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波:诗人中的诗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金波:诗人中的诗人

汤 锐


作为中国当代抒情儿童诗的代表性诗人,金波的诗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坛的一道亮丽风景,与柯岩等为代表的热闹活泼型儿童诗创作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儿童诗坛丰富多彩的合唱景观。

金波的儿童诗,是美与善的典范。他在诗歌艺术方面的造诣,在他的十四行儿童诗集《我们去看海》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和升华。这是我国第一部十四行儿童诗集,也是一种向诗歌艺术形式极致的大胆探索。十四行诗由于其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有着形式格律方面的种种苛刻规范,例如韵脚的排列组合、音节的抑扬顿挫、内容的起承转合、最后两句对偶等等都有相当严苛的格律要求,难怪有人把十四行诗的创作称为“戴着镣铐的舞蹈”,甚至有人把十四行诗人称为“诗人中的诗人”,创作十四行诗无疑需要有更加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积累。金波把十四行诗的古典形式与现代诗的自由、清新结合在一起,把舶来的形式与民族化的情感、内涵及语言习惯结合在一起,把这种古典矜持的诗歌形式与一颗纯真活泼的童心亲密无间地融合在一起,于是就有了许多妙不可言的如歌如画的诗句,例如“拥着一轮圆月向大海流去/大海就有了一颗发光的心”(《月亮浸在溪水里》),“好像星星从天上飞了下来/来到草地上,开起了晚会/重重夜幕,骤然间被揭开/萤火虫的舞蹈最让人陶醉”(《草地上的萤火虫》),“走到哪里也忘不了乡音/只因乡音让我想起母亲”(《乡音》)、“妖魔鬼怪的故事早已忘记/只记得萤火虫的夜最美丽”(《草地上的萤火虫》)……

金波对十四行儿童诗探索的最高成就,集中体现于他的“十四行花环”组诗《献给母亲的花环》,这是十四行诗创作中难度最大的一种格律形式:构成“花环”的十四首十四行诗必须首尾相叠,即每一首的首句需用上一首的末句,其第十四首的末句,则需要用第一首的首句,而“尾声”一首,必须由前十四首的首句,按顺序排列组成。如此森严的格律曾让多少诗人在“花环”前望而却步。《献给母亲的花环》中,充沛而喷薄的赤子感情、凝重而深厚的人生思索,却并未由于这苛刻森严的格律而打了折扣,母亲的沧桑人生和“我”的成长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流畅而富有层次地展开,宛如一幅幅浓墨重彩的图画。这个璀璨的“花环”,使我们看到金波的诗歌创作在艺术上已达到了一个高峰,在儿童诗惯常的天真欢乐、和谐纯净之外,增添了厚重的生活内涵,有了一种复调之感。令人惊叹的是,这格律森严的“十四行花环”,金波先生几年后在他的长篇童话《乌丢丢的奇遇》中再一次尝试,并且这一次的难度更大,十五首十四行诗不仅首尾相叠,而且还要与童话故事的内容密切相关,如同给整部童话戴上了一个精美的花环。如此高难度戴着镣铐的舞蹈,诗人金波却表现得怡然自得、游刃有余。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是一个明显的转型期,同时也是金波文学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在此之前,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群星璀璨,各种体裁竞相争艳,各路流派熙熙攘攘,当时一批儿童文学作家们,用他们奔放跳荡的童心和想象力造就了大约十年的儿童文学创作的热闹与繁荣。岁月流逝,社会转型,儿童文学也逐渐走向写实或传奇,抒情类的体裁尤其是诗歌散文抒情童话等等一度几乎淡出读者视野,曾经活跃的儿童诗人和抒情童话作家们,有的甚至悄然退场。然而,诗人金波却反其道而行之,走出一条独特的艺术探索之路。

他在继续坚持创作儿童诗的同时,在童话和儿童散文领域开始了别开生面的探索与尝试,尤其是童话。90年代,金波的童话创作进入成熟的时期,也是他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出版了几十本童话集,包括短篇童话《苹果小人儿的奇遇》《两只手套》《踢拖踢拖小红鞋》《小狗的铃铛》《小老鼠上灯台》《曼曼钓鱼》等,及长篇童话《乌丢丢的奇遇》《追踪小绿人》等,其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生动的形象、鲜活的童趣、富有韵律感的语言等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金波正是从这里开始独辟蹊径,开创了诗歌与童话相嫁接的跨文体新艺术形式。

首先,金波的短篇童话大都名副其实地短,短得就像一首首小诗,具有诗的凝练、集中,作家从想象的世界撷取了一个个富有情趣的片段,巧妙地构思出一个个生动可爱的童话故事。故事的结构紧凑而又流畅,事件、人物、抒情、写意融为一炉,高度凝缩在短短两三千字的篇幅里,极富张力。即使中长篇童话,章节的划分也讲究长度适中、格局匀称、节奏分明。

更重要的是,金波童话作品的语言文字具有鲜明的韵律感,包括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都非常清新干净,一律是精炼流畅的短句,句子之间长短交错构成跌宕起伏、摇曳多姿的节奏感,以及恰到好处的反复与排比,朗朗上口,在朗读出来的时候效果尤其显著。例如《白丁香紫丁香》:

奶奶种了一棵白丁香,爷爷种了一棵紫丁香。

年年春天,白丁香开白花,紫丁香开紫花。

白丁香,紫丁香,谁更香呢?

又如《半个月亮》:

夏天的傍晚,天渐渐凉爽了,一阵阵微风吹进草丛里,送来一阵阵花香。

“阿——嚏!”一只名叫呱呱的小青蛙打了个喷嚏。

“阿——嚏!”一只名叫咯咯的小青蛙打了个喷嚏。

它们顺着声音彼此找一找,就碰面了。

而且,除了叙述语言朗朗上口之外,几乎金波的每一篇童话中都穿插有诗歌或童谣,更强化了其文字的音乐性和诵唱性。

从金波先生这一阶段的创作中,我们已经几乎看不到传统概念中的童话、散文和儿童诗了,他已将诗的文体特征、诗的艺术手段与童话、散文等文体相糅合,将诗的气质灌注到这些文体之中,因此他创作的每一篇童话、散文、乃至评论文章……都有一种浓浓的诗的韵味回荡在字里行间。无论写什么,无论怎样变,他骨子里都仍是一个诗人,一个有着充沛情感、纯真童心、丰富想象的诗人。因此我们读到的是富有诗意的童话和富有童话意味的诗,金波以他的全部作品向读者诠释了什么是中国语言文字之“美”,特别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音乐之美。

当下的中国社会,急功近利多了些,物欲多了些,世风日渐浮躁,人们的感情世界日渐粗糙,对于美的感受日渐钝化,发现美的能力日渐衰退。我们的儿童文学,这些年也越来越追捧热闹的、传奇的、供儿童娱乐狂欢的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审美感官的钝化、情感世界的粗糙化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那些能够引领和培养儿童的审美敏锐性、精致化和丰富性的作品,这对于一代人的成长,对于一代人素质的形成,是维护一种重要的精神结构的平衡。因此金波的创作就显得弥足珍贵,他的诗与童话、散文,以其纯正的中国传统诗文化的典雅品质,通过优美精致的语言进行传递,润物无声地在儿童幼小的心田播下美和智慧的种子,无疑是给他们的心灵涂抹了明亮优美的底色。

(中国作家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5 13:1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