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实践出真知 历史胜雄辩 (诗论九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9 14: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实践出真知   历史胜雄辩  (诗论九章)



冯雪峰对新诗的假定
    1951年2月19日,诗人、理论家冯雪峰写了一篇《我对于新诗的意见》,虽时过半个世纪,却还有一定的价值。
    这篇文中,冯雪峰认为未来的新诗,可假定为三类——
    第一类:是“自由诗”,即散文诗,不论分行还是不分行。从后来的演变看,那些自由诗确确实实越来越散文化了。可见,冯雪峰把那些“自由诗”归到“散文诗”,是很有见地的。
    第二类:是从民歌蜕化出来的,但仍保持有规律可寻的格律,并举例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这也就是说,具有民歌形式和民族风味的诗,可称之为格律诗,而且群众喜闻乐见。
    第三类:是用人民口语创造的完全新的各种格律诗。这里就是指的各种各样的现代格律诗,也包括从外国传进来的一些格律体诗。
    历史事实证明,冯雪峰对新诗发展的假定,很有正确的方面,值得我们深思!
                        
萧三
    萧三是我国极有盛名的诗人,五•四时期,就在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上发表诗作。1918年与毛泽东、蔡和森共同创建新民学会。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到苏联,1924年回国,1928年又去苏联任教于莫斯科东方学院。
    1939年春,萧三从苏联回到延安,先后任鲁迅艺术学院编辑部主任,并主编《大众文艺》、《中国导报》、《新诗歌》等刊物。在他主编的《新诗歌》油印小报上,发表了不少后来成为著名诗人的诗作,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萧三在1941年,曾以诗来阐明自己对新诗形式的主张。在短诗《我的宣言》中写道:
只希望,读下去,顺口顺眼;
不敢说大众化和通俗化;
但求真,写出来,象人说话 ……
    从这几句诗中,可以看出他的观点:“顺口”,即是节奏和谐,押韵上口。“顺眼”,即是喜欢的形式。“不敢说大众化和通俗化”,这既是诗人的自谦,也是表明要向这方面努力。“象人说话”,也就是口语化,易读易懂不晦涩。
    萧三一直坚持他的这些作诗原则,而且表示坚定的信念:“宁肯被开除诗人之列,也将继续这样唱和这样写。”
    解放以后,他对新诗的状况很有意见。1950年,他有些气愤地说:“我觉得,我们的新诗和中国千年以来的诗的形式(或者说习惯)太脱节了!所谓‘自由诗’也太‘自由’到完全不象诗了!”
    当今大量的诗,要比五十年代的诗更为“自由”得不象诗了。假如萧三在世,又会怎样看待呢?
                     

艾青走回到中国诗
    艾青不仅是一位中国有声望的诗人,而且也是一位世界有名望的诗人。
    艾青三十年代初开始写诗。那时的诗,形式有些散,而且不注重押韵。但他却逐步地在改变着这种诗风,由散乱到整饬,由无韵到有韵。
    艾青三十年代说过:“它却常是首先就离弃了韵的羁绊的。”而到五十年代,他又说:“我同意鲁迅的主张,‘押大致相同的韵’,废古韵,以现代语言的发音,押现代的韵。”
    艾青讲过诗的“散文美”,但“散文美”并不是“散文化”。所以他还说:“我不喜欢散文化的诗。”当诗走向西化时,艾青提出严厉的批评:“有些人写的诗,没有中国的情调,在那些诗里,看不见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即使他们写的是中国的事情,也好象是一个外国人在写中国的事情,因此读了觉得不亲切。那种诗,假如在作者名字下面加上一个‘译’字,我们就会以为是外国人写的,因为它们没有中国的气味。我自己就写过不少这类的诗。”
    在这里,特别应注意:“没有中国的情调”,“看不见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没有中国的气味”,也就缺少了中华的“气派”、“风格”、“韵味”。
    “假如在作者名字下面加上一个‘译’字,我们就会以为是外国人写的”,这就是说,那是外国诗,不是中华诗。
    “我自己就写过不少这类诗”,当指他三四十年代写的那些形式散漫无韵的自由诗。这也就是他对他自己那些诗的否定。
    这里引用骆寒超对艾青诗说的一段话:“解放以来,由于生活内容感受深度等种种原因,以及对民族化、大众化的探索,使他在语言艺术上有显著的发展。语言上趋向于单纯、明丽,形式上趋向于有韵、有格律倾向,这是艺术上成熟的表现。”
    所以我们说,艾青是从西洋诗起步,而逐步走回到中国诗的。
               
      
田间也提倡新格律
    著名诗人田间,一九三二年始写诗。在抗战时期,是一位擂鼓诗人。正如闻一多称他为“时代的鼓手”,说他的诗是“一声声的鼓点”,“不只鼓的声律,还有鼓的情绪。”“同时象一颗奇光异彩的慧星,形式纵横自由”。也如胡风说的是一个“勇猛地打破了形式主义的作者”,以致“成了一首诗充满着一个字一行,两个字一行的形式。”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这首诗不押韵,不整齐,可说完全是散文化的。
    四十年代,田间开始转变自己的诗风,形式上向着民族化、大众化演变。所以说,就是这位形式放荡的诗人,后来也写各行匀齐,各节匀称的民歌体的诗,如:
    毛泽东
  咱们领袖毛泽东,
  他们名字满天红。
  他虽住在延安府,
  千山万水在家中。
    田间在五十年代出版的《马头琴歌集》,可以看出完全不象三十年代的《给战斗者》那样任意自由了。集中的大部分诗,每段四行,每行字数基本相当。章法匀称,节奏响亮,韵律和谐,而且不少一韵到底的。可称得上是完美的民族化的诗。
    解放以后,田间大胆地提出了:“我们写诗的人,也应注意格律。”这当然指的就是写诗不能太自由,过散乱,无韵律。
                  
  
纪弦回归传统
    台湾诗人纪弦,一九二八年就开始写诗。
    1953年,纪弦在台湾创办《现代诗》季刊,同主张格律诗的诗人开展了论战。
    1956年,纪弦倡导的“现代派”成立于台北。他们的口号是:“创导新诗的再革命,推行新诗的现代化。”主张新诗创作的“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
    纪弦注重移植,轻视继承,得到一些人的拥护,也受到不少人的反对。
    1962年春,纪弦解散了“现代派”。1964年2月,停办了《现代诗》杂志。
    后来,纪弦抛弃了现代派诗歌的种种主张。去掉了艰涩古怪的风格,回归传统,贴近现实。
    1987年5月31日,台湾诗人在台北中山堂举行了一次庞大、团结的历史性大会,认为中国诗歌必须植根于民族的土壤,高呼“回归传统,拥抱现实!”要建立中国古典主义的诗论。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得十分贴切:“依我之见,对于西方现代派只能取点儿经,而不能西化不回家。”聪明的纪弦,在诗路上跋涉了几十年,终归回了家!
                  
陶行知提倡口语写诗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提倡用口语写诗。他强调:“根据大众语,来写大众诗。”请看他一九二二年写的《炸弹》:
  沉默,沉默,
  沉默是你的性格。
  你平生只说一句话,
  从不顾粉身碎骨,
  在惊天动地的爆炸中,
  诞生了幸福的新国。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的诗短小、通俗、质朴、押韵、口语化的风格。也正如郭沫若称他的:“独开风气之先”。
    陶行知运用口语写诗,也是他的一种艺术追求。
    口语自然纯朴,正如李白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口语鲜活亲切,好读易记,亦似艾青说的:“语言在我们的脑际萦绕最久的,也还是那些朴素的口语。”
    事实证明,用口语写诗,确实是条好路子。
                  
王老九是位好诗人
    王老九,是我国有名的农民诗人。他在“手捉犁把编快板”的生涯里,一生编诗千首之多,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称赞。
    王老九出身十分穷苦。旧社会受尽了地主恶霸的毒打欺凌。三十年代时,就编快板给以讽刺,进行反抗。
    解放以后,他的创作火红了起来。曾两次见过毛主席,毛主席还和他握过手。
    一九五六年,全国开展了农业合作运动。河北省安平县南王庄村,有三户贫农不怕困难,坚持办社。毛主席称赞这三户贫农走的道路,是全国五亿农民的方向。王老九就写了下面这首诗:
    歌唱三户贫农
  这个社好比灵芝草,
  出土露面苗苗小;
  毛主席担水及时浇,
  一夜长得比天高。
    这首诗构思巧妙,寓意深邃,比喻新奇,语言朴实,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可说是难得的佳作。一个人一生能写出这样的一首诗来,就可称之为象样的诗人了。
    然而,奇怪的是,当今有些人却认为王老九算不上诗人。难道在他们的眼中,写那些洋诗的人才算得上诗人吗?
    我们说:王老九是位好诗人!
                     

冯玉祥创建新诗体
  有名的爱国将领冯玉祥,1928年起,就举兵反蒋。“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抗日。这位过惯戎马生活的军人,同时还是一位诗人,而且创建了一种新诗体,这就是被人们称为“丘八体诗”的。
    1938年3月27日,文协在汉口成立,周恩来邀请冯玉祥以“丘八诗人”的资格参加文协,并推选为文协理事。
    1941年,周恩来在《寿冯焕章先生六十大庆》一文中写道:“丘八体诗为先生所倡,兴会所至,嬉笑怒骂,都成文章。”
    什么是“丘八”?就是“兵”的拆字,也即战士的别称。
    “丘八体诗”也有如战士枪杆诗,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民间歌谣和古典诗词的传统。如他创作的《早饭歌》,规定在军中开饭前士兵们列队唱一遍:
    下了操场,先吃早饭。
    盘中粒粒,同胞血汗。
    保护同胞,要打日本。
    勇敢忠义,努力苦干!
冯玉祥创造的这种新诗体,在抗战文艺园地里独树一帜,在中国新诗史上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重阳新韵说:
当今任何新诗体的创建都脱离不开与新韵的关联。都不可能是旧韵的,更不可能是无韵的。新韵诗体就是中国特色新诗体。不研究和探讨新旧韵,不但是一大错误,而且还是一大笑谈!(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5 13:5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