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74|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无迷雾;胸有成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2:4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20:1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4-23 20:34 | 只看该作者
经典,严重支持。求人不如求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4-23 20: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澜水微静 于 2012-4-23 20:59 编辑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我也很喜欢这句,而且以前我写过一篇关于竹子的文章。查找了不少关于竹子的资料。我找来贴在志纲文章的后面,算是和一下。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20:4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20:4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4-23 20:46 | 只看该作者

  福斯特曾说:鱼在大海之中,大海在鱼腹之内。这句精辟的格言所昭示的真谛也可用在竹子身上。即竹深深地植根于文化的土壤之中,同时又充分体现意蕴悠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题记
  
  喜爱竹子的时日已久。从没有细想过其中原因。只是个园的竹子触动我剖析它所体现出来的风韵、品性和艺术色彩。
  扬州个园,一个以竹见长的园林,不依靠于花红柳绿的众芳,不执著于突兀险峻的假山,以单一的绿色跻身于四大名园之中,以其清高的姿态位居众园之首。它的美丽收藏在竹林小道之间,它的魅力流露在竹影山水之中。
  竹是个园的精魂,个园以竹子而存在,因为竹子而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走进个园,不多久便会看到万竿碧竹,丝丝缕缕一样被精雕细琢在道路两旁。个园的竹子是纤巧的,柔弱的。成片的竹林中间会开辟出一条曲径通幽的小道。游人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走向竹的尽头,悠长的竹林给人的印象竟然像极了古代大家中足不出户的闺阁小姐,不,其实更像是小姐身旁的梅香,有点小家碧玉的感觉。那份恬静与悠然,萧疏与淡雅让每一个投入到个园怀抱中的游人为之而陶醉。个园没有城市的喧闹,没有车马的嘈杂,鸟儿的啼啾声给这片竹林平添一份安逸与闲适。微风拂来,淡淡的清香就迎面扑来,弥漫在空气中,隐隐约约的,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个园整个竹林的色彩呈现单一的淡青色,如水一般恬静安然。修长尖尖的竹叶倒映在林边的水池旁,倒映在林边的矮墙上,斑斑驳驳的影像便随着风儿在日光中摇曳成一排排流动的线条了。
  现在回想那次扬州之行,印象中的竹影婆娑,仿佛也沾染上些许烟花细柳的韵致了。个园的美是一种优美,一种“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似的优美。
  但是皖西学院的竹林体现出来的却是一种壮美。
  皖西学院的竹林很有气势。那里的竹子都已长成粗壮的毛竹。小碗口粗的根部往往会发现一两株嫩嫩的,披着鹅黄色外套的竹笋。在残枝败叶中间冒出尖尖的脑袋,像箭一样直指天空。竹笋是新生儿,胚胎里面包裹着的是娇弱的生命。但看它嫩肥短壮的姿态就能想象出日后它们那高大挺拔、坚韧直上、风节凌然的傲骨。《诗经•卫风•淇奥》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描绘的就是这样坚刚茂盛的竹子。不过依据朱熹的注解来看,以竹之至盛来赞美卫武公之德行,未免牵强。可是学院中蓬蓬勃勃的竹子未尝不是对莘莘学子寄予无限期望,被赋予一种象征的意味。但是学院中的竹林不可亲近。竹林遮天蔽日,风吹竹叶沙沙作响,清凉寒意逼人心魄,倒是一个阴凉的所在,可只能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因为我一直疑心那里有响尾蛇或是其他盘曲着的伸着芯子的竹叶青蛇。
  或许竹子真的能招惹到青蛇,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觉得那是让人惊恐的事情。而且我们也没有遇到过竹叶青蛇。
  记起二十多年前,我家老屋后面有大块空地,父亲把地开垦出来种菜,还挖了一个小小的池塘,蓄满了水,临水的地方栽种上一片青青秀竹。池塘把菜园和竹林一分为二。池塘通往竹林的地方,父亲还搭上一块跳板,留着我们来去方便。于是竹林便成了儿时我们快乐的家园。课余时间每每会有几个小朋友相约一起,在林中玩耍。竹子很茂密,但是小小的身子依然可挤进挤出。林内地面湿润,有少许凋零了的竹叶腐烂在泥土中。但那里的竹子也是纤细的,我们常常用刀子削了来做钓竿。老屋后面的竹子从没有经过修剪,它们透出一种原生态的野趣。晚上,当皎洁的月光静静流泻在竹林中的时候,竹的青翠之色,清幽之气便朦胧在这月色中了,令人心旷神怡,心胸顿生开阔之感。人们常把竹与静相提并论,或曰:“闻说静中偏爱竹”大约是有些道理的。月光下的竹影过于清,过于静。这样静谧的场景可惜那时候并不懂得欣赏,“以其幽芬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只能是对牛弹琴了。
  竹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具有独特的风韵。一支竹笛,一面竹鼓,一对竹板,积淀着多少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一首江南丝竹,一首广东小曲,一首白沙细乐,又能勾起多少对悠久的神秘的中华文化的遐想……竹的足迹遍布在中国民族器乐的各个领域。不过我最熟悉的竹制乐器是竹笛。
  竹笛音色明亮而柔美,音量变化幅度大,表现力极为丰富。旋律悠扬、高亢的山歌很适合竹笛来演奏;辽阔、宽广的草原深情亦可以用竹笛来表现。欢快的华丽的舞曲,婉转的优美的小调在竹笛声声中无不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记起小时候村里有一位擅长吹笛的长者。夏天的夜晚,他最爱站在村后面窑墩上放声吹奏《小放牛》《姑苏行》。《姑苏行》旋律悠扬,时而舒缓,时而急促,把我们带入一个绝美的境界中。一个清秀明净、精巧典雅的桃源胜地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印象最深的是他吹奏的颤音,呈现鲜明的地方色彩和风格特点,混合着稻花的香味儿,将浓郁的乡土气息传递得淋漓尽致。
  当然,文人墨客对竹情有独钟皆因竹有独立人格也。
  中国文学所摄取的大多意象不是崇山峻岭,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的疾风骤雨这样宏大雄浑,激荡冲突的壮美景象,而是平和静谧、纤小细腻、清秀隽永这样优美的事物。竹因其含蓄温润淡雅最适合表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竹之挺拔修长之姿,常青不凋之色以及竹的摇曳之声和清疏之影,无不被中国文学大家做过细致入微地描绘,并且借以象征与表现虚心、高洁、坚贞等情思,构成情思依附于竹而存在,从而让大量关于竹的文学作品呈现出清新、淡雅、幽静柔美的审美特征。
  《古诗十九•冉冉孤生竹》的“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用竹托根于大山之坳,喻女子托身于君子。竹的意象与所抒发的感情就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自然,游玩山水,欣赏风光是玄学家及名士谈论的中心议题和生活情趣。于是,竹,作为“人化的自然”的一部分,也就自然而然为人们所喜爱,所歌咏。
  谢朓的《咏竹》诗曰:“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南条交北叶,新筍杂故枝。月光疏已密,风来起复垂。青扈飞不碍,黃口得相窥。但恨从风箨,根株长别离”诗人以竹笋成竹后与竹茎相分喻人间别离之情。但是,他依然是把重点放在对竹的外形描述上,眼界还不够宽阔。等到了唐一代,竹在文学作品中已经越来越多,而且体裁也日渐丰富起来。如韦庄的《新栽竹》“寂寞阶前见此君,绕栏吟罢却沾巾。异乡流露谁相识,惟有丛篁似主人。”就写出了诗人流落他乡,漂泊寂寞,无处觅知音,无法遣哀愁,无人诉衷情的伤感。“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音难觅,只有那常伴的竹簧,仿佛是旧时故人,似乎解得诗人黍离之悲,消除心中块垒。这时候的竹不仅被人格化了,而且被赋予善解人意之品格。
  竹在中国文学长河中是有生命的,是有感情的,灵动的。史上最动人的传说往往都和竹紧密相连,这样就使得竹的形象更具有某种深一层的意蕴。
  我所知道的关于竹的最动人的传说是娥皇和女英的传说。
  据晋张华《博物志》记载,舜帝南巡而不返,葬于苍梧,舜妃娥皇和女英思帝不已,泪下沾竹,竹遂成斑。娥皇和女英的传说凝聚了几多缠绵,几多深情,几番哀怨、几番凄切。斑竹上的点点斑驳使人遐想无限,引起多少美学上的感伤呵!于是就有了刘长卿的《斑竹》一诗:“苍梧十载后,斑竹封湘沅。欲识香妃怨,枝枝满泪痕”深切哀婉的感情给斑竹蒙上一层伤感的美学风格,让后人为女英娥皇二妃唏嘘不已。“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香妃不在,但泪痕犹存。
  当然最为迂腐荒唐的传说,当属关于伯夷的传说。
  《史记•周纪》记载,“伯夷叔齐在孤竹”。他为商孤竹君的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其弟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他拒不受命,并以河水洗耳,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伯夷与叔齐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和弟弟耻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生,最后饿死在山里。
  这位拒绝高官厚禄,隐居山林,不食人间烟火,不切合实际,用自己的生命去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的商代遗老,他的做法是令人可笑且迂腐荒唐的。但是,他却因为不贪恋地位俸禄,以身殉国而为人们所尊重,成了淡泊名利,爱国思乡的楷模,于是很多文人大家纷纷用竹子的意象来象征伯夷的高洁人格。如元稹的《遣兴》之一云:“孤竹迸荒园,误与蓬麻列。久拥萧萧风,空长高高节。严霜荡群秽,蓬断麻亦折。独立转亭亭,心期凤凰别。”孤竹处于荒园之中,与凡草庸材并列,然而却心怀大志,高风亮节,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清高傲岸,超凡脱俗之志令人肃然起敬。
  其实,文人爱竹,大量文学作品流传于世的同时,竹作为一种绘画符号也有悠久的历史。
  小时候最喜爱描的绣像就是竹。因为竹子造型简单,竹茎挺立直上,以直线为主,没有迂回曲折的繁复曲线,没有臃肿累赘之状,没有横生枝蔓,其简洁清淡的风格最适合孩子们来描摹。但往往也只能得其形似,而领悟不到其神韵了。
  前段时间偶尔在网上看到宋代苏轼的一幅传世之作《枯木竹石图》。风格古朴苍劲,别具一格。联想苏翁一生坎坷不平,几经贬谪,命运多舛,饱经风霜却保持傲骨节操,再看看这幅《枯木竹石图》,于是自然而然把图画与苏翁一生联系起来。苏翁虽屡屡受挫,但他的一生也是豪放不羁的。他乐观、豁达,洒脱,所以,从《枯木竹石图》来看,他画的竹子没有竹节,这种独特的绘画符号是否能表现他无拘无束一泻千里的情感呢?或许因为“大巧若拙”“大朴不雕”,竹正因为其简明的线条,疏朗的布局和清纯的色泽而独树一帜,绰绰于绘画之林。
  所以,竹在众多的艺术作品中所表达的层次之多,当真不胜枚举,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难穷尽头,它的清姿瘦节永远为人们所喜爱,所传诵。“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淡泊可以明智,宁静可以致远。这不是和我们内心相契合的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4-23 20: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澜水微静 于 2012-4-23 20:47 编辑

写得有点罗嗦。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20:5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4-23 21:20 | 只看该作者
澜水微静 发表于 2012-4-23 20:46
写得有点罗嗦。呵呵……

旁征博引,联系古今。是不可多见的美文。想不到好友在散文方面还有如此造诣,佩服,佩服。成绩越大,越须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7 10:5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