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0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安之若素 文情似海—对安文海诗歌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13 21: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书忠




        我对安文海同志不太熟悉,只是文联活动时见过一两次面,报刊之声相闻,平时不相往来。我只好众里寻他用“百度”,慕然回首,他却在大海情深处。他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其创作时间和我的工龄一样长。他网名叫大海,笔名是大漠胡杨。沙漠上有一种胡杨树,生一千年茂盛,死一千年不倒。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在他身上体现的就是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也正是顽强拼搏、埋头苦干的铁人精神。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25年持之以恒,对文学执着追求,有追求不一定有成功,不追求肯定不会成功,勤追求才会有成功。他不但辛勤耕耘自己的家园,而且笔耕不辍书写自己的文苑,更重要的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在40多种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作品300余篇首,诗歌入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100家》、《2009—2011年中国诗歌精粹》、《当代诗卷2011卷》等多种选集,获得的奖项不计其数。我想:男人的魅力不在于身材魁梧、权高位重、腰缠万贯,而在于思想深刻、知识丰富、富有爱心。春节后看江苏卫视《一站到底》,8位站神争夺总冠军,结果北大的一名学生檀越成为站神之神。我女儿说:“他太恐怖了,怎么什么都知道”。我说:“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他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是《玉门文苑》一朵奇葩,给我们带来了沙枣花的清香。因为他《敬畏一粒麦子》,所以我敬佩他,也许是因为他的诗歌,我以后会更加喜欢阅读。
    安文海是一位农民诗人,主要写农村题材,属于田园诗派或西部新边塞诗派。他扎根农村抒写他熟悉的生活,他有生活体验而非主观臆断,真正体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要求。在“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通过一条河流、一粒麦子、一只绵羊、一束月光等来反映农民的精神世界,农村的丰富生活,农业的艰难历程。他固执地坚守着底线,用呐喊的声音在西部放歌。我没有全部拜读他的诗歌,只是管中窥豹,他的作品大致可归纳为“六个三部曲”,一是乡村三部曲,即:《乡音》、《乡村》、《相亲》;二是麦子三部曲,即:《敬畏一粒麦子》、《顺着麦子走过的路》、《我与麦子一脉相承》;三是疏勒河三部曲,即:《诗意疏勒河》、《疏勒河》、《疏勒河畔的思念》;四是爱情三部曲,即:《我的河流》、《月光也醉人》、《位置》;还有母亲三部曲、人生三部曲等不一列举。这些诗歌都具有乡土气息,诗歌的味道,读来令人温暖。为什么他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他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老安很安静,文如其人,人如其文,这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创作状态。记得一位诗人说过,愤怒出诗人,我想浪漫出诗人,联想出诗人,奋斗出诗人,歌唱出诗人,幽默出诗人。文学创作是一件苦差事,必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痛并快乐着。他的写作风格,正如评论标题,安之若素,文情似海;静若处子,动如脱兔;虽然朴实无华却格调高雅,就像一条河流,表面风平浪静却暗流涌动,流淌着丰富的内涵奔向大海,汇集成作者的感情世界。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用平淡如水的诗歌,表现心灵的震颤和万物的含义”。
    标题是对诗歌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编辑和读者往往第一眼先看标题,如不能吸引眼球,则会被束之高阁。好的标题是成功的一半,标题是诗歌的眼睛,如无精打采则黯然神伤,若眉目传情、暗送秋波、过目难忘就显得十分精彩。从他的诗歌标题来看,大部分都比较醒目,是精心策划的结果,譬如《敬畏一粒麦子》、《诗意疏勒河》、《今夜写诗是轻浮的》、《唯有死亡不容错过》等,有的富有诗意,有的要问个为什么,有的产生想读下去的渴望。
    思想决定思考,思考决定思路,思路决定道路。写诗歌就像下象棋,存在谋篇布局的问题,象棋讲究理念、战术、配合,用什么套路开局,中盘如何攻守平衡,残局如何收官。构思至关重要,如果没感觉、没灵感、没把握而匆忙下笔,就写不出好文章。一是思路清晰,构思严谨。如《我的河流》,副标题是写给妻子,否则你可能看不出是一首致爱人的情诗;他用船夫与河流的关系暗示丈夫与妻子的关系,非常巧妙。再例如《我扶着一株麦子走过四季》,第一段写扶着麦子走过四季,第二段写麦子扶着我,走过春夏秋三季,二者之间缺了冬季,是作者的疏忽大意吗?其实不然,在第三段续写了冬天麦子冬眠的信息,匠心独运。二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如疏勒河像母亲的乳汁,比疏勒河啊我的母亲更加贴切形象。三是留有余地,回味无穷。如《疏勒河畔的思念》的结尾,在你的心里找到我,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四是前呼后应,埋下伏笔。譬如《我与麦子一脉相承》中,开篇写一株麦子的气息,结尾处写我一定让麦子的气息和我的气息合二为一。五是戛然而止,升华主题。例如《我的河流》中用“温柔如初”结尾,《唯有死亡不容错过》中“聚集了你的精气神”的结尾,《母亲的寒腿》中“就像儿子的头发”的结尾。
    杜甫曾讲:语不惊人死不休。鲁迅说过: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许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他的诗歌语言比较精炼,富有节律感,朴实而优美,个别用词准确传神,有的句子堪称名言警句。例如乡村三部曲中,“乡村是一杯酒,让我陶醉了一生”,“离得越远,乡音的味道越醇厚“;爱情三部曲中,“二十年的清洗,我已完全适应它的深度,当我的手轻轻扶过时,再高的浪,都会风平浪静,温柔如初”;河流三部曲中,“疏勒河的诗意,就是诗意的疏勒河”,“你流淌的不是水,流走的是时光”,“看着羊群幸福的眼神,我动用了整个河流的汪洋思念你”等。我认为一首诗不一定字字精辟、句句精彩,有一两句精彩的句子,就是一首好诗。
    诗歌创作的表现手法宛如做菜,除对材料进行深加工之外,讲究添油加醋、放点味精,才能色香味俱全,能做好一盘菜,也是对家人爱的表现。安文海的诗歌中,运用了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夸张,反问、回环等等,把女人比喻为河流,用一粒麦子象征生命,“疏勒河的诗意,就是诗意的疏勒河”,起到了深化主题,形象生动,提升韵味等效果。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文人也概莫能外,应一分为二地分析他的作品,由于受环境条件的制约,每个人思想理念的不同,他的个别作品质量还有待提高,发表作品的层次和名气也有待提升,个别诗歌当中仍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就总体情况而言,今后的发展主要是开阔视野,广泛涉猎,拓展题材,博采众长,夯实功底,相互交流,提高质量。就具体情况来讲,个别标题需要推敲,尽量少用晦涩难懂的字眼,有些句子不要过于直白和口语化,在修辞手法上再下功夫,多用象征、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显得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令人赏心悦目。祝愿安文海先生一切平安,在文学的海洋里,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最后,我模仿安文海的《顺着麦子走过的路》写了一首《寻找一粒麦子》,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顺着麦子走过的路,
    能找到麦子的奥秘;
    我愿伴随它走过四季,
    接受冰与火的洗礼。
    
    顺着麦子走过的路,
    能找到祖先的足迹;
    我愿捧回一把泥土,
    装进贴身的兜里。
    
    顺着麦子走过的路,
    能找到燕子的身影;
    我愿飞过麦浪,
    检阅整齐的军礼。
    
    顺着麦子走过的路,
    能找到生命的规律;
    我愿化作一粒麦子,
    等待成长的奇迹。
    
    
作者姓名:马书忠 省作家协会会员     单位:玉门市审计局  
作者职务职称:副局长兼总审计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c903a50101hsqd.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4-14 20:15 | 只看该作者
来读,问好。写的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09:1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朋友关注!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4-16 11:51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的人文气息是浓的,少有官场用语的华丽与刻意,姿态很低;关键是用笔力求低姿态,避重就轻而言轻的妙处,避开深入分析繁多文本,而独辟蹊径描摹所述之人的性格特征,自然捎带出作者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就这点上看也有不俗之处。值得肯定的是,文章最后一节提出的批评意见,足见哥俩的既亲近友好,又互利互勉的人文关怀之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21:31 | 只看该作者
风之子 发表于 2013-4-16 11:51
这篇文的人文气息是浓的,少有官场用语的华丽与刻意,姿态很低;关键是用笔力求低姿态,避重就轻而言轻的妙 ...

老师说的对!这篇文章我很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7 03:4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