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56|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曲令人叹惋的“乡愁悲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16 1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曲令人叹惋的“乡愁悲歌”
                                                ——由草山先生诗作《城镇化(二)  夜~如此苍凉》想到的

                                                                                   陈皓

       近日,笔者与一位友人茶叙。友人来自内地某偏远山村。据他说,二十多年前,他离开村子时还是六畜兴旺,人气鼎盛的。村里的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六个班,每个班都有几十个孩子。后来就逐渐减少到三个班,每个班也只有二三个孩子。现在已经没有学校了。极少数人上大学出去了(他是其中之一),许多人外出打工就在外面买房了,也有一些人搬到市郊去了,只有几户贫困户的老人孩子在家留守。以前山上一层层整齐的梯田,现在长满杂草树木;那些长期闲置的破败老屋,也长出了杂草,地面苔花绣满,鸟类、老鼠和蛇在里面做窝。走进村子,一片死寂,看不见人影,也听不到声音,甚至连鸟声都十分稀疏。朋友感叹说:“每次回到村里,都有一种失落感。”
       这让我不由想起,最近在流派网原创栏读到的一首诗《城镇化(二)  夜~如此苍凉》(草山先生发于2018年5月9日)。这首诗写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情形。如你所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发展,国家现代化建设日益推进,以农业为标志的第一产业占比逐步减少,而二三产业尤其三产比重显著提高,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日趋向城市聚集。夕日“繁荣”的农村,渐渐失去了人气,某些偏远的小山村更是日渐萎缩,变得破败荒凉起来。这首诗用诗歌特有的语言,对此进行了描述。我们先来看看第一节:

走进荒芜的村庄~五月的夜晚
月光昏暗庸懒,村头
瘦变了形的细水在,轻声潺潺
发出,胆怯脆弱的声响。
蛙声在黑夜里,一阵阵齐唱着哀歌,
蟋蟀的悲鸣,在残垣断壁间奏响,
破败的老屋,点点昏暗灯光
刚挣扎出窗外,立刻被黑暗吞噬。
忧伤的旋律在村舍间~肆意弥漫

这一节中,共有九句,作者一口气用了八个意象:月光、细水、蛙声、蟋蟀、老屋、灯光、黑暗、旋律。其中月光、灯光与黑暗属抽象意象,旋律属虚拟意象,其它则属于实物意象。这首诗的特点就在于,作者善于通过景物描写、环境烘托与气氛渲染,来达到意境的营造。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来实现的。比如月光的“庸懒”,细水“瘦变了形”、发出“胆怯脆弱的声音”,蛙声“唱着哀歌”,蟋蟀的“悲鸣”,灯光“挣扎出窗外”,黑暗“吞噬”,旋律“忧伤”、“肆意弥漫”,等等。正是通过这些特定的、带着浓重感伤与压抑情绪的形容词与动词的运用,使得诗在一开始,便呈现出一种凄凉、冷落与荒芜的景象。一个因城镇化而日显破败荒凉的小山村之夜,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应当说,作者在这首诗中的个人化色彩是比较强烈的,不像有些诗力求隐去个人化色彩,让意象或事件本身来说话。这大约与作者最初的立意有关,与作者想要对现实有所“干预”的愿望有关吧?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作者所创造出的意境,是一种典型的“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语)。当然,任何一首诗的写景,都不可能是单纯的写景,而是或寄情于景,或借物抒情,或因情造景,即“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清代戏剧家李渔语)只不过有隐有显而已。这首诗则可归于“显”的一种。再来看看第二节:

蜘蛛,尖细的嗓音,
各种虫蚁的呢喃,低的难以听见,
透着异样的凄凉悲怆,
村口大树上,不见了鸟巢。
无处栖身的小鸟,蜷缩在枝杈上。
梦里孤独,酸楚的唧啾声,
悲凉伤感,月光下几只,
迷路的大白鹅,在田畈里,
蹒跚摇晃着哀号~找不着家

这一节同样是九句,手法也基本上沿用借物拟人、寓情于景的写法,比如用蜘蛛“尖细的嗓音”、虫蚁难以听见的“呢喃”、小鸟“酸楚的唧啾声”、大白鹅的“哀号”等意象和形容词与动词,来烘托凄凉悲怆的环境氛围。所不同的是,这一节运用了隐喻,即用“无处栖身的小鸟”与“找不着家的大白鹅”来暗喻,游子失去有园后,那种漂泊无依的孤独与凄凉感。这里,对于失去家园,或许可以有两种解读:一种是因为城市化的征地拆迁,挪作它用;一种是故乡所在的小山村太过穷乡僻壤,游子离开后长期滞留在外。一方面家乡日益衰萎,破败荒凉;一方面游子已把他乡当作故乡,但内心却始终有一种漂泊无依感,一种失去家园感。
       这样的感情是容易理解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故土和家园就有一种深深的依恋或者说情结吧。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情感上的。人们对于自己“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期”的热土,总是充满深厚感情的。就像《我热恋的故乡》那首歌中唱道的:“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着微薄的希望,住了一年又一年,生活了一辈又一辈。哦,故乡故乡,亲不够的故乡土,恋不够的家乡水……”一个是文化传统上的。我们知道,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型社会,农业的核心是土地。由于土地具有不可迁移性,故而农业把人们世代固着在了原有的土地上。人们祖祖辈辈在同一块土地里“刨食”,在这里娶妻生子,繁衍后代,生老病死,因而养成了安土重迁,求稳怕变的观念。所谓“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费孝通《乡土本色》)这种观念的世代传承,故土家园便渐渐超越了它的一般性存在,而成为了一种根的意识,一种心理上的依托,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所以过去人们背井离乡时,往往要带上一包故乡的土;在外漂泊时,故乡总像一根扯不断的红线,牵系着人们的思念、激发着人们的乡愁;漂泊一生的游子,临终前想到的是叶落归根;在海外世代漂泊的人,也总想着要认祖归宗……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这是陶渊明一千六百多年前,向自我发出的诘问。带着对官场政治的不满和厌倦,陶渊明最终辞官回到了故里。过上了一种自由、淡泊、宁静的田园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今天,像诗中说的,家园正在荒芜,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还能回来吗?再来看看第三节:

儿时最爱听的~那让人
怀念的仲夏夜奏鸣曲,去了哪儿?
城市的忤逆和荒唐,无法阻挡
背叛,舍弃或许无奈
乡情渐远,盛行的是皈依怪诞
现实仿佛重现,城堡里魔鬼的故事
老人与孩子,梦里依稀看见~神的光芒
溪水依然心怀悲悯,忧郁地流淌
仰望夜空,面对月亮低声地倾诉

这一节仍然是九句,也仍然运用借物拟人、寓情于景的写法;但在表述上与前两节有了明显不同,这一节采用的是,描述与议论并用的手法。前两句是自我诘问:“儿时最爱听的~那让人 / 怀念的仲夏夜奏鸣曲,去了哪儿?”夜晚的村子让作者不由想起,村子人气鼎盛时的情景:夏日的傍晚,每当夜色降临,村子里总是充满孩子的嬉戏声、大人的吆喝声,猪牛狗鸡鸭鹅的欢叫声,以及虫蚁的呢喃和蛙鸣,小溪汨汨流淌的声音。而当月亮升起,皎洁的月光,笼罩着村子,村子就显得格外纯朴、安祥和静穆。在村前一片茂密的林子里,成百上千归林的鸟儿,欢快地鸣叫着,或展示美妙的歌喉,或倾诉甜蜜的爱情,或歌唱幸福美好的生活……可是眼下,那支“仲夏夜奏鸣曲”去了哪儿呢?一切显得那么凄凉荒芜,“村口大树上,不见了鸟巢。/ 无处栖身的小鸟,蜷缩在枝杈上。/ 梦里孤独,酸楚的唧啾声,/ 悲凉伤感,……”两相对比,作者不禁百感交集。
       接下来的四句:“城市的忤逆和荒唐,无法阻挡 / 背叛,舍弃或许无奈 / 乡情渐远,盛行的是皈依怪诞 / 现实仿佛重现,城堡里魔鬼的故事”则是议论性的文字了。我以为,如果把这段文字隐去,效果或许会更好些。关于议论入诗的问题,向来有争议。若追溯其历史,应是始于宋代;但在晚唐已有先例,比如杜牧的一些咏史怀古诗。不过,议论入诗,诗歌界一直是颇有微词的,其所以不被看好,我以为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抒情是诗歌的本质特征。议论入诗会削弱诗歌的抒情性;二是诗歌讲究的是含蓄、内敛,而议论则会让诗歌显得直白、浅露;三是诗歌的叙述者最好隐在“幕后”,而议论则容易让叙述者现身“台前”;四是由于情感上的偏好,认识上的不足,发议论时往往容易偏颇,还不如藏拙(引而不发)。正因为如此,议论使得解读的空间变窄变小,影响诗歌的品质;不如让意象和事实自身来说话,这样可挖掘的内涵会更广,想象的空间也会更大。
       后面三句:“老人与孩子,梦里依稀看见~神的光芒 / 溪水依然心怀悲悯,忧郁地流淌 /仰望夜空,面对月亮低声地倾诉”。对于那些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对于那些真正的弱势群体,他们唯一能做的,大约就是在梦里,祈求神灵的护佑了。溪水虽然心怀悲悯,虽然满腹忧郁,它们似乎在对月亮倾诉些什么,但这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最后一节只有一句,作者发出感慨不已的喟叹:“夜~如此苍凉……”
       这首诗写的是,由于城镇化,村子人去村空,变得凄凉荒芜。可话又说回来,城镇化是现代社会的进步之举,是国家现代化建设所必经的发展阶段。在城镇化建设的早期或者前期,这种现象或许不可避免;随着城镇化向纵深推进,这一情形是会逐步得到改观的。事实上,这些年国家推行“新城镇化”建设,我们看到,农村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许多地方利用当地的资源和优势,搞起了乡村游,办起了民宿和农家乐;也有一些地方,大力兴办棚栽、养殖以及特色农业,吸引了许多大学生前往创业或就业;一些环境好、空气好、景色美的地方,还吸引了许多退休老人前去养老,安度晚年。真正做到了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过,对于那些属于城镇规划范围内的,或者太过穷乡僻壤、交通不便的地方,像这首诗中所描述的,就只能成为一曲令人叹惋的“乡愁悲歌”了!
       总体而言,未来的前景是乐观的。马克思说,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后阶段是喜剧。我也有理由认为,城镇化建设的最后阶段,同样是喜剧。

                                                                                                                            2018、5、15



附草山先生原诗:

城镇化(二)  夜~如此苍凉

走进荒芜的村庄~五月的夜晚
月光昏暗庸懒,村头
瘦变了形的细水在,轻声潺潺
发出,胆怯脆弱的声响。
蛙声在黑夜里,一阵阵齐唱着哀歌,
蟋蟀的悲鸣,在残垣断壁间奏响,
破败的老屋,点点昏暗灯光
刚挣扎出窗外,立刻被黑暗吞噬。
忧伤的旋律在村舍间~肆意弥漫

蜘蛛,尖细的嗓音,
各种虫蚁的呢喃,低的难以听见,
透着异样的凄凉悲怆,
村口大树上,不见了鸟巢。
无处栖身的小鸟,蜷缩在枝杈上。
梦里孤独,酸楚的唧啾声,
悲凉伤感,月光下几只,
迷路的大白鹅,在田畈里,
蹒跚摇晃着哀号~找不着家

儿时最爱听的~那让人
怀念的仲夏夜奏鸣曲,去了哪儿?
城市的忤逆和荒唐,无法阻挡
背叛,舍弃或许无奈
乡情渐远,盛行的是皈依怪诞
现实仿佛重现,城堡里魔鬼的故事
老人与孩子,梦里依稀看见~神的光芒
溪水依然心怀悲悯,忧郁地流淌
仰望夜空,面对月亮低声地倾诉

夜~如此苍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8-5-31 23:07 | 只看该作者
蓝天一嘘 发表于 2018-5-31 22:54
走进荒芜的村庄~五月的夜晚
月光昏暗庸懒,村头
瘦变了形的细水在,轻声潺潺

一嘘晚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8-5-31 23:0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一嘘!远握,问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8-5-31 22:54 | 只看该作者
走进荒芜的村庄~五月的夜晚
月光昏暗庸懒,村头
瘦变了形的细水在,轻声潺潺
发出,胆怯脆弱的声响。
蛙声在黑夜里,一阵阵齐唱着哀歌,
蟋蟀的悲鸣,在残垣断壁间奏响,
破败的老屋,点点昏暗灯光
刚挣扎出窗外,立刻被黑暗吞噬。
忧伤的旋律在村舍间~肆意弥漫

厚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8-5-31 22:52 | 只看该作者
来读好诗好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8-5-27 2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5-27 23:09 | 只看该作者
草山 发表于 2018-5-26 14:39
祝福问候
窗外雨喧闹  嚣腾扰清静
楼内诗轻吟  安宁抚内心

“安宁”总不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5-27 22:48 | 只看该作者

草山兄晚上好!问候吉祥如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8-5-26 21:13 | 只看该作者
  陈皓 发表于 2018-5-25 22:27
岁月如歌,欢乐不再,痛入骨髓。不容易!

的确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8-5-26 14:39 | 只看该作者
祝福问候
窗外雨喧闹  嚣腾扰清静
楼内诗轻吟  安宁抚内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8 02:4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