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阿翔:诗与独立出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2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对于诗歌,我越来越意识到如今已不是民间刊物的时代了。作为诗歌载体的民刊,在今天,仍然停留在大杂烩大拼凑的层次上,与网络、公开出版的诗歌专业刊物,其分界线早已模糊化与暧昧化,甚至纠缠在一起不清不楚。很显然,上世纪890年代的民刊的地下性与隐秘性,那种具有抗拒精神、民间立场的圈子气氛,随着环境的宽松,早已消失得一干二净。
也就是说,过去压抑的环境松了绑,给了你自由,你却在制作民刊好像失去了方向感,摸不着头脑,还沿着以往的惯性与套路,完全越来越没有特色,甚至不适时宜。回想起890年具有特色和价值的《他们》《非非》《反对》《倾向》《声音》《锋刃》《坚持》等等民刊,它们形成了标志性的当代诗民刊“小传统”,真叫人怀念这种在场感的岁月。
当然,我这样说,只能仅限于怀念。在今天,通过上述这些有特色的民刊与之比较,不得不说当前的很多民刊的文本尺度过于宽松,从整体上文本质量赶不上印刷质量,缺乏卓尔不群的同人性质和令人信服的文本。而这些,归根到底,是因为诗歌回归到了个人的独立写作而非集体趋向化。
因此,对此类的民间刊物,我越来越厌倦。
    二
几年前我在某次关于民刊的访谈,涉及从“民间刊物”过渡到“独立出版”,只是区区几句说的比较含糊,并没有展开详细长谈。这一次我专门要谈及,回到“独立出版”这一新现象,什么是“独立出版”,它与诗歌是什么样的关系,相信不少诗人想了解这方面的领域。
何谓是“独立出版”,它是由部分诗人、艺术家利用现有的资源比如工作室、艺术机构、独立书店等建立的具有私人化的小型出版机构,甚至可以是一个人的小出版,没有什么书号,更不会有什么官方准印证。这些独立有一种理想的出版状态,敏锐、严谨,其过程尊重作者,设计、装帧配得上作品出版,通常制印小说、思想随笔、摄影和诗歌,从我目前手里的数量上看,最多的还是诗歌书籍。这意味着诗歌高于文学艺术领域,仍然为独立出版所青睐,由于成本低,册数一般在区区百来本,很少有上千本,当然,也有例外,方闲海的“黑哨诗歌出版计划”,从最早的《今天已死》到最近的《我的希望在路上》,每册在上千本左右。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疑问:这不就是诗人的内印诗集吗?很早在890年代已经就有了,到今天还有人在制做。是的,诗人早期的内印诗集是有着“独立出版”的雏形,也就是说有了外在的轮廓,但没有更多更深地挖掘下去,只不过当时很多诗人是没有意识到而已。
而且,不少自印诗集在缺乏必要的“独立出版精神”,作品质量上缺少独立写作、艺术标准,设计视觉在呈现方式上缺少精美、前卫、细致。我有必要提及一下,诗集在公开出版依然是迈不过去一道高门槛,光是书号管理费上万元足以让诗人望而止步,即使采用半合作方式,依然绕不过出版社的这一审查权,比如在80首诗中要求你删除其中的10首,而你不得不低头妥协。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作为独立出版的前提,也就是说,诗人采取自印方式并不成为独立的条件,比如诗人的自印诗集印得很精美,但作品质量上过于平庸,毫无艺术价值与艺术取向,可以说,这样的自印书在独立出版往往是不值一提。
    三
实际上,独立出版远比公开出版社更为严格,虽然独立出版去掉了所谓的“审查权”,但没有去掉的是对诗歌本身的艺术性严格要求。这里的意思是,诗歌可以是敏感的,可以是尖音的,可以是刺耳的,可以是口语的,可以是看不懂的,也可以是被屏蔽掉的,但有一点,必须与主流文化取向不合流不合拍,这就是独立出版的先决条件,它关注的是隐秘的诗人、被忽视的诗人或者无力承担出版费用的重要诗人,当然,也包括了知名诗人。
在新世纪2001年左右,作为诗人、设计师的蒋浩,最先在北京制做了《新诗》书籍型小杂志,完全脱离了民刊那种惯性的大杂烩形式,它最大的特点在于每期是一个诗人的专集,譬如孙文波、肖开愚、臧棣、陈东东、桑克……等等,封面设计统一,也就是说他有意识引进了设计元素,如此做了近十二年久,虽然《新诗》从没有打出“独立出版”之称,但实质有着“独立出版精神”,从而有着深远的影响,有些已是绝版,很难能够买到。这里说个有意思的事,黄灿然的《奇迹集》正是最先在《新诗》推出的,几年后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完全给版税的。在我看来,这类事只能是可遇不可求。
同样长期制做诗集还有世中人的“汉诗馆”,“汉诗馆”虽然具有独立出版的条件,比如编排设计、速印机、切纸机以及装订机,完全是纯手工制做。只是大部分制做的诗集在作品质量上参差不齐,高低不一,但也出了不少好书,比如“70后大系”系列独立出版。当然,“汉诗馆”利用现有的便利,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众多诗人的出书之难之渴望。
有必要提及诗歌编辑家黄礼孩,他的《诗歌与人》往往是有专题性,比如“70后”、“中间代”、“女性诗歌”、“国外五诗人诗选”、“一个批评家的诗人档案”、“最受欢迎的十位女诗人”等等专题,直至近几年,开始在《诗歌与人》有意识做一个诗人的专集系列,比如《诗歌与人·安德拉诗选》、《诗歌与人·英娜·丽斯年斯卡娅诗选》、《诗歌与人·张曙光诗选》、《诗歌与人·蓝蓝诗选》,也就是说,他不再把目光停留《诗歌与人》作为民刊形式上的崭新与精美,对于专题有了新的理念,重要的是,他对于独立出版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独特的眼光。在这里,是否“独立出版”其实不单由资金来源和便利条件所界定,事实上,是否具有“独立出版精神”——最精神和风格上的独立,才是不可轻视的因素。
    四
独立出版一方面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那就是专业设计师在书籍装帧视觉设计上全面参与进来。换句话,诗人自己完成了作品,作品交给设计师来制做,诗人则不需要反复对设计指手划脚地干扰,毕竟,独立出版有着设计师自己的独特理念,高水平的设计,给诗集本身的整体增加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亮色。例如,“另外出版计划”出版的初九诗集《手纸》装帧,是“尚书堂”叫兽所设计的;“钨丝小出版”出版的《现代汉诗》各诗人专集的装帧,是“木火车书吧”所设计的;“黑哨诗歌出版计划”出版的每一本诗集,几乎是方闲海与卢涛合作所设计的;“坏蛋出版计划”所出的诗集装帧,全是张羞设计的……,可以说,他们既是诗人,又是专业设计师,在独立出版上最大限度显现了各自独立的风格。
另一方面,那就是独立出版的诗集销售问题。通常这些东西一般寄售在各独立书店,也有放在网上比如淘宝出售,因为印数少,故而书价往往高于公开出版物的书价一倍,甚至两倍。过去,民间刊物传阅于诗人圈子内部,而这次独立出版的诗集,不再限于诗人圈子内部消化。就像方闲海在访谈所说的“是给圈内诗人读也不是我们的目的,我希望的是那些不是诗人的人来读,但他会看诗的,这样的人实际上还是挺多的。”“我们不想在诗歌圈消化,这个意义不大。”“我前一阵还在想,我们要把100本留起来,因为我们不可能再版。等10年以后我再拿出来,给以后的读者。所以我自己不急的原因也是在这里,哪怕你一年卖掉20本,30本都可以,这样可以保持一个持续性。如果你今年出了1000本一下子卖光了,这个可能性也不大。”
这等于是说,独立出版机构实际上是处于“非营利性”, 不以市场为导向,它面对的是小众读者,自然谈不上“保本”, 对于某些作品,甚至不惜亏本“烧钱”。究其原因,是在于独立出版的制作人喜欢书籍这个东西,并且自己能够做想象中的书,可以说,独立出版在意的是作品。当然,资金因为缺少周转,成了一大问题,保证资金的来源才能保证独立出版的运作。
    五
根据我对独立出版目前的了解,除了上述的“黑哨诗歌出版计划”、“另外出版计划”、“钨丝小出版”、“坏蛋出版计划”外,尚有“阿米巴”、“联邦走马”、“泼先生”、“不是出版基金”、“黑线部落”、“诗工厂”、“黑蓝”、“扬子鳄书坊”、“副本制作”、“天天艺术”等等小型出版机构。这些独立出版所关注的诗歌不一样,做出来的东西自然都有各自独立的风格。
例如,“阿米巴”制作的庞培两本诗集《谢阁兰中国书简》和《忧伤的地下读物》;“联邦走马”制作的乌青《撞击变》、张羞《瀑布》;“泼先生”制作的陈让《美月伴我一程》;“不是出版基金”制作的杨典《枯山水》、哑石《丝绒地道》、子梵梅《还魂术》、伊沙《热浪中的理想国》、宇向《给今夜写诗的人》等等;“黑线部落”制作的伊沙译《布考斯基诗选:背靠酒桶》;“诗工厂”制作的苏非舒《喇嘛庄》、《什么东西-物主义作品集》;“黑蓝”制作的《绵羊躺进爱》诗选;“扬子鳄书坊”制作的《我最喜欢的诗歌》、《美国现代诗选》;“副本制作”制作的凌越《虚妄的传记》、黄灿然译《约瑟夫·布罗茨基:诗四十一首》、黄灿然译《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诗六十五首》、鲁毅《瓦尔登,其中的诗》;“天天艺术”制做的杨典《异端少年诗》等……可以说无论在内容取材、手法乃至制作上,独立出版具有弹性空间,能容许冒险与实验,在独立出版中每每不乏令人惊喜的东西。
张尹在“钨丝小出版”制做《现代汉诗》诗人专集一再说明:“我们为幸存的诗写作而不回避自己的病情,从而保证高质量的交流和有效性。”我们注意到他提及到“有效性”,那就是这个“有效性”不会因为时间的长久而失去价值。同理,在独立出版当中恰恰注重的正是这一点。独立出版就是给诗人作者以最大的写作自由,给每一本书的产生以最开放的自由。
    六
从表面上看,小众趣味与大众趣味似乎存在对立,其实是不存在的,独立出版只会把他们倾向的某种方面做的更深入更明确,如此一来专业的读者可能相对比例小一些,也就是说,独立出版印数少,读者自然也少,而且还是非常有限的交流。
写到这里,不少人会出现疑问:不是有了电子书吗,比如有很多诗人在“豆瓣”制作、上传电子书。是的,我必须承认,电子书的传播远比纸质更为具有很多优势。可问题在于这里,凡事有利也有弊,电子书作为虚拟的新事物你可以接受,但在接受的过程中,逐渐会丢掉书本那种实实在在的质感,这不可避免在写作带来影响,自己总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对,就是书本上沉淀的气质,而这气质,恰恰正是保存在独立出版当中。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书本是不可能消失的,更不可能被电子书取代。
“副本制作”制作人还说:“我注意到,有时候,读者对副本制作、对我们做的小册子的外观,比对作品文本会表现出更多关注。这部分出于小出版的特殊性,但毕竟不是我所期待的。我设想的理想状态是小册子隐没在作品之后,而副本制作隐没在小册子之后。我们还需要为此寻找方法。”,这正是独立出版所追求所期望的效果。
独立出版对于诗,更是保持着严谨与敏锐,这不同于以往的民间刊物,或者说,独立出版与民刊有了很大的区别性。从民间刊物过渡到独立出版,这是必然的过程。
独立出版对诗歌体现的密切关注和谨慎,拒绝那种大拼凑方式,以独特的出版品质把诗歌凸显出来,这一点,一般的民刊是难以比拟与企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9 02:3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