月

20180420

诗人的心是敏感的,是灵动的,是触类旁通的。于是,每当看到的一物触动心中那颗敏锐的心时,它即以诗的面目与大家见面。
半只苹果的这首《映山红》就是很好的例子。由诗句可知诗人是在阳台上养了一盆映山红。每日清晨,每日傍晚,每日在家闲暇时间,一到阳台就可以看到这自由生长的映山红,特别是在这万紫千红争相开放的春天,看到这独自开放的映山红,不禁触动诗人敏感和怜悯的心,不由发出“无山可映/就映映花盆/映映阳台”的感触。即便如此,映山红也不负春天,不负自身生命“用春天的一隅/火上十天半月”。
这是一首很好的闲情逸致的微诗,很不错的心情抒发。谢谢!
2018.4.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2#
 楼主| 发表于 2018-8-8 0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1#
发表于 2018-8-8 09:32 | 只看该作者
严家威 发表于 2018-8-8 08:54
欣赏学习问好……握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8-8-8 08:54 | 只看该作者
澧有兰 发表于 2018-8-8 08:42
再说几句题外的话
——简评樊健军微诗《脚手架》
文/澧有兰

欣赏学习问好……握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9#
发表于 2018-8-8 08:42 | 只看该作者
再说几句题外的话
——简评樊健军微诗《脚手架》
文/澧有兰


《脚手架》

樊健军


才进城一天,我的农民兄弟就信基督了
他在脚手架上叫喊,“我是耶稣”
旁边的兄弟笑了,“我也是耶稣”

将脚手架砍断,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十字架
去看望他们的时候,仿佛我就在教堂

(发表于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国际微诗栏目2018-3-8 13:37)


以前写诗评写过相同这样的题目,所以这次写,加了一个再。鉴于这个评论题目有点笼统,所以我先说明一下我评论的主旨观点:“脚手架”或者说“十字架”不是束缚农民兄弟的枷锁和桎梏。相反,它是农民兄弟进城致富的阶梯。

分析《脚手架》之前,先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一是“脚手架”是农民进城和致富的跳板;

二是砍断脚手架是一次质的飞跃;

三是即使砍断脚手架,也必须建立新的脚手架;

四是戴上“十字架”,是农民兄弟自愿的;

五是十字架不是精神枷锁和桎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保护神;

六是基督教是一所综合性高等学府,信仰它,就要不断地接受洗礼。


只要有了这几个结论,分析全诗就得心应手了。下面是我分析这几个结论存在的理由:

一是农民兄弟是信基督的。诗的开篇,开明宗义就可以确定,“才进城一天,我的农民兄弟就信基督了”。

二是农民兄弟不但信了基督,而且很愉快地就接受了。所以他们在脚手架上大喊:“我是耶稣”;“我也是耶稣”。呐喊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

三是既然信了人家的基督,那么就要接受人家基督的“条条框框”,组织的管理。俗话说,拿人家的手软,吃人家的手短,这是常识,人之常情,无需多说。

四是农民兄弟不仅进了教堂,而且接受了基督洗礼。这是诗歌作者本人说的,也是作者本人看到的。“去看望他们的时候,仿佛我就在教堂”。不容置疑。

五是关于砸断脚手架是质的飞跃,诗中没有明说,也不难理解。我把它说出来,这大概就是诗歌给我们留下的回味余地和想象吧!


人不可能吊死在一棵树上。中国农民几千年在古老的土地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要想致富,那么他们借助实行改革开放的强劲东方,离开土地,这将是他们发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必将极大地提高他们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因此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也因离开土地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砸断脚手架,也不是什么炸雷。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也有类似的举动。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阶段,砸毁旧机器,砸碎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不同程度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和开辟了道路。

农民从土地分离,再从农民整体阶层分离,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是农民兄弟思想解放的结果,也是一次社会发展质的飞跃。


以上所述,不难得出:农民兄弟有了因信仰而带来的自信,因自愿而带来的快乐,因选择而带来的提升,从此脚手架不再成为农民兄弟的枷锁和桎梏,相反,成为农民兄弟致富的阶梯,最后他们因拥有共同的家园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2018/8/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8#
发表于 2018-6-9 15:49 | 只看该作者
澧有兰 发表于 2018-6-9 11:10
写诗”四感”
澧有兰


形象 深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7#
发表于 2018-6-9 13:01 | 只看该作者
澧有兰 发表于 2018-6-9 11:10
写诗”四感”
澧有兰

如写四步好诗,几人能懂?解读诗词要举实例才能起到大家学习的作用。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发表于 2018-6-9 12:5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夸奖,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5#
发表于 2018-6-9 12:56 | 只看该作者

哈哈,谢谢夸奖,见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4#
发表于 2018-6-9 11:18 | 只看该作者
云朵 发表于 2018-4-11 23:13
自析微诗三首
文/云朵

好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3 14:5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