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克:一个人应该读杂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25 10:4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克:一个人应该读杂书
2013年07月25日 来源:南方都市报
杨克
  久居广州。中国第三代实力派诗人,民间立场写作代表诗人之一。出版了《杨克诗歌集》、《有关与无关》、《石榴的火焰》等10部诗集;《天羊28克》、《石头上的史诗》等3本散文随笔集;文集《杨克卷》。主编1998- 2012每个年度《中国新诗年鉴》,《〈他们〉10年诗歌选》等。作品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19 7 6 - 2 0 0 0 )》、《中国百年新诗大典》等30 0种以上文选。
  杨克家让人着迷的不是书,而是他家的摆设。进门时,玄关放着木质茶桌和树桩形的茶座慵懒地伫立着,古色古香。主客厅装修成欧式风格,摆放精致。家里书柜餐边柜堆了不少小摆设,黑珊瑚,碟子般大的玉盘,造型各异的木雕,都是杨克不经意淘回来的。但墙上所挂陈永锵、刘春潮等人的书画,外国艺术家的版画,背后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我当诗人活不下去时,或许能变卖应急。"他笑着说。
  "我家里没有多少书。"杨克解释,2006年他从广州客村旧屋搬到番禺某个环境宁静安逸的小区,大量的书没随他而来。带来的仅是三类书:一类是中外文学名著,《雾都孤儿》、《红楼梦》等;第二类是杨克所主编的诗歌年鉴,同一册往往有好几本,出于赠书需要;第三类大概有三百多种,别人编的、收录杨克作品的书。"第三类书特别难放",说时,杨克指着地板上一套由北大的洪子诚、人大的程光炜主持全国30位教授编选的《中国新诗百年大典》,"摆放这一类的书遇到个问题,一套有很多卷,我的作品只收录在其中一卷里,该不该全套拿回来呢?全套的话我就没有地方放了。我一般只拿收录自己作品的那一本。"
  杨克说,他不希望像别的作家那样坐拥书山。"我享受读书是因为这是件特别自由的事,不喜欢把家弄得像个图书馆一样,毕竟是自己住的地方。况且网络亦可上网查书,十分方便。"杨克是个"网虫",书房桌面搁了部22英寸屏幕的液晶电脑,在记者拜访前他在刷微博、浏览网站新闻。
  "中国人大抵是有士大夫的传统,古代的文人都有个书房叫什么什么斋,特别强调书,但西方人也读很多书,并没有故意在自己家建个书房。"杨克表示。让杨克感慨的另一件事,是欧洲"春天漂流书"。在欧洲这种活动属自发性行为,他们有人看完一本书,就放在凳子上让另一个人来看,传下去,成为传统。为此,他写了这样一首诗《春天漂流书》:"一本书在漂流途中/一路把古老的汉字打捞/甲骨、钟鼎、汉简、活字印刷/不一样的天空,不一样的心情/甚至不一样的马路的颜色/从内心出发回到内心/从春天出发,回到春天"。
  爱看杂书,年轻时曾看禁书
  谈到读书,杨克坦言他平日在广东作协工作,杂事较多,读书时间不多。他上一本看完的书在飞机上完成的,是出版社赠他严歌苓的《小姨多鹤》。由于编杂志《网络文学评论》和《人间》等,他日常工作会读到大量文学类的书或文章,业余时间会选择读些杂书,比如建筑、宗教等方面的书,"我觉得一个人应该读杂书,只要你自己感兴趣都可以读一读,你对《地球是平的》、《货币战争》感兴趣也可以读,不一定要分门别类。你要知道世界在发生什么。"
  但年轻时的阅读对杨克至为关键。他小时候受到海涅、拜伦这类的浪漫主义风格的文学熏陶,后来有两本书对他影响比较大,一是上世纪80年代袁可嘉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另一是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广西,杨克认识一李姓忘年交朋友家中收藏了不少“黄皮书”,大多是苏联的解冻文学,这在当时是“禁书”。这位朋友是高干子弟,小时候与林彪的儿子是同班同学。杨克因此有机会拜读。“小时候是很革命的时代,文学还是很僵化的,解冻文学与我们的伤痕文学很像,对现实批判、质疑,是我们以前没读过的,思想上的冲击很大。会反思整个世界,怎么跟我们想象中的不同。”
  “现在我觉得读书在选择上有一定的困难”,杨克感叹道,“种疲惫感,我不知道最近该读什么样的书,很难判断哪一本是非常惊喜的,不像我们在八九十年代,有几本书特别好、非读不可的书,现在没有。”
  杨克把原因归结于:首先,八十年代有口口相传的宣传效果。改革开放伊始,西方传进来的流行书,比如存在主义、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等,大家争相去买。现在时代不同了,阅读的选择比较多元化,读书有种随意性,现代人很多都看成功学、经济学的书。另一个原因可能是20世纪下半叶之后,世界上能算得上真正的大师很少。
  “现在很多在世的作家不为世人所知,人们知道的都是些历史上比较出名的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他举了个例子,2009年赫塔·米勒诺贝尔文学奖不久后,他去德国海德堡大学开座谈会,“我在现场问有没有人认识米勒?有个男生举手说米勒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很多德国人自己都不知道米勒是谁。”
  诗歌创作要有两面性
  杨克的书柜放着一溜北岛编的《今天》,这是《今天》编辑部定期寄给杨克的。1978年,北岛同诗人芒克创办这边民间诗歌刊物,持续至今。
  杨克坦陈他喜欢北岛早期写的诗歌,比如《你好,百花山》。这是北岛创作于1972年的诗歌,开头是:“琴声飘忽不定,捧在手中的雪花微微震颤/当阵阵迷雾退去,显出旋律般起伏的山峦/我收集过四季的遗产/山谷里,没有人烟。”这首诗作让杨克醍醐灌顶,“以前时代比较封闭、隔阂,看到这种诗歌、作品,我们当时觉得很有冲击力。传达了很多普通人能接受的东西,而后期的作品则太诗歌化、个人化了。”
  如今杨克致力于向大众普及诗歌。2010年至今,他担任南方日报创办的“小学生诗歌节”的评委会主任,今年年初在《周末画报》开辟介绍诗人的栏目,介绍了黄怒波、洛夫、北岛等为大众熟悉的诗人。“诗歌这种艺术本身受众面窄,不是大众化的文体,按我们的话说就是比较圈子内的,精英化的写作。我做这种事情,想把觉得好的诗歌传播给大众。”
  他认为,诗人的创作就像天平,不仅让写诗的专业人员认为你写得好,也要让大众朗朗上口。“有诗人或许认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并不是代表作,但我觉得诗人就应该写出这样的诗歌,这不是难度低的诗歌,恰恰是难度高的。比如像李白写‘床前明月光’,也写《梦游天姥吟留别》,整首诗歌或者里面的其中一两句被流传、口口相传,这是诗人应该追求的。”
  采写:南都记者陈晓勤 实习生苏嘉颖  摄影:南都记者黄集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7-26 07:24 | 只看该作者
拜读,支持文中观点!诗歌应让大众读者读的懂,便于口口相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7-26 08: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人鱼在天堂 于 2013-7-26 13:09 编辑

是的,一个人只有经常读杂书,才能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家之长,酿就自我书香。
同意杨老师的观点。认真学习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7-26 11:21 | 只看该作者
小人鱼在天堂 发表于 2013-7-26 08:30
是的,一个人只有经常读杂书,才能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家之长,酿就自我书香。
同意杨兄老师的观点。认 ...

说得好,诗在诗外!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4 04:1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