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滨 于 2014-3-24 15:13 编辑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种精灵,它具有无可比拟的时空穿透力。岁月消逝了,历史更迭了,连故事都变老了,只有民歌在依然传唱。它与土地一起生长。
唱民歌的是孤独的牧羊人,是寂寞的揽工汉,是坐在炕头上剪纸的婆姨,是攀着树枝打枣的妹子。他们都是土地的主人。
土地给人们带来收获和希望,也带来限制与悲怆。民歌是陕北人最方便的发泄方式,它煽动着想象的翅膀,从心里、从喉中自由地飞出。
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就没法解忧愁。
民歌的高亢,来自于辽阔的长天厚土;民歌的悠远,来自于连绵的荒野黄沙;民歌的奇崛,来自于起伏的沟壑峡谷。
走在高原上,肆意地吼起民歌,才觉得自己是个有情感的人,才感觉到人与自然的直接交流。
听听这些歌词:“青天蓝天老黄天,老天爷杀人无深浅。”“三春的黄风数九的冰,难活不过人想人。”“见了情人我没说一句话,眼泪儿流得刷刷响。”“背靠黄河面对着天,陕北的山来山套着山。东山上糜子西山上谷,黄土里笑来黄土里哭。”歌中渗透着的情愫朴实得让人心酸。
安塞是民歌之乡,在一个山村里,那民歌唱得最好的是一位独身老汉,他的歌声悠徐苍凉,催人泪下。后来才知道,他的命运颇为独特。年轻时,他长得高高大大一表人才,曾娶过一个美貌的媳妇。但因繁重的劳动和疾病,使他丧失了男性的能力,那媳妇就跟别人跑了,他的无奈和痛苦只有通过唱民歌来表达。时间长了,体会深了,他把民歌也就唱到极致。皆因为他怀念爱情,又得不到爱情。
歌为心声。人类最大的压抑是爱的压抑,所以大多数民歌都是情歌。
在乡村,歌声是传递爱情的工具。陕北民歌的跌宕起伏,突兀变化,与环境形成反差。因为陕北高原一抹黄土,颜色单调,于是人们就喜欢大红大紫的衣服,大红大紫的装饰,大红大紫的爱情,大红大紫的歌谣。
给陕北民歌赋予政治色彩,注入新生命力的,是毛泽东带领的红军队伍来到陕北闹革命之后。
陕北民歌的作者都是农民,同样,那首著名的《东方红》,也出自于农民之口。佳县城北五里张家庄的农民李有源,家贫无地,三辈佃户,1940年翻身得解放,因此他感激共产党和毛主席。他虽然只读过一个冬天的冬学,认识不了多少字,但有一定的编歌才能。他编创了许多民歌来歌颂黄土地的新气象。1842年冬天的一个清晨,李有源担着粪桶到县城去挑粪,只见一轮红日从东方的山峦上冉冉升起,霞光万丈,让人浑身温暖,激情满怀,李有源又想编歌,突然一个念头涌上脑海:“若把毛主席比作红太阳是最好不过了。”来到城里,他又看见墙壁上写着“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的红色标语,就有了更多的联想和冲动。在回来的路上,他开始构想一首歌,他在传统民歌《骑白马》的曲调上,经过反复推敲编出了《移民歌》。第一段歌词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1943年春节闹秧歌时,李有源的侄子李增正便是第一次演唱到了佳县县城。后来他逢场就唱,传到了延安,经过整理加工形成了《东方红》。
这首全国人民都会唱的歌儿,将陕北民歌艺术推向辉煌,推到大普及。
陕北民歌由乡间野曲,逐渐登上大雅之堂。
这成功仍然离不开土地。是黄土地养育了革命,养育了艺术的发展。
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种精灵,它与土地一起生长,因而有着持久地、旺盛地生命力。
对民歌有兴趣者,可以浏览我的日志——陕北民歌三百首
http://www.zgsglp.com/home.php?m ... w=me&from=space |