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品读微诗二十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25 22: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大畜

  从诗的体式而言,微诗是一种有别于长诗、组诗、短诗的诗体,而与小诗体、微型诗、三行诗、俳句等概念相似。微诗最明显的特征是“微小”,一般也就三五行。人们可能会引用冰心、宗白华、周作人等前辈的观点,论证微诗能表现刹那的生活感悟,也便于零碎地记录,以此体现微诗作为一种诗体的合法性。
  其实,任何诗体只是一种命名,但我想摘引波德莱尔的观点表现微诗的优势:“诗越是激励,越是征服灵魂,才越是名副其实,而一首诗的实在的价值来自这种对灵魂的激励和征服。然而,鉴于心理的必然性,任何激励都是短暂的,过渡的。读者的灵魂可以说被强制着进入一种特殊状态,而一首长诗却超越了人的本性所能具有的热情的坚持性,这种特殊状态所能持续的时间肯定不及对这样一首诗的阅读。”不是针对微诗,但显然也适用。对于读者来说,微诗能在瞬间感动读者心灵,迅速征服读者,特别在快节奏、时间碎片化的当下,微诗更符合诗歌阅读的需求。
  微诗能够较好地实现作者与读者的共赢,微诗写作成了一种诗写潮流,如在中国诗歌流派网里已蔚为大观,其中不乏优秀佳作。本文选取“国际微诗太平洋赛季”的一些投稿作品为例,试作品读。
  一、由景物引发的情思
  传统诗论认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诗人在日常生活中细察一些物品,可能由此触动心怀、激发出诗情诗思。
  萤火虫,很多诗人写过,而且大多与光明有关,黑眸的《萤火虫》有独特的发现和巧妙的构思。诗人写道,“好多夜晚,都太黑了,没一丝光明”。黑夜很黑,也许还有月亮吧,但月有阴晴圆缺,也有乌云密布的时候,“星星和月亮都不可靠”。在这种生活环境下,大多数安于现状,选择被动地接受,而萤火虫,“它,点燃了自己”。 它是生活的积极进取者:如果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这首还可作禅诗解:莫向外求,外界是空幻之物,不能作为依赖;只有明心见性,顿悟自性,才能不为外界的黑暗所迷。“它,点燃了自己”,正是一种了悟的状态。全诗如下:
  好多夜晚,都太黑了,没一丝光明
  ——星星和月亮都不可靠
  所以最后,它,点燃了自己
  同样写光明,赵国俊的《星星》也只有三行。“它们在天上/唱光明的赞歌”,星星在天上闪烁,诗人把星星拟人化为“唱光明的赞歌”,而赞歌是光明的,具有通感的混合感受。这简短两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星星,但诗意有待进一步深化。赵国俊接着写第三行, “哪管夜的黑暗”,将光明与黑暗并置,而星星不为外界的黑暗所影响,有了自己的态度和形象。最终,诗人眼中的星星转化为乐观精神的象征。不禁令人想起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它们在天上
  唱光明的赞歌

  哪管夜的黑暗
  悬空寺,置身险峻,动人心弦,成为众诗人赞咏的对象,而有的诗人却以平常心视之。笨水的《悬空寺》写道,“挂在峭壁上的寺院”,就像“挂在墙上的篮子”。寺院与墙上的篮子处境相似,实际上将崇高、神圣的寺院降格了,成为普通的生活用物。“菩萨,回到庙里/如带泥的红薯来到篮中”,也有相同的艺术处理,但同时落实了寺院,它是菩萨的归宿之地。篮子用来装红薯,也不是无用的装饰。诗歌从世俗化的角度切入寺院,视角新颖,还隐含了生活禅的思想,体现出中国佛禅平和、亲切、日常的一面。其实,对寺庙的降格处理,相应地也是拔高生活之物,红薯就成了菩萨。若问佛为何物,就请吃个地瓜吧。原诗:
  挂在峭壁上的寺院
  跟挂在墙上的篮子
  有什么区别呢
  菩萨,回到庙里
  如带泥的红薯来到篮中
  胡杨,是一种古老的树种,在沙漠里顽强生存,即使枯死,树叶落尽,也保持枝干形状而不倒。胡杨的出现,像是沙漠中增生的骨刺。骨刺并不像“鱼刺”,当然,诗人可以由“刺”生发联想,胡杨抗击着风沙,就像“梗在/风沙的咽喉”,使风沙不能肆意为害。森林雨的《胡杨》只有简短的三行,却形象地写出胡杨的特征及其对沙漠的影响。诗如下:
  大漠里的骨刺
  梗在
  风沙的咽喉
  面对云海,诗人木隶南写成:“云,形成高处的海。”(《海》)将“云海”一词句子化、动作化,突出云海在高处的壮观景象,有一定的陌生化效果。与高对应的是低。水往低处流,百川终到海,诗人继写“水形成低处的”,省略了“海”字,将常识性的表述形成顿挫,增加阅读时的参与度。最后,诗人由自然景观的海联想到“人海”:“最汹涌的是人间,掀起的浪,不高也不低。”这种“人海”不是指人口众多的人头攒动,而是指人类的竞争、搏斗、战争等现象,汹涌的人间有人兴风作浪,有人力挽狂澜,发生了无数灾难。这首诗从“海”展开联想,空间感强,由实而虚,突出人间的复杂、凶险,有诗人独特的发现和诗意表达。
  云,形成高处的海。
  水形成低处的。
  最汹涌的是人间,掀起的浪,不高也不低。
  微诗创作,可以由见闻的直接感受写成诗,也可以根据已有的经验对物象进行想象的创造。如个人的《太平洋有感》,由国际微诗的赛季名展开,太平洋以母爱般的博大胸怀,养育着的万物,“太平洋,那无尽的乳汁/养育海鱼、海兽和岛礁……”。顾名思义,微诗接着点出“太平”的内涵,“太平是她怀揣多年的梦”,希望万物能和谐相处,而“洋溢的波浪都是肺腑之言”。诗由“太平洋”的名称展开,联系当下不稳定的世界局势,形成以“太平”为期许、为主题的一首微诗:
  太平洋,那无尽的乳汁
  养育海鱼、海兽和岛礁……

  太平是她怀揣多年的梦
  洋溢的波浪都是肺腑之言
  作为南方人,北上的时候,印象深刻的应是看到车窗外空旷的平原,以及田野上不时闪现的村庄,这常令人浮想联翩。刘晓蓓的《村庄》,“每次乘坐高铁,我喜欢在空旷的田野上/寻找散落的村庄来填充失去的记忆”,体现的正是这种心境。在平原上,还常常能看到田间拱起的小土包,那是一些坟墓。他们生的时候在田地劳作,死后也安息在田间,看守着田地。生死似乎没有了界限,而“那些坟墓就成为古老的村庄”,便是最好的概括。诗歌写的是旅途中的随感,却有生死之况味:
  每次乘坐高铁,我喜欢在空旷的田野上
  寻找散落的村庄来填充失去的记忆
  更多时候,一些坟墓在视野和脑海
  交替闪现。想久了
  那些坟墓就成为古老的村庄
除了日常遇到的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还会有时间上的感受。如药药的《黄昏》,写鸟儿迷途知返,逃跑的牛羊也归来,准备出门的蚂蚁也停止了脚步,通过陈列三种动物的情状,在黄昏时刻,它们似乎懂得“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诗人最后写道,“黄昏是一只神奇的喇叭/不吹也响”,原来黄昏有号角声,使它们懂得回家。黄昏不吹也响,化抽象为形象,富有想象和余味。如果黄昏改成夕阳,夕阳的圆形更似喇叭,会不会更有形象感呢?原诗如下:
  迷途的鸟儿回家了
  逃跑的牛羊回家了
  迈出大门的蚂蚁收回了左脚
  黄昏是一只神奇的喇叭
  不吹也响
  金色是秋天的色彩,如金黄的稻田、金黄的柑桔,而这些成熟的果实,是秋天带来的最大美好和喜悦。因此,诗人陈皓在《秋》中写道,“金色与果实/诠释/一个季节的/良知”,把秋拟人化了,秋具有情感和良知。这是一句哲理的断行,但形成了节奏和诗意。
  金色与果实
  诠释
  一个季节的
  良知
  还有秦朗写的《节日》:“节日,是日子在时间上打的结”。时间如流水,时间轨迹像呈线形的河流,但秦朗把时间轨迹当成绳线,而节日是其中打的结。节日有重大的,也有一般的,他写成“小结连着大结,大结连着小结”。节日是时间的结,作为比喻是成立的,但这又如何呢?秦朗接着写,流逝的时间显得“光滑”,逢到节日,“时间,在结上停停再走”。是啊,许多时光匆匆而过,只有节日,我们会为之精心准备,会沉浸其中,而有充实之感,好像时间作了短暂的停留。诗人将独特的感悟、灵巧的巧思化作形象的诗意表达,其妙就妙在新鲜的比喻,化合成诗的整体,从而表达出我们难以言说的感受。
  节日,是日子在时间上打的结
  小结连着大结,大结连着小结
  攀援而上
  流年光滑
  时间,在结上停停再走

  二、由人事引发的感悟
  诗人由景物引发情思,还可能联想到生活方面,引发生活的感悟。面对生活,人们有不同的态度和习惯,有人喜欢充实饱满,有人喜欢悠闲无事,有人喜欢慢条斯理,有人讨厌拖拖拉拉。而“生活中,一定有许多/坚硬的,或乱如麻的东西”,对于“刀”来说,它“必须时刻保持锋利或干脆利索”,才能显示出本色。黄锡锋的《刀》抓住刀的特征,想象以生活的广度,实现“刀”形象的质的提升。
  生活中,一定有许多
  坚硬的,或乱如麻的东西
  所以必须时刻保持锋利或干脆利索
  还有一些微诗,直接从日常生活的人事现象引发诗意。如王登学的《讨好》写出讨好的父亲。父亲管理菜园,他按时浇水,像是讨好。他对草莓园,“只让蜜蜂蝴蝶和阳光进去”,从而不会伤害到草莓。这像是讨好草莓园,更像是讨好子女,因为能送给子女们长得更好的草莓。父亲“总是在母亲的相框下面摆上水果/总是把相框上的灰尘擦了又擦”,他对亡妻仍然相敬如宾,像生前那样讨好。诗歌通过对菜地等的态度,凸显出日常生活中父亲的一丝不苟,以及对家人的谦卑的爱。可见,伟大之爱可以表现在简单朴素之中,不一定要轰轰烈烈。
  父亲总是按时浇水讨好菜园里的菜
  总是把草莓园围起来只让蜜蜂蝴蝶和阳光进去
  总是在母亲的相框下面摆上水果
  总是把相框上的灰尘擦了又擦
  生活有一些触动人的画面,蔡旭的《对视》写道:一个坐在轮椅的垂垂老者,一个坐在童车上的婴儿,两人有明显的年龄差,似乎“隔着一个轮回”。他们“两双眼对视”,“一个望着曾经的过去”,他当年也是那样待哺的婴孩,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成为现在轮椅上的龙钟老态;而“一个望着未知的未来”,他不懂有多少风雨在等待着,更不懂将来也会变成眼前的老者。诗歌简单地呈现画面,不做过多的叙述和情感表达,但在两人的对视中隐含了许多未言说的内容。
  一辆摇椅,一辆童车。
  一位垂垂老者,一位待哺婴儿。
  两双眼对视,隔着一个轮回。
  一个望着曾经的过去。
  一个望着未知的未来。
  张世德的《林荫道上》却写出爷孙俩温馨的一面。“一个慈祥和蔼”,“一个活泼可爱”,他们的欢声笑语,使微凉的秋“有了绒绒的温暖”。这是爷孙对凉秋的影响,但气温是较抽象的,诗人再写林荫道上的一片秋叶,“悬在空中,爷孙俩走远了,才落下来”。也许,树叶为爷孙俩的场景所感动而忘记掉落;也许,一片秋叶,不想徒增悲凉伤感的氛围,而等他们走远才掉下。微诗真切平实,也有赋情于景,慈祥的老人,可爱的小孩,善意的树叶,总体构成了温馨的场景:
  爷孙俩走过来,一个慈祥和蔼
  一个活泼可爱。微凉的秋
  在他们的笑容里,有了绒绒的温暖。一片秋叶
  悬在空中,爷孙俩走远了,才落下来
  情为何物,是生活中最难讲明白的。有的苦苦追寻,不能换得对方的一个回眸;而有的初次见面,就一见钟情。有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有的“从不惋惜/曾经的擦肩而过”,认为既然擦肩而过了,就是没有缘分。然而,有些爱情并不因擦肩而过就抛诸脑后,而是会在心中时时想起。相比于曾经的拥有,那擦肩而过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甚至以美好的期许掩盖对方事实存在的不足,进而成为“余生的想念”。那看似无缘的错过,却成为更久远的念想,成了“最深的缘”。 翔海的《最深的缘》这首诗对缘分有独特的理解,无缘之缘是最深的缘,几人能参透呢?
  从不惋惜
  曾经的擦肩而过

  余生的想念
  是最深的缘
  相比单相思,失恋是另一种情感状态。失恋,就像突然被抛弃,心中的怨恨是自然的。“我恨你”是失恋者真实的情感,但是,失恋时也会回想相恋的过往、曾经的美好,以及对恋人尚未冷却的爱情。因此,以“我恨你”的借口,“我每天想你好几次”,通过“口是心非”的方式,流风的《失恋》细腻、本真地表达了失恋时的复杂情感。
  我恨你。
  凭这个借口,
  我每天想你好几次。
  三、由疼痛引发的忧悯
  不管是对日常物象的火花式碰撞,还是对生活事件的哲理性感悟,微诗仍只是灵光一闪的结晶。微诗要给予读者强有力的激励与震撼,还要向生活深挖,触及生活的疼痛之处。
  对于“农民工”三字,我一向颇有微词。这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原本身份是农民,但现在的“农民工”一词却把“农民”作为起修饰作用的定语,强行使他们的身份变得尴尬。不过,这倒像他们既不像农民又不像工人的处境。农民工离开了乡土,荒废了农村,而在城市里做着最底层、最辛苦的行当,还时常发生工资被拖欠、加班而无加班费等问题。如何用诗意的方式来表达农民工?常建世的《“农民工”三字》先拧一拧“农民工”这三个字,里面都是“汗”“泪”“血”,汗、泪、血一字一行,如被拧出来正往下滴。无须多言,这是对“农民工”最精悍的表达了,且是不平则鸣的表达。
  拧一拧
  是
  汗
  泪
  血
  小人鱼在天堂的《现场》,诗以“现场”为题,也是直击现场的描述,“先是左边的/再是右边的”,一边一边地折下翅膀,这有玩弄的意味,而“血淋淋”“硬生生”,体现了昆虫还是活的,但是小孩不顾其挣扎,仍撕拽下了翅膀。这写出昆虫被折磨的现场,但也许是一个小孩的行为。诗人又写,“围观的孩子们嬉笑着”,已经不限于一个孩子了,他们围观、嬉笑,对于受伤的小动物毫无怜悯和同情心。小人鱼在天堂以一个小场景,反映当下小孩们的冷漠、自私、无情,“这又不是自己身上的翅膀”,其实,他们没发现,人生的希望翅膀早已折断!联系实际中的有些小孩自私自利,不懂尊重父母师长,制造校园暴力的新闻……当今小孩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忧虑和反思。
  先是左边的
  再是右边的
  血淋淋的翅膀,被硬生生撕拽下来
  围观的孩子们嬉笑着
  ——当然了,这又不是自己身上的翅膀
  伤疤,受创伤的痕迹。母亲关心当矿工的儿子,担心他是否有受伤,因此,“每次从矿山回家/母亲总要在我身上找伤疤”。当然,母亲找的是新增的伤疤,看有无新伤。俗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疼”。诗人立雪的《伤疤》却写,“这些在我身上已不疼的伤疤/会重新疼起来”,诗句违背了俗话的常理。也许,儿子回想起幼年受保护的情景,在磕碰时不疼也说成疼,以求得母爱的呵护和怜爱,那不疼的伤疤重新疼起来,就是对母爱的撒娇式反应。这表现了母子融洽的感情。也许,由于“我”不能避免受伤,不能减少母亲的担心,而心生愧疚,心疼母亲,那不疼的伤疤重新疼起来,是由内心引发的,是心疼母亲的超常表现和外化。这首诗的选材比较个人化,以“伤疤”贯穿,通过母亲的动作及“我”的超常反应,表现出母子浓浓的爱,而超乎常理的身体感知,更是神来之笔。
每次从矿山回家
  母亲总要在我身上找伤疤

  这些在我身上已不疼的伤疤
  会重新疼起来
  善于“破坏和建设”的社会不时把大大的“拆”字写在旧墙,就宣告了一栋宅子的寿限。平房墙上已刷出大大的红色“拆”字,燕子却视若无睹,“飞来的燕子仍然在叼柴衔泥”,但它们并非建新的燕窝,而是“将檐下的旧巢加固”。相比于燕子,对于曾经日夜相守的房子,人们真的没有一点情感,丝毫没有一点留恋?人类是否显得更加冷血?非也。在城镇化的今天,多少乡下人无奈地进城谋生,空出了许多房子,但他们仍然怀念故土,期盼着回到乡下生活。可是,拆除农村旧房的声音时有耳闻,他们担心在城市既无立足之地,在乡下又断了根。何小龙的《燕子》这首诗抓住当下的热点现象,以恋旧的燕子来反衬人类,暗示性强,留置了引人思索的想象空间。它引发我们思考,相关政策是否宣传到位?能否更亲民些,像燕子对待旧巢,对农村旧房多一些维修加固,而不是粗暴式的抛弃、拆除?否则,拆除了平房,不仅进城的乡下人断了来时的路,回不去了,而且那似曾相识又归来的燕子,何处寻找当年垒的窝?
  平房墙上已刷出大大的红色“拆”字
  飞来的燕子仍然在叼柴衔泥
     将檐下的旧巢加固
  总之,不同的诗人、读者对微诗会有不同的见解。我认为,诗歌应该多元化、多样化,微诗应该呈现出丰富的面貌。一方面,微诗好写,它是日常生活的一些杂感,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不难拼凑出三五行;另一方面,微诗又难写,三五行的微诗真要打动人,它不能是日常见闻的流水账记录或表层随感,而必须是强烈感受的浓缩,“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具有内在的结构和张力,甚至显露生活的深邃与疼痛。微诗如杯盏,但装的不是开水,而是茶或咖啡。



来自群组: 闽文诗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8-5-1 22:46 | 只看该作者
好评赏读。问好大畜。提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8-5-1 15:08 | 只看该作者

问候,五一节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8-4-28 05:54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4-26 21:01 | 只看该作者
秋水岸 发表于 2018-4-26 16:53
对诗歌的热爱,渗透在字里行间。欣赏

感谢秋水岸编辑阅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8-4-26 16:53 | 只看该作者
对诗歌的热爱,渗透在字里行间。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4-25 22:42 | 只看该作者
个人按兴趣评读,现在在终审投票后发出,应该不会有干扰。欢迎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8 04:2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