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01|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年点名差评《诗歌周刊》年度诗人山东石棉作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7 23: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山东石棉,是2017年度流派网评出的年代诗人,早闻其名不见其人,也无私下的接触,说这点单纯证明下并无私人恩怨,只奔纯诗批评直来。很早就想写关于他的诗歌的评论,因为相当不喜欢,几次三番都觉得过于“鸡肋”懒于下手。今日在朋友圈看到某人评价其诗歌“冲谈平和”,觉得颇为好笑,他的作品几乎全是矫揉造作故作平淡之类的,妄图装出一派“魏晋名士”清谈的气派,然而很不成功,许多诗歌我都觉得完全没有写出来的必要。如果你真喜欢自然和平淡生活,不会不写出让人如同身感的感情来的。假,大,空,靠几个简单地人云亦云老生常谈的的生活景色也没写出新意来,对待诗歌的态度很让人怀疑。同样的话我还说过宗小白和阿色,但后两者至少有一个好的态度,所以暂不多说。鉴于此类假自然诗歌有形成一个“派别”的趋势,今天不得不以他上刊的43首来谈谈这一类“假自然假平淡假性情”诗歌。
1倒影
在临河的石头上坐下
影子
慢慢进入河底
天光开启的
瞬间,大沙河
已经抓住了远处的楼房
和近处的柳树
不必细究这
影像倒悬于河水的意义
野鸭在惊吓中起飞
野鸭的影子
用不足半秒时间
刺破我的影子。它扬长而去
留下我
在深不可测的河底
缓慢地愈合

       可以看出来他是想写生活的,在平淡中有所发挥。然而完全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也看不出想表达生活中那种情感。除了塑造一种“平淡高深的逼格”之外,语言拖沓重复,一句拆成几句,“不必细究这/影像倒悬于河水的意义”,典型的一些庸俗诗歌中标准句式。

2林中事

因为枝桠浓密
声音走不远,声音都留在
这片樟树林里

鹧鸪、长尾雀,此刻
应是只为我一个人鸣叫
但我听不懂其中的悲喜

魏岭说起幕阜山,住着老鹰和道士
那是别处的树林,别处的鸟,别处的
物我两忘的神仙

      同样的了无新意之作。而且装“逼”的感觉很明显,写景然后突出我,“应该是只为我一个人鸣叫,但我听不懂其中的悲喜”,搞不懂想表达什么东西。除了一派“魏晋风流”的假模假式的身影,同样的庸俗标准句式。除了最后两句有点小俏皮有点韵律。

3凤尾竹

在君山岛看到凤尾竹
巨大的一蓬,遮断了洞庭的湖面
旁边的樟树和黄檀
竞相折服于它的蓬勃。还有湘妃竹、楠竹
密不透风的株群
都向这边倾斜。我看见
灌木的身躯
朝着宏伟的大湖晃动
几条机桨船列队返航,黄昏送来
它们横穿落日的声音
黄昏也即将送来
一个夜晚,草本的羸弱得以安置
     
      记得李不嫁同样写过关于湖关于植物关于平原许多自然生活的诗歌,人家的每字每句似乎都能说在人心上并深以为然,也在其中点明了自己感情,读来酣畅贴切,也足够说服人。而此君的除了最后一句稍有点余味外,其他句子写的景物既不形象也不简练深刻,完全想不通写这样的诗歌出来的意义,就是单纯为了塑造一种“冲淡平和”的境界?不妨看下李不嫁,人家的每个字句都有自己的意义,人家同样写的很平常的生活,却让人如同看熟悉的场景,平淡的生活扑面而来。

宽广的地方

越宽广的地方,埋人的地方越窄
八百里洞庭湖平原
高高矮矮的坟堆,拥挤在
田头、沟坎、堤垸旁的荒洲上
一蓬一蓬的茅草高出水面
屋檐下和灶房边
也冷不丁竖起几块墓碑
好像死者是给亲人节省力气
自己从床上滚进土坑的
每个早晨,厨房里冒烟时
坟头上也散发出一团团雾气
每个夜晚,卧室里传出窃窃私语时
屋檐下也有了声喧,虫鸣唧唧, 星斗满天
                  
4裂开的琥珀

从一个梦醒过来
我一时难以
把我放进真实的空间
窗外有树影摇晃,有葱翠和
枯黄交替的颜色
这一切
不同于睡梦中的单调。小鸟鸣叫
让时间拥有流动性
这也不同于
睡梦中的凝固
我醒着。我知道
再也回不到
先前覆盖我的岑寂中了
      
      席慕蓉写过,“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伏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一句就让她的整个诗歌有了灵魂,某人同样写琥珀的《泪琥珀》,言之有物,有血有肉,真假琥珀一眼就看一看出来。难道我会吐槽这样的诗歌是烂诗歌吗?

当你转身离去
走到我视野的尽头
我慎重地把你嵌在一滴泪里
想象前年之后是琥珀
若有来生我一定寻遍千山万水
寻找这古老的唯一
佩于胸前
于是我不敢低头
害怕那颗泪的坠落
碎了你碎了我千年的梦

5慢吞吞的火焰

从又黑又厚的牛皮上
摘下一把剃刀
三十年前,这个动作适合文火炖煮
一个老头、两个老头、三个老头
对他们,我既无敬意也不讨厌
他们在墙角组成稳固的
三角形
他们眼中暗红的光线
跟煤球中的慢火焰
有着怎样的联系?剃刀掠过脑袋的时候
我唯有冰凉的触感
——感谢这
慢吞吞的火焰,让我面对刀子
从未有过被宰杀的恐慌

       唯有一种玩弄文字的感觉。把一个日常剃头的场景写的毫无亲切感而言,这也算的一种本事。不妨看看王厚朴《关于一个下午的回忆》,同样写的日常场景,亲切感人,如同记忆中的一模一样,这才是平淡生活和真感情,再装也装不出来的。

太阳似被卡在山坳,夕光仍暖
田里归来的人
坐在河边,说着闲话
你的母亲正在捶洗衣服
托我给你捎话,带块肥皂
撒欢着去你家
路上,光正扑在我的脸上
四下的风,哗哗作响
院门半闭,推门
你在院中食杏,顺手给我一颗

6 各安天命

这长夜,暗怀埋人之心
蚂蚁在地下三尺
抱成一团,有几只没回来
在人间游走如孤魂
没有同类
肯为它们悲伤
有几只试图跨过沥青路
去湖边的林区
它们一次次尝试,一次次
被暗处的秋风推回原地
还有几只壮硕、健美
被更大的蚁群
带走,从此忘记家乡

      同样的强烈的为赋新诗强说蚂蚁的感觉,玩弄文字无真情真意的感觉始终在胸不能散去。

7右腿的名义

九龙湾湿地公园的重建区
是开放的
可以在里面遛狗

晨光微启之时
植物已然有了秋天的样子
我沿河岸慢跑
右腿的关节咯咯作响。拱桥下
我遇上了
一头纯白的萨摩耶
这头美貌的犬
盯着我的右腿,眼神迷离

我加快脚步,逃离这
白雾一样的眼神,我要阻止
美丽的萨摩犬
爱上我的右腿——
他太老了,不能被爱,更不能爱

同样的最后一句似有余味,然则娇柔造作的感觉。

8摘扁豆

篱笆上结出扁豆
这得益于
春天掉落的一粒种子。两片叶瓣钻出来
藤蔓爬上篱笆墙
他不期待它长大
豆秧开出小花,他讨厌紫色的花、驼背的花序

“不如让它死在暴雨中!”
每天他念叨一遍
现在,他在篱笆边摘扁豆,把驼背的果实放进篮子

缓慢的下午——
篱笆墙兜住远方奔赴而来的风。他摘扁豆,运动着
温存的手指
内心满是摧残的渴望
     
      很神经质的诗歌,不知道要表达什么出来。而且也不是摘扁豆,是采摘很偶然的“一颗”扁豆,从文中的叙述和交代搞得好像采摘一大片的架势,你看“篮子”,你看“运动着”,恐怕是连他自己都搞混了的“假大空伪自然伪生活”诗歌。
      
      43首看起来不少,恐怕比不上以上人家的1首,矫揉造作玩弄文字,装出“魏晋人士”的淡然气派,还有一些庸俗的臭毛病,1个亮点都没有,完全可以全数删除,再一一列举下去也没有意思了。完全让人提不起阅读的兴趣,即使为了写评论我仔细阅读袭来也倍觉尴尬。列举的再多也毫无意义了,我也不准备再说了。我几乎选不出一首好诗出来。而且这种装出来的气度尤其让我讨厌,完全背离了对诗歌的态度。就这种诗歌作者也能获得《诗歌周刊》年度诗人的评选,我是该怀疑大众的审美还是该怀疑评委能力的低下呢!还是说好诗歌真绝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9-1-13 06:04 | 只看该作者

长城是怎么倒的,江山是怎么垮的,母性是伟大的,慈母多败儿。一言难尽。老虎最怕武松,老虎还是撤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9-1-12 21:5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郭瑞琪 发表于 2019-1-12 13:29
看得出来你的意思!
      但是你也不看看,他的字词累赘多余,硬是把一句拆成几句,何况句子还是 ...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强迫自己创作。人的性格及情绪变化会在表达完整的文字中流露。不深入了。
反过来,有你这样类型的读者是作者的庆幸。因为只有进入了作品内容并思考了,才是对作者最大的尊重。而不是人云亦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19-1-12 21:4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2019-1-12 13:29
ó
      ο ...

од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9-1-12 21:22 | 只看该作者
虎嗅蔷薇 发表于 2019-1-12 11:04
不愿意本来面目示人,也无伤大雅。诗的歧义性应该说已经具备了多种味觉的体验。其味觉的真实有效性应 ...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13:29 | 只看该作者
五星 发表于 2019-1-12 10:08
 这里的讨论表面上看是正反两方,实则不是。因为目前所参与讨论的人都同意这些作品是诗,既这些作 ...

      看得出来你的意思!
      但是你也不看看,他的字词累赘多余,硬是把一句拆成几句,何况句子还是庸俗的套路式句子,有的逻辑和句子本身就有问题。这样的诗歌能是好诗歌?这恐怕不是偏好和风格问题了,这肯定是水平和能力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9-1-12 11:04 | 只看该作者
五星 发表于 2019-1-12 10:08
 这里的讨论表面上看是正反两方,实则不是。因为目前所参与讨论的人都同意这些作品是诗,既这些作 ...

不愿意本来面目示人,也无伤大雅。诗的歧义性应该说已经具备了多种味觉的体验。其味觉的真实有效性应该来源于作者对于生活体验的真实感觉或者情绪。但中国的作者或者读者都面临一种中国特有的两难。审美的真实和虚假。这是由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造成的。唐诗宋词元曲的熏陶让中国人对于读和写都面临一种审美的窘境。那就是审美是否应该迁就于历史形成的审美观来读来写还是应该刻意以个人体验的充满个人风格的情感的感动来验证历史的审美呢?我想最终诠释来源于生命个体的体验才会给人以真实并以之唤起对中国历史形成的审美的共鸣过程才算是诗吧。这就带来三个问题。1真实2戏剧性3两者带来的能指和所指。1指生命的体验必须是真实有效的,这是一首诗的根基。2戏剧性。诗的本质是是重新命名。所以诗永远不会拒绝给读者以眼前一亮的那种读的快感。但戏剧性的表达应该是环绕第一条“真实”的写诗手段。3所指和能指。其实这两者之间关系的不停转换才最终带了诗意和诗的歧义性以及它给予读者设下的陷阱带来了迷惑性。这就是诗的晦涩。因为这是诗的本质决定的,所以我一再提醒读者这几乎无法避免。作为读者应该对于这种现象应该表达尊重而不是轻易判死刑。往往就是这样的,你拒绝了它也就是拒绝了诗而遗憾关上了诗的大门。作为读者,最为明智的是仅仅是你需要一种训练而已。诗是少众的是钢琴、绘画和芭蕾,你想了解它们并想籍此得到情感的升华那么你一定要从诗的理论、写以及读的训练开始。一名好的读者和一名好的诗者是互相辉映的关系。甚至他一定程度上高于诗者。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9-1-12 10:08 | 只看该作者
 这里的讨论表面上看是正反两方,实则不是。因为目前所参与讨论的人都同意这些作品是诗,既这些作品文本上是成功的。分歧点在作品内容提供给有个人知识经验的读者一种过程体验,其实这是正常现象。好比有人喜欢吃辣,有人喜欢甜食,在他们就食的物品里却放应有的基础佐料就会感到乏味。但作为食物的属性没有人会反对,但这不排除有人拒绝或偏爱。虽然这种比喻未必具有普适性,不能就艺术中的作者成就属于哪个阶段做出某种参考,恰恰表明了时下新诗的处境,从诗坛元老到新进诗人都在摸索的症兆。 诗作者在文本展开方面“禅”的元素比较多,有的人看起来比较飘,有的人则比较受用。这对于比较高产的作者来说(有刻意高产的痕迹)形成了自己的诗写风格,这很难得。至于作品内容的要到达什么样的高度,要看作者的知识面与天赋进行了怎么样的融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9-1-11 07:02 | 只看该作者
唉。记得刚写诗的时间好像和特朗斯特罗姆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间差不离。他的诗集在中国出版的时候我就兴冲冲的订了一本来看。结果,以我当时的文学修养根本看不懂其中的哪怕3首。很令人沮丧。至今记忆犹新。之后到现在我大概能读懂其中的百分之九十几吧。这也许是我到如今为止作为读者最骄傲的事件之一吧。前不久前,偶和朋友圈的一位大咖(人家可是大名鼎鼎)盘诗论道,两人谁也不服谁。最后偶急眼地说:“这样,你如果能读懂老特一本诗集的百分之七十几,偶输一瓶1573.”完后就没下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9-1-10 23:27 | 只看该作者
山东石棉写作特点1如果说好诗歌语言凝练形象,那他则正好相反!语言啰嗦重复,一句能拆成三句,某些故意套路文字玩弄文字,我说他态度有问题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而且也并不形象生动。2如果说好诗感情充沛自然,让人如同身感,那他也刚好相反!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表现自己很生硬很不恰如其分!许多诗歌用的句式本身就很庸俗。3如果说好诗歌同其他同类好诗歌相比并不失色,那他也刚好相反!我把他同类的诗歌和别人同类诗歌相比,完全要被秒成渣渣了。4他的句子包括整体诗歌和风格,都充满了装逼的气息,摆出了高人气度,但诗歌本身缺乏灵感,缺乏灵魂,无聊空泛无趣!再回头看看诗歌周刊给他的授奖词,简直让人汗颜三分!没有一句是合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7-20 01:3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