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
西班牙诗人、195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胡安·拉蒙·希门尼斯(1881-1958)的新诗集《田园诗》(Idilios)在2013年1月面世。新诗集包括98首诗,其中38首,在诗人生前从未出版过。希门尼斯专家费尔南德斯·贝罗卡尔称,书中一部分是诗人1905年至1912年写于家乡,其他的是1913年在马德里认识了未来的妻子塞诺维娅·坎普鲁维后写给她的。
胡安·拉蒙·希门尼斯于1981年12月24日出生在安达卢西亚的摩格尔村,早年受过耶稣会学校的教育,后来被送到塞维利亚去学习法律;但他却选择了文学,特别从事于对浪漫主义诗人的研究。1900年,希门尼斯带了一部他早期写作的内容丰富的诗集去马德里,最后以《白睡莲与紫罗兰》这样一个优美的书名出版。其时希门尼斯正患精神衰竭症,在法国和马德里的医院里治疗数月。
尽管病魔缠身,希门尼斯还是帮助创办了文学刊物《元素》,并继续写诗。《悲哀的咏叹调》(1903)、《远方的花园》(1905)和《牧歌》(1905)这些富于表现力的标题,充分显示出他的诗歌风格。 1905年,希门尼斯回到他的故乡摩格尔村,度过了六年宁静的岁月,写作同一类型的诗歌《哀歌》、《春天的民谣》、《有声的孤寂》。这类诗歌本质上是属于印象主义的,带有色粉画中大自然的基本色彩:玫瑰红、白色和紫红。调子常常是忧郁的,形式优美,富于音乐性和贵族气息。
诗人之后受到现代主义影响,著有《挽歌》、《有声的孤独》、《春天的歌谣》、《忧郁》、《普拉特罗和我》等。1915年以后,诗歌创作走向成熟,有《一个新婚诗人的日记》、《精神的十四行诗》、《宝石与天空》、《我所唱出的歌》、《一个诗人与海的日记》、《空间》等作品。
195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是:“由于它那西班牙语的抒情诗,为高尚的情操和艺术的纯洁提供一个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