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75岁耳聋老人“诗”写人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9 1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明利 于 2013-5-29 11:58 编辑

75岁耳聋老人“诗”写人生
2013年05月29日  来源:信息时报
刘达的作品。
75岁的刘达老人。信息时报记者 陈武东 摄

  “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所讲的一切/将对你们也一样适合/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75岁的刘达老人是东莞石碣镇刘屋村人,刘老55岁耳聋后,和人交流多了一道屏障,于是他一头钻进书堆里,在唐诗宋词中汲取营养。刘老虽小学未毕业,但经过10多年的辛勤笔耕,写出了两部9万多字《回忆录诗集三百首》,目前正在“诗”写第三部,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民诗人”。

  耳聋后想找点有意思的事干

  日前,记者来到老人的寓所,斑斑驳驳的墙壁上贴满了老人手抄的唐诗宋词。老人坐在一把旧的凳子上,旁边的桌子上堆满了书、报刊、白纸,老人手里拿着一个放大镜,不时用放大镜读书看报,修改回忆录诗集文稿。由于刘老耳聋,主要由他的妻子和记者交谈。
  “55岁耳聋后,别人说什么他听不到,和人交流成了问题。”刘妻介绍,开始几年,他很不习惯,一天到晚闷闷不乐,有时还有点急躁。
  “他和家人交流,我们会聚精会神地听他说。”刘妻介绍,后来,刘老也感觉到了家人、朋友听他说话,其实是为了哄他开心,这让他很不自在,“日子一天天过去,这让他很害怕,他想找点有意思的事干,对得起自己。”
  在采访中,记者也一直用纸笔和刘老交谈。当问及为何要写回忆录时,刘老告诉记者,由于自己耳聋后,土地转让给他人代耕,平时除了帮家里做点松糕、粽子外,还有很多时间,但也做不了其他事情。于是,想到了写个人回忆录,继而在1999年春开始动笔写。

  十余载写出9万多字诗集

  “开头写回忆录,就碰到很多常用字都写不出来。”刘老回忆。怎么办?刘老决定从头再来,于是从认字开始,拿起毛笔抄写唐诗。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练习,他不但能随口吟出一两首诗,而且还练出了一手好毛笔字,让他喜出望外。
  “抄写诗歌已过千,利用闲时有一年。从中得益亦非浅,学写诗歌像有缘。”刘老在回忆录中如此写道。2000年千禧之年,刘老继续用“诗”写回忆录。2004年,刘老完成了《回忆录诗集三百首》第一部,第二部《回忆录诗集》基本完稿,目前,他正在写第三部。回忆录由童年开始写起,记录下人生经历过程。
  “从2000年至今,我写回忆录诗集已写下9万多字,我还要写下去。”刘老笑着说,自己写的不是诗,是顺口溜、打油诗,他只是用诗的形式把事说清楚,以此留下美好回忆。

  专家观点:“诗”写回忆录弥足珍贵

  对于刘达老人用“诗”写回忆录的故事。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教授赵书山表示,耳聋老人刘达用诗撰写回忆录,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弥足珍贵。史册上很少能记录草根的辉煌,但他们承载了历史的厚重与深广,推动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草根们自撰回忆录,同样具备金子般的价值,同样构成了全面真实反映一个时代的要件。信息时报记者 陈武东 通讯员 袁健斌 王松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5-29 20:4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不论他的文字价值,学习他的诗写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5-29 22:33 | 只看该作者
肖振中 发表于 2013-5-29 20:42
不论他的文字价值,学习他的诗写精神!

精神可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0 14:2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